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干这事,成效卓著,屡试不爽。
譬如,某民主派人士帮过我们很多忙,钦慕我们的理念与信仰,多次要求加入我们,我们的领导反复做她思想工作,您留在外面,比进来贡献大。
香港也是这样,虽然前天闹了下别扭,但还是愿意将继续贡献。
因为没有必要,而且需要香港这么一个窗口。
首先要理解收回的目的是什么?是占有土地?是占领重要地理位置?
土地就不用说了,香港屁大点的地方。
地理位置,香港也没什么优势,最初英国人是想占舟山,舟山占不了才退而求其次,占领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香港,而占领香港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鸦片贩子的极力推荐。(两个鸦片贩子的香港情缘)
如果是为了香港发达的工商业,那么单单收回是没什么意义的。在当时,华人在香港还没有什么角色,如果英国人走了,香港除了剩几座大楼,就什么也不剩了。如果英国人不仅走,还在临走之前破坏的话,那收回来就更没有什么意义了。
反观英国,当时在上海和香港的利益极大,为了保住香港,英国也是在第一时间承认了新中国的成立,在1951年1月就承认了新中国的成立。
既然收回来没什么必要,还可以利用香港作为一个窗口,再加上可以得到当时英国的承认,所以也就没有收回来。
而之后因为朝鲜战争而引发的封锁,也证明了当时留下香港的决定是明智的。
以下来源:殖民地无冕之王的黯然陨落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解放广州,17日进驻深圳之后按兵不动,无意南下。当时的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通过秘密途径收到了周总理提出的三个条件:
只要港英政府遵守这三个条件,香港就可以长期维持现状[14]。
葛量洪自然是欣然接受。
香港保住了,英国人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痛快地承认了新中国。
在解放战争期间,受困于国民党的海上封锁和解放军海上力量极端贫弱,北方解放区的海运长期以来都是依赖渔船帆船夹带、使用外国船只乃至动用旅大苏军舰艇护航、解放军和解放区船只挂苏联国旗搞各解放区内部运输和对苏、对朝乃至对香港和美占南朝鲜的对外贸易的。
例如先总统 蒋公就视旅大苏军为“眼中钉、肉中刺”,其在“重点进攻 ”阶段将山东解放区作为与“革命圣地”陕北解放区同等重要的唯二进攻对象,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切断华中华东解放军与苏联的联系。
国军乃进一步进攻龙口、烟台、威海卫最近亦可攻克。国军这一行动,不仅是要澈底消灭他黄河以南的老巢,而且要切断他海上的国际交通线——胶东与大连的交通线。
这个计划完成之后,则匪军利用老巢,割据地方的迷梦,就可以完全打破了。
——1947年10月6日,先总统 蒋公在北平军事会议讲话
然而到了南方地区这一套就不好使了,在1949年解放军攻克南方一系列大城市,掌控南方主要水道后,国民党空军随即疯狂出击,不仅袭击大城市,还特别注重摧毁解放区江海运输船只:
……浙江临海各地之船舶,海军总部应立即派遣舰艇作有计划有步骤之行动,前往搜捕,押至定海集中管理。
至对省境内通海之各江,如钱塘江、甬江、灵江(即临海通海门)、瓯江、飞云江,海军不能深入者,对停泊与行动之船只,应派空军加以轰炸扫射,彻底毁灭。
每日拂晓以后,黄昏以前,各江均需派遣飞机一架,前往巡察搜索,务期彻底断绝匪之水上交通。——1949年8月26日, 蒋公手令
此时解放军几乎无法给国民党空军造成任何威胁,蒋介石的空中杀手可以在中国大陆肆意横行,除了作战飞机,甚至连国民党的运输机和教练机也仗着新生的共和国有空无防门户洞开,频频出动轰炸扫射,甚至以袭击大陆公共汽车、攻击渔船客船、扫射大陆百姓取乐。
而在苏联志愿空军参战击落大批蒋记贼机,并帮助解放军建立空军和防空部队后,国民党对大陆的绞杀战又开始以打击沿海海运为主,仅在1949年6月到12月期间,国民党就击沉大陆商船20余艘,渔船200多艘。
紧接着国民党海军得到美国的大力帮扶与支持,更是频繁袭击新中国海船乃至和新中国进行商贸往来的外国船只。
国民党海军不仅袭击大陆船只,甚至连出入大陆港口的“洋大人”——英国的船只都不放过——在50年代初国民党海军就在长江口外袭击和截留了英国货轮“安琪色施”号、“摩勒”号、“隆美”号、“济南”号、“和生”号。这使英国不得不派军舰为商船护航。一次,英国护航舰队的4艘驱逐舰护送商船行至长江口,突然遭到国民党海军3艘“太”字号驱逐舰的拦截,英方急忙将附近一艘巡洋舰和一艘护卫舰调来增援。
面对全副武装,高度戒备的英国海军,国民党海军纵使来势凶猛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双方在海上僵持了3天之久,“自由世界”的“盟邦”之间差点在“红色中国”的家门口上演一次大规模海战。
连老牌海军帝国大嘤的船都敢劫,气焰嚣张的国民党匪徒劫持海军贫弱的各社会主义国家的船只就更是手到擒来,例如1953年10月,波兰油船“普拉卡”被蒋记海盗劫持, 波兰人民共和国销往新中国的大批物资被掠不说,连船的名字也被改为“贺兰”号,编入了国民党海军。
