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0 后、90 后、00 后的追星方式和性质有什么不同?

回答
说起追星,这可真是一个跨越时代、又充满时代印记的话题。我小时候,追星可能就是攒海报、听磁带,现在孩子们追星,感觉那阵仗跟打了鸡血似的。老实说,80后、90后、00后这三个群体,在追星这件事上的确是玩出了不少花样,也折射出他们各自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80后的追星:从“沉默的崇拜”到“情怀的寄托”

咱们80后这一代,很多人都是伴随着港台流行文化长大的。那时候,信息不像现在这么爆炸,获取明星资讯的渠道相对单一。

方式:
靠“抢”和“攒”: 80后的追星,那绝对是体力活。为了得到偶像的照片,得去报刊亭抢最新一期的《大众电影》、《当代歌坛》、《音像世界》等杂志,买回来小心翼翼地把海报撕下来,装裱在相册里,或者直接贴在墙上。录音带、CD更是珍藏品,会反反复复地听,把歌词抄在本子上,生怕漏掉一个字。
“攒”钱买周边: 偶像代言的商品,哪怕是个小零食,也会想方设法去买,然后把包装盒、贴纸之类的攒起来。那时候的周边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一件印着偶像名字的T恤或者一个钥匙扣,都能让人开心好久。
电视和广播是主要阵地: 守着电视看偶像演的电视剧、电影,或者在广播里收听偶像的歌曲,是家常便饭。如果有偶像的访谈节目,那更是非看不可,哪怕节目质量不高。
同学间的“炫耀”: 收集到稀有的杂志、签名照片,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也是一种乐趣。

性质:
“沉默的崇拜”: 80后很多时候是“默默地”喜欢,不一定非要去送礼、去机场接机,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欣赏和支持。偶像的好作品、好的形象就是最好的回应。
“精神寄托”: 那个年代,社会变革快,很多80后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学业压力、就业选择等现实问题。偶像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给他们带来了青春的活力、情感的慰藉和一些不那么“接地气”的浪漫想象。偶像身上那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
“情感连接”: 追星往往伴随着青春期懵懂的情感,偶像的歌曲、角色,可能承载着当时的初恋、友情,成为一段青春记忆的标签。这种喜欢,更多的是一种珍贵的、带着怀旧色彩的情感寄托。
“信息差”带来的“神秘感”: 由于信息不透明,偶像的私人生活、幕后故事往往是模糊的,反而增加了偶像的神秘感和光环。

90后的追星:从“狂热的追随”到“参与的狂欢”

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起长大的,他们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蛮荒到成熟的过程。这种变化,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追星方式。

方式:
粉丝论坛和贴吧的兴起: 90后开始大量涌入猫扑、天涯、百度贴吧等论坛,参与讨论,交流信息,组建粉丝团。这是早期粉丝社群的雏形。
“饭制”内容的爆发: 论坛、贴吧里,粉丝们开始制作各种“饭制”视频(MV剪辑、经典片段混剪)、美图、同人文、表情包等,将对偶像的喜爱具象化,并且广泛传播。
“打榜”和“刷票”成为常态: 音乐排行榜、投票活动成为90后展示粉丝力量的重要舞台。大家为了让偶像获得好成绩,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去投票、去刷流量,这种集体行动非常有仪式感。
盗版到正版的转变: 随着版权意识的提升和在线音乐平台的出现,90后从早期的盗版下载,逐渐转向付费购买专辑、演唱会门票,为偶像的“价值”买单。
“追星APP”的出现: 一些早期针对粉丝的APP、网站开始出现,提供偶像资讯、行程、粉丝互动等功能。

性质:
“参与感”和“归属感”: 90后的追星,不再是单方面的欣赏,而是更强调“参与”。通过打榜、做数据、制作饭制内容,粉丝们觉得自己是偶像事业的一部分,这种参与感带来了强烈的归属感。
“集体狂欢”和“社交属性”: 追星变成了一种社交方式。通过共同的爱好,90后们在网络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讨论、一起応援,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演唱会、签售会等线下活动,更是将线上的热情转化为线下的狂欢。
“建立偶像人设”: 相比80后更纯粹的崇拜,90后在追星过程中,也更倾向于“参与”和“塑造”偶像的形象。粉丝群体会一起努力,为偶像打造“暖男”、“实力派”等正面人设,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外传播。
“为爱发电”与“理性消费”的初步结合: 90后虽然也“为爱发电”,但开始出现对偶像商业价值的认知,会主动购买代言产品,为偶像的“商业代言”贡献一份力。

