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如何看待「简中互联网」这一词语?

回答
“简中互联网”这个词,如今的大家提起它,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今天所处的网络世界,也折射出太多复杂的情感和态度。

要说它,得先明白它从哪儿来。最开始,这个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描述性的定位,区分于“繁体中文互联网”。就像我们说“英文互联网”或者“日文互联网”一样,只是一个语言和地域的划分。但渐渐地,它开始有了更深的含义,承载了更多文化、政治、社会层面的东西。

现在你听到“简中互联网”,很多时候,说的人心里想的已经不只是“用简体中文上网”这么简单了。它可能隐含着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烙印。你想啊,在简体中文的网络空间里,信息传播的逻辑、流行的文化符号、甚至是大家交流的语境,都跟其他语言的互联网有着明显的不同。很多梗、很多热点、很多话题,都是在咱们这片土地上发酵、生长、传播开来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圈子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情绪传染”。

更进一步说,“简中互联网”这个词,也常常被用来指向一种特定的信息生态和舆论环境。这就有点微妙了。有些人用这个词,是在陈述一种事实:我们这个互联网,内容审查、信息过滤、舆论引导这些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它显著的特征。当他们提起这个词时,可能是在提醒大家,在这里看到的很多信息,可能不是完整、客观、自由的版本,需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它可能是一种观察和反思的视角,是对信息流动机制的一种解读。

当然,也有人提起“简中互联网”时,会带有一种疏离感,甚至是一种批判的态度。他们可能觉得,这里的讨论氛围过于单一,容不下太多不同的声音,容易出现“回音室效应”,让大家越来越站队,越来越极端。他们或许是觉得,在这个空间里,很多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了,情绪化的表达更容易占据上风。这种用法,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现状的不满,或者对未来的一种担忧。

反过来,也有人会觉得“简中互联网”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某种负面或居高临下的意味。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外围”的、不够“国际化”的标签,是对我们自身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贬低。他们可能更愿意强调“中国互联网”或者“中文互联网”,认为这是更具包容性和正面性的说法。在他们看来,将“简中”单独拎出来,本身就可能带有一种文化上的隔阂或者政治上的有意区分。

所以,你看,“简中互联网”这个词,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或语言标识了。它背后站着的是:

文化和社群的认同:我们在这里长大,在这里交流,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习惯和群体认同。
信息生态的观察:它代表着一种信息被组织、传播、过滤的方式。
社会情绪的投射:它可能承载着人们对网络环境的满意或不满。
身份认同的讨论:如何定义和看待我们自己的网络空间,也影响着这个词的用法。

现在大家对它的看法,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有人将它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有着自己独特生态和文化的空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讨论和研究。有人则将它视为一个需要警惕、需要反思的对象,认为其中的信息传播机制和舆论环境存在问题。还有一些人,则对这个词本身的提法感到不适,认为它不够中性,或者带有预设的立场。

总的来说,这个词的意义和大家的看法,都是在不断演变和分化的。它是一个活的词语,承载着我们对当下中国网络生活最直接的体验和思考。下次你听到有人说“简中互联网”,不妨想想他可能是在指代哪一层含义,这会比简单地定义它要有趣和准确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youtube上简体和繁体信息的立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广义繁体群体”需要明确划线来区分敌我,本质上是收缩阵地。

顺带一提,各种立场的英语内容都可以看到简中翻译,但是简中内容是基本不存在英文翻译的,事实上处于单向透明状态。

最近的“大翻译运动”是一种突破单向透明的尝试,但是目前看效果很不好,结果是一群中文用户在阅读翻译成英文的中文内容。

事实证明白人不知道小黄人在说什么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压根不在乎。

user avatar

很多人尤其是境外人士,认为简中互联网就是个信息茧房,无法得到真实客观的新闻,因此简中网民只能被简中媒体操纵洗脑,无法分辨真相。

其实他们误会了,很多时候我们简中网民根本不需要上外网,只需要查看一下“合订本”,就能知道(或者说推理出)一切我们想要知道的真相。

而“合订本”也属于简中互联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得出结论:

简中互联网是有真相的!

