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80-90年代的抗日题材影视,多数悲壮残酷,现在很少这样拍了?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抗日影视剧,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悲壮残酷”的深刻印象,而如今的荧屏上,虽然仍有抗日题材,但那种直击人心的惨烈感似乎有所减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时代背景、创作理念、观众口味以及审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

时代背景的烙印:时代的精神与情感需求

首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艰难的斗争,自然成为了塑造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绝佳素材。

集体主义的弘扬: 当时社会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推崇依然占据主流。抗日战争中无数个体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而牺牲,这种集体牺牲的精神正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精神饲料。影视剧通过展现战士们的英勇就义、百姓的悲惨遭遇,来歌颂这种无私奉夺的奉献精神,让观众在悲伤中感受到力量和自豪。
历史记忆的唤醒与传承: 八九十年代,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一辈人仍然健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口述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同时,距离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相对更近,历史的伤痛和记忆也更为鲜活。影视作品承担着将这段历史真实、深刻地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因此倾向于还原战争的残酷,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意识形态的需要: 在当时,影视作品承担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通过展现敌人(日军)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屈,能够有效地巩固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国家形象,并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创作理念的侧重:真实的冲击力与情感的张力

八九十年代的创作者们,在拍摄抗日题材时,更倾向于追求一种“真实感”和“情感的张力”。

还原历史的残酷性: 他们相信,只有将战争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才能让观众深刻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更加珍视和平。所以,我们看到了毙、屠杀、饥饿、疾病等场景的直接描绘,没有过多的遮掩和美化。
塑造悲壮的英雄形象: 悲壮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恰恰在于英雄在绝境中的不屈和牺牲。八九十年代的英雄,往往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会害怕、会受伤,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选择燃烧自己,完成使命。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悲壮,成为那个时代抗日剧的核心情感。
强烈的对比和戏剧冲突: 为了突出抗日战争的艰难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创作者会刻意放大敌人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戏剧的感染力。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最终的胜利显得更加辉煌和令人动容。
“惩罚式”的拍摄手法: 这种拍摄手法可以理解为,创作者希望通过对战争残酷性的展现,对过去的侵略行为进行一种“审判”式的回顾,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活该”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侵略者的憎恨。

观众口味的变迁:从民族情感的共鸣到多元化的需求

观众的口味是不断变化的,八九十年代的观众和现在的观众在成长环境、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情感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世界的看法也更加多元。曾经那种单一的民族情感宣泄需求,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有些单薄。
对“人性”的关注: 新时代的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越来越关注作品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他们可能对简单粗暴的“非黑即白”的叙事模式感到疲倦,而更愿意看到在战争环境下,人性的复杂变化,包括善良与残暴并存,包括在极端情况下的挣扎和选择。
对“戏剧性”的要求提升: 如今的观众接触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对戏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可能不满足于仅仅展现战争的残酷,而是希望看到更精巧的剧情设计、更丰满的人物塑造以及更具观赏性的视觉呈现。
审美疲劳与反思: 长时间以来,抗日剧的创作模式相对固化,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观众对某种模式感到厌倦时,自然会期待新的表达方式出现。同时,也有一些观众开始反思,过度渲染悲壮和残酷是否会走向另一种极端,是否会忽略战争中其他更值得关注的层面。

审查环境的变化:对表现尺度的调整

审查制度是影视创作不可回避的因素,它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表现尺度和内容取舍。

尺度上的收紧与放宽: 不同的时期,审查的重点和尺度会有所不同。虽然我不能具体评论当下的审查标准,但可以推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对于某些极端暴力和血腥镜头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发生调整。或许是为了规避某些可能引发不良社会影响的镜头,创作上会倾向于更“柔和”或“象征性”的表达。
强调“正能量”和“积极向上”: 现在的影视创作,尤其是在主流题材上,往往被鼓励突出“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过于强调战争的悲惨和残酷,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被认为不够“积极”,因此,创作者可能会在剧情中加入更多光明、希望的元素,来平衡所谓的“负面”情绪。
避免“过度煽情”和“猎奇”: 过去的抗日剧,有时会为了达到煽情效果,在残酷描绘上“不遗余力”。现在的审查和市场环境,可能会更倾向于避免过度煽情或将苦难当作一种“猎奇”的卖点,而是希望在展现历史的同时,传递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价值。

