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影视剧中的南方人说话带“咱“、“咱们“这种北方方言?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多观众都注意到啦。有时候看南方背景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开口闭口“咱”、“咱们”,听着就有点儿跳戏,好像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似的。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几个方面。

一、普通话的普及与“去方言化”的创作倾向

首先,得从咱们现在荧幕上最常听到的是什么说起——那就是普通话。自从推广普通话以来,它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通行的语言。在影视剧创作中,为了让更广泛的观众都能听懂、都能接受,很多剧组会选择让演员们说普通话。这本身是没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但是,问题就出在“纯粹”的普通话有时候会显得有点儿平淡,缺乏地域特色。而“咱”和“咱们”,恰恰是普通话中相对来说比较有“亲和力”和“群体感”的词语,它们能让台词显得更接地气,更有生活气息。

所以,一些编剧或者导演可能就觉得,在普通话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带有“家乡味儿”、“邻里感”的词汇,能够增强角色的亲切感,也让故事氛围更融洽。而“咱”、“咱们”就成了他们“拿来主义”的选项。在很多北方方言里,“咱”和“咱们”是日常用语,而且意思明确,就是“我们”(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南方方言里,虽然也有类似的表达,但可能不如北方那么普遍,或者说在普通话的语境下,“咱”和“咱们”更容易被直接借用并理解。

二、对“北方话语体系”的潜移默化影响

再来,就是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对中国语言文化,尤其是荧幕语言,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很多国家级的会议、官方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普通话的发音标准也以北京话为基础。这种中心地位使得北京话的很多表达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全国的语言习惯中。
早期影视剧的北方元素: 在中国影视发展的早期,很多优秀的创作者和演员本身就是来自北方,或者他们的作品风格带有北方色彩。这些经典作品积累了大量的观众基础,也塑造了观众对“接地气”、“真实”语言的认知。久而久之,“咱”、“咱们”这些词语,在很多观众的潜意识里,就跟“生动”、“实在”、“家常”这些词联系起来了。
网络语言的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也加速了语言的传播和融合。很多网络流行语,包括一些来源于北方方言的词汇,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迅速传播,也进一步影响了大众的语言习惯,包括影视剧的语言风格。

所以,当一部剧需要表现人物之间的亲近感、或者强调某个群体的共同体意识时,编剧们很容易就想到用“咱”、“咱们”,因为这些词汇在很多观众看来,自带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即使这部剧设定在南方,但创作者可能无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将这种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亲切表达”运用到角色身上。

三、创作的“省力”与观众的“包容”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创作上的“省力”和观众的“包容”。

省力: 要想让剧中的南方人物说出地道的南方方言,又得保证全国观众都能听懂,这难度是相当大的。需要专门的方言指导,而且即便如此,也可能因为演员本身对该方言不熟悉,或者为了方便拍摄而有所“稀释”,效果不一定理想。相比较而言,在普通话中加入几个被广泛理解的方言词汇,比如“咱”、“咱们”,要容易得多。这是一种在保证基本沟通的前提下,做出的相对便捷的选择。
观众的包容: 尽管我们能听出来其中的“不对味儿”,但大多数观众看剧,主要还是为了看剧情、看人物、看表演。只要剧情吸引人,人物塑造立得住,演员演技在线,一些小小的语言“瑕疵”,比如南方人偶尔冒出“咱”、“咱们”,很多观众也能理解和包容,不会因为这个细节就全盘否定一部剧。这种包容性,也可能让一些创作者觉得,在语言细节上不必过于苛求。

四、特定语境下的选择

最后,也要看具体的语境。有时候,剧中人物之间可能是在非常亲近、非正式的场合,比如一家人吃饭、朋友聚会,或者是在表达一种团结一致、共同进退的情感时,即使是南方人,也可能在潜意识中会借用一些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通行的、带有这种亲近感的表达方式。这时候,“咱”、“咱们”就可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方言使用了。

总结一下, 现在的影视剧里南方人说“咱”、“咱们”的现象,更多是普通话普及、北方话语体系影响下的创作习惯,以及在便捷性和观众包容性之间的权衡结果。这是一种在追求全国性传播和一定程度的亲切感之间的折衷。虽然有时会显得不够地道,但它也反映了中国语言在传播和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当然,我们仍然期待着未来有更多细腻的创作,能够真正展现各地方言的魅力,让荧幕上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乌克兰不让用“Z”,你要定调南方不让说“咱”?

user avatar

二奶奶欢笑道:“好极了!咱们是要去欢迎大嫂的。明天我陪你去得了,大哥。”鸿渐忙一口谢绝。人散以后,三奶奶对二奶奶说:“姐姐,你真是好脾气!孙柔嘉是什么东西,摆臭架子,要我们去迎接她!我才不肯呢。”二奶奶说:“她今天不肯来,是不会来的了。我猜准她快要生产了,没有脸到婆家来,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咱们索性等着双喜进门罢。