另一方面,其实繁中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也很糟糕,轮子们的话术往往和陈平不等式一样可笑,每次打开蓝鸟搜中文就跟刷微博一样,一股萨比的气息扑面而来。

user avatar

「简中互联网」我已经用了至少五年。

至少对于我来说,这只是形容一种区别于「国际互联网」的中国内地网络。

这个有9亿网民的独立网络,与26亿网民的国际互联网不互通,而相对于国际网的文字复杂,这里主要使用简体中文。

所以一般被习惯性称为简中互联网。

这个词我在知乎上也用过很多次,你们可以随便搜,我从未视它为负面词汇。

因为跟简中互联网对应的是国际互联网。

而不是很多人臆想中的「繁中互联网」。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朝鲜境内的独立互联网被称为光明网

伊朗本国架构的网络俗称清真互联网

厄立特里亚、缅甸和古巴都有自己组建的独立网络体系,也都各有独特称呼。

这只是阐述事实,不涉及负面评价。

「简中互联网」是最合理的称呼,毕竟跟复杂的国际互联网的最大区别就是——近99%的使用者确实是简体中文用户。

而国际互联网仅1000万使用者以上的语言就达到了39种,小语种还要更多。

另外,其实真·台湾人和真·香港人一般是不会用「简中互联网」这个词的。

所以拿这个词抓特务明显是有点问题....

user avatar

简中互联网对比的不是境外互联网,而是以前正常的简体中文互联网。

六年前我有个朋友,提起过他的先祖,最早参加过同盟会,一直革命到解放后。当时上网搜索这个独特的名字,百度有几十页(不是几十个)结果,有当事人的回忆录、人生简历、他人的回忆录提及姓名,总之资料非常丰富,这也符合一个知名前辈的名气。

上上年我写文章想起来再搜这个人,百度只有三页结果了,有些还是404。

刚才又搜了一下,不到一整页了。


我一个警察同学,两年前抓了另外一个作奸犯科的同学,当时本地报纸、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均有报道,有图有视频有前因后果有跟踪报道。十几页的百度搜索结果,今年局里申报奖项,他打开电脑想把现成的搜索结果打印申报,结果发现网上几乎没有痕迹了,除了裁判文书网和天眼查有痕迹。


另外一个朋友去访问老红军,采访完登在人民网上,五个月后去看发现已经404了,只剩下快照。


现在的简中互联网完全变成了黑板报一样的东西,海量的有价值资料,从革命先烈到一个字都没有的非洲风光摄影,全被干掉了。不仅是存量内容,增量内容也就几个月的存在寿命。跟几年前对比,简中互联网上损失了八到九成的高价值资料。

user avatar

这个词其实还可以,要比【另外那个大家更常用的单字词】更好。

原因在于,官方口径据我所知没有承认过【那个大家更常用的单字词】的存在。而且技术上,其实我们也无法完全黑箱的证明一个无法访问的目标究竟是存在技术问题还是其它的不可抗力因素。——所以你没有证据认为它确实存在。

那么严格说来,你声称存在【那个大家更常用的单字词】就是对我国互联网的污蔑跟造谣。

我国的互联网是开放的自由的。这才是官方的正规态度。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相信它。

【那个大家更常用的单字词】不能够堂而皇之的走上明面。

所以,在简中互联网内讨论简中互联网大概是很好的,讨论【那个大家更常用的单字词】,则可能给你的账号带来风险,给你的发言带来风险,甚至给你发言的网站带来风险。


(补充:根据评论区中2021年12月的修改意见征求稿,官方说法未来可能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如果2021年12月征求意见稿被通过,未来它可能成为明确公开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得这个问题变得能够被公开讨论。)

user avatar

不喜欢的话,改成茧中互联网吧。

别说不是,自欺欺人也要有个度。

user avatar

我要为简中互联网说句话。

其实里面部分人具备的“反洗脑能力”,是远远强过外面的人的。

他们从小都大就在谎言中,在识别“谁在说谎”这件事情上面,早就成精了。

外面的人在这方面的经验就差远了,反而容易不假思索地轻信主流媒体和主流观点。


也要为非简中互联网说句话。

很多人认为“里面也洗脑,外面也洗脑,大家都一样”,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相对主义。