创作团队的代际更替与艺术风格的演变

创作团队的代际更替也带来了艺术风格的演变。

新一代创作者的视角: 新一代的导演、编剧可能没有经历过战争,他们更多是通过历史资料、二手信息来了解和创作。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从更宏观、更理性、甚至更具反思性的角度来审视战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的悲壮体验上。
技术进步与表现方式的改变: 电影电视的技术一直在进步,新的拍摄手法、特效技术等,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过去通过直接的血腥场面来制造震撼,现在可能可以通过更精良的画面构图、更具冲击力的音效设计,或者更细腻的人物内心刻画来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而无需过于依赖直接的残酷描绘。

总结来说,八九十年代抗日影视剧的悲壮残酷,是特定时代背景下集体情感需求、创作理念侧重、以及对历史真实性追求的产物。而如今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则是在社会发展、观众口味变迁、审查环境调整以及创作代际更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更具人性关怀、也更注重叙事技巧和视觉效果的特点。这并非是说现在的作品不好,而是艺术的表达方式在不断演进,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和观众审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感觉有政治因素在内。

890年代可以光明正大,2005年谈话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正面战场价值,但结合统战思维、国内开放化看待历史,反而走偏了。

原来的伟光正不受欢迎,新时代的审美观念便大行其道

user avatar

那时候的抗日呢,是八路军发动群众,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打鬼子


现在的神剧呢,是地主家的少爷小姐流氓土匪将军帅哥美女纷纷抗日··········


毕竟现在你还想发动群众干什么?


干什么???


