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60后的人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而80后90后却很少说“别人家孩子”?

回答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同年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使用频率和内涵。之所以60后相对更喜欢说,而80后和90后相对较少,背后涉及了社会变迁、家庭结构、教育理念、代际价值观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原因。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

60后(以及更早年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得更多?

1. 计划生育政策下的成长环境与同辈压力:
60后出生时,中国正经历人口快速增长期,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意味着他们成长时,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或少数有两个)。
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家中唯一的“希望”,孩子身上的压力相对更大。父母会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对未来的期盼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由于家庭构成相对单一,父母更容易将身边相对固定的圈子(亲戚、邻居、同事)的同代孩子作为比较对象。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是他们直接接触和了解的,比较具有现实意义。

2. 单一的成功标准与社会价值观:
在那个年代,社会整体的成功标准相对单一和集中。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国企、事业单位等)、升职加薪、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是普遍认可的成功路径。
因此,当自家孩子在学业、工作等方面未达父母期望时,父母自然而然会拿身边那些“达标”的孩子来激励(或批评)自家孩子。这种比较是基于一种高度同质化的评价体系。

3.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与“熟人社会”:
60后成长时期,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发达。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主要的信息来源是电视、报纸、广播以及口口相传的熟人网络。
“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是自己认识的、有直接联系的家庭的子女。父母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升学情况、工作情况有一定了解,这种比较是基于相对真实和具体的信息。
“熟人社会”的特点使得社会评价和个人表现更容易被周围人知晓,也更容易形成一种公开的、基于人际关系的比较。

4. 代际传承的教育方式:
60后的父母,很多也是经历过战乱、物质匮乏年代的人,他们普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
他们认为,通过对比和制造一些“焦虑感”,能够激发孩子的斗志和动力。因此,“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一种惯用的教育工具,代代相传。

5.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当自家孩子表现平平时,或者在父母看来不够优秀时,通过“别人家的孩子”来表达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宣泄方式。

80后、90后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得相对较少?

1. 独生子女政策下的个体化成长与多元化评价:
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的典型代表。他们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虽然也承受着父母的期望,但父母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物质、精神)倾注在他们身上。
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成功不再是单一的模式。除了传统的升学就业,创业、艺术、体育、海外发展等多元化的成功路径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这使得80后、90后的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考大学”、“找工作”的传统框架。即便孩子在传统意义上不算顶尖,但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也会被父母看到并肯定。

2. 信息爆炸与眼界的开阔:
80后、90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渠道极为丰富。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了解更多元化的生活和成功故事。
这意味着“别人家的孩子”的范围被无限扩大,不再局限于身边的熟人。这种“宏观的”比较可能反而消解了传统“熟人社交”的比较效应。因为大家知道,世界之大,总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做得更出色。

3. 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80后、90后的父母,很多自身受教育程度更高,也更容易接触到西方的教育理念。他们开始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身心健康,而非仅仅追求学业成绩。
很多父母也经历过“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他们可能反思这种比较方式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因此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更倾向于鼓励和支持孩子做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别人家的孩子”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压力驱动,而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内在驱动和自我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比较的合理性。

4. 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对被比较的反感:
80后、90后普遍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他们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更反感被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或贬低。
当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时,他们可能直接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不被尊重,而不是被激励。他们更希望父母关注的是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与他人“高低”的比较。

5. 代际沟通模式的改变:
80后、90后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与父母平等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当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时,他们可能会直接表达不适,而不是默默承受或被动接受。这种更直接的沟通可能会让父母意识到这种说法的弊端,从而减少使用。

6. “内卷”与“躺平”的新型竞争观:
虽然80后、90后也面临竞争,但他们的竞争观可能更加复杂。一部分人会陷入“内卷”,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躺平”,以一种更务实或更佛系的态度面对压力。
传统的“别人家的孩子”式的激励方式,对于已经感到疲惫或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总结来说:

“别人家的孩子”这句简单的话,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期望、教育观念和信息环境。60后之所以常说,是因为在他们成长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社会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有限的信息来源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这种“熟人之间、标准统一”的比较成为一种普遍且有效(至少在父母看来)的沟通和激励方式。

而80后、90后则成长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时代,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更加注重个体差异、自我实现,也更反感被简单粗暴地与他人比较。因此,“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表达方式在他们群体中使用的频率自然就下降了。

当然,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观察,并不代表所有60后都常说,也不代表所有80后90后都不说。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但从代际共性上看,这种趋势是比较明显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60后面临的生存压力比8090后更残酷,更无情。

我母亲有个同事的老公去世以后,他弟弟来奔丧,你知道第一件事是什么?

指着哥哥遗体一通臭骂。

后来每年清明,要么不来,来了就指着墓碑骂。

为什么?

