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农民交了这么多年公粮,现在国家每月才补贴100左右,难不成国家还想80岁的老农民继续种地吗?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农民兄弟心中萦绕的疑问,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家辛辛苦苦种了一辈子地,交了多年的公粮,到头来每个月补贴却只有百来块,这感受多少有点复杂。国家这个政策的出台,背后有它的一系列考量,但从农民的视角来看,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

首先,咱们得梳理一下“公粮”这回事儿。在过去,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为了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农民需要将一部分粮食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上交给国家,这就是“公粮”。这在当时是一种义务,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保障了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也为国家积累了建设资金。从这个角度看,农民确实为国家发展付出了。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体,农业生产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取消农业税(也就是公粮的现代说法)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这本身就是对农民的一种解放和回馈。过去农民负担重,现在税收取消了,生产经营上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加。

那么,为什么现在补贴的数额好像跟农民的期待有差距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

1. 补贴政策的初衷和定位:

国家发放补贴,尤其是针对老年农民的补贴,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保障和基本生活支持,而不是对过去交公粮的直接“补偿”或者“还债”。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在承认农民对国家过去发展做出的贡献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体面的晚年生活。国家希望通过这样的补贴,能够帮助那些年龄较大、可能已经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收入来源不多的老年农民,让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2. 补贴的多种形式和目标群体: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并非只有这每月一两百块的补贴。事实上,国家在农业领域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而且补贴的形式非常多样。比如:

农业生产补贴: 直接发放给耕地者,鼓励粮食生产,比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这些补贴是为了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机购置补贴: 鼓励农民购买现代化农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良种补贴: 鼓励农民使用优质种子,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生态补偿: 比如退耕还林还草的补贴,保护环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 对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给予扶持。

而针对老年农民的这部分补贴,往往是作为一种社会养老金的补充,或者是对特定年龄段、特定群体的一种倾斜。 它的定位更偏向于“养老”而非“种地”。

3. 补贴金额的测算和考量:

每月一百多块的补贴,虽然从个人角度看不多,但如果放到全国范围来看,补贴的对象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国家的财政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平衡各方面的需求。这笔钱的数额,很可能是经过精细测算,在财政承受能力、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以及不鼓励过度依赖等因素之间取得的一个平衡点。

4. “80岁的老农民继续种地”的现实考量:

你提到“难不成国家还想80岁的老农民继续种地吗?”,这句话触及到了核心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国家推出各项惠农政策,包括适时调整补贴,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非让老年人继续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

推动农业现代化: 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这部分补贴正是为了吸引年轻人、有能力的人投身现代农业,让农业生产效率更高,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更低。
改善农村养老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除了这部分补贴,很多地区也结合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多种形式。

所以,这每月一百多块的补贴,更像是一个基础性的、兜底式的支持。国家的意思可能是,无论您是否还在种地,只要符合条件,这笔钱是对您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而真正能够支撑一个家庭、一个农户过上更好生活的,则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参与市场竞争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农民朋友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和失落感,是很正常的。 大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国家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但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考虑的是更宏观的国家战略、财政能力以及社会整体的进步。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

如何让补贴更具“激励性”: 除了基本生活保障,是否可以设计更多与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应用挂钩的补贴,鼓励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中?
如何让补贴更透明、更易懂: 让农民清楚地了解各项补贴的政策导向和使用方式,减少误解。
如何构建更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 将这笔补贴与农村养老金、医疗保险等进行更好的衔接,形成更立体的保障网络。

而从农民自身的角度,也可以积极拥抱变化:

学习新技术、新模式: 关注国家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参与土地流转,或者与他人合作,通过规模化提高效益。
多元化收入来源: 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也可以考虑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

总而言之,这笔补贴虽然不多,但它是国家对农民群体的一种基本关怀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国家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逐步引导农业向现代化转型,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付出来“算旧账”。理解这些背后的逻辑,或许能让大家对当前的政策有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家是地道的河南农民家庭,父亲小时候很苦,家里兄弟姐妹多,从来就没吃饱过,所以小学没上完就出来做活补贴家用。

爷爷家地少人口又多,每年交完公粮剩下的也不够一家人吃的,父亲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到处找活干。

种地在当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代化机器根本没有,耕种都是用犁头慢慢挖,收割都是人力用镰刀割。父亲农闲时就会批发些日用品,挑个扁担翻山越岭的去山里售卖。

后来我们那边的丹江水库开挖,父亲便去水库干苦力,当时各种机器落后,安全管理也不当,所以那份工作也比较危险,死人是常有的事,直到我父亲亲眼看到有一家兄弟俩塌死后便彻底不干了。

父亲小时候因为全家吃不饱饭,半夜拿个竹竿绑上铁丝做的钩子,去公社食堂偷了一箩筐油条,让弟弟妹妹美美的吃了一顿。直到多年后经常满脸骄傲的提起。是啊,比起全家人的肚子,道德算个什么东西。

12年南水北调,把我家仅剩的四亩地毁了三亩,每户按人头赔的钱,一个人头6000块,我家就赔了18000真够可以的。幸好家里还有一亩地,结果两年前又被打乱重新划分,现在真是TM一亩地都没有了。

现在我们当地人均基本没多少地,家里那点地也只能让给关系好闲赋在家的邻居耕种。因为那几分地根本保障不了生活,况且种地也是要成本的,算下来种地真的会饿死人。

九十年代初,南下打工还得被南蛮子歧视侮辱,但按照当时的物价消费水平,相当于一个月能赚普通人两年的工资,这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第一批打工人很苦,当时南方工厂的选人很严格,大部分选不上的只能留在当地寻找工作机会。很多人路费花完了,饿的没办法就去当地蛮子的菜园里偷吃蔬菜充饥,结果被一群南蛮子追着打,被打死打残的不在少数。