1954年5月,波兰人民共和国货轮“哥特瓦尔德”号满载民德制造的自行车驶往中国,国民党海军迅速出动跳帮劫持并押至高雄港。该船被改名为“天竺”号编入国民党海军。
而船上运载的自行车由民主德国制造,造型独特、坚固耐用,因而国民党匪帮十分喜欢这批自行车,索性将其分配给蒋记盗匪的家属使用。几十年后,在金门、马祖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德国自行车的影子。
1954年6月23日,一艘满载航空汽油的苏联油船在途经台湾海峡时也被国民党海军劫持,随船的40名苏联海员也被绑架,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陶普斯号”事件。
说到这里情况就很明了了——陆地上解放军把刮民党打的屁滚尿流,后来的岛屿战斗和海战中受到《五四协定》苏联援助的人民海军也常有胜迹。但新中国想要安安稳稳的喜迎四方来客、开外贸做海运,此时的刮民党仗着美国军援的大批军舰飞机还是能把你恶心个透的。
因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想要恢复贸易、发展商业、争取外汇。大陆进出口产品就得在香港走个中转,好凭借港英船旗和英国海军的保护就成了一种“必然”。
此外让英国保留香港,也分化、动摇了此时美英蒋的“自由联盟”,使得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利益和商业利益与新中国发展生产、促进贸易的现实需要部分绑定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分化了美国领导的欧美资本主义集团,带动了中国和一大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商业往来和外交关系。堪称是“用小球带动大球”(1971)和“三个世界理论”(1974)的重要实践雏形。
每日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请各位多多支持理解支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
因为当时刚刚建国,国内百废待兴,面临国民党的封锁,我国急需要一个对外贸易的渠道,正在被英国殖民的香港就是个很好的窗口。
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就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可以把任何成见抛在脑后。 49年4月份渡江战役期间,英国巡洋舰紫石英号刚被解放军胖揍了一顿50年1月,紫石英号受伤的官兵估计都还没出院。英国政府就迫不及待的承认了新中国,建立了低等级的外交关系。因为一个百废待兴的中国,那是多么大的市场啊。通过香港跟中国做贸易,那得赚多少钱啊。
当时国民党海军对进入香港的货船都封锁的很紧张,扣押了多艘外国货船。甚至发生过国民党军舰和英国军舰在海面对峙的事。
那会英国海军不太好和国民党海军正面刚,打算让解放军亲自下场保卫航线,共军打国军,这不天经地义嘛, 于是乎还准备以商船的名义向中国出口十几条二战剩余军舰。 只不过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个计划取消了。
题主你搜索一下广交会是哪一年开始的
对,那时候叫: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去年10月份开了第128届
一、
当时有这么一个情况,台湾匪帮虽然近海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买了美国大批退役军舰后,远洋还是能压制我们的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台湾匪帮,截断了我们的海运
一直到68年,我们才绕道菲律宾,形成了南北的海运
而香港毕竟是英国的,洋大人的货,台湾匪帮是不敢动的
我们国家航运这一块的纪念册里,也提到当时和外国合资开航运公司的问题
就是因为台湾匪帮
一直到80年代,王石先生回忆录里,就说为什么东北的玉米运到广东要绕香港,平白给香港公司交钱
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说白了,就是我们交的保护费
用外国人的帽子,压制欺软怕硬的台湾匪帮
二、
当时国内消费能力有限,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大家有点钱也是尽量采购生产用品,而不是消费品。
焦裕禄的纪录片里,焦裕禄就带着群众贷款采购树苗啊化肥啊农具啊等用于种植
而不是买买买
薛暮桥回忆录里提到一件事
说:1950年5月,中财委召开上海、天津、 武汉、广州、北京、重庆、西安七大城市工商 局长会议。各地资本家纷纷表示:工业品在国内销售不了,建议鼓励出口。
沈觉人主编《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一书,就提到我们1954至1956年间,中国又在驻芬兰、挪 威、瑞典、丹麦、英国、瑞士等国的使馆或代办处内设立商务处,发展对该国的贸易。