额·········


我们去四川摆七星灯帮诸葛亮挣寿12载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抗日影视剧,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悲壮残酷”的深刻印象,而如今的荧屏上,虽然仍有抗日题材,但那种直击人心的惨烈感似乎有所减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时代背景、创作理念、观众口味以及审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烙印:时代的精神与情感需求首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经历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回想一下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会发现确实有不少影片涉及了“大陆超能力者”或“超能力协会”这样的概念。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那个时代香港社会、文化以及电影产业自身发展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把时空背景拉回到那个年代。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
  • 回答
    话说回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汽车设计,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发现它们普遍都带着点“方盒子”的味道?车身线条硬朗,棱角分明,跟现在动辄流线型、充满肌肉感的车身比起来,简直是两个时代的产物。这可不是什么设计师偷懒,或者当年技术不行,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原因,从技术限制到成本考量,再到当时的审美潮流,都.............
  • 回答
    2021年的钟声敲响,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环境在悄然改变,生活方式更是日新月异。作为承载着80后和90后记忆的我们,在这个节点回望过去,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怀念。这怀念,不是简单的对“过去的好”的感叹,而是对那些曾经构成我们生活肌理,塑造了我们性格,如今却似乎越来越遥远的片段的眷恋。那些关于“慢”.............
  • 回答
    老球迷们之所以把90年代、80年代的NBA比作“武林大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那个时代的NBA确实呈现出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竞争风貌,其中球场上的身体对抗和偶尔爆发的冲突,确实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江湖气息”。要详细讲讲那个年代的“武林大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一、身体对抗的“硬度”与防守的“强.............
  • 回答
    “日本的工会,为何对996不抵制?80、90年代的疯狂加班又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触及了日本劳动环境的演变和工会角色的一些关键点。想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些表象,看看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确实存在工会,而且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将.............
  • 回答
    说起中国铁路在八十年代的建设低潮,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背后牵扯着那个年代一系列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变动。对比起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新增通车里程确实显得有些“歇脚”的味道。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变革的年代,好好捋一捋。一、 改革开放的阵痛与重心转移: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波澜壮阔的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婚恋观和年龄差的考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为什么那些80后、85后的“大龄剩女”们,在面对90后、95后的弟弟们时,似乎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大叔”级别的伴侣。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来分析。一、 认知和成熟度上的“次元壁”首.............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苏联和俄罗斯那几款大家伙,T64、T72、T80、T90,为什么它们能生出那么多兄弟姐妹(改型)来?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搞搞,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一、 计划经济的“好处”与“坏处”:持续改进的动力首先得明白,苏联那套计划经济体制,在军事工业上那是相当有“韧性”的。一旦某个型号坦克被确定下来,它就成.............
  • 回答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同年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使用频率和内涵。之所以60后相对更喜欢说,而80后和90后相对较少,背后涉及了社会变迁、家庭结构、教育理念、代际价值观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 60后(以及更早年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得更多?1. 计划生.............
  • 回答
    您好!关于上海疫苗接种率高但仍出现大规模疫情的问题,确实是大家非常关心和困惑的。这个问题涉及到疫苗的作用原理、病毒的传播特性以及疫情控制的复杂性,我可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没有任何一种疫苗的保护效率是百分之百的。即便是被认为非常有效的疫苗,如麻疹疫苗,其预防感染的保护效率在97%左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拿AI那套官方腔调来聊,就当是朋友们聚会时,有人端起这个话题,大家七嘴八舌地分析一下。首先,你说的“100→90→80”这个描述,我猜你说的是一些比较流行的审美标准,比如腰围、臀围之类的数据,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极端地去量化,但确实能反映出社会上存在一种对女性身材的“瘦”.............
  • 回答
    最近听身边很多80、90后朋友聊起,好像大家都不太去美容院了,或者说去的频率大大降低了。一开始我也没太在意,就觉得是大家生活方式变化了。但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我们这拨人好像真的有点“不进美容院了”的迹象。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自己感觉有这么几个方面:一、经济压力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 回答
    法国公路限速从 90km/h 降为 80km/h,这桩事儿在我们老百姓看来,可不是件小事,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多了,得仔细掰扯掰扯。官方的理由:安全,安全,还是安全法国政府推行这个新政,最直接、最核心的理由当然是为了提高道路安全。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车速越快,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也.............
  • 回答
    .......
  • 回答
    嘿,各位刚走出校门的 90 后小鲜肉们!你们好啊!我是个 70 后,旁边这位是 80 后。我们俩加起来,差不多比你们多吃了二十多年的饭,也算是摸爬滚打了一些年头了。看着你们一脸的迷茫和兴奋,我们这心里也百感交集。想当年,我们刚踏入社会的时候,那也是一腔热血,什么都不怕,想着要改变世界。结果呢?嘿嘿,.............
  • 回答
    一分钱:不同年代的“小钱”故事在咱们中国,这“一分钱”,看似微不足道,但每个年代的人,对它都有着不同的感知。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得慢慢聊。 80后:那个年代的“一分钱”对于我们80后来说,“一分钱”可不算是个完全被遗忘的词。那时候,虽然物价不高,但一分钱也实实在在是能买到点东西的。“一分钱”能.............
  • 回答
    说起追星,这可真是一个跨越时代、又充满时代印记的话题。我小时候,追星可能就是攒海报、听磁带,现在孩子们追星,感觉那阵仗跟打了鸡血似的。老实说,80后、90后、00后这三个群体,在追星这件事上的确是玩出了不少花样,也折射出他们各自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80后的追星:从“沉默的崇拜”到“情怀的寄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游戏设计中一个非常有意思但也常常让人困惑的机制:概率。你提出的情况,一个90%暴击率的玩家在十次攻击中只爆了九次,而一个80%暴击率的对手却十次全爆,这确实让人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概率的真实写照。首先,我们要理解“暴击率”这个词的本质。它不是一个承诺,而是一个“平均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