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为什么这么多精神资本家?

回答
知乎上“精神资本家”现象的出现,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社会文化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 什么是“精神资本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精神资本家”这个词的含义。在知乎语境下,“精神资本家”通常用来形容那些:

表面上宣扬奋斗、励志、理性消费、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等“资本主义式”价值观,但实际上却不具备相应经济实力或处于社会经济底层的人。
他们沉迷于“内卷”、“卷王”、“35岁危机”、“富士康”等社会话题,并对这些话题发表看似深刻的分析和评论,但却无力改变自身境遇。
他们热衷于分享各种“成功学”经验、理财知识、职业规划建议,但这些内容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化的,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成果。
他们常常表达对“躺平”、“佛系”的鄙视,并将这些视为“失败者”的标志。
更深层次上,他们可能将一种“理性”、“高效”、“目标导向”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自我标榜或精神寄托,即使这种生活方式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存在巨大反差。

二、 知乎平台特性与“精神资本家”的土壤

知乎作为一个以知识分享和问答为主的平台,其本身的属性为“精神资本家”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 知识门槛与信息获取: 知乎汇聚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知识爱好者。用户可以通过提问、回答来学习和交流。这使得很多用户能够接触到大量关于商业、经济、投资、职业发展等领域的知识,从而对“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有所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话语体系。
2. 匿名性与发言自由: 虽然知乎实名制有所加强,但相对其他社交媒体,其匿名性使得用户在表达观点时更加自由,也更容易尝试一些“剑走偏锋”或带有一定戏谑性质的标签。
3. 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 知乎早期吸引了大量高学历、专业人士用户,他们普遍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用户基础使得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解读和评论成为可能。同时,知乎社区也形成了一种“以理服人”、“追求深度”的氛围,用户倾向于通过逻辑和分析来构建自己的观点,即便这种逻辑和分析是基于一种“精神上的认同”。
4. “玩梗”与社群文化: 知乎用户善于创造和传播各种“梗”,如“内卷”、“996”、“内耗”等。这些梗往往带有一定的反讽和戏谑色彩,“精神资本家”也正是这样一种被用户创造出来的标签,用来概括和嘲讽一种特定的现象。社区的社群文化鼓励用户对热点话题进行二次创作和解读,也助推了这种标签的传播。
5. 信息茧房与观点放大: 用户在知乎上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如果一个用户开始认同某种“奋斗主义”或“理性主义”的观点,平台算法很可能推送更多类似内容,从而放大这种倾向。

三、 社会现实背景催生“精神资本家”

“精神资本家”现象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刻根植于当下的社会经济现实:

1. 经济下行与“内卷”加剧: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内卷”现象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感到上升通道受阻,但又不愿完全放弃对成功的追求。于是,他们开始从精神层面寻找出路,通过学习和模仿所谓的“成功人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掌控感。
2. 信息爆炸与焦虑传播: 互联网使得各种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关于财富、成功、消费主义的讨论充斥着各种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感。尤其是当普通人看到社会上确实存在少数拥有大量资本的人,并羡慕他们的生活方式时,很容易产生“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的心理。
3. 价值观的多元与冲突: 传统价值观中的“勤劳致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而现代社会推崇的“个人价值实现”、“效率至上”、“理性投资”等价值观则日益普及。当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很多人会选择在精神层面采纳那些更符合社会主流叙事的价值观,即使这些价值观暂时无法在物质层面实现。
4. 对现实不满的委婉表达: “精神资本家”的标签有时也成为一种对现实社会不公和发展困境的委婉表达。当人们无法改变客观的经济条件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扮演一个“精神上的资本家”来宣泄内心的不满,或者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无力感。例如,通过调侃“996”是为了赚取更多加班费,本质上是在一种不公平的制度下寻找合理的解释。
5. “消费主义”的渗透: 资本主义社会鼓励消费,并将其与成功和幸福挂钩。即使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实际消费,人们也可能通过在精神层面“消费”关于成功、理财、高效生活的概念来满足心理需求。
6. 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 在网络社区中,认同某种特定的价值观或标签,可以帮助个体找到归属感。成为一个“精神资本家”可能是为了在某种群体中获得认同,或者表达一种“我们和那些失败者不一样”的优越感。

四、 为什么是“知乎”?