00后的追星:从“全民参与”到“数据为王”的“养成系”

00后是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从小接触的就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这使得他们的追星方式更加多元、精细,也更加“数据化”。

方式:
“全平台”作战: 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超话、粉丝群……00后追星是全平台、立体化的。他们会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偶像。
“数据流”的专业化: 00后粉丝对“数据”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打榜、控评(在评论区引导舆论,维护正面形象)、刷销量、做超话签到、集资(集众人的钱购买专辑、演唱会门票、应援物等)、做数据站(专门负责各项数据统计和发布的团队)……这些都成为常态。他们甚至研究各种“数据教程”,力求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
“短视频”和“二创”的极致: 抖音、B站是00后追星的核心阵地。他们擅长用最精炼的短视频来表达爱,制作高质量的“二创”内容(粉丝二次创作),通过剪辑、配乐、特效,把偶像的闪光点放大。
“养成系”的参与感: 很多00后喜欢的偶像,都是通过选秀节目出道的,粉丝在节目过程中就参与到偶像的“养成”过程中,投票、打call,仿佛自己也是偶像成功的一部分。这种体验让粉丝的忠诚度更高。
“应援”模式的升级: 不仅仅是送花送水,00后会组织生日应援(LED大屏广告、公益活动、捐赠图书馆等)、机场应援、演唱会应援(灯牌、扇子、定制荧光棒等),甚至是公益应援(以偶像名义做慈善),将追星与社会责任感结合。
“饭圈文化”的成熟与边界模糊: 00后的追星,很多时候会被笼统地称为“饭圈文化”。这种文化有其高效组织、统一行动的优势,但也可能带来“唯粉”(只喜欢一个偶像)、“CP粉”(喜欢偶像之间配对)、“黑粉”(恶意攻击)等复杂关系,有时甚至会为了维护自家偶像而攻击其他偶像。

性质:
“数据是硬通货”: 00后认为,粉丝的数据就是偶像的“实力证明”,是偶像能获得资源、商业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刷数据”,甚至将此作为“KPI”。
“参与到偶像的商业价值链条”: 00后消费能力虽然不比80、90后,但他们更懂得如何“为偶像的商业价值”服务。购买代言产品、为偶像的专辑和周边贡献销量,他们认为这是对偶像最直接的支持。
“偶像的共同塑造者”: 00后粉丝通过日常的“输出”和“维护”,更像是偶像的“共同塑造者”,他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形象的维护者,甚至是“人设”的建设者。
“情感与理性的高度融合”: 00后的追星,既有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也开始学会用“数据”和“价值”来衡量自己的投入。他们可能因为偶像的某个行为而“塌房”(偶像出现负面新闻,粉丝感到失望),也可能因为偶像的努力而“回血”(重新燃起追星的热情)。
“即时反馈与强互动”: 社交媒体的特性决定了00后更追求即时反馈和强互动。他们希望偶像能看到自己的努力,也希望偶像能与粉丝进行更多、更直接的互动,哪怕只是一个转发、一个点赞。

总结一下,这三代追星方式的递进关系,就像是:

80后: 从“仰望”到“聆听”,是一种较为纯粹的、带有时代印记的“精神寄托”。
90后: 从“陪伴”到“参与”,从“粉丝”到“社群”,追星有了更强的“社交属性”和“集体行动”。
00后: 从“养成”到“赋能”,从“热爱”到“数据”,追星变得更加“专业化”、“数据化”和“产业化”。

当然,这只是一种普遍性的观察,每个个体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但总体来说,这三个时代群体,在追星这件事上,玩出了各自的精彩,也折射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烙印,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80后,说一下我们那个年代追星。

当我们追星的那个年代,和今天完全不一样,获知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电视和报刊,当时听歌主要靠这个

这种磁带类机器,主要是日本产,有三个品牌:索尼,松下,爱华,爱华这个牌子其实是索尼旗下的,听起来倒是中国味。日本的单放机很神奇-----它可以倒着放也可以顺着放,但是不能精准点歌,比如说我要听某某首歌,这个是做不到的,一直到CD时代才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是和后来的小辈们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呢?