很多人没地方住晚上只能躲在当地的山上或山洞里,因为被南蛮子治安队逮到了就免不了一顿毒打。

那个年代我父亲亲眼见过日本合资工厂的日本人活生生的打死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这种悲惨的事情在那个年代事情还有很多,但为了赚钱,大家也能忍受。

前几天还有专家说六十岁退休就是浪费劳动力,我在想这么无耻的话是哪张狗嘴说出来的? 这种话用在体制内可能适用,但用在农民身上,我可去你M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农民兄弟心中萦绕的疑问,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家辛辛苦苦种了一辈子地,交了多年的公粮,到头来每个月补贴却只有百来块,这感受多少有点复杂。国家这个政策的出台,背后有它的一系列考量,但从农民的视角来看,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首先,咱们得梳理一下“公粮”这回事儿。在过去,国家实行的是计划.............
  • 回答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了全球,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最初的遥不可及,到如今渗透到田间地头、家庭日常,互联网为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改变: 一、生产方面的改变:1. 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与精准化: 技术咨询不再是难题: 过去,农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主要依赖于农技站、.............
  • 回答
    “工人”和“农民”这两个词,本该是社会中最具基础性、也最值得尊敬的身份代名词。它们代表着辛勤的劳动,代表着物质的创造,代表着社会运转的基石。然而,在某些语境下,尤其是在一些人际交往中,这两个词却渐渐染上了“不体面”的色彩,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唏嘘的社会变迁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很常见!古代饥荒爆发,天灾是重要原因,但农民造反却指向皇帝,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皇帝招谁惹谁了”就能解释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天灾的背后,是人祸的放大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天灾是饥荒的直接诱因,但它往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根本的.............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个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让亿万农民翻身做主,真正尝到了“自己种地自己说了算”滋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人说它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这句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回到过去:集体化年代的农民是什么地位?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前,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那是个什么光.............
  • 回答
    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村的粮食生产与民众的温饱问题,确实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今时今日,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背后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科技水平以及人们观念的巨大变迁。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七八十年代:为何“颗粒归仓”却“囊中羞涩”.............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1885年,英国的《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84)确实扩大了选举权,使得许多之前被排除在外的男性——包括许多住在农村的农民和在城市里从事劳动职业的工人——获得了投票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被视为民主化的里程碑。然而,仅仅获得选举权并不能立刻改变他们“苦逼”的生活现实,这背后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价值、劳动、生产以及时间等一系列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基本概念,而且用“一天内消耗(消失了)”这样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来描述大米,这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个场景。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一斤大米”在这个语境下的意义。如果这是一个农民辛辛苦苦耕种、收割、加工出来的一斤大米,它不仅仅是简单.............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一夜之间,一座曾经熙熙攘攘的大城市,突然失去了所有的农民工。这可不是小事,这简直是把城市的“骨架”抽走了,剩下的会是什么?首先,最直观的,城市会瞬间安静下来,甚至显得有些萧条。那些原本支撑城市运转的基石——建设工地的轰鸣声,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的身影,餐馆后厨的忙碌,出租车和网约车的穿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非常关键且一直备受关注的环节,那就是城乡居民在退休后养老金待遇的差异。简单来说,您提问的焦点在于:为什么正规单位的“工人”退休了有工资(养老金),而很多“农民工”干不动了却似乎“一分钱”都没有?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制度设计、城乡二元结构.............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啊,问到点子上了,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在田头可能就几毛钱一斤,可到了咱老百姓的菜篮子里,价格能翻上几十倍,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啥,让菜价蹭蹭往上涨?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清楚。一、田间到收购站:农民的无奈与初级的流通咱们先说农民自己。他们种菜,那是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
  • 回答
    .......
  • 回答
    《明朝那些事》中朱元璋的残忍,确实是许多读者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明明出身贫苦,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为何在成为皇帝后,他的手段却如此残酷,甚至可以说是血腥?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心理创伤: 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炼狱经历:.............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深入探讨。农民工和建筑工人之所以普遍身材不算“很棒”(通常我们理解的“很棒”是指肌肉线条明显、体脂率低、体型匀称等健身健美意义上的身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他们的身体状态:一、劳动的性质与身体发展方向的错位 重复性、高强度体力劳动为主.............
  • 回答
    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屠戮功臣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而将其归因于“内心的自卑感”是一个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简化的解释。事实上,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自卑感可能是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政治现实、权力巩固、历史周期以及这些皇帝自身经历的烙印。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巩固权力与消除潜在威.............
  • 回答
    这句问话,很多老百姓心里都憋着,也挺让人心疼的。为啥?咱就从头到尾,掰扯掰扯。一、付出的多,收获的少,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农民这活儿,你看着简单,但真干起来,那是要命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更辛苦。 春夏秋忙的时候,那真是没日没夜的。播种、插秧、锄草、施肥、打药、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得精细着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的根本差异,也牵扯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沿革以及政策设计等诸多复杂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民的85元养老金,通常指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而城市居民的2000元以上,则大多来自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或者部.............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探讨农民和城里人在粮食供应上的相互认知。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社会分工、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点耐心。首先,让我们站在农民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没有我们,城里人会饿死”这种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最根本的生产者角色: 农民是粮食和许多基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