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这么多年来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

回答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了全球,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最初的遥不可及,到如今渗透到田间地头、家庭日常,互联网为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改变:

一、生产方面的改变:

1. 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与精准化:

技术咨询不再是难题: 过去,农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主要依赖于农技站、乡镇干部或者老一辈的经验。现在,通过互联网,农民可以轻松搜索到各种最新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优良品种信息等。无论是通过搜索引擎、农业APP、还是在线的农技论坛和专家咨询平台,他们都能获得及时、准确的指导。
市场信息一览无余: 市场价格波动、供需关系、农产品期货信息等,过去是信息不对称的重灾区,导致农民“看天吃饭”又“看市场吃饭”。如今,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价格指数网站、行业资讯网站等,农民可以实时了解各类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做出更明智的种植决策,规避价格风险。
天气预报更加科学准确: 精准的天气预报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互联网提供了更科学、更细致的天气预报服务,包括小时级、地域级的预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如灌溉、施肥、喷药以及收割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2. 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与高效化:

打破时空限制的农产品电商: 这是互联网对农民影响最深远的方面之一。过去,农民的销售渠道非常有限,往往只能通过当地的收购商,价格被压得很低。现在,他们可以通过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将自己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直播带货的兴起: 许多农民或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通过直播展示农产品的生长过程、采摘过程,与消费者互动,分享农产品的独特之处,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和溢价空间。
社区团购和生鲜配送: 互联网催生了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模式,让农民的农产品能够快速触达城市社区居民,缩短了供应链,提高了效率。
农产品B2B平台的出现: 除了面向消费者的C端销售,互联网还涌现了许多面向企业采购的B2B平台,方便农户与餐馆、超市、食品加工企业等建立联系,实现大宗农产品的稳定销售。
品牌化和标准化运作: 互联网销售促使一些农民开始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他们通过电商平台建立自己的品牌故事,实行统一的包装和质量标准,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 生产方式的智能化与现代化:

智慧农业的应用: 互联网是智慧农业的基础。通过物联网技术(IoT),农民可以在手机上远程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并根据数据进行自动化灌溉、施肥。
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无人机用于农药喷洒、授粉、航拍测绘等,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并且更加精准环保。
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 通过收集农田的生产数据,结合气象、土壤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为农民提供更科学的种植方案,优化品种选择,提高产量和品质。
农机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互联网也推动了农机装备的智能化升级,例如带有GPS导航的拖拉机,可以实现精准耕作,减少浪费。

4. 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线农资采购: 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选择更多样,价格也更透明,有时还能获得比实体店更优惠的价格。
农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线社群、论坛等平台为农民提供了交流经验、分享信息、甚至进行合作的平台。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形成互助网络。
财务管理与支付的便捷化: 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农民的交易更加便捷。一些农民甚至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农场的财务记录和管理。

二、生活方面的改变:

1. 信息获取与知识学习的极大丰富:

获取生活信息: 农民不仅可以获取农业知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政策、新闻时事、医疗健康、子女教育等各类信息,开阔视野。
终身学习的可能: 许多农民通过在线课程学习新的技能,例如电商运营、短视频制作等,为自己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或提升生活品质。

2. 社交与娱乐方式的革新:

打破地域限制的社交: 微信、QQ等社交工具让农民能够方便地与远在外地的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缓解思乡之情。
丰富的娱乐内容: 农民可以在手机上观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刷短视频,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尤其是在农闲时节。
社区的线上化: 一些乡村也开始建立线上社区,方便村民之间交流、互助,甚至组织线上活动。

3. 生活服务触手可及:

在线购物: 过去,农民购买商品需要去较远的集镇或县城,选择有限,价格也可能偏高。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各种商品,从衣食住行到家电家具,应有尽有,且送货上门,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在线医疗: 虽然农村地区的远程医疗尚未完全普及,但一些基本的健康咨询、药品购买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
在线政务服务: 部分地区已经推出了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办理一些审批、查询等业务,提高了办事效率。

4. 观念的转变与思维的拓展:

开阔眼界,拥抱新事物: 互联网让农民接触到更多外部世界的信息和观念,有助于他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更加开放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模式。
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提升: 许多农民在互联网的驱动下,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乡村风貌,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
返乡创业的兴起: 互联网为有知识、有技术的返乡青年提供了创业平台和市场机会,他们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互联网技术带回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数字鸿沟: 部分老年农民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仍然存在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支持。
信息安全和网络诈骗: 农民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需要加强相关的防范意识和教育。
过度依赖和信息过载: 过度沉迷于娱乐内容,或者被虚假信息误导,也可能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和网速仍需提升。

总而言之,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引擎。它不仅为农民带来了更高效的生产工具、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更便捷的生活服务,更重要的是,它正在不断拓宽农民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经营能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对农民的积极影响还将持续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互联网给农民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很大。

