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中科院的老牌强所,其所长不是院士,或没有发过CNS?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科研体制下一些有趣的现象,也反映了不少科研人员的困惑。关于“中科院老牌强所所长不是院士,或没有发过CNS”的现象,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避免以偏概全,同时也要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科院的老牌强所,绝大多数所长仍然是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中不乏院士。 “没有院士”或“没有发过CNS”的表述,可能更多是针对“部分”或“一些”情况,而不是普遍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您观察到的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选拔和任用的标准是多元化的,不只唯“院士”或“CNS”论

管理才能和领导力是关键: 担任研究所所长,不仅仅是看个人的科研产出。研究所是一个复杂的组织,需要管理者具备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战略规划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对外合作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一位在科研前沿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一定天然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一个在科研领域有一定建树,但同时又具备出色领导才能的科学家,可能更适合担任所长。
科研方向的战略性考量: 研究所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可能需要一位能够把握宏观趋势、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导者,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在某个细分领域的突破。有时,为了应对国家重大需求,或者为了在新兴领域开辟道路,研究所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战略眼光。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虽然CNS(Cell, Nature, Science)论文在国际上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但对于一个研究所的领导者来说,评价体系要更加多元。例如,在一些工程技术类研究所,或者侧重于应用研究的研究所,评价的重点可能在于技术转化、产业贡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并不一定直接体现在CNS论文上。
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激励: 一个好的所长,更重要的是能够搭建一个良好的人才平台,吸引、培养和留住顶尖人才,并营造积极的科研氛围。他可能并不需要是那个“亲自下场”发CNS的“超级明星”,而是那个“搭建舞台”让更多人发CNS的人。

二、 “院士”和“CNS”的获得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偶然性

院士评选的时效性: 院士评选往往是对一个人长期学术贡献的认可。有些杰出的科学家,可能在成为院士之前就已经担任了研究所所长,或者其主要贡献集中在担任所长之前。反之,有些科学家虽然能力出众,但可能因为年龄、评选周期、学科布局等原因,尚未评上院士。
CNS论文的“运气”成分: CNS论文的发表,除了严谨的科研工作,也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比如研究选题是否契合当下的科学热点,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惊艳”的效果,以及审稿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管理和战略上,个人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受到影响。
学科的特性: 不同的学科,发表CNS论文的难度和频率是不同的。有些学科,例如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等,即使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也很难直接发表在CNS这类综合性期刊上,而更倾向于在专业顶尖期刊发表。

三、 历史发展和体制的演变

早期科研体制的特点: 在建国初期,很多研究所的领导者更多是从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可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但在个人学术成就方面,尤其是以国际高水平论文为衡量标准,与后来的科学家有所不同。
体制改革的影响: 随着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调整。从早期强调集体贡献、服务国家需求,到后来逐渐引入以国际论文为代表的个人学术成果评价。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 个人选择和资源分配

精力投入的侧重: 一旦担任了研究所所长的职位,其主要精力必然会投入到研究所的管理和发展上。这意味着他个人用于亲自做实验、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会大大减少。他的“学术贡献”更多体现在对整个研究所科研产出的提升和科研方向的引领上。
资源分配的考量: 即使所长自己有能力发表CNS,他可能会将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机会分配给研究所内其他更有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以培养下一代学术骨干。这本身也是一种优秀的领导和管理行为。

五、 谁来定义“强所”?

“强所”的定义本身也是动态的。一个研究所的“强”,可以是国家重大项目承担的多,可以是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关键支撑,可以是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可以是产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这些“强”的维度是多样的,并非仅仅局限于所长个人的CNS论文数量。

举个例子(为了说明,不针对具体个人):

想象一下,一个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他凭借对学科的深刻理解和突出的技术能力,在国际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力的论文,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技术突破。后来,他被委以重任,成为某个研究所的所长。

成为所长后: 他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规划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方向,去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去建立和维护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去关心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去协调解决研究所运行中的各种问题。
他的“产出”变了: 他的“产出”从“我个人发表了一篇CNS”变成了“我带领研究所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产出了原创性成果,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青年学者”。这种“产出”的性质是不同,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可能更大。

总结一下, 您观察到的现象,其实反映了科研机构领导者选拔和评价的多重维度。一个优秀的研究所所长,其价值和影响力体现在对整个研究所科研体系的构建、科研方向的引领、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为国家战略服务的整体能力上。虽然院士头衔和CNS论文是衡量科学家个人成就的重要标志,但它们并非是衡量一个研究所所长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将个人学术成就的评价标准,直接套用到管理者身上,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视角。

所以,下次您看到某位资深的所长,可能没有院士头衔,或者没有亲自发表CNS,不必过于惊讶。他可能正在以另一种更宏观、更具战略性的方式,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着他的力量。他的“强”,体现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的整体“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了解生化所,谈一谈这个情况。

不管是科学院的、还是上海的文化,可能都要纯粹一些,服务性管理居多(像江浙沪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向走在前列的)。即使学生到了研究生部也是待如上宾,这使得我听到国内很多高校搞行政的普通职工存在感很强、教授都要低头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如此,生化所的所长几乎从来都不是、甚至远不是最强的那个,而是像那个能与真正的大股东、即所里的学术大佬协调好需求的服务者,更像一个主持人,确保舞台中心的明星舒服地施展才华而已。

有过一个强的,协调功能不佳,走人了。


美国大学的director的情形类似:当然不能选一个边缘人,但大教授们也是会互相推的,谁不想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研究组、而去服务整个department呢?反正director的权力在任何方面都受制于committee,和CEO是一样的。