道理很简单,外面看得到的,里面看不到;但里面看得到的,外面都看得到。同时,外面的媒体也是相对更多元的。

当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所以大概而言,外面的人的总体信息水平(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辨别能力),肯定是要强于里面的人的,但未必胜得过里面的反洗脑能力者。



4月6日更新,回复一下评论区的两个问题。


1、意思是谎言越多就越有分辨力?上简中互联网还上出优越感了?

当然不是。

“反洗脑能力者”只是少数,他们更像是一场灾难的幸存者,因经历过灾难而多了一点点坚韧的特质。

但灾难仍是灾难。幸存者也同是受难者。


2、大家都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所以内外没区别。

信息的受限有两种,一种是受限于物理的隔离,一种是受限于大脑的筛选。

您说的是后者。即便是后者没区别,前者也是有区别的。



(认真写作的新号,求赞求关注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简中互联网”这个词,如今的大家提起它,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今天所处的网络世界,也折射出太多复杂的情感和态度。要说它,得先明白它从哪儿来。最开始,这个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描述性的定位,区分于“繁体中文互联网”。就像我们说“英文互联网”或者“日文互联网”一样,只是一个语.............
  • 回答
    课本中的“去鲁迅化”现象,近些年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挺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距离感”。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些表达方式在.............
  • 回答
    最近网络上挺流行一个词,叫“舔狗”,用来形容那些在感情中极度卑微、讨好、甚至有些失去自我的人。我注意到,不少人认为现在男生中“舔狗”的比例好像确实有点高,这现象挺值得聊聊的。怎么会觉得“舔狗”比例高呢?首先,这肯定不是说男生本质上就该“舔”或者“不舔”。这个现象之所以被大家注意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
  • 回答
    生活这东西,就像是一锅慢炖的汤,你尝尝现在的滋味,觉得味道不错,但谁知道过几年,它会变成什么样子?有时,我们眼前觉得再重要不过的事,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就变得可有可无;反过来,那些当下看来微不足道的点滴,说不定会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成为你人生的转折点。所以,怎么看待生活里的这些事儿呢?我觉得得从几个.............
  • 回答
    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反感与不满:一个多维度的审视当前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普遍反感与不满,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哲学本身的特点,也有教学方式、时代背景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哲学内容的抽象性与高中.............
  • 回答
    近些年,关于鲁迅先生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的位置变动,尤其是“增删”的讨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争议。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教材的编排,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传承鲁迅的思想,以及时代变迁对教育内容选择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的思想深度、语言力量以及对社会现.............
  • 回答
    iPhone 12 618 直降千元:是时候出手,还是继续观望?今年的618购物节,苹果老将iPhone 12以直降1000元的价格重新闯入大众视野,这无疑给不少正在观望的朋友们抛出了一个诱人的橄榄枝。那么,现在究竟是入手iPhone 12的最佳时机,还是应该再等等,看看后续的走势呢?这确实是一个值.............
  • 回答
    光明日报2023年8月22日的文章《不学习就是不孝,现在校训都这么狠了》中,所描述的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五中学(以下简称“十五中”)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质疑学校将“不学习就是不孝”作为校训,并以此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偏激和不妥。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看到西南某211高校数学系前20名里,有16人选择了应用数学,4人选择了统计学,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并且引发了“数学现在这么吃香吗?”这样的疑问。要解读这个现象,咱们得拆开来看,它背后可能牵扯着好几个层面的因素:1. “数学”的内涵正在悄然改变:以前大家.............
  • 回答
    “中超八冠王”广州队直播带货:一个时代的缩影,中国足球困境的侧影广州队,这个曾经在中国足球赛场上响当当的名字,“中超八冠王”的荣耀光环至今依然闪耀。然而,如今的广州队,境遇可谓是今非昔比。当昔日绿茵场上的王者,如今出现在直播镜头前,卖力地推销着商品,这场景本身就足以引发无数的感慨。直播带货:现实的无.............
