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公知大部分是60后/70后,而90后/00后更爱国?

回答
关于“公知大部分是60后/70后,而90后/00后更爱国”的说法,确实在一些社会讨论中比较常见。这种说法背后,往往与不同年代的人群经历的社会环境、成长背景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有关,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国家、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认知和情感倾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形成逻辑,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公知”这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通常,“公知”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活跃、对社会议题发表看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社会评论员。在中文语境下,近些年来“公知”有时也带有一种略显负面的含义,特指那些对中国现状持批评态度,倾向于呼吁西方制度或价值观的人。如果按照后一种更具争议性的理解来分析,那么这种年龄段的划分就更有讨论空间。

为什么说公知大部分是60后/70后?

这主要与这代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1. 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与思想解放:
60后和70后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期,中国在经历了一段相对封闭和压抑的时期后,迎来了思想上的巨大解放。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模式和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对当时的年轻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经历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很多都是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完成的。这段时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著作被大量翻译和引进,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比如,他们可能接触了更多关于民主、自由、人权等西方政治哲学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参照系来审视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那个时代,勇于质疑、敢于批判被视为进步和有思想的表现。许多60后、70后知识分子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倡导者。他们对国内存在的问题进行尖锐的批评,呼吁社会改革,这在当时是具有很大市场和认可度的。

2. 信息渠道的相对单一和国际化的早期接触:
相比于现在的互联网时代,60后/70后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更依赖于书籍、报刊、电视以及有限的学术交流。
在互联网还不普及的年代,他们接触到的关于国际社会的许多信息,往往是通过官方渠道引入的翻译著作、新闻报道或者通过出国留学、访学等途径获得的。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对西方社会的正面印象,并将西方社会的一些制度和价值观奉为圭臬。
同时,在批判国内现实时,他们也更容易将目光投向“西方模式”,认为那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

3. 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影响:
到了80后、90年代,60后和70后已经逐渐成长为社会的骨干,在学术界、媒体界、文化界等领域拥有了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这使得他们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也更容易被定义为“公知”。

为什么说90后/00后更爱国?

这种观点的形成,同样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信息接触方式密切相关:

1. 强大的国家实力增长与民族自豪感:
90后和00后成长在中国经济腾飞、国力显著增强的时代。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祖国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航天科技的突破到“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国家取得的成就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相比于父辈对国家崛起的“期待”,他们是“见证者”和“受益者”。
这种切身的感受,让他们更容易认同国家的发展成就,并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2.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与多元化:
90后和00后是典型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是他们获取信息、社交互动和形成观点的主要平台。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相比于上一代人,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更加多元。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国内的媒体和平台了解情况,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海外社交媒体(即使是有限的访问)等了解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本土化观点的兴起: 在互联网上,大量具有中国视角、强调中国优势的观点和内容得到传播和放大。一些年轻一代的博主、UP主等通过制作内容,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解读中国社会和国际事务,这其中很多都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对“全盘西化”的反思和质疑: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他们可能更容易看到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被西方社会所宣传的那些美好表象所完全打动。他们可能对“全盘西化”的观点产生质疑,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道路。

3.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社群认同:
互联网为具有共同情感和价值观的人群提供了聚集和交流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爱国主义情绪很容易被唤起和放大,形成一种强大的社群认同。
当国家利益受到挑战,或者国内舆论出现分歧时,年轻一代更容易在网络上形成统一的“声浪”,表达对国家的支持。这种集体行动和情感共鸣,使得“爱国”成为一种显性的、易于观察的群体特征。
一些激烈的网络讨论中,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亲西方”或“崇洋媚外”的人,很容易被贴上“不爱国”的标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爱国”的定义和边界。