虽然一直和各国发展贸易,但是香港一直是大头,主要原因,还是我提到的原因一,这是保护费,
香港(及经香港转口输出)所占比重很大:1950年占38%, 1951年占67%, 1952年占 75%, 1953 年占 53%, 1954 年占 51%。(《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
当然也有进口,比如我们也通过香港进口橡胶,然后转手卖给苏联··········
第二呢,就是香港当时毕竟是自由港
朱德年鉴里,提到63年一次会议,朱老总说:港澳是自由港,离我们又很近,是我们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的一个很好的阵地。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阵地"
朱德选集里边,也有老总的讲话:我们是在落后的农业国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如果不充分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输出某些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等是很难达到目标的。发展对外贸易是巩固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对外贸易是技术引进吸收和利用外资、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和开展外交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我国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速度所以,从"加强国际交往"扩大我国对外开放规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看,也需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换句话说,其实当时对外开放是大家的共识,
但是真正要始对外开放,一直等到中美关系缓和,尼克松访华以后了
说起来最后功劳怎么都成了某人的?
真正的对外开放,是90年代以后,我们敬爱的架海子金梁擎天白玉柱,拨乱反正,重启军工,我们彻底压制住了台湾匪帮
这时候自然就可以完全的搞开放了
当然,香港的衰落也是同时期的
毕竟上海才是真正的窗口啊
中国弱小,大家都来吸血,上海是最好的出血口
中国强大,和大家开展贸易,上海是最好的贸易窗口
毕竟上海辐射的,是整个长江流域的大半个中国
只有中国在发展中的时候,才是除了上海以外的别的城市得到机会的时候
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林彪率大军纵横南北,到达罗湖,计划两天攻下香港!毛泽东下令:“暂停进攻!香港,我另有打算。”
那个时候,香港被英国占领,英国驻扎香港的兵力有万余人,这些在解放军眼里算不了什么,如果进攻的话,能快速拿下。
时任香港督察的葛量洪心里更是明白局势,他直截了当的讲:“想拿下香港,根本不需要动用军队,对香港进行断粮断水,香港撑不了一个月。”
然而,毛泽东却叫停进攻,没有直接下令强攻。
并且,周恩来也非常关心香港,对供水粮食进行亲自把控。
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有着远超常人的战略思维。
为什么不迅速拿下香港?
1、避免英国和美国进行联盟。以香港为羁绊,打破美英联盟,使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企图得到缓解,1950年的时候,英国表态承认新中国。
2、中国和苏联的局势。暂缓收回香港,是避免我国依附于苏联的战略。
3、香港是窗口,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也是为了稳定香港局势,寻求进一步发展。
现在,很多香港人认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是英国人的功劳,是离不开英国的,这种看法大错特错!
在1950年时候,香港只是个小地方,人口不过60万,而且它的经济与上海、广州天差地别!
没有大陆的支持与资源,根本不可能有后来香港的发展局面。
在毛泽东心中早就有了一杆秤,他的战略思维让他看的更远,对于香港问题早已在心中有了决断。
1974年,毛泽东接见英国领导人希思,在会议上,只字未提香港。
因为毛泽东知道:香港迟早会回归,英国的局势已经是被动的。
所以毛泽东不担心。
而且,当时的背景更是让毛泽东有了信心和决断。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1972年,中美关系迎来里程碑,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订了《联合公报》。
香港正成为一个窗口,连接中国与世界。
英国人显然是心知肚明的说:在共赢中,香港会回到中国的……
国力是检验一切的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