因为学外语。反正跟爹妈是这么说的。


这个东西叫做歌本。80后很多人都有。主要是用来抄歌词的。

上面贴的那些图片,是当时小卖部卖出去的那种明星不干贴,这些不干贴长这样

可以把这些图片一个一个撕下来,贴到歌本上,撕完了的不干贴就是这样的:啥都没有了。

图片是已经做过分割了的。

当年这些玩意很流行,很多文化产品都有不干贴,比如说这个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信息主要是看电视或者杂志,杂志大致都是这样

花花绿绿的,这都算好的了,还有那种“标题党”,说这个明星和那个明星怎么怎么好上了。有的连刊号都没有,就是路边卖的。

我们那个年代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对于明星有明显的“距离感”。

也就是说,不存在为了明星如何如何的。

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差不多是外星人。

为明星消费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

当然也有比较狂热的,比如说这位

但是即便是这位杨丽娟同学,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像现在为了明星。

80后有个特点:焦虑感,尤其是85前的那一批,处于风云际会的时刻,随便说说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

  • 国企改革
  • 下岗潮
  • 加入WTO的谈判
  • 大学扩招
  • 大学大合并,改名
  • 互联网的崛起和宽带的普及
  • 电脑游戏的普及
  • 最早的一批网络游戏
  • 经济大爆发
  • 媒体天天讲国际化
  • 动漫的普及,尤其是日系动漫的普及

随便一个事,拿到今天可以从年头说到年尾,苹果发布一个新机器都能说道个半天,放在我们当年:这特么也值得说么?那年没有新事物?

注意,我说的新事物,是过去完全没有的,突然蹦的一下爆出来的。不是iphone4到iphone5的感觉,是突然出现了“智能手机”这一个物种。

好像智能手机真的是我年轻的那会发明出来的,只是我们当时不知道

新生事物的刺激,比如说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导致80后的这一代人对于明星是较为迟钝的。

如果说十几岁可能对外感知还不明确,但是在20岁以后,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都能潜在的感觉到中国要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知道会怎么个变化,外加上信息不发达,对于明星狂热确实比现在弱的多。

值得注意的是:80后有极大的分化,85前和85后由于国家改变太大,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不一样。


