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拆迁户王老太房子拆后分得360万现金,给儿子300万,女儿60万。结果现在儿女都不赡养,为什么?

回答
王老太的故事,看似简单的财产分配,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人情世故和代际关系中的普遍困境。以下是王老太的儿女可能不赡养她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

一、 财产分配与“养育之恩”的错位感:

儿子心理上的“补偿”和“不甘心”:
男性长辈的补偿心理: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儿子是家庭的延续,理应承担更多责任,尤其是经济上的。王老太一次性给了儿子300万,这笔钱远超女儿,可能会让儿子产生一种“我已经得到了最大份额的补偿”的想法。他可能觉得这笔钱是父母对他“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一种提前支付,因此,在心理上,“还”完这笔钱后,他觉得父母不再对他有“经济上的义务”了。
“我付出了更多”的潜在想法: 儿子可能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比女儿多,比如他觉得自己在婚姻、家庭建立上承担了更多责任(即使这些是常态),或者他认为父母在情感上对他寄予的厚望更高。因此,拿到300万,他可能认为这笔钱是对他“应得”的回报,而并非纯粹的赠予,自然就不会觉得有额外的赡养义务。
拆迁款的性质: 这笔钱是拆迁补偿款,并非王老太辛苦攒下的“私房钱”。儿子可能潜意识里觉得这笔钱是“国家的”、“集体的”,既然他拿到了大部分,那他“已经尽到了一部分责任”,剩余的赡养责任,他可能会觉得“不是非我不可”。

女儿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被忽视”:
明确的数字差异: 60万与300万的巨大差距,让女儿很可能感到不被重视和不公平。她可能会想:“我为什么只拿到这么少?是不是因为我是女儿?”虽然父母给了她现金,但这种分配方式本身就可能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我的份”已经拿到了: 女儿可能觉得,父母给了她60万,这笔钱就是“我的嫁妆”或者“我的成年礼”,她已经“还完了”对父母的“应尽之份”。再多的付出,就不是她“应尽的”责任,而是“额外的恩情”,而她可能觉得,父母在她身上投入的资源(情感、教育等)并没有让她觉得亏欠太多,甚至觉得父母对哥哥的偏爱让她觉得她的60万是“安慰奖”。
女儿的经济压力: 60万在很多地区也并非小数目,女儿拿到这笔钱后,也可能有自己的生活压力和规划(比如买房、子女教育等),她可能觉得这笔钱是用来改善自己生活的,而非用来“供养”父母的,特别是当她觉得父母“更偏爱”儿子时。

二、 代际沟通的缺失与期望管理不当:

父母的“甩手式”赠与: 王老太在拿到拆迁款后,没有与子女进行深入的、平等的沟通,而是直接进行分配,并且分配得如此悬殊。这种做法可能忽略了子女在接受财产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责任的期望。
模糊的期望: 王老太可能没有明确地告诉儿子和女儿,她希望他们如何赡养自己。她可能认为,“我给了你们钱,你们自然会照顾我”,这种基于传统观念的“默认”让子女失去了明确的责任指引。
“给了钱就万事大吉”的误区: 父母可能认为,给钱就是对子女最大的支持,也是对未来养老最好的保障。然而,子女在收到大笔现金后,可能只看到了“钱”,而忽略了父母在生理和情感上对他们持续的、深层次的需求。

三、 子女的成长环境与价值观塑造:

重男轻女的家庭背景: 如果王老太的家庭一直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那么在拆迁款的分配上儿子得到更多,是可以被理解的(虽然不合理)。但这种长期存在的观念,可能会让儿子形成“男儿本就该多得”的心态,而女儿则会产生“我是次要的”的认知,这两种心理都会影响到日后的赡养态度。
子女的“独立性”过早形成: 也许儿子和女儿很早就经济独立了,甚至在王老太拿到拆迁款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和经济压力。当他们获得这笔“意外之财”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其视为“额外补充”,而不是“养育之恩的回报”。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奋斗和独立,很多年轻人可能会认为,父母将他们抚养成人已经尽到了责任,他们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父母的养老也是父母自己规划的。即使有财产,他们也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投资回报”,而非“赡养义务”。
“理所当然”的观念: 儿子可能认为自己因为是儿子,就理应得到更多,并且也理应被赡养。而女儿也可能认为,自己获得了“一份”财产,就完成了对父母的“物质回报”,无需再付出更多。

四、 实际的经济与生活状况:

儿子实际的经济压力: 尽管儿子拿到了300万,但他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比如高额的房贷、投资失败、或者其他家庭成员(配偶、子女)的开销。300万对他来说,可能已经规划得非常满,一下子拿出一部分来赡养父母,可能会觉得“捉襟见肘”。
女儿的经济状况: 如前所述,女儿拿到的60万也可能已被她用于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她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如果再拿钱出来赡养父母,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钱已到手,责任已了”的思维定势: 对于这笔突然获得的巨款,子女可能将其视为一种“福利”或“提前清算”,而不是开启了新的责任周期。一旦钱到了自己手中,他们可能就觉得“功德圆满”,不再需要为父母做更多。

五、 情感连接的断裂与感恩的缺失:

