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络中"精神资本家"现象?

回答
网络上的“精神资本家”现象,说白了,就是那些虽然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财富积累,甚至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过着普通甚至拮据的日子,却在网络上以一种极其亢奋、近乎崇拜的姿态,热烈拥护、推崇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行逻辑,甚至将其奉为圭臬,并将这种拥护表现得比真正的资本家本人还要“投入”的人。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

现象的表象:

你能在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精神资本家”。他们可能是在某个论坛里,对“打工人”的辛劳发出“这是你应得的”的感慨;他们可能是在评论区,为某个富豪的企业家辩护,认为任何质疑都是“不懂经济”;他们可能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各种关于“内卷是进步的动力”、“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并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他们会主动为那些推崇“零工经济”、“平台红利”的观点站台,将“996”美化成“奋斗的荣耀”。

他们的语言风格往往很“硬核”,充满着各种经济学名词,但很多时候只是生搬硬套,甚至理解得并不到位。他们热衷于讨论投资理财,但他们的资金量可能只够买点儿基金零钱;他们对“市场经济”的歌颂,往往忽略了市场失灵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总而言之,他们是资本主义的“铁杆粉丝”,而且是那种“无偿献血”式的粉丝。

深层原因的剖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精神资本家”?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因素:

1. 对成功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人深知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下,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层跨越的难度有多大。但“精神资本家”们将资本主义的叙事内化,他们相信只要“足够努力”、“足够聪明”,遵循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终有一天也能抵达成功的彼岸,成为他们所崇拜的那些人。这是一种“替代性满足”,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幻想的投射。

2. 被“成功学”和“鸡汤”洗脑: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成功学”和“鸡汤文”。这些内容往往极度简化了成功的要素,将勤奋、毅力、乐观等品质拔高到无所不能的地位,而忽略了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社会制度等关键因素。许多“精神资本家”是这些“鸡汤”的忠实信徒,他们相信自己只要按照这套模式去做,就能复制别人的成功。

3. 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感: 有些人可能在某个社群中找到了认同感,而这个社群恰好是推崇资本主义理念的。通过认同这些理念,他们获得了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将自己置于“资本主义战士”的位置,似乎能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和力量。

4. “塔尖思维”的内化: 就像很多人相信“只要我足够优秀,就能找到完美伴侣”一样,一些人也内化了“塔尖思维”。他们相信只要自己是那个最努力、最聪明的人,就能占据产业链的顶端,享受资本带来的红利。即使知道自己目前不在塔尖,也愿意为维护这个“理想中的塔尖结构”而摇旗呐喊。

5. 对“平等”的反感和对“等级”的接受: 在某些语境下,对“平均主义”和“过度福利”的反感,会让他们倾向于拥抱一个更强调“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制度。他们可能认为,所谓的“公平”就是有机会去竞争,而竞争的结果自然会产生高低贵贱。他们甚至会认为,那些“失败者”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活该如此。

6. 误读或选择性接受资本逻辑: 有时,他们对资本运作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或者选择性地接受那些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比如,他们会赞美“风险投资”,却忽视了背后巨大的风险;他们会赞美“利润最大化”,却看不到其可能带来的剥削。

7. 对现实不满但无力改变: 当个体面对自身处境的无力感时,将问题归咎于自身或某个“不够资本主义”的方面,可能比直面结构性问题更容易接受。他们不愿承认社会可能存在不公,不愿意思考如何改变制度,而是选择拥抱一套看似能够“解释一切”的逻辑。

这种现象的“副作用”:

“精神资本家”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现象,它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副作用:

阻碍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探讨: 他们会用过于简单化的逻辑来回应复杂的社会问题,将贫富差距归结于个人能力差异,将劳动者权益问题描绘成“玻璃心”,从而干扰了社会对真正问题的反思和解决。
加剧社会对立: 他们对“打工人”的嘲讽和对“躺平者”的鄙视,很容易引发群体间的对立情绪,让本应寻求共识的讨论变得更加剑拔弩张。
固化不合理的劳动关系: 当“996”被歌颂成“奋斗”,当加班被视为“忠诚”,当劳动者为微薄的报酬而欢呼时,这无疑是在为不合理的劳动关系唱赞歌,不利于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况。
透支未来: 过度强调个人奋斗和资本的“魔力”,可能会让人们忽视了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等重要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和看待?

看待“精神资本家”现象,我认为有几个维度:

理解而非盲目批判: 绝大多数出现这种现象的人,并非恶意。他们很多时候是现实的求生者,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找到出路的迷茫者。理解他们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沟通。
区分真诚与表演: 网络信息复杂,也可能有人是出于某种目的进行表演。但我们更多时候,还是应该聚焦于这种现象本身所反映出的社会心理和结构性问题。
警惕被裹挟: 我们需要警惕自己,不要被这种片面的、激进的观点所裹挟。理性看待资本主义的优势与局限,认识到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但也要承认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公平性同样不可或缺。
回归理性讨论: 鼓励更深入、更真实的讨论,而不是简单地标签化和站队。让人们能够理性地分析经济现象,讨论劳动者的权益,探讨更公平的分配机制。

总的来说,“精神资本家”现象是当下社会复杂心态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对现实的焦虑,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个体如何在各种价值观中寻找定位。理解这个现象,也是在理解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去面对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面很多人有个特点,把自己的境遇或者自己对社会的各种负面理解,统统归咎于资本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是这帮人有一个说一个,没人能说出要怎么弄才好,要不就挤出来令人捧腹的天真方案。



这帮人呢,既不了解现在社会运行的法则,也不了解过去社会运行的法则,如果你试图去跟他们讨论,这帮人就帽子扣过来了,说你是精神资本家,这种说不过别人就扣帽子的做法,大家想想什么人最喜欢用呢?