——摘自钱鍾书《围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多观众都注意到啦。有时候看南方背景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开口闭口“咱”、“咱们”,听着就有点儿跳戏,好像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似的。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几个方面。一、普通话的普及与“去方言化”的创作倾向首先,得从咱们现在荧幕上最常听到的是什么说起——那就是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日本影视剧里家里普遍都有浴缸,这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家庭生活的一个直观印象。但说到家家户户都有浴缸,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洗澡方式的差异,也牵扯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经济和生活习惯的演变。至于中国现在是不是基本不用浴缸了,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整体趋势确实有所变化。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原因:日本的水费.............
  • 回答
    这倒是件挺有趣的事儿,细想一下,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以前啊,电视剧里的好人坏人那叫一个泾渭分明,脸谱化得厉害。好人就得眉清目秀,心地善良,说的话都是正能量;坏人呢,就得一脸横肉,眼神阴鸷,做什么事都得是坏得冒烟的那种。这种设定,看多了也容易审美疲劳。现在不一样了,观众的口味也变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
  • 回答
    在我看来,近年来不少抗日题材影视剧里,确实会看到一些日军士兵欺辱汉奸家眷,尤其是汉奸妻子的情节。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想把它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情节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暴行。抗日战争那会儿,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观看影视作品和理解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有趣的张力。为什么荧幕上的爱情往往“单纯”,而现实中的明星生活却常常充斥着令人咋舌的八卦?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一、影视作品的“单纯”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艺术表达的需要。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最近这几年,但凡是追剧的、看电影的、刷网文的朋友,可能都有这么一个感受:怎么感觉好东西越来越少了?无论是轰轰烈烈的大制作,还是细水长流的小清新,都好像少了点什么,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味。你说它烂吧,有时候也还行,有些地方也能抓住你,但要说它好,又总觉得差那么一口气,达不到你心里那个“好”的.............
  • 回答
    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士兵们冲上前线,一边躲避炮火,一边紧握着一根粗绳,随着一声令下,用力一扯,炮火便轰鸣而出。这种画面深入人心,也让我们好奇:为什么火炮发射一定要拉绳子?而且,现在的火炮,还是这样操作的吗?影视中的“拉绳子”:一种历史的浪漫化和象征影视作品之所以青睐拉绳子这一击发方式,背后有多重.............
  • 回答
    在谈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也就是后来的 Zhaorong (昭容) 氏,以及她的身世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唐朝时期,她的隋朝出身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需要刻意回避,而到了现代的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中,却乐于大书特书,将其作为重要的“卖点”来渲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崩坏3》和《原神》中的“女王事件”,以及为什么现在一说加强某个角色就拿“女王”出来说事,这背后其实牵扯着玩家对角色强度、数值设计、游戏平衡性以及运营策略的深刻认知和复杂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女王”这个称谓的由来,以及它在玩家群体中代表的意义。“女王”的由来与早期《崩坏3》的统治.............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抗日影视剧,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悲壮残酷”的深刻印象,而如今的荧屏上,虽然仍有抗日题材,但那种直击人心的惨烈感似乎有所减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时代背景、创作理念、观众口味以及审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烙印:时代的精神与情感需求首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经历着.............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确实,现在的电视剧里,清朝背景的剧非常多,几乎成了“古装剧”的一个代名词。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哪个朝代都能轮上,而是有一系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聊。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好看”。 服化道优势明显: 清朝的服饰,尤其是女性的旗装,那种立领、盘扣、绣花.............
  • 回答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起国产剧,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国产剧,怎么越来越看不下去了?不是说没有一部好剧,而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一口气追完的剧,真的越来越少。想当年,多少经典的国产剧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到现在提起,还能津津乐道。现在呢?打开视频网站,全是清一色的网红脸、玛丽苏剧情、粗制滥造的服化道,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且有深度,触及了当前影视作品中女性主义表达的普遍现象和潜在的误区。为什么很多影视作品核心都在讲“男人靠不住”?这个问题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创作动机、市场需求、叙事策略以及现实社会因素来分析:1. 迎合观众情绪和痛点: 现实映射与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科幻作品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甚至有些“矛盾”的现象。明明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可以建造星际飞船、操控能量武器,甚至改变时空,但回头一看,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思维模式,甚至日常的冲突解决方式,却往往透露着一股“原始”的气息,比咱们现在地球文明还要“落伍”。这背后其实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学创作、历史解读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想透彻了说,那可真够热闹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三国演义》这杆老枪能打响,而现在的历史剧却多半成了哑火的摆设。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玩意儿,它本来就不是正史。罗贯中写的时候,距离三国那个年代,已经隔了差不多一千年了。这中间有多少传说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是啊,现在的技术、资金、演员阵容,很多方面都比当年强太多了,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再也找不回当年看TVB《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那种“哇,过瘾!”的感觉了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为“怀旧滤镜”,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一、创作环境与心态的变.............
  • 回答
    这个问题,真的触及到不少人的心坎儿里了。仔细想想,你之所以对现在的主旋律影片产生审美疲劳,可能不是一两件事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慢慢侵蚀了你最初的期待和喜爱。首先,是内容上的“套路化”和“模式化”。 很多主旋律影片,为了传递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往往会落入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比如说,.............
  • 回答
    韩国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如今基督教(尤其是新教)成为主要宗教之一的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殖民历史与传教运动的推动1. 日本殖民时期的“神道佛教”政策与基督教的例外 在1910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期间,.............
  • 回答
    要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为何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以及为何在中国当下对她的评价如此之高,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重光环交织的必然结果。她不仅仅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颠覆者,一个时代的标志。首先,我们得从她独特的建筑语言说起。扎哈的设计,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流动”。她的建筑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