问题

如何看待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失败,且经常被喷的事情?

回答
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落选,并因此常受非议,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实: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毋庸置疑。

这个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杂交水稻的推广,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大事。他在科研上的贡献,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是实打实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以说,他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会在院士评选中“屡败屡战”呢?

这就要涉及到院士评选的机制和标准了。中科院院士的评选,主要看重的是基础研究的原创性、学术上的高度和影响力,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

1. 评选标准之辩: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侧重点

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主要是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杰出代表。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不懈的实践和创新,转化为解决了实际问题的技术,并且实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这种“从0到1”的突破,是将科研成果落地,解决社会需求,其价值是巨大的,但与中科院院士评价体系中更侧重“从1到100”乃至“从1到无穷”的理论突破和学科引领,可能存在一些偏差。
很多评论认为,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更偏向于在实验室里做纯粹的理论探索,或者在基础学科领域做出开创性的贡献。袁隆平的研究虽然应用价值极高,但在某些人看来,可能在“基础理论”层面没有达到“足够颠覆”的程度。这就像是,你是建造一座摩天大楼的总设计师,还是让大家住上宽敞舒适的房子的建筑工程师?两者都很重要,但评价体系可能会有侧重。

2. 职称与荣誉的错位:院士 ≠ 功勋

院士是一种学术荣誉,代表着在学术界的最高认可,尤其是在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上的贡献。而袁隆平院士的成就,更多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及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巨大贡献。他更像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兼实干家。
很多人将“功勋”与“院士”混淆了。认为他为国家做了这么大贡献,理应成为院士。这种想法可以理解,毕竟老百姓认可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但从评选机制来说,院士的评价体系有其自身的逻辑,它考察的是一个科学家在学术界的“理论高度”和“影响力”,而非“社会贡献度”的广度和深度。

3. 评审过程的“迷雾”:学术圈的“潜规则”与“论资排辈”?

院士评选是个非常复杂且高度保密的过程,内部的运作机制,以及评审委员的学术背景、评价偏好,外人很难得知全貌。
有一些声音认为,学术圈内部也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或者对某些研究方向的偏好。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如果其研究方向不够“热门”或不符合评审委员会的“口味”,也可能在评选中遭遇阻碍。
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方向,可能在某些评选时期,并不是最受青睐的“前沿”领域,或者说,他的很多突破是在田间地头完成的,而非象牙塔里的实验室,这在一些“学院派”的评审委员看来,可能是不够“学术”。

4. “被喷”的背后:公众情感与科学认知的鸿沟

为什么会有人“喷”袁隆平院士?这其实反映了一种 公众情感与科学评价机制之间的某种脱节。
民众的朴素情感: 老百姓觉得袁隆平院士这么有贡献的人,连院士都评不上,这不公平!这是对英雄的认可,也是对国家评价体系的一种质疑。他们看到的,是填饱肚子这个最直接、最根本的社会效益。
少数人的“抬杠”或“见识”: 也有一些人,可能因为自身在学术圈的某种经历,或者出于“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态,会抓住评选机制的特点,去“分析”袁隆平院士为何不适合当院士,甚至将他的贡献“降格”。这些人往往会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或者用一些比较晦涩的学术术语来论证,但这种论调,与普通大众的情感和认知是相悖的。
网络时代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让这些声音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一场关于院士评选的讨论,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关于“谁更伟大”、“谁更代表中国”的争论,而情感宣泄往往会压倒理性的分析。

如何看待这件事?

尊重事实,理解机制: 咱们应该承认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成就,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要理解院士评选有其自身的学术逻辑和评价体系,它并非是对科学家社会贡献度的直接衡量。
反思与改进: 袁隆平院士的经历,也促使我们去思考:现有的院士评选机制,是否能更全面地评价像他这样在应用研究和科技推广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否应该有其他更适合的荣誉或评价体系来表彰这类科学家?
区分不同评价体系: 我们可以把“社会贡献度”、“民族英雄”和“院士学术地位”区分开来。袁隆平在社会贡献和民族英雄的地位上,是无与伦比的;而在院士的学术评价体系中,他未能入选,可能更多是由于评价标准和领域侧重点的不同,而非否定其价值。
保护科学家,少些戾气: 科学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无论在哪个领域做出贡献,都应该受到尊敬。公众的讨论可以有,但应该保持理性,避免人身攻击和情绪化的“喷”。