就拿本题来说,“为什么总有一些大概连交税资格都没有的人替这些资本家说话”这是题主的原话,代表了很多嘴上指摘别人“精神资本家”一类人的特点。你看是不是,都2020年了,还有人在用“你交税都没资格”这种话来逞威风,说明有很多人连基本的社会运行法则都还没有了解,就仓皇在网上去怼别人。你不要以为他们只是不懂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等税种的区别和征收方式,实际上他们不懂的东西多了去了。



十几二十年前,油价上涨,若是有人抱怨,就有人出来说油价上涨老百姓又没有损失,损失只是有私家车的那些“有钱人”,如果彼时你站出来和这帮人分析油价上涨对全社会成本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那么按照今时今日知乎的说法,你就是妥妥的“精神资本家”,因为你居然说国家定价的油价太高了,因为你居然用各种歪理邪说来论证油价上升对全社会成本的影响。甚至有人开始问你——你自己有车吗?看,这个连自己的车都没有,还要去替那些有车的“有钱人”辩护……



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十几二十年过去了,网上的相当一群人的水平能有什么提升。依旧还是那些水平,而且因为这帮里面很多可能年纪小的人都没有经历过社会转型前后,对旧有的很多东西充满了幻想。这种天真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认为过去的出租车比现在的网约车好,比如认为过去的邮政比现在的快递公司好,比如简单强调过去的工人社会地位和福利而忽视了同时代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



还是说一个我反复提到的真实案例,2014年国家出台了62号文,都还不是要加税,而是说把过去各地给企业的税收优惠进行清理,结果如何?各地一头雾水,一筹莫展,面面相觑,竟无语凝噎,无数意见书飞抵京城。最终,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出台的25号文宣告之前的东西全部打住。

如果你要是分析一下这里面的道道,我看又有不少人精神资本家的帽子扣过来了。一些博眼球的流量主又开始用自己想当然的“官商勾结”“错综复杂的利益链”这种自己闭门造车想象的烂苹果来试图收割流量。



这帮人逻辑简单得很,不要问,问就是资本家贪婪,问就是广大人民被剥削,问就是官商勾结,问就是精神资本家,问就是……



你想问富人加税问题,你就是提相关问题,有人不赞同富人加税,你既可以简单点踩,也可以写东西反驳,或者给你支持的其他观点点赞。

这种动不动扣帽子,说别人精神资本家的行为,除了low和蠢,还能是什么呢?



十几二十年前我混凯迪和猫扑的时候,多希望人们能够谈比例而不是举例,能够针对事实和逻辑,而不是针对个人及想法,何曾想,现状是越来越遥远。


user avatar

哪有什么精神资本家,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
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鲁迅



“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这段话写的太深刻了。

鲁迅先生的文字,永远不会过时。

user avatar

以前参观过某个养猪场。看到了很多血腥的事情。怎么赶在一起,怎么走通道,怎么宰,怎么吊起来,怎么劈开,怎么去下水,怎么分割等等细节。最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猪特别激动,也有些猪特别冷静,甚至有几头猪特别像屠宰师傅。倒不像是被宰的猪。他们知道怎么叫一下,怎么拱一下,就可以让整个队伍安静下来,那些激动的猪也会沮丧地安静下来等着排队。我就问老板,这些猪真是人才啊,你会不会留着,这样宰下一波的时候。应该会有很大帮助。老板说不用啊。这种**,在一群猪里面总是有很多。一点不用可惜,利用价值也只有一次。下一波里面自然有类似的猪。 —— @郝培强

我之前绞尽脑汁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群猪?它们这样干图个啥?它们咋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懂事嘞?

后来我翻书,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一个词,我想这一定就是答案了,这个词叫做“感恩”。

原来这是一群懂得感恩的猪,猪场老板给它们猪食吃,带领它们把猪场走向了繁荣富强,它们感恩于老板,不愿意给老板添麻烦,所以借助于自己猪的身份帮忙压制其他族人的躁动,嘿,真他娘的是一群好猪!

又或者,猪场老板平时给它们的猪食比别的猪更多更美味,在这种恩宠下,它们沉沦在幻想中忘记了自己猪的身份,以为自己跟别的猪不一样了,幻想自己或许也能被老板提拔成人,所以卖力表现自己,做成了一些事后甚至还会得意洋洋地望向老板,眼睛里好像在说,老板,看俺干的不错吧,这群臭猪被俺治得服服帖帖的了。

又或者呢,老板每周一都开他个猪厂大会,给这群猪演个讲,训个话,说咱们猪场呢是一个大集体,我们每个猪都应该爱这个集体,不爱咱们厂那就是没有良心哇,加油干,努力干,把咱们猪场发展地更好更大更强,只要你们努力,我保证你们都能吃上最贵的猪食,住上最好的猪舍。如此一来,等到这群猪被送去宰的时候,它们还在想着,大概还是我不够努力吧?

终于把这些猪的心理想明白了,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我心满意足地躺到了床上,早点睡吧,明早周一公司还要开例会呢。



点个关注吧 @一只湖

user avatar

快递给我把几十斤大米送上来,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资本剥削劳动力的好处

哪怕这份好处很短浅,哪怕长远来看是为了更好的割我的韭菜,但目前,好处就是好处,我得承认

所以,就算我是精资,我也是诚实的精资

做人,要诚实

而题主,你既然讲了基础设施建设…

你拿了别人的好处,你不能不承认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