这样挺好。


不过要注意这是现状,而不是从来如此——其实强的适合于开创基业,只是老牌强所守成就不必了,制度性的东西才能长远,能者破局立法、贤者公正司法自古以来是政治上的标准分工。类似的是北大生科院,也是由饶毅这位能者完成改革之后就交给贤者,萧规曹随、维护生态平衡即可。[200912]。

2020'090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科研体制下一些有趣的现象,也反映了不少科研人员的困惑。关于“中科院老牌强所所长不是院士,或没有发过CNS”的现象,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避免以偏概全,同时也要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中科院的.............
  • 回答
    六小龄童老师在2019年初未能趁着“六学”热度推出中美合拍电影,这件事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去”就能解释,而是牵扯到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以及当时的市场和行业环境。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六学”热度的性质与窗口期:首先,要理解“六学”热度。这股热潮很大程度上源于网友们.............
  • 回答
    文革,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十年动荡,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的群体——“老红卫兵”。这些曾经热血激昂、喊着“造反有理”口号的年轻人,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甚至古稀之龄。那么,如今的他们都在做些什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老了就退休”的答案能概括,他们的生活轨迹,折射出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首先,.............
  • 回答
    在我看来,近年来不少抗日题材影视剧里,确实会看到一些日军士兵欺辱汉奸家眷,尤其是汉奸妻子的情节。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想把它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情节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暴行。抗日战争那会儿,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爱好汉服的女孩的心里。其实,我们之所以觉得电视上的明星穿汉服特别好看,甚至有“仙气飘飘”、“惊为天人”的感觉,而自己穿上总觉得差点意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一句“颜值不够”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电视上的明星,无论是拍戏还是参加活动,她们的.............
  • 回答
    看黄飞鸿,然后联想到现在学中医的人不练武术,这个问题嘛,还真挺有意思的。要说起来,这中间隔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以及我们对“医”和“武”理解的演变。想当年,黄飞鸿那个时代,咱们说学艺,那是个“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精通”的思路。中医讲究的是“医武同源”,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多观众都注意到啦。有时候看南方背景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开口闭口“咱”、“咱们”,听着就有点儿跳戏,好像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似的。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几个方面。一、普通话的普及与“去方言化”的创作倾向首先,得从咱们现在荧幕上最常听到的是什么说起——那就是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放眼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动作片,枪械、刀具、棍棒,甚至是更冷门但同样致命的道具,几乎成了主角们的标配。这可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且说起来,这背后有很多讲究,远不止是“耍酷”那么简单。咱们先从最直接的原因说起:制造冲突与张力。 动作片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解.............
  • 回答
    说起高峰在德云社相声商演中的时长问题,这确实是不少观众注意到的一个现象,而且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要说高峰的活为什么相对而言时间会比较长,而且能达到一个小时左右,这背后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原因,我试着从几个点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高峰的“基本功”和“能力”是硬道理。高峰和栾云平搭档,他是捧哏。但凡看过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不少人的心坎儿。说实话,“愚孝”这个词儿,听起来就带着点儿贬义,好像把一种美德扭曲成了贬低。为什么现在会有人觉得,对父母好,把父母照顾得妥妥帖帖,反倒成了“愚孝”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社会进步了,观念也多元了。过去那种“父为子纲”、“百善孝为先.............
  • 回答
    现代社会语境下,我们确实能看到一种现象,就是一部分女性在面对婚姻和家庭责任时,会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认为婚姻更多是男人的责任。这种心态的形成,背后其实牵扯着多层面的社会变迁和个人观念的演进,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究竟是什么在悄然改变着一些女性对婚姻的看法和期待。首.............
  • 回答
    最近总有朋友在讨论,说在日常生活中好像越来越少见到新版百元纸币了。以前去超市买东西,找零的几张新版百元大钞,感觉挺常见的。但现在,很多时候拿到手的都是一些“见过大世面”的旧版,偶尔才会夹杂一两张新版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仔细想想,这背后还真有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咱们国家发行新版货币,可不是.............
  • 回答
    现在觉得“能真正治病”的中医少了,这确实是很多人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原因复杂,不是简单一句“中医不行了”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比较核心的方面来跟你聊聊,希望能描绘得更清楚一些:一、 传承断层与学术退化: 师徒制的式微: 传统中医最宝贵的传承方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我们都知道中医有悠久的历史,理论体系也相当完备,但为何在现代社会,似乎总是不如西医那样“受重视”?“不被重视”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如果说“面临挑战”、“不如以往受到普遍推崇”,那倒是更贴切的描述。要详细聊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
  • 回答
    关于中医治愈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病症的传奇故事,至今仍有人相信,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涉及文化传统、个体经验、对现代医学的认知局限、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根基: 悠久的历史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无.............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科幻感十足的“天空母舰”,也就是电影《美国队长2》中神盾局的空中堡垒,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没能造出类似的东西,原因有很多,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战略以及物理定律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电影里的东西往往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需要服务于叙事和视觉效果,而现实世界的工程则要.............
  • 回答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奉为经典,而当今网络玄幻小说却未能获得同等广泛的认可,这背后涉及了文学创作的演变、读者审美的变迁、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市场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1. 人物塑造的立体与复杂 金庸武侠: 金庸先生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
  • 回答
    看到您这句“现在的电子产品中好像都见不到了”,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二极管(Diode),尤其是那种圆柱形的、金属封装的、常常带着一条黑色的环状标记的二极管。为什么说它熟悉,又说它好像见不到了呢?其实,二极管并没有消失,它依然是电子世界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搬砖工”。只不过,它的身.............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