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摸鱼期间多说两句:
知乎小透明看到这么多赞同很感动,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能体会到疫情之下国家的不容易。
看到很多人的评论,也感谢很多在新加坡的小伙伴补充情况,不过有几种类型忍不住还是想回复一下:
说出这话的我实在不能理解是什么心态,新冠导致的死亡和其他死亡是互相独立的事件吧,你开放躺平这些因为其他原因死亡的人还是会死亡,数字又不会下降,然后同时还会有额外十几个人因为新冠死去,甚至如果新冠导致了医疗挤兑医疗条件缺乏,那其他原因引起死亡还会比之前更多。所以说这独立的事件为什么要搅和在一起呢?把水搅浑对你们的好处是什么呢?有谁愿意自己家里的老人本来能高寿,因为一波新冠就离世呢?
2. 这么严格的政策不还是防不住么?躺平算了
这也算是图穷匕见了吧,个人认为为啥这个政策条件下依然防不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持续追踪感染源,二是没有对境外的输入做到严格管控,新加坡这波疫情就是从圣诞节后大批人返新开始引发的。而这两点正是国内一直做的好且依然在坚持的,新加坡做不到是因为没有像国内这样强大的基层工作者和组织能力,所以在这里真的需要感谢一直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和医护人员。他们真的称的上是幕后的英雄。这是因为你们的不懈努力,大多数国人才能在大部分时间内自由的出行,聚会,不用考虑人数的限制,也不用生活在一不小心就会中招的恐慌之中。
至于一上来就骂人的,说我赢麻了的,就没什么必要回复了,我就当戳了你们的肺管子了,叫唤几声也是正常的。
原答
人在新加坡,自认为有资格答一波: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国内鼓吹共存的人总是愿意拿新加坡当例子,吹的新加坡好像完全开放躺平了之后变的岁月静好一样。不知道这帮人是真不了解现状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首先各位先看一下新加坡最近的新增数和死亡数,新增接连续接近一个月每日超过一万人:,死亡数很多天每日在10人以上,要知道新加坡常驻人口只有500万左右,比香港还要少。这个数据就算是不换算人口倍数,放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甚至是省,各位真的能接受的了么?到时医院和一线的工作人员会面临什么情况,各位又都想过么?
就算是这个数据,大家真的以为这是某些人嘴里所谓的新加坡完全放开和躺平后的结果么?事实却是,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实行的很多疫情措施都要比国内很多没有爆发疫情的城市严格得多,这些措施包括且不限于:
1. 一组出行人数、堂食人数都不可以超过5个人(之前曾经是2个人)
2. 每个家庭每日拜访人数不可以超过5个人。
3. 公共场所,办公室开会依然有强制口罩令。
4.从疫情到现在为止,KTV一直没有允许营业。
5. 酒吧餐厅不可以有Live band, 十点之后必须关门。
6. 如果没有按照要求接种加强针,无法进入办公场所,商场和很多室内公共区域。
7. 很多公司要求每周至少要自测一次,结果是阴性才可以进公司。
7. 还有针对在新加坡劳工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管控和措施 (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措施要比其它人严格很多)。
目前提到的这些政策基本上已经是新加坡最宽松的一个阶段之一了(曾经有最多可以8个人堂食的规定),现在你还觉得新加坡算是彻底放开和躺平了么?这些政策任何一条如果一直在中国施行,某些人会是无脑吹,还是无脑喷呢?
所以说新加坡防控力度和香港差不多就是一个伪命题,用来忽悠人的。先不提疫苗接种率远不如新加坡,就上面的这些管控政策香港在这波疫情爆发之前有么?并且新加坡人都是非常认真的在遵守这些措施,毕竟鞭刑和驱逐出境不是开玩笑的,而香港的某些人又是怎么对待各种疫情规则的呢?