  • 回答
    入殓师,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眼中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会让人感到一丝忌讳。但仔细想想,它其实是我们生命旅途中一个不可或缺、充满人情味的环节。在我看来,入殓师就像是送别亲人时,那位默默付出的“摆渡人”。他们不是冰冷的执行者,而是带着温度的守护者,用自己的双手和专业,为逝者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场“梳妆打扮”.............
  • 回答
    在职场这个大熔炉里,“没有功劳,就没有苦劳”的现象,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有人视其为璞玉,有人则痛斥其为顽石。这说法,看似简单粗暴,实则触及了许多职场人的痛点和生存法则。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它根源何在?首先,这是一种效率至上的文化体现。在很多商业环境中,成果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价.............
  • 回答
    嘿,聊起足球,这话题总能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关于“远古吹”和“现代吹”的争论,简直是球迷圈里的永恒话题。远古吹 vs. 现代吹: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远古吹”,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对老球员、老比赛、老时代充满了无限怀念和推崇的球迷。他们会告诉你,贝利、马拉多纳、普拉蒂尼、克鲁伊夫那个年代,足球更纯粹,技.............
  • 回答
    网络上的“精神资本家”现象,说白了,就是那些虽然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财富积累,甚至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过着普通甚至拮据的日子,却在网络上以一种极其亢奋、近乎崇拜的姿态,热烈拥护、推崇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行逻辑,甚至将其奉为圭臬,并将这种拥护表现得比真正的资本家本人还要“投入”的人。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值.............
  • 回答
    郑州小区暴雨中倒塌的围墙修复费用高达129万元,这无疑触及了许多居民的神经。在经历自然灾害的痛苦之后,高昂的维修费用和对物业收费合理性的质疑,让本已脆弱的情绪更加复杂。这不仅仅是一笔钱的问题,更关乎着小区业主与物业之间的信任和权益。129万的围墙维修费,钱都花在了哪里?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笔费用的构.............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是许多MBTI爱好者和旁观者都会遇到的一个现象。简而言之,就是MBTI里那几个以“思考”(T)和“直觉”(N)为主导的类型,在知乎这样的网络平台上被捧上了天,成了理性、智慧、高瞻远瞩的代名词,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却因为某些特质招致不少非议和“吐槽”。先来剖析一下这个现象.............
  • 回答
    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大集”正在悄然消失,或者规模日渐萎缩。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大集的历史角色与文化意义首先得明白,大集可不是随便哪个集市。它通常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定期(比如每月一次或数次)集中举办的大型商品交易.............
  • 回答
    这件事啊,确实挺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你想啊,咱们现在打字方便了,各种符号也触手可及,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愣是被很多人用成了“✓”的万能替身,尤其是在中文输入的时候。为啥会出现这种“错位”?说到底,根源还是在于输入法的便利性和用户习惯的养成。1. 输入法的“智能化”与“偷懒”: 很多输入法为了.............
  • 回答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惊人,语言形式也日益多元。在这股浪潮中,用现代的网络语言去调侃、戏谑历史名人,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轻松的幽默,也可能引发争议和误解。一方面,调侃历史名人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首先,拉近了历史与大众的距离。我们都知道,历史人物往往被置于神圣、.............
  • 回答
    “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是对国民性格中某种倾向的概括,这个说法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时期都有体现。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根源,并认识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一、现象的解读与表现:“勇于私斗,怯于公战”并非指所有国民都如此,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倾向或部分人群的突出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