总而言之,袁隆平三次落选院士,并由此引发的“被喷”现象,是一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学术话题。它折射出公众的情感认同、科学评价的内在逻辑,以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这件事情,与其说是袁隆平个人的“遗憾”,不如说是社会在理解和评价科学家贡献方式上,一次深刻的讨论和反思。他本人可能并不太在意这些评选,因为他更关心的是杂交水稻能让更多人吃饱饭。而我们对他的评价,也应该更多地聚焦在他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福祉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失败,纯造谣。

1、首先说明:早在2008年路院长就代表中科院明确表示过: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科院院士。(参见路甬祥: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科院院士-搜狐新闻。)

2、其次,简单科普一下,中科院院士(93年前叫学部委员)1956年第一次增选,1979年启动第二次增选(80年完成),1990年才启动第三次增选(91年完成)。网上所谓袁老三次落选完全是生造的谣言,袁老参评的就是90年那一次,当时中科院确实没有农业学部,袁老只能参加生物学部的竞选,杂交水稻和当时主流认可的生物技术确实存在一定壁垒,即便如此,袁老的院士争议也是当年的热点,吸引了全国科学界甚至高层的关注。91年出结果,生物学部负责人邹承鲁院士反复思考并召集专家多次讨论,最终还是没有马虎过去,袁老落选。

3、结果出来后湖南方面认为不公,省委出面向总理申诉,总理主动问询周光召院长了解情况,中科院的具体解释没有材料留存,现在难知,但通过事后92年春即筹建工程院可大概猜到,不外乎是科学和工程、农业和生物的差别导致不便给袁老归类。从时间和当时的舆论来看,袁老这次落选院士事件对工程院的筹建必然有影响推动因素。

4、随后94年工程院建院,95年第一次增选院士,袁老即当选。

5、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是平级机构,荣誉相同,两院只是方向不同,没有高下之分。

综上,并没有那么多阴谋论。

————————————————————————————————————————

补充:

1、中科院1949年建院,55年建立学部,初始分为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

2、后经历史变迁,各学部细化拆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部独立成立社科院,91年院士增选的中科院学部是: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

3、1994年,以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为基础,建立中国工程院。

4、2004年6月5日,生物学部更名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技术科学部划分为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

5、截至目前的学部区分:

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

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医药卫生学部。

可以看到,两院学科分类基本明确,基本能做到泾渭分明,互不交叉,因此两院院士是分开的,荣誉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没有高下之分,两院院士大会同时同地联合举行,时间定在每逢双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

