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为什么保持郊野公园60%左右,以此为傲,却不减少,让许多人住㓥房?

回答
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其土地使用和规划策略备受关注。其中,关于郊野公园的保护与“劏房”问题的并存,确实是香港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解释香港为何在保持约60%的郊野公园的同时,仍面临严重的“劏房”居住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香港郊野公园的由来、重要性与保育理念

历史背景与建立目的: 香港的郊野公园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意识规划和划定的。其主要目的是:
保育自然生态: 保护香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提供康乐休闲空间: 为市民提供远离都市喧嚣、进行户外活动和接触大自然的场所。
保障集水区: 许多郊野公园涵盖了主要的集水区,对香港的食水供应至关重要。
防止无序发展: 阻止了城市扩张对山林和海岸线的蚕食,维持了香港独特的山海景观。
法律地位与严格保护: 香港的郊野公园受到《郊野公园条例》的严格保护。在郊野公园内进行任何发展(包括建造房屋、商业设施等)都需要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批程序,且通常被视为不符合公园的宗旨,因此实际上是被禁止的。这种法律框架使得郊野公园的面积很难被压缩。
市民的认同与价值感: 香港市民普遍非常珍视郊野公园。对于居住在挤迫高楼大厦中的市民来说,郊野公园是宝贵的“绿肺”和放松身心的空间。许多人对保育郊野公园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认为这是香港在快速发展中保留的一片净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强大的社会共识使得任何试图缩减郊野公园面积的提议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二、 香港“劏房”问题的根源:复杂的土地与房屋供应困境

尽管拥有广阔的郊野公园,香港的房屋问题,特别是“劏房”现象(将一个单位分割成多个细小居住单位出租),依然严峻。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1. 土地供应短缺与高昂成本:
有限的平地: 香港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开发的平地面积非常有限。大多数发展都集中在沿海的填海区域和少量丘陵地带。
高昂的地价与建筑成本: 由于土地稀缺,香港的地价和建筑成本极高,这直接推高了房屋售价和租金。
“拥抱郊野”的规划也限制了部分土地的开发: 尽管是为了保护,但郊野公园的边界也间接限制了城市向外扩张的土地来源。

2. 庞大的人口密度与持续增长:
高人口密度: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意味着对住房的需求持续巨大。
人口增长与家庭结构变化: 即使人口增长放缓,但家庭小型化趋势使得对单位数量的需求反而增加。
经济吸引力: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和跨国公司员工,也增加了对优质住房的需求。

3. 土地利用的限制与规划僵局:
大量土地的“非住宅”用途: 除了郊野公园,香港还有许多土地被划为其他非住宅用途,例如绿化地带(包括郊野公园内的非划线绿化地)、政府、机构及社区用地、工业用地、运输用地等。
棕地问题: 许多位于新界地区的旧式工业区(俗称“棕地”)虽然有发展潜力,但涉及复杂的业权、业权人搬迁、土地用途改变等问题,开发过程缓慢且充满争议。
高尔夫球场等争议性用地: 一部分非郊野公园的高尔夫球场等土地的未来用途也曾引起争议,是否应该将其转为住宅用途,涉及不同利益团体的博弈。
政策的滞后性与争议: 政府虽然试图增加土地供应,但每一次新的发展计划都可能触及不同居民团体、环保组织的利益,导致政策推行困难重重,周期漫长。

4. “劏房”产生的经济逻辑:
供需失衡的必然结果: 当大量人口无法负担独立单位的租金或售价时,“劏房”就成为了一个“经济适用型”的解决方案。虽然居住环境恶劣,但其较低的租金门槛吸引了许多基层市民。
业主的回报最大化: 对于拥有大型单位的业主来说,将其分拆出租可以获得更高的租金回报,尤其是在租金高企的市场环境中。
法律监管的挑战: 政府也尝试通过立法和执法来规范劏房的居住环境,但由于劏房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监管存在难度。

三、 郊野公园与“劏房”问题为何不能简单对调?

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郊野公园面积占比那么高,为何不从中划出一部分来解决房屋问题?原因在于:

保育的不可逆性: 郊野公园的生态价值、集水功能和自然景观一旦被破坏,将很难甚至不可能恢复。开发郊野公园被普遍认为是“拆东墙补西墙”,且会牺牲香港重要的自然资产。
规划的整体性: 郊野公园的划定是基于一个整体的生态和环境评估。随意压缩某个区域,可能会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游憩功能产生连锁反应。
“非住宅”的性质: 即使是非郊野公园的绿化地带或某些被视为“闲置”的土地,其本身的绿化价值和生态功能也是政府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开发成本: 即使允许在郊野公园进行开发,由于其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建造房屋的成本会远高于在已开发区域建造,经济效益并不一定理想。

四、 政府的努力与未来的挑战

香港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房屋问题和土地短缺的严峻性,也一直在尝试解决:

增加土地供应: 包括填海造地(如明日大屿计划)、发展北部都会区、检视棕地、利用铁路物业发展、加快旧区重建等。
优化土地用途: 对现有的土地用途进行检讨,尝试将部分非住宅用地改为住宅用途(如部分绿化地带的开发)。
规范“劏房”: 修订法例,提高“劏房”的最低标准,并加强执法。
兴建更多公营房屋: 这是解决基层市民住房问题的关键,但面对庞大的需求和漫长的兴建周期,仍有很大缺口。