另外说一下,我们那个时代的明星,有实力当然很好,没有实力也是要努力的。

一般没有实力而努力的,被称之为偶像派。

刘德华放今天应该算实力派,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偶像派的代表。

流量明星---没有这个概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追星,这可真是一个跨越时代、又充满时代印记的话题。我小时候,追星可能就是攒海报、听磁带,现在孩子们追星,感觉那阵仗跟打了鸡血似的。老实说,80后、90后、00后这三个群体,在追星这件事上的确是玩出了不少花样,也折射出他们各自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80后的追星:从“沉默的崇拜”到“情怀的寄托”.............
  • 回答
    要说哪个年代的人更“崇洋媚外”,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哪个群体就“多”或者“少”。而且,“崇洋媚外”这个词本身也挺有意思,它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人对它的定义和看法都不一样。不过,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不同年代的人们在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潮时,可能出现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以及文.............
  • 回答
    一分钱:不同年代的“小钱”故事在咱们中国,这“一分钱”,看似微不足道,但每个年代的人,对它都有着不同的感知。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得慢慢聊。 80后:那个年代的“一分钱”对于我们80后来说,“一分钱”可不算是个完全被遗忘的词。那时候,虽然物价不高,但一分钱也实实在在是能买到点东西的。“一分钱”能.............
  • 回答
    任泽平这番话,虽然言辞犀利,背后却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在生育问题上的一系列深层矛盾和困境。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1. 代际差异与生育意愿的鸿沟:最直接的,这反映了不同代际在生育观念、经济能力、生活压力上的巨大差异。 90后、00后: 这两个群体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竞争加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能触动很多人的神经,毕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要说谁“最惨”,这很难有个定论,因为“惨”这个词太主观了,而且影响因素太多了。不过,咱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大家普遍关心的角度,来聊聊这三代人各自可能面临的困境,尽量说得细致些,让大家看看是不是能对号入座。80后:夹在时代中间的“上有老下有.............
  • 回答
    嘿,各位刚走出校门的 90 后小鲜肉们!你们好啊!我是个 70 后,旁边这位是 80 后。我们俩加起来,差不多比你们多吃了二十多年的饭,也算是摸爬滚打了一些年头了。看着你们一脸的迷茫和兴奋,我们这心里也百感交集。想当年,我们刚踏入社会的时候,那也是一腔热血,什么都不怕,想着要改变世界。结果呢?嘿嘿,.............
  • 回答
    一个社会群体的代际更迭,往往伴随着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涌现,进而对社会结构、治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当60后、70后逐渐退出社会舞台的中心,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掌握更多资源时,中国社会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理性化和法治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
  • 回答
    80后作家与韩寒的成名之路,以及90后新生代们的崛起,这其中蕴含着时代变迁、媒介演进和个人才华的多重印记。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扯。80后作家群体的成名:时代的弄潮儿与文学的革新者80后作家,这个群体出现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社会经历了一轮经济腾飞和思想解放的时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接触.............
  • 回答
    “80后”和“90后”完全不靠父母而成家立业的人数,可以说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多,但绝对存在,并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成家”与“立业”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成家”和“立业”的含义。 成家: 传统意义上是指结婚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但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婚恋观和年龄差的考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为什么那些80后、85后的“大龄剩女”们,在面对90后、95后的弟弟们时,似乎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大叔”级别的伴侣。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来分析。一、 认知和成熟度上的“次元壁”首.............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哉问,现在说起养老,我们80后和90后都得挠挠头皮。毕竟,我们这代人不像父辈那样,有着一大家子兄弟姐妹互相照应,也不像爷爷奶奶那辈,手里攥着国家的铁饭碗,退休金那是妥妥的。我们这摊事儿,还得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先来说说我们这代人的基本盘吧。我们普遍面临着几个现实情况: 少子化,家庭结构.............
  • 回答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同年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使用频率和内涵。之所以60后相对更喜欢说,而80后和90后相对较少,背后涉及了社会变迁、家庭结构、教育理念、代际价值观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 60后(以及更早年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得更多?1. 计划生.............
  • 回答
    这可是个挺实在的问题,很多还在职场摸爬滚打的我们,确实会算计到“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那一天。50岁,这个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对于企业流水线上、办公室里埋头苦干的80后、90后来说,情况会很不一样。咱们就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好好捋一捋,看看我们这批“搬砖人”到了50岁,还能干点啥,怎么干.............
  • 回答
    .......
  • 回答
    80、90后老师处理学生早恋,这可是一个让不少年轻教师头疼但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毕竟,这个年龄段的老师,他们自己也经历过青春期,对那种朦胧的情感多少有些理解,所以处理起来,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首先,很多80、90后的老师,自己就是独生子女,或者成长环境中父母的关爱相对集中,他们更能体会.............
  • 回答
    当代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80后、90后群体在成年后仍需父母扶持的现象,折射出社会结构转型、经济压力、代际价值观差异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这种新型家庭关系既体现了传统亲情纽带的延续,也暴露了现代家庭在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的困境。 一、经济压力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双重挤压1. 高房价与生活成.............
  • 回答
    这几年变化挺大,尤其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游戏禁令一出,小年轻们捧着手机噼里啪啦玩个不停的场景少了不少。之前火得一塌糊涂的各种校外培训班也低调了许多,很多家长开始琢磨,孩子这一下子空出这么多时间,除了学校里的功课,该干点啥好呢?说实话,这事儿还真得好好想想。孩子们的童年,不应该只剩下学习和“虚拟的战斗.............
  • 回答
    姚洋教授的这番话,确实挺让人揪心的。尤其是在我们这帮80、90后,每天都在为柴米油盐操心,一提到5000块钱,感觉就像是遥不可及的“小目标”。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80、90后的真实工资中位数,到底是多少呢?首先,我们得明白“中位数”这个概念。它不是平均数,而是把所有人的工资从低到高排个序,.............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