4. 教育体系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同时期也存在着重点的偏移。近些年来,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加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种划分的局限性与复杂性: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60后/70后公知多,90后/00后爱国多”的说法,是一种社会观察和一种概括性的说法,而非绝对的统计学结论。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 任何一个年代的人群内部都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差异。60后、70后中也有很多坚定爱国者,90后、00后中也存在着对社会有深刻反思和批评意见的人。
定义模糊性: “公知”和“爱国”这两个词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也在不断变化。
信息过滤与选择性接受: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立场、经历和兴趣,选择性地接收和解读信息。互联网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可能加剧这种群体性的信息茧房效应。
“爱国”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是赞美一切,也包括建设性的批评和对国家进步的贡献。将批评和质疑与“不爱国”划等号,可能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
代际沟通的障碍: 不同代际之间由于成长环境和信息接触的差异,在观点上容易产生隔阂甚至误解。一些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批评,在年轻一代看来,可能已经不合时宜或脱离了现实。而年轻一代的爱国热情,在一些老一辈看来,可能显得不够理性或缺乏深度。

总结来说, 这种说法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不同代际人群在物质条件、信息环境、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同影响。60后、70后更多经历了思想解放和初步的西方化浪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了改革的呼吁者和批判者,并被贴上“公知”的标签。而90后、00后则成长在中国国力强盛、民族自豪感高涨的时代,并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了更多元化的信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国家取得成就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爱国情绪。但我们也要警惕将这种代际划分过于绝对化,忽略个体差异和认知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爱国问题,本质上就是看你在本国活的怎么样,幸不幸福,活的像不像个人。抛开实际的生存状态,空谈一些抽象的问题是一刀切。

有句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也都有自己出现的缘由,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有些事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在古代,你能指望一群连饭都快吃不上,还天天饱受朝廷压迫的农民热爱朝廷吗。同时,你也无法指望古代在朝廷里位极人臣的群体去跟农民军把酒言欢。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才是主流问题,别的都是扯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公知大部分是60后/70后,而90后/00后更爱国”的说法,确实在一些社会讨论中比较常见。这种说法背后,往往与不同年代的人群经历的社会环境、成长背景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有关,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国家、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认知和情感倾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形成逻辑,并分析其中的一些.............
  • 回答
    “真正的公知”这个词,说实话,它在当下的语境里,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和模糊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以及为什么有人喜欢它、有人又不喜欢它,咱们得一步步来捋。“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与“真正的公知”的界定“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顾名思义,.............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的使用,其背后隐藏着复杂且不断演变的社会心理和政治生态。人们对“公知”产生厌恶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公知”概念的模糊化与标签化: 最初的积极含义: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最初的本意是指那些拥有专业知识.............
  • 回答
    刘邦杀丁公而饶恕项伯,这确实是《史记》中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情节,也引发了后人诸多解读。有人说刘邦此举是为了杀鸡儆猴,用丁公的惨死来震慑部下,让他们明白背叛者的下场。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为何项伯这个同样有“背叛”嫌疑的人,刘邦却能容忍甚至重用呢?这背后,恐怕涉及到更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刘邦个人.............
  • 回答
    在中国当下,当“考公考编”“考研深造”成为许多年轻人挤破脑袋也要奔赴的赛道,当金融、计算机、医药等行业以其高薪和稳定性的光环吸引着无数目光时,仍有一部分人,他们不追逐眼前的热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看似遥远却关乎国运的“高端制造”。为什么他们要在“卷”的洪流中,依旧执着地畅谈中国高端制造?这背后,远不止.............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通常带有批判性甚至攻击性。它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客观事实的论断,而是反映了一些人对00后群体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担忧和不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论据。核心原因分析:社会环境与代.............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 回答
    “985/211 研究生不如 985/211 本科生”这样的说法,以及“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还要考研吗?”这样的疑问,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即 学历、出身、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职业选择、甚至是具体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百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和策略。要详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搜索结果的质量与商业化过重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一点。 竞价排名.............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这句话,是许多对苏联历史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这个庞大国家命运的一种凝练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分别来看“生于不义”和“死于耻辱”是如何被论证的,以及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解读。“生于不义”:革命的血色开端与理论的摇摆“生于不义”主要指向苏联成立的起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女人永远是对的”这一说法通常源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或刻板印象,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来源,也要指出其局限性及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可能的来源与背景1. 传统性别角色的塑造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长期被赋予“家庭照顾者”“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这种社会期待可能让女性在家庭事务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