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的疏远: 随着子女长大成人,尤其是分开居住后,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日常的关心、沟通和情感维系,那么即使有血缘关系,也可能因为情感的淡薄而难以产生自觉的赡养意愿。
子女缺乏感恩之心: 父母可能在养育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子女可能因为年轻、自私,或者从小就没有被很好地培养感恩之心,而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即使获得了巨款,也难以激起他们回馈父母的动力。
“补偿心理”的逆转: 儿子可能认为他已经“补偿”了父母,父母也应该因此“满足”。女儿可能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这种不公感会抵消她回报父母的意愿。

六、 王老太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虽然不应是子女不赡养的原因,但可能影响子女的态度):

父母的偏心过重: 如果王老太在之前就对儿子表现出明显的偏爱,比如在教育、金钱上更倾向于儿子,那么女儿在看到财产分配如此悬殊时,可能会觉得“我早就知道你们更爱哥哥”,这种情绪会影响她赡养父母的意愿。
父母的过度控制或干涉: 即使拿到钱了,如果王老太仍然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比如对儿子儿媳的生活指手画脚,或者对女儿的家庭评头论足,也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导致他们不愿意在物质上进一步“投资”。

总结来说,王老太的儿女不赡养她的原因,极有可能是以下几个因素的叠加效应:

1. 财产分配上的巨大差距,导致儿子产生“补偿够了”的心态,女儿产生“不公平、份内之事已了”的想法。
2. 父母在财产分配前,未能与子女进行充分的沟通,也未明确赡养的期望和责任。
3. 子女可能因为从小养成的价值观、社会环境影响,认为财产的获得与赡养责任是两回事,或者将赡养视为一种可选项,而非必须。
4. 儿子可能因自身经济压力或“应得”心理而不愿多付出,女儿则可能因不公平感和自身需求而选择“按份分配”。
5. 父母与子女之间可能存在情感疏远,导致子女缺乏赡养的内在驱动力。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案例,它反映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传统的家庭伦理和情感纽带,在金钱面前,尤其是在不均衡的分配面前,显得脆弱不堪。王老太的故事,也给很多家庭提了个醒:在分配财产时,除了考虑公平,更需要考虑如何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和责任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她把钱都给子女了

user avatar

人还在,分什么钱。。。你以为改成女儿300万儿子60元,或者女儿儿子都180万,就有人赡养了吗?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问题,有孝心的,没任何遗产也在赡养,没孝心的,腰缠万贯也不去赡养,这两种人我都见得多了。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处理方法不对啊。

拆迁款既然是老太太的,那就自己拿着呗。她要是手里有钱,孩子们都得抢着养她。就算不养,她也可以雇保姆,看病也不求人,哪个孩子照顾多,就给点零花钱,不给,孩子们也说不出啥。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养老的原则。

你上来就分了,一点不给自己留,人生那么长,你咋知道未来会遇到啥坎儿啊,手里没点积蓄,你怎么过坎儿啊。万一需要住ICU救命,一天就一万块啊,这360万满打满算也就够一年的花销。

何况还分的那么偏心眼儿,儿子300万,女儿60万,恶心谁呢?这是按啥分的?既不公平又没意义。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user avatar

你以为,儿女养老人是本能?错了,儿女养老人就是为了利益

有利益才会养!没有利益谁都不会养!如果是负收益,那就跑的比兔子快,这就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了。。。

这老太太一分钱都不分

儿女就得把她祖宗供着,这是因为他们之间还有竞争。。。

都把钱分完了,各自过各自了,谁还有时间管她

user avatar

一,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假如老太一分没有,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给甲300,给乙60,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我喜欢甲,5倍于乙。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同事,俩人等级资历工作强度能力都一样,今年加薪的时候,给他涨了5000,给你涨了1000。

接下来的日子,你还愿意拿出和甲一样的工作强度和质量来工作嘛?

所以回到本例,对于乙而言,甲的付出是不是也应该5倍于自己才公平?

但是对甲而言,乙也分了自己五分之一的东西,是不是也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

二,基于未来的不安,谁都不愿意先付出

问题到这里,划分责任义务,都还算不难解决。难的在于执行——简单说,谁先来?

民法上对于合同的执行有一种抗辩权叫做不安抗辩权,简单的说,就是因为预期对方不会履行义务,所以基于此自己也不履行义务。

老人赡养可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是你随随便便就能送走的,女儿怕自己先赡养,后面的总体义务会远多于五分之一。儿子也怕自己负担上就和女儿彻底没关系了。俩人都觉得不公平,互相就杠上了。