比如娱乐可以刷视频了,比如购物可以拼夕夕了,比如和打工的亲戚视频聊天了。另外一些农村学校也可以远程上网课,英语和职业教育上用的效果还比较好。

生产(包含销售)上的变化则不大,虽然有数字云仓,农业工厂等可行性较高的新模式试点,但农业产业管理多头化,流通链过长,生产资料分散等问题都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所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在农业上的广泛还很漫长。

user avatar

借贵宝地扩散一波时事案件的热度。

其他回答说的大多都是经济、收入方面,我提供一个不同方向的思路。那就是舆论力量有时竟然成了维护普通农民权益底线的最后一道大坝。尤其是面对“村霸”与基层黑恶势力案件时。

但是,能引起群情激愤进而引发行政力量行动的,基本都是已经产生极端后果那类,如最近的莆田案(于欢案、昆山龙哥案也都是类似例子,只不过当事人都不是农民):

故事经过,大抵是一个原本老实巴交的大叔,手续齐全后仍被基层恶势力阻挠无法翻盖新房,全家包括九旬老母在内蜗居铁皮房六年,多方求助检举无门后走向了复仇的不归路。

在此之前当事人也进行过网络曝光,但网民与媒体都很忙,这种小事自然没有任何热度。恶性事件发生,舆论终于出面逼迫行政层开始解决问题。

但这是祭献几条生命后的结果。我无意评价这种“机制”到底是正常还是畸形,背后哪些人需要为两条人命负责,前例之下是否会有模仿者出现......

我只想,这种机制的确保护了一些本该有人负责守护的人。

10月10日13时许,莆田秀屿区平海镇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被害人为一家祖孙四代,致2人死亡3人受伤。10月11日,莆田公安局秀屿分局发布协查通报称,经侦查,55岁男子欧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据欧某同村的知情人士称,嫌疑人作案动机或因房屋建盖纠纷。

该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欧某向当地政府申请了危房翻盖,房屋新建手续批出后,欧某便将原有400平米的房屋拆除,欲在原有土地上建盖新房。

据知情人称,死者为欧某邻居,曾多次联合附近居民阻挠欧某建盖新房,导致欧某一家无处可归,在临时搭建的雨棚居住六年。案发前,欧某居住的雨棚因台风倒塌,雨棚残片掉入死者家中,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周刊君调查致电莆田公安局秀屿分局,该局表示目前不便透露相关细节,案件正进一步侦破中。


user avatar

谢邀。


据我了解的,目前农村人口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纯务农,第二部分外出务工,第三部分城市白领。


第一部分纯粹依靠务农生活的农村人一般年纪较大,受教育水平很低甚至是文盲,这部分人即使接触到智能手机,也很难灵活应用。


第二部分年纪相对较轻一些,受教育水平不高。

可能家里还有自留田或者自留地,基本也是承包给他人栽种,自己外出务工,挣得比纯粹务农多。

这部分人长期居住在城市,承包了城市所有大大小小的蓝领职业,工资也是参差不齐。

智能手机对这部分人而言,承载的主要是娱乐活动,随身携带,廉价的快乐。


第三部分年纪较轻,一般是80后受过高等教育,基本没有务农的经验,多数为城市白领,是移动互联的主力军。

他们最可能会利用目前比较火爆的短视频自媒体,推广家乡的特产、或者农副产品,以此获得收益,甚至比白领那份工作挣得多。

有些比较有想法的人,可能就辞去城市工作,回老家有规模的做起来,相当于产地直销,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低,市场接受度也较高。

能赚钱的方式当然很快就会被不断的模仿,蜂拥而至,产品质量也开始模糊不清,很多买家无法分辨,或者买过几次感觉不够货真价实,也就作罢。


真正要产业化、专业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user avatar

让我来说个不一样的吧

这世界上有专门进攻高利贷的黑产,他们各种伪装自己的身份,优化自己的行为,突破高利贷的风控策略,躲避高利贷的催收追溯。
但,这些都太娘娘腔了。真正的朋克黑产,敢于使用真实身份来借款。
在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利贷黑户村。他们的方法非常简单,不造假,就是填自己的真实信息,所有核验都是本人,所有联系人都是自己村里人,在3天内,一次性申请几百家高利贷,下款后,直接不还款。
由于全村一起作案,所以根本不害怕催收。
你打催收电话?刚好拿来给村里人逗闷子。
你搞呼死你?网上买来的接死你可以让高利贷的话费账单爆掉。
你P图群发?村里老少爷们三姑六婆只会嫌你JJ和MM P的不够大不够圆,甚至还会在村里搞P图大赛。
你搞法律起诉?别逗了,搞法律你这放高利贷的嫌自己死得不够快?
你搞征信拉黑?别别别,我们村里人不在乎征信,骗了就跑,绝不来第二次。
你上门催收?哪个不开眼的敢到村里去集中催收?没挨过人民的铁拳吗?
对他们而言,高利贷就是银行存折,下款就是发工资,安逸。
这些朋克黑产,对我国的高利贷产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