最后如果某些人只是一味的吹新加坡所谓的躺平而故意不提现在新加坡的防疫措施,那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些人的目的。
可能我的新加坡的朋友生活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吧。。。
我有一个朋友广州人,在新加坡工作,国籍有没换我不知道,干生物技术的,家里很有钱住珠江新城,年龄30
得了新冠,因为年纪小所以没太大问题,但是他们实验室有个比较年长的得了新冠后出现long covid,记忆力下降比较严重,半脱产,算是半个技术大拿了。可以预见的是在长时间内都无法康复,已经差不多半年了依然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依然需要治疗。
我也就知道这么一件事。不认识其他新加坡人了。
首先我先不说新加坡到底有事没事。我想说的是如何正确躺平。
第一,医院必须严格收费,且医保不报销,只有高端的商业险可以报销。
这就杜绝了穷逼们挤兑医疗资源的可能性。
第二,广泛宣传新冠只是大号感冒,甚至还不如流感,让大家认为新冠只是纸老虎。
这点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做的都不错,都是优等生,我们也“被迫”做的不错。这就从根源上减少了大家去医院挤兑资源的意愿,即使能付的起医疗费。
第三,最重要的,不要宣传死亡的细节,能少报就少报,能只说个数字就只说个数字,并压抑所有尝试报道死亡故事的报道,不要让大家有代入感。
切记,死10000个人,并不是死1个人发生10000次,而只是1后面不小心跟了4个0而已,和跟两个0三个0区别不大。
这点为什么重要?因为死亡人数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他们的死亡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养老金和社保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的平均年龄,给年轻人留出了更多的机会,他们是烈士,他们的牺牲值得被(默默)鼓励。
第四,社会上普遍发出躺平声音的都是年轻人,如前所述,因为这事对他们而言利大于弊。媒体需要让这些年轻人广泛发声,形成躺平是全社会共识而不是幸存者偏差的错觉,让动态清零成为政治错误。
这就让发不出声的人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异类,是少数派,让他们好好反思,纠正自己的错误。
第五,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不要让尝试代表国内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权上台执政,他们是世界的毒瘤,天下,应当是有权有钱人的天下,并且通过各类宣传手段让民众觉得,这是他们的自由选择。
躺平这种对政府有百利而几乎无害的政策之所以没有完全成为世界上的政治正确,新加坡、澳洲等发达国家甚至湾省还在试图防疫(所以坡县并不是没事),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世界上居然还有某个红色政党一直尝试做正确的事情,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重新定义“没事”
因为你既没有朋友在香港,也没有朋友在新加坡。
我大学寝室四个人,恰好一个新加坡一个香港,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在北京。香港那个从19年开始就后悔了,新加坡那个从20年开始就后悔了。
但是没有办法,30多了,早就不是能把自己连根拔起迁到另一个地方的岁数了。
香港那位先不提,我另一个答案里提到过她的生活状态,新加坡那位过得啥样呢?
今年一月是她跟老公的结婚五周年纪念日,两年多以来头一次去了新加坡市中心饭店吃饭看电影,结果不管电影还是饭店都形同包场,拍出来照片她自己都调侃自家看上去像是有钱的富人了。
电影院不必说了,饭店是在疫情之前约都约不到的高级饭店,只能说越有钱的人越惜命,以及华人真的没办法跟白人一样放的开,每次疫情高峰就连门都不敢出了。
这就是为啥我每次看到说只要完全躺平,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就有救了,都感到很好笑。真以为放开不限制了大家就会出门消费的吗?这是对华人的性格有啥误解不成?家里有老有小的,哪个会出去浪带毒回家的?是说消费都靠那些没家没业穷浪大于一切的大学生不成?
真放开了,就是一年到头啥聚众娱乐也没有,只有搬砖不会停止的生活了。
说回到问题本身,这个新加坡没事是哪个次元的没事哦,光读题目都能让我笑出声。
因为香港西化的不如新加坡彻底,迷信遗毒太多,一大批老年人不肯打疫苗。
因为前几波新加坡有事的时候你没看见啊。
新加坡和香港有一点是不同的,新加坡已经被筛了几遍了,不少之前被筛的有一些已经去世了的,香港这是第1次筛,如果后面还有其实也差不多。
关键区别: 被动和主动选择共存。
不管是共存,还是清零,都需要大量的准备计划,基建和宣传,不可能一夜之间从a换到b。
如果是主动选择共存,至少需要做到: 1-提高疫苗接种,至少80%以上,最好90%以上。要达到这个标准,关键是说服老年人去打。
2- 检测手段普及。民众有很方便的方法进行自测,一旦发现阳性,马上居家隔离,并通知家人,同学立刻去检测。
3-教育大众: 不要妖魔化新冠,不要谈冠色变,绝大部分感染者都是轻症,只需要居家隔离,不要去医院和重症抢医疗资源。
但如果选择清零,那就是另外一套流程和工作。其实新加坡在2020时也尝试过,主要有:
1-跟踪流调,确保查到每一例感染的行踪,感染源。在社区感染超过几百后,这个工作量成倍数增加,后来就默默地放弃了。
2-普查。一旦发现新冠感染,马上集中封闭,普查筛选,查出来以后集中隔离。这就需要方舱。当时新加坡用的是机场边的expo。但即使方舱也是有容量限制的,当社区传染案例破千,上万以后,方舱都不够了。
3-宣传: 向民众强调新冠不是流感,不要小看,该戴口罩就戴,该隔就隔,不要藐视法令法规,如果有违规就严惩不贷。
4-封边境,入境隔离至少14天,最好21或者28天。
所以你看,两套策略如果执行得当,民众理解支持,其实都可以奏效。但两套策略不可能瞬间无缝转换。比如清零了,就很难激励老年人去打疫苗,因为他们觉得反正没有传开,自己不打疫苗也没事。这个时候比较的,是打了疫苗可能有副作用的风险,vs不打疫苗中新冠的风险(由于清零几乎为零)。这就是香港面临的情况。也就是说,政府计划清零,结果做不到,被动共存,这种情况是最糟糕的,民众和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就仓促进入共存,就好像没准备好就上战场打仗,后果可想而知。
香港确实是目前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地方。从每百万人口死亡数量来看,香港不仅比新加坡严重,也完全超越了所有主要国家在任何时候的记录。
至于原因,我认为新加坡是做了共存的准备,然后在delta波到顶回落的时候主动切换到共存路线。而香港因为政治正确一直是做的是清零的准备,但现在被迫接受共存的事实。
共存需要做哪些准备?疫苗,抗原快筛,ICU,社会共识,信任。
疫苗:新加坡疫苗接种三针过60%,两针也超90%;而香港目前两针才70%左右,三针只有30%左右。从下面两针接种率的进度可以看出,香港在亚太地区是最早开始接种疫苗的地区之一,但进度一直不佳,在2021年9月被很多更晚才收到疫苗的地区反超,目前在亚太的发达经济体里基本垫底。
抗原快筛(ART):能够快速判断需要隔离,或者快速判断需要进一步核酸检测的人员,在大面积快速传播的时候,10分钟出结果的ART比等小半天的核酸要有效很多。在推广ART这一点上新港两地还比较类似。但是由于港府并没有做共存的准备,导致香港在这波疫情爆发开始出现了全港ART断货的现象,ART没有第一时间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之相对坡府准备较充分,在去年年中通过邮政给每家每户寄了10个ART试剂盒让普通人提前熟悉操作流程,并且积极地引导零售商储备库存,在疫情暴发期基本没有出现ART断货。
ICU:新加坡从2020年初至2021年中也在执行过清零,其中还经历过两次封城。但于此同时新加坡也在积极地为共存做准备。平日新加坡全岛只有300多张ICU病床,而在执行清零的一年里各公立医院改造了1600张病床,使其可以随时作为ICU使用(平日也可以作为普通病房,以降低养护开销)。香港在疫情之初也提到了临时改装ICU的方案,但现在似乎没有见到后续报道。
社会共识: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20年2月8日的全国电视讲话里就提到了最终会让轻症在家康复、疫情流感化等措施。这个时候离武汉封城也才半个月,新加坡还几乎没有本土疫情。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宣传,新加坡社会普遍都接受了“轻症不用去医院”的观点,这让新加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应对高危人群感染(老人、有基础疾病的人)。而香港在面对并不严重的Omicron爆发时,仍然不分老少送医院,并且仍然坚持要测到阴性才能出院的措施。等到传染到老人群体和养老院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医疗资源来应对。
信任:很多人说新加坡人“听话”。其实我觉得新加坡和香港同为成熟的社会,并没有“听话”、“不听话”之分,而是官民之间的信任。港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已经陷入塔西陀陷阱,公信力和坡府不可同日而语。港民并不认为港官是“自己人”,无论是对港府引进的疫苗还是制定的防疫措施首先都是怀疑的态度。而港官各种坚离地的言行举止又进一步削弱了港民的信心。坡府可以把共存决策的原因、利弊、及如何最小化损失讲清楚,但港府至今都没有说服港民作为一个以贸易为根本的国际大都市为什么要走清零的路线。
我恰好在香港政界有朋友,还刚刚跟人家讨论过这事情。
本质问题就是打过加强针的人口比例还不够高。
这是香港的数据:
这是新加坡的数据:
加强针可以理解为打三针。当然按照医学研究,加强针是需要持续的打下去的,6个月一次。
那么打三针和没打三针的区别是什么?
没打三针的感染的人死亡率会高n倍。
这是新加坡政府公布的目前死亡率(百分数)年龄分段统计,左边一行是没打完两针的,中间是打两针的,右边是打三针的。
按照新加坡统计的结果:
以目前香港超过1/4人口还完成接种、接近70%的人口还没打加强针的现状,重症、死亡率比新加坡更惨,恐怕也是意料之中的。
另外,新加坡目前躺平的状态下平均一天死亡人数7个(Google统计数据),换成一年就是大概2500多人。 而流感每年在新加坡造成的死亡人数按照往年估计大概是590人左右(此为healthhub.sg的第三方数据),同时肺炎的年死亡人数大概在4300左右(此为新加坡卫生部公布的数据)。
这也佐证了以新加坡的医疗资源能力以及在目前的几乎开放躺平的抗疫措施的前提下,在新加坡新冠确实是个大号流感,赶不上肺炎的致死率。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感慨去年某段时间中国政府搞运动式接种疫苗?