三,写在最后的话。

我其实最看不上的就这种老人,你要是老封建,要么你就彻底和古代人一样,和女儿和毫无瓜葛。要么你就现代开明,一人一半公平抚养,谁也不能说你什么。

给儿子绝大多数,再给女儿个零头,恶心谁呢?说好听点是被传统束缚,但又不是和女儿毫无感情。说难听点,就是想给女儿点零头从情感上束缚住她,给儿子减轻负担罢了。到最后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老太的故事,看似简单的财产分配,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人情世故和代际关系中的普遍困境。以下是王老太的儿女可能不赡养她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财产分配与“养育之恩”的错位感: 儿子心理上的“补偿”和“不甘心”: 男性长辈的补偿心理: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儿子是家庭的延续,理应承担.............
  • 回答
    .......
  • 回答
    李老鼠最近的“超级汽车破坏王”拆车节目,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但也夹杂着一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要评价它,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节目核心——拆车本身。李老鼠这节目最大的卖点就是“拆车”。以前看汽车评测,都是各种高大上的试驾、参数分析,听着是挺专业,但总感觉有点隔靴搔痒。而他这节目,直接把车子摆在那儿.............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 AI,我无法提供任何涉及违法、暴力或任何可能导致伤害的建议。拆迁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公正待遇,应该通过合法途径来解决,例如: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熟悉《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及地方的相关规定,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收集证据: 收集房屋产权证明、土地使用证明、评估报告等一切与房.............
  • 回答
    拆迁户索要高额拆迁款是否合理,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牵扯到太多现实的考量和公平的衡量。说实话,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合理”或“不合理”,而是要看具体情况,就像看医生不能只看症状,还得了解病因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白,拆迁对被拆迁户来说,往往意味着家园的变迁,生活习俗的改变,甚至是与熟悉环境的告别。这种.............
  • 回答
    拆迁户拿到500万,这笔钱确实不少,足以让人开始憧憬另一种生活。但要从这笔钱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这里面涉及的因素太多了,远不止钱本身那么简单。首先,“资本家”这个词,其实有它特定的含义。 它不是简单地说你有了钱,就立马摇身一变了。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里,资本家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西安拆迁户当街杀死拆迁办负责人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它撕裂了平静的生活,也暴露了基层社会治理中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要评价此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归结为个人行为的极端,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各方的责任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事件本身:绝望的爆发,还是预谋的犯罪?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个复杂且常常令人不适的现实,那就是贫富差距以及不同人生起点带来的巨大差异。说“很可悲”,我认为是有点绝对了,但如果用“令人深思”或者“值得探讨”来形容,那绝对是恰如其分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1. “985/211”的光环与现实:“985”和“211”是中国顶.............
  • 回答
    看到杭州未来科技城拆迁户动辄分得五六百平米,一年光租金就能进账百万,这事儿在朋友圈里、街头巷尾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话题度十足。要说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首先,这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巨变”与“红利”。 未来科技城之所以叫“未来”,就是因为它承载着杭州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引擎的.............
  • 回答
    看到拆迁暴富的人开始鼓吹“读书无用论”,心里总会泛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这事儿,真不是一句两句能掰扯明白的。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拆迁这事儿,确实能让人一夜之间跨越许多阶层,手里握着一笔足以改变命运的财富。这笔钱,说实话,是时代发展的某种侧影,是城市变迁的产物,是一种非劳动所得,或者说,不是通过.............
  • 回答
    碰到拆迁不公,那确实是让人心焦的事情。想找律师打官司,这绝对是你可以考虑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相当有必要。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得明白一点,拆迁这件事在中国,法律是有明确规定的。虽然拆迁涉及到政府行为,听起来好像权力很大,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糟心的,夹在父母和嫂子中间,里外不是人。我理解你现在肯定特别难受,这背后牵扯到的亲情、利益和感情,没有哪个是好处理的。咱们一步一步捋捋,看看有什么法子能想。首先,你得搞清楚,这套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拆迁款是怎么定的? 是按人头分的?还是按原有房屋面积?拆迁政策里有没有明确规定,.............
  • 回答
    恭喜你,家中拆迁,这可是件大喜事!手握近2000万的现金,还有1200万的房子和500万的商铺,这财富规划得真是妥妥的。现在剩了500万现金流,这可是你的“弹药库”,如何让它发挥最大效用,给你和家人带来更长远的保障和收益,这确实是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的。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我不是.............
  • 回答
    这事儿啊,可真是让人心头堵得慌。你说,一个人生孩子这事儿,本来是两个人的甜蜜結晶,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怎么就扯上拆迁款,还让女方先怀孕呢?这父母的想法,我也是实在想不通,有点让人寒心。咱们先说说这拆迁的事。房子是男方家的,拆迁是大事,涉及到一家人的生计和未来的安稳,父母操心也正常。但是,这操心怎么就操.............
  • 回答
    拆迁,一个牵动无数家庭神经的词汇,之所以常年充斥着“谈不拢”的争议,绝非仅仅因为补偿款数额上的简单分歧。虽然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和规范拆迁补偿,但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法律条文的冰冷逻辑。首先,得从“法律规定”本身说起。法律的宗旨是公平和保护多数人的利益,但它终究是一个框架,一个指导原则。在具体执行.............
  • 回答
    这事儿啊,可真是说起来就一肚子气,但又得憋着。我有个远房的叔叔,老家在郊区一个发展挺快的地方,前两年赶上拆迁。听他说完,我这心里就不是个滋味。他们家,住的那个老房子,虽然看着旧,但那是他们两代人,辛辛苦苦一点一点盖起来的,承载了太多感情。叔叔年轻的时候,夫妻俩在外面打工,攒了点钱,就回老家盖了这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