总结来说,香港之所以能自豪地保持约60%的郊野公园,是因为其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源和康乐价值,并受到强大社会共识和法律的保护,这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追求。然而,“劏房”问题则反映了香港在有限的平地、高人口密度、高地价以及复杂规划限制下的深刻土地与房屋供应困境。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都是香港社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同层面的挑战。解决“劏房”问题需要的是增加土地供应、优化城市规划、改革土地制度等系统性措施,而不是牺牲宝贵的自然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局限于”环保团体“、”饭中乱港“, 这是幼稚园级数的水平。 要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认识一下几个词:

1. 香港基本法:

新界原居民的合法传统权益受基本法保护 - 在土地政策来说这就是丁权。见:当年香港只有新界一部分是租借给英国99年,其余是割让,中国政府有什么法理条件收回整个香港? - 知乎

2. 祖堂地

3. 棕地

=====================

简单说说政府为何对发展郊野公园一直琵琶半遮面,我认为不只是考虑到市民感受的问题,而是考虑一旦毅然下海卖身,能不能卖个好结果的问题。


划为郊野公园的土地大部分位于新界,之前有讨论说地势、交通等等是不是阻碍发展郊野公园的具体困难。我还有一个更加深层的因素要提出,就是土地业权问题。郊野公园土地不一定由政府拥有,而有可能是原居民村共同持有的土地,即祖堂地,祖堂意指同一祖宗、祠堂。要决定土地买卖等事宜,需要祖堂内所有人同意。现时香港共有400公顷祖堂地,但分布范围极广而且分散,并有一部分被划入为郊野公园范围内。


如果政府大规模发展郊野公园成为住宅,首先要将土地剔出郊野公园范围,假设一切顺利,没有人提出司法复核,也要面对一个重大困难:


如何收购祖堂地


除非政府决定郊野公园的土地全部用来建公营房屋,否则收购土地的程序是需要发展商的买手来进行的,那就牵涉土地买卖是否容易,才能吸引买手买了。卖地需要司理委员会通过,并经过民政事务局批准才能卖。这个过程对每块祖堂地(记得上面提过虽然香港有400公顷祖堂地,但是分布分散吗?),都要走一次,而且求神拜佛没有人中间阻拦或不同意。引用一篇关于祖堂地的文章,作者认为在商业角度上,发展商收购祖堂地的动力不高:

扣除農地(地產商已圈起)、屋地,剩下的祖堂地在空間上是如何分佈?就是我想指出的問題,多、廣,但非常散。祖堂與祖堂之間大部分距離太遠,中間太多阻隔,集合潛力非常低,所以就算能放出巿場賣,亦不會賣得好價錢。但同時政府亦不會想收。當然,現在的政府天天嚷著要「搵多D地」,會否因此嘗試在祖堂地插針起屋,我不知去向。很多祖堂地都變成貨倉和垃圾場。他們都好像很大,每每幾萬尺,但只要細心觀察,抽離觀察,birdview一下,不難發現除某些地方有大量貨倉集結外(如洪水橋),大部分的元朗貨倉都是這兒一個,那兒一個的,大家不能組合。

inmediahk.net/node/1037

说回”丁权“, 政府解冻位于祖堂地的郊野公园范围之后,需要估计到村里的原居民会反映现时等候划分土地兴建丁屋的时间过长,希望在土地里划出部分兴建,缩短轮候时间。丁屋和政府计划中的发展计划能不能融合,我表示相当怀疑。一个是低密度住宅,一个打算容纳越多人越好的房屋计划,可原居民那边的问题却不能再拖(现在轮候时间动辄10年计),政府有没有能力在解冻土地之后解决他们几乎必定提出的丁权问题。现在政府没有公布预留了多少土地给原居民建房,万一解冻,原居民“合法传统权益”的落实时间却没有改善,你猜他们的代表团体 - 乡议局,在特首选举中有票的团体,会有什么动作?环保团体在这些斗争中只是幼儿园级数的对手而已。


最后说棕地, 棕地是在新界一些用作低增值工业用途的土地,例如落马洲边境附近大量的货柜储存仓库、物流公司仓库等,土地利用效率低,还造成污染。最令我不服的是政府欺善怕恶,先打没有任何交通配套、基础建设的郊野公园的主意,却不敢动棕地这些乡绅势力犬牙交错的蛋糕。棕地本身大多靠近主干道或铺装道路,有基本水电通讯设施,正因为土地本身或者其上的业务都由原居民乡绅持有,政府压根不敢动他们。在提出郊野公园发展之后,迫于民间和环保团体的压力,政府才进行棕地利用统计,衡量发展郊野公园和棕地的成本哪个较具成本效益。


所以下次再说这个问题的时候,麻烦先多搜索香港土地政策的来龙去脉,关于这个问题讨论极多,远非一句环保团体如何如何可以总结。个人认为,舒缓土地供应问题,必须勇于面对香港土地无法满足原居民以现有规格(即3层高,700平方英尺)兴建丁屋的需求,改变这个规定,才能释放现有土地作其他用途。至于打郊野公园的主意,恐怕原居民造成的风波不会比环保团体更小,我们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论资本主义的虚伪

user avatar

跟美国人恐共一样,都被资本家的宣传工具洗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