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如今的80后90后,等到若干年后变老了,养老问题如何解决?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哉问,现在说起养老,我们80后和90后都得挠挠头皮。毕竟,我们这代人不像父辈那样,有着一大家子兄弟姐妹互相照应,也不像爷爷奶奶那辈,手里攥着国家的铁饭碗,退休金那是妥妥的。我们这摊事儿,还得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先来说说我们这代人的基本盘吧。我们普遍面临着几个现实情况:

少子化,家庭结构小型化: 独生子女政策的余波还在,即使现在二胎三胎,很多人也是顶多两个孩子。这就意味着,等我们老了,可能就是两个孩子要照顾四位老人(甚至更多,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压力巨大。不像过去,兄弟姐妹多,养老分摊也容易。
工作压力大,收入不均: 80后90后是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也是最早接触市场经济、市场化就业的一代。我们经历了各种行业的起伏,也面临着激烈的职场竞争。一部分人收入可观,为养老打下了基础;但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在一些新兴行业、灵活就业或者中小企业工作的,收入可能并不稳定,储蓄也相对有限。
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 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养老金压力的增大,延迟退休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这意味着我们要工作更长的时间,才能积累足够的养老金和工作年限。
健康意识提升,但医疗费用不菲: 我们这代人比父辈更注重健康,也更愿意为健康买单。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医疗费用,尤其是高端医疗和长期护理的费用,是个不小的开销。
消费观念的变化: 相较于父辈的“攒钱养老”,我们这代人的消费观念更开放,更注重生活品质和即时满足。这可能导致我们在年轻时储蓄能力相对较弱,但反过来说,也可能意味着我们对“如何享受老年生活”有更清晰的规划。

那么,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养老问题,可能得从几个维度来“解构”和“构建”:

一、 经济基础的“筑巢”:多元化储蓄与投资

这绝对是养老的首要基石。我们不能再指望单一的养老金来源,必须得“多条腿走路”。

强制性储蓄与个人养老金账户: 国家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绝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福音。虽然现在很多人觉得“麻烦”或者“钱不多”,但这是未来最可靠的第二支柱。我们要养成定期往里面存钱的习惯,即使金额不大,时间长了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而且,这些钱的投资收益,长期来看也是非常可观的。未来国家可能还会出台更多类似的政策,我们要密切关注并善加利用。
商业养老保险与年金: 除了国家队,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养老保险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选择那些保障范围广、收益稳健的产品,可以为老年生活提供额外的经济保障。另外,一些企业可能也会提供企业年金,如果有机会,也要积极参与。
多元化投资组合: 把鸡蛋分散在不同的篮子里。除了传统的银行存款和国债,我们还可以考虑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如果条件允许)等多种投资方式。当然,投资有风险,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理财知识,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配置资产。例如,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时候,可以配置一些权益类资产博取更高收益;临近退休时,则需要逐步转向稳健型资产。
副业与再就业: 如果身体允许,并且我们有特定的技能,退休后继续从事一些兼职、咨询或者创业,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还能保持社交活力和精神状态。比如,一个擅长写文章的,可以做兼职撰稿人;一个懂技术的,可以做技术顾问。

二、 照料服务的“枝繁叶茂”:家庭与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塑

经济基础有了,但身体衰老、生活不便怎么办?这需要我们构建更灵活、更适应时代需求的照料服务网络。

家庭内部的协商与规划: 虽然我们可能兄弟姐妹少,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家庭的支持。早点跟配偶、子女沟通好关于养老的期望和责任分担。可以提前商议好,万一出现失能或需要长期护理的情况,如何安排,费用如何分担。比如,是否可以轮流照顾,或者约定给父母提供固定的护理费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这是未来养老的主流方向。我们要关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比如助餐、助洁、助浴、康复护理、医疗上门等。可以提前了解当地有哪些服务机构,他们的收费标准和服务内容。甚至可以考虑组建一些邻里互助小组,同龄人之间互相照应,共渡难关。
专业护理机构与长照险: 对于需要长期专业护理的情况,我们可能就需要考虑入住养老院或聘请专业护工。这笔费用不菲,所以前面提到的经济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国家一直在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们也要关注其发展,了解如何纳入其中,以分担一部分护理费用。
智能科技的赋能: 别小看科技的力量。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心率、摔倒报警)、居家养老APP(一键呼叫服务)、远程医疗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力不足的问题,并提高生活质量和安全性。我们要拥抱这些新技术,让它们为我们的老年生活服务。
适老化改造: 考虑到我们可能在自家房子里养老,可以提前对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安装扶手、防滑垫、无障碍通道等,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

三、 精神与情感的“生根发芽”:积极应对老龄化

身体和经济之外,精神层面的富足同样重要。

持续学习与兴趣培养: 不要以为退休了就什么都不用管了。保持学习的热情,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比如学习一门乐器、一门外语、绘画、园艺等。这能让我们的生活充实有趣,延缓认知衰退。
社交网络的维系与拓展: 保持与朋友、同事、同学的联系,多参与社区活动、老年大学等,拓展新的社交圈子。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抵御孤独感。
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这些看似老生常谈,却是保持身心健康最根本的方式。我们这代人,更能理解“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心理调适与接受: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是自然规律,我们要学会接受衰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总结一下,我们80后90后,等到老了,养老问题靠“天收”是不可能的,必须靠“自救”和“互助”,并借助社会和科技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人生规划的延伸。我们需要在年轻的时候就未雨绸缪,认真规划我们的财务,拓展我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或许,未来的我们,依然可以在阳光下散步,和老友喝茶聊天,甚至尝试一些年轻时没来得及做的事。只要我们提前准备,用心经营,老年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这当然需要我们自己付出努力,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好的配套和服务。

这是一场我们这代人共同的“长跑”,目标是更安稳、更有尊严的老年生活。现在开始准备,为时不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上现在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吧。

第一是通过财政收入补充社保基金,基本上就是用国家发展的红利保证社会基础保障包括养老的运行。只要国家能持续发展,维持强大,就不用过于担心。具体政策路线的可以参照《关于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的通知》。

第二个部分就是在于市场化,通过对养老进行梯度设计,增加市场的成分和功能。例如说比较传统的借鉴西方较多的各类养老院,还有一些比较新式符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通过市场化,更有效的进行养老方面的资源分配。

第三个可能会使用行政调节,改变养老的思路。


总体来说,解决未来养老的核心战略还是在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只要发展和改革能做好,就完全不用担心。发展做不好的话,养老只是问题的一环而已,甚至还不是最大的一环。现如今的80,90后,最靠得住的就是好好参与建设国家;甚至如果实在不放心的话,可以去参与建设养老行业,也算是为自己将来铺个路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