想要家人安全,尤其是家里老人安全,还是好好打加强针吧。
2022.04.01 更新
立场开始摇摆。疫情过去两年多,祖国的应对措施却基本原地踏步。原本防外是为提供时间给内部更充分准备应对,但事实证明,各地官员并没有好好利用这段时间,都以为疫情进不来而无所作为。面对这次大面积疫情反扑,大家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团乱麻,甚至上海这种发达城市也是。
希望祖国不要像新加坡这样被攻击好几次,付出大代价后,才能逐渐认清事实,这样受伤的只有普通百姓。说到底,新加坡是发达国家,而我们还在发展中,很多人经不起这么折腾。更何况我们臃肿复杂的官僚系统,根本做不到新加坡这样级别的快速反应。
——————————————————————
2022.3.24 更新
李显龙总理官宣进一步开放,室外无需戴口罩,同行人数也double。Well 算是新加坡抗疫近尾声的一个节点了
——————————————————————
身在新加坡。首先想要说明的是大陆和新加坡因为国情不同,政策选择自然不一样,也因此没什么可比性。不过新加坡可以是我国后期防疫的合适参照物。
其实大家的宗旨都是提高抗疫能力,降低病毒风险。但放在实际运用上,抗疫能力这件事就比较微妙了。就比如普通流感,尽管它也是病毒,也很普遍,但由于我们个体抗病毒能力强,一般没什么事,就算发烧,也就是打一针,吃个药的问题。新冠也是病毒,但问题就是人类自身的抗疫能力还不够,会死人,会大面积传染,还没有有效药物,所以我们才会小心翼翼。
说回疫情管理的问题,首先说说大陆地区。从政府能力角度讲,祖国各地医疗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不均衡,大城市能做到的动态清零,三线城市都需要一段时间观察模仿,甚至现在有些地方还在选择相对落后的一刀切管理。其次个体抗疫能力上,我没有准确数据,但是全民接种率好像勉强过80%?三针貌似更更更低,老人小孩儿的接种率尤其费事。在这种情况下,那我们的大方向一定是要照顾相对落后者,再加上我们地广人多市场大,可以通过内循环自给自足,再选择性双循环。这种条件下,内部清零当然是最优解。
而新加坡,选择了通过提高个体抗疫能力,將新冠流感化。这不是躺平而是政府在当下困局之中,反复调试后做出的最优解政策。首先,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市场也小,内循环这事就不现实。所以他们政府也没得选择,为了国家存亡,开放是唯一出路。但新加坡其实对人民安全很负责,也很努力。他们在2022之前也有陆陆续续长时间的封城期,这期间通过全民接种提高抵抗力,并在多轮疫情中反复调试政策合理性。而且我觉得其政府是有作为有成效的。众所周知,忽悠全民接种是很困难的事,但新加坡做到了90%以上的两针接种率,包括老人小孩,这点无论大陆和香港都不具备。然后日常政策中还有强制执法,在公共场所非必要时必须全民戴口罩,走哪都免费提供消毒洗手液,进入公共室内场所都要查是否完全接种。平时还有social distancing和同行人数限制。总而言之,新加坡的全面开放是建立在最大程度保护国民安全,提高国民抵抗力的情况下(重点是群众也配合)
至于香港嘛,说实话不太了解,不过从我看到的零碎新闻和来自香港朋友的消息,感觉hk政府政策算是努力跟大陆看齐,但有一部分人就是一群熊孩子。最起码无论大陆和新加坡政策如何,其国民都很配合,大家万众一心在用自己的方式抗疫。我们香港地区可好,对外老老实实跟孙子一样,对内却仗着家长宠溺,各种撒泼打滚。相比较楼上腹背受敌、孤儿院长大的新加坡,香港某些群体真是太久没经历过社会的毒打。这种人不光大陆恨铁不成钢,新加坡人也觉得脑子瓦特了。
但说实话,身在新加坡的我,还是会羡慕国内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和清零政策。固然百分百理解新加坡,但我个人还是会害怕病毒,每天出门都小心翼翼。
最后,愿世界和平,病毒早日远去。
德先生和赛先生,首先得有赛先生。
没有赛先生,光有德先生,会捅大篓子。
人在新加坡。写个言简意赅的回答吧。
新加坡其实已经闭关锁国两年多了……这两年多夜店KTV全都关门,樟宜机场、圣淘沙、新航、酷航一大批工作人员空姐空少飞行员失业,在商场里查口罩……疫情对特定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同时,新加坡一直强制戴口罩、强制打疫苗、限制聚集人数,并且采取了高额罚款甚至是刑罚,这和国内的清零完回归正常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篇许振义的文章写得更详细一些,可以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