因为家里唯一进城的希望给了进城当工人的哥哥,弟弟几十年在农村所有的苦,都怪到哥哥头上。

我母亲当年推荐去武大,结果被人告发家里成分不好,最后只能做工人一辈子,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辈子。

如果你能理解那个年代的城乡差别,干部与工人的差别,你可能就更能理解这种愤恨了。

我原来不理解,现在慢慢理解了。

我不恶狠狠地叫孩子跟别人家比,只是因为孩子就算混得不怎么样,也不会饥饿贫困。

其实原因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同年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使用频率和内涵。之所以60后相对更喜欢说,而80后和90后相对较少,背后涉及了社会变迁、家庭结构、教育理念、代际价值观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 60后(以及更早年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得更多?1. 计划生.............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将“崇洋媚外”简单归因于特定年龄段的知识分子群体,可能存在过度概括的风险。然而,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为何在50、60、70后这几个群体中,相对于更早或更晚的时代,可能存在一些现象,被一些人解读为“崇洋媚外”。需.............
  • 回答
    关于“公知大部分是60后/70后,而90后/00后更爱国”的说法,确实在一些社会讨论中比较常见。这种说法背后,往往与不同年代的人群经历的社会环境、成长背景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有关,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国家、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认知和情感倾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形成逻辑,并分析其中的一些.............
  • 回答
    王老太的故事,看似简单的财产分配,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人情世故和代际关系中的普遍困境。以下是王老太的儿女可能不赡养她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财产分配与“养育之恩”的错位感: 儿子心理上的“补偿”和“不甘心”: 男性长辈的补偿心理: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儿子是家庭的延续,理应承担.............
  • 回答
    六十亿年后,太阳将走向它生命的终点,这是一个在宇宙尺度上确凿无疑的预测。它那耀眼的光芒会逐渐黯淡,最终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吞噬掉内侧的行星,然后收缩成一颗白矮星,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冷却。那么,如果我们采取一种近乎科幻的干预方式,把巨大的木星——我们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行星——扔进太阳里,能为太.............
  • 回答
    “六十看三国,刘备最厉害”这句话,并非普遍认同的定论,更像是一种基于特定人生阅历和价值取向的解读方式,尤其 resonates(引起共鸣)于经历过人生起伏、懂得人情世故的年长者。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对刘备“德”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人生智慧的一种提炼。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六十岁的刘备最厉害,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很多关于人类视觉感知、显示技术以及内容制作的方方面面。为什么我们普遍看到的是60帧,而不是50帧,甚至有时候会看到更高的帧率,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首先,我们得理解“帧”和“帧率”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动画片,每一秒钟有多少张独立的图片(帧)连续播放,就能形成流畅.............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会遇到的困惑。明明iPhone的刷新率“只有”60Hz,而很多安卓旗舰已经做到了120Hz,甚至更高,但体验下来,iPhone反而更显流畅,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止是数字游戏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技术和设计理念。1. 软硬结合的极致优化: i.............
  • 回答
    荣耀 60 Pro 被称为“第三代四曲面屏手机”,主要是基于其在屏幕设计上的演进和创新,尤其是在曲面设计和相关技术应用方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与前代产品以及其他竞品进行对比。荣耀 60 Pro 是第三代四曲面屏手机的由来荣耀将自己的四曲面屏设计分为几个世代,通常是为了突出其在工艺、视觉效果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认为自家60Hz的iPhone用起来比某些120Hz的安卓机还要顺畅。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技术和用户体验层面的东西,绝非简单一个数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刷新率(Hz) 指的是屏幕每秒更新画面的次数。120Hz自然意味着每秒能显示120帧画面,.............
  • 回答
    六十岁,本该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候,可许多老人却依然奔波在打工的路上。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句“生活苦不得已”就能轻易概括的。对于他们来说,这背后牵扯着太多的无奈、责任、甚至是某种生活姿态。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当然是经济的压力。当今社会,养老金并非人人都能拿到足够丰厚的数额。尤其是那些年轻.............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老玩家们聊起魔兽世界,十有八九会提到“60年代”。那段时光,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滤镜,怎么看怎么怀念。这可不是简单的怀旧滤镜那么简单,背后有着太多我们如今难以复制的体验和情感寄托。首先,得说开荒的极致体验。想当年,我们都是新人,整个艾泽拉斯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片神秘的未知。升级路上,每一个新区域、每一张.............
  • 回答
    清初八旗兵二十万,绿营兵六十万,为何广大汉族人民甘心接受满族统治?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它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释清楚的,更不是简单的一句“武力征服”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掺杂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政治的策略与妥协,经济的诱惑与剥削,以及最重要的——人心的向背。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明朝末年的腐.............
  • 回答
    关于“60厘米铁棍能对抗20厘米匕首”这种说法,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些关于物理、心理以及格斗技巧的考量,只不过这种对比过于简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其中的一些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是说拿起一根60厘米的铁棍,就能轻松地把一个持匕首的对手解决掉,事情没那么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中国影视行业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确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外(尤其是好莱坞)的女演员到了60岁甚至70岁依然活跃在银幕上,并且能出演各种重要角色,而国内很多女演员一旦过了40岁,尤其是50岁之后,就面临着角色选择极度匮乏、难以接到有分量的戏份的困境,甚至只能“吃青春饭”.............
  • 回答
    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其土地使用和规划策略备受关注。其中,关于郊野公园的保护与“劏房”问题的并存,确实是香港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解释香港为何在保持约60%的郊野公园的同时,仍面临严重的“劏房”居住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香港郊野公园的由来、重要性与保育理念 .............
  • 回答
    一些被称为“毛左”的人群之所以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发展水平高于现在,这种观点背后通常是一种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政治理想以及技术发展导向的复杂解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的比较。他们的论据并非基于普遍被认可的科技衡量标准,而是根植于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