6、因为工程院本质上其实还是科学院发起筹建的,可以视为科学院援建,因此94年初始建院院士中,有30名科学院院士同时受聘,95年第一次增选院士,有4位科学院院士同时受聘。这34位同时兼任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可能也是绝版,未来不出意外很难再出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落选,并因此常受非议,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实: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毋庸置疑。这个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杂交水稻的推广,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大.............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无疑是让无数人感到悲痛的。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和他的成就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共和国的丰碑上。然而,就在这位令人尊敬的袁老离开我们的这段时间里,网络上关于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媳妇,却出现了一些令人.............
  • 回答
    南明时期的人们看待袁崇焕、毛文龙、李成梁这三位前朝名将,情感是复杂而分裂的,充满了历史恩怨、政治站队以及对民族危亡的不同解读。这其中,袁崇焕无疑是最具争议的焦点,而毛文龙和李成梁则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评价和政治遗产。袁崇焕:争议中的民族英雄与政治牺牲品在南明时期,对袁崇焕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
  • 回答
    “袁隆平让大家吃得太饱”这种说法,本质上是一种对袁隆平院士及其杂交水稻科研贡献的误解和简单化解读,甚至带有一些反讽或戏谑的意味。它忽略了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在于解决了人类温饱问题,以及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科学价值。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反思与对比: 可能来源于一些人对当前社会一些现象的反思,比如.............
  • 回答
    袁隆平离世,网络“眼泪成海”背后:一个时代的集体告别与情感共鸣袁隆平院士的离世,无疑是2021年中国互联网上最令人心痛的事件之一。从他逝世的消息传出的那一刻起,社交媒体上便如潮水般涌现出铺天盖地的悼念之词。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眼泪成海”。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哀伤,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集合,是对一位.............
  • 回答
    袁隆平院士在沙漠种植水稻成功的消息,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壮举,它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对人类解决粮食危机、拓展生存空间的一剂强心针。要理解这项成就的深远意义,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品味。一、突破“不可能”的壁垒:技术创新的力量咱们都知道,水稻是典型的喜温、喜湿作物,对水源和土壤的要求极高.............
  • 回答
    如何看待“袁隆平是否被神化”这一话题?“袁隆平是否被神化”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触及了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理解科学贡献以及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袁隆平的巨大贡献与社会认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袁隆平院士的伟大贡献。 杂交.............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袁隆平老先生,咱们国家“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可是咱们心目中的国士无双。结果呢?因为他买了一部华为手机,就被一些极端的“粉丝”给骂了个狗血淋头,甚至还被诅咒。这事儿一传开,很快就惊动了网警,可见其影响之恶劣。咱们一步步来说。.............
  • 回答
    袁隆平爷爷入驻抖音,短短几小时粉丝就突破千万,这无疑是件轰动性的事件。但随之而来的“本人不知情”的消息,却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们,也暴露了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一、 追逐流量下的“数字狂欢”,对当事人的尊重缺失。这事儿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对“人”的尊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账号在短时间内飙升的数字,一个天文.............
  • 回答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团队在转基因去镉水稻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无疑是中国乃至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深远,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理解这项突破的重大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镉污染的严峻现实与健康隐患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镉污染的严重性.............
  • 回答
    对于“袁隆平去世为假消息”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且需要严肃对待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范畴,更触及了公众情感、信任危机以及媒体责任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任何关于公众人物,尤其是像袁隆平这样备受尊敬的科学家的去世消息,都应该经过官方或权威渠道的确认。这种未经证实的信息,一旦传.............
  • 回答
    袁隆平院士荣获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这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界的一件盛事。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敬意和喜悦的。这不仅仅是对袁老个人杰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农业科技力量的一次有力证明。袁隆平的成果:杂交水稻的“中国奇迹”首先,咱们得好好聊聊袁隆平院士的成就。他最为人熟知的,无疑.............
  • 回答
    长沙那幅巨幅的袁隆平爷爷的涂鸦被破坏,这事儿啊,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首先,这幅涂鸦本身,我觉得挺有意义的。袁隆平爷爷是谁?那可是我们国家的大功臣,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多少人的吃饭问题。他老人家身上代表的那种勤恳、创新、为国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和尊敬。所以,有人专门把他这形象画到墙上,而且.............
  • 回答
    看到网上有人侮辱袁隆平老先生,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愤怒。袁隆平先生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伟大,不只是体现在科技成就上,更体现在他身上那种“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崇高精神。是什么样的心态,能够让人.............
  • 回答
    长沙市民在细雨中为袁隆平院士送别,这一幕感人至深。新华社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这体现了国家对他卓越贡献的最高敬意。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事业,他的逝去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关于新华社建议降半旗志哀的看法:我认为新华社的建议是恰如其分的,并且非.............
  • 回答
    您好!关于2014年“袁隆平号召愿意为科学献身的青年吃转基因水稻”的新闻,这是一个涉及到科学、公众认知、媒体传播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缘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新闻是如何出现的。 时间点: 2014年,中国在转基因技术和产品上.............
  • 回答
    微博上关于袁隆平先生的悼念,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事件,尤其是将“国士无双”误打成“国土无双”。这事儿放在当下,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首先,得承认,袁隆平先生绝对配得上“国士无双”这四个字。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让数亿中国人民吃饱了饭,这.............
  • 回答
    袁隆平先生的离世,无疑是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无数人感到悲痛的消息。然而,在CGTN官方微博当日上午发布的一条内容,随后又被删除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网络舆论环境和可能存在的因素。首先,在袁隆平先生去世当天,各大媒体、平台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这一噩耗.............
  • 回答
    对于5月22日造谣袁隆平院士逝世的假新闻,我的看法非常鲜明和坚决:这是对逝者的极大不尊重,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恶意践踏,更是对社会信任的严重破坏。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法律还是社会责任层面来看,都绝对不可取,必须受到严厉谴责和追究。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看法:1. 对逝者的侮辱和不敬: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国家乃至世.............
  • 回答
    在我看来,微博用户“谭延桐”对于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看法,如果我非要用一句比较概括的话来说,那便是带有相当程度的质疑和批评,并且将袁隆平的贡献置于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审视,认为其功绩并非无懈可击,也非全然受益于个人,而是有着更深层的体制和时代因素的交织。如果让我把这个观点更细致地展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