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60后的人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而80后90后却很少说“别人家孩子”?

回答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同年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使用频率和内涵。之所以60后相对更喜欢说,而80后和90后相对较少,背后涉及了社会变迁、家庭结构、教育理念、代际价值观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原因。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

60后(以及更早年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得更多?

1. 计划生育政策下的成长环境与同辈压力:
60后出生时,中国正经历人口快速增长期,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意味着他们成长时,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或少数有两个)。
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家中唯一的“希望”,孩子身上的压力相对更大。父母会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对未来的期盼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由于家庭构成相对单一,父母更容易将身边相对固定的圈子(亲戚、邻居、同事)的同代孩子作为比较对象。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是他们直接接触和了解的,比较具有现实意义。

2. 单一的成功标准与社会价值观:
在那个年代,社会整体的成功标准相对单一和集中。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国企、事业单位等)、升职加薪、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是普遍认可的成功路径。
因此,当自家孩子在学业、工作等方面未达父母期望时,父母自然而然会拿身边那些“达标”的孩子来激励(或批评)自家孩子。这种比较是基于一种高度同质化的评价体系。

3.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与“熟人社会”:
60后成长时期,信息传播远不如现在发达。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主要的信息来源是电视、报纸、广播以及口口相传的熟人网络。
“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是自己认识的、有直接联系的家庭的子女。父母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升学情况、工作情况有一定了解,这种比较是基于相对真实和具体的信息。
“熟人社会”的特点使得社会评价和个人表现更容易被周围人知晓,也更容易形成一种公开的、基于人际关系的比较。

4. 代际传承的教育方式:
60后的父母,很多也是经历过战乱、物质匮乏年代的人,他们普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
他们认为,通过对比和制造一些“焦虑感”,能够激发孩子的斗志和动力。因此,“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一种惯用的教育工具,代代相传。

5.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当自家孩子表现平平时,或者在父母看来不够优秀时,通过“别人家的孩子”来表达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宣泄方式。

80后、90后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得相对较少?

1. 独生子女政策下的个体化成长与多元化评价:
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的典型代表。他们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虽然也承受着父母的期望,但父母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物质、精神)倾注在他们身上。
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成功不再是单一的模式。除了传统的升学就业,创业、艺术、体育、海外发展等多元化的成功路径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这使得80后、90后的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考大学”、“找工作”的传统框架。即便孩子在传统意义上不算顶尖,但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也会被父母看到并肯定。

2. 信息爆炸与眼界的开阔:
80后、90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渠道极为丰富。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了解更多元化的生活和成功故事。
这意味着“别人家的孩子”的范围被无限扩大,不再局限于身边的熟人。这种“宏观的”比较可能反而消解了传统“熟人社交”的比较效应。因为大家知道,世界之大,总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做得更出色。

3. 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80后、90后的父母,很多自身受教育程度更高,也更容易接触到西方的教育理念。他们开始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身心健康,而非仅仅追求学业成绩。
很多父母也经历过“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他们可能反思这种比较方式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因此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更倾向于鼓励和支持孩子做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别人家的孩子”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压力驱动,而现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内在驱动和自我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比较的合理性。

4. 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对被比较的反感:
80后、90后普遍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他们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更反感被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或贬低。
当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时,他们可能直接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不被尊重,而不是被激励。他们更希望父母关注的是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与他人“高低”的比较。

5. 代际沟通模式的改变:
80后、90后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与父母平等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当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时,他们可能会直接表达不适,而不是默默承受或被动接受。这种更直接的沟通可能会让父母意识到这种说法的弊端,从而减少使用。

6. “内卷”与“躺平”的新型竞争观:
虽然80后、90后也面临竞争,但他们的竞争观可能更加复杂。一部分人会陷入“内卷”,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躺平”,以一种更务实或更佛系的态度面对压力。
传统的“别人家的孩子”式的激励方式,对于已经感到疲惫或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总结来说:

“别人家的孩子”这句简单的话,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期望、教育观念和信息环境。60后之所以常说,是因为在他们成长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社会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有限的信息来源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这种“熟人之间、标准统一”的比较成为一种普遍且有效(至少在父母看来)的沟通和激励方式。

而80后、90后则成长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时代,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更加注重个体差异、自我实现,也更反感被简单粗暴地与他人比较。因此,“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表达方式在他们群体中使用的频率自然就下降了。

当然,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观察,并不代表所有60后都常说,也不代表所有80后90后都不说。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但从代际共性上看,这种趋势是比较明显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60后面临的生存压力比8090后更残酷,更无情。

我母亲有个同事的老公去世以后,他弟弟来奔丧,你知道第一件事是什么?

指着哥哥遗体一通臭骂。

后来每年清明,要么不来,来了就指着墓碑骂。

为什么?

因为家里唯一进城的希望给了进城当工人的哥哥,弟弟几十年在农村所有的苦,都怪到哥哥头上。

我母亲当年推荐去武大,结果被人告发家里成分不好,最后只能做工人一辈子,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辈子。

如果你能理解那个年代的城乡差别,干部与工人的差别,你可能就更能理解这种愤恨了。

我原来不理解,现在慢慢理解了。

我不恶狠狠地叫孩子跟别人家比,只是因为孩子就算混得不怎么样,也不会饥饿贫困。

其实原因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