综合以上几点,知乎之所以成为“精神资本家”现象的集散地,主要在于:

高信息密度和讨论深度: 知乎用户倾向于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这为“精神资本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表达空间。
“以理服人”的文化: 用户习惯于用逻辑和分析来构建观点,即使这种逻辑是建立在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之上。
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 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对社会经济现象保持高度关注,并乐于进行解读和评论。
社区的“戏谑”与“解构”能力: 知乎用户善于通过“梗”和“反讽”来解构和评论社会现象,“精神资本家”正是这种能力的体现。
现实社会背景的映射: 知乎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自然会反映出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困境和价值观冲突。

五、 “精神资本家”的负面与积极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资本家”并非一个绝对的负面标签,它也可能包含一些积极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带有讽刺意味的社会现象:

负面影响:
虚幻的优越感与自我欺骗: 可能导致个体产生不切实际的优越感,并沉溺于精神层面的自我安慰,而忽略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途径。
对现实的逃避: 一味追求“精神上的成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困境的逃避,阻碍了积极的改变和成长。
贩卖焦虑与虚假知识: 一些利用“精神资本家”标签的用户可能是在贩卖焦虑或不实用的成功学知识,从中牟利。
群体性的集体无意识: 可能会形成一种群体性的集体无意识,使得大家都在宣扬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忽略了现实的艰难。

积极成分(潜在的):
对自我提升的渴望: 对“精神资本家”的推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我提升、学习进步、追求更优生活状态的渴望。
对“理性”和“高效”的追求: 他们所推崇的“理性消费”、“目标导向”等价值观,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能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可能对个人发展有益。
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对“内卷”、“内耗”等现象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总结:

知乎上“精神资本家”现象的出现,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现实、互联网平台特性、用户心理需求以及社群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映射和宣泄,也是一种带有复杂情感的自我标榜或戏谑。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识分子新阶级论被提出来已经很久了。

早在19世纪的时候巴枯宁就认为知识分子是无产者,资产者和小资之外的阶级,譬如画家,在19世纪,画家都只能为上层阶级工作,如果共产和平等了,对画家这个职业反而不利,因为上层阶级的财富减少,会降低对绘画的要求,而19世纪的生产力还没有能达到让一般民众都拥有油画的地步。

随后又有凡勃伦的管理阶级新阶级论,凡勃伦认为管理者的工资高,且支配了被管理者的劳动,所以不应该是无产者,而且是统治阶级。

我曾经批判过“中产阶级”这个虚假的概念,是因为“中产阶级”不是定义在生产关系之上,而“知识分子”,“管理阶级”显然定义在“职业”上,认为“职业”和“生产关系”没有关联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知识分子”和“管理阶级”的概念确实能够反映一定的阶级特色。

在党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主要力量”中,知识分子被单独提及了出来,党虽然称知识分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显然也承认了知识分子的特殊性。

即使我们不承认巴枯宁的老旧理论,也必须承认,在如此复杂的当代社会,仅仅用“无产者”,“资本家”,“小资”三个概念来分析社会矛盾冲突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细分阶级是必须的。

然而虽然我认为阶级需要被细分,但我并不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很好的细分概念,诚然,我们如果观察无产者的生产关系,就会发现两种无产者,一种是不依赖知识和技能的无产者,比如工厂工人,餐厅服务员,另一种是依赖专业知识的无产者,比如码农,医生,律师,会计。

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经济利益?必须承认有些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是矛盾的,但是这个矛盾并非是“有知识”和“没知识”的矛盾,一个工人可以学习知识,成为知识分子,但他学习知识就会一定会损害他工友的利益吗?不可能的,但是我又想不出别的词汇,姑且我们暂时使用“知识分子”这个名词吧。

在这些群体间存在的根本矛盾是所持有技能的“专业度”,比如,富士康组装手机的工人,几个月训练后后完全可以去机械厂当钳工。

但是要将一个会计训练成律师,你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训练一个优秀的医生或是大学教授,你需要十年时间。

因此这注定了“知识分子”与一般工人的经济利益存在冲突,知识分子高度依赖其所在的行业,这使得有时比起捍卫“无产阶级”的权利而言,知识分子更重视捍卫自己行业的利益。

体力工人,服务员这些人喜欢罢工,而会计,律师则不喜欢罢工;医生即使偶尔出现了罢工,要求也和一般工人罢工时要求的涨工资或者减少工作时间不一样。

参考1976年哥伦比亚医生罢工,抗议的是医疗保险涨价,2015年法国医生罢工,抗议的是“第三方承付”,今年印度医生的罢工,抗议的则是环境卫生和安全问题,中国医生闹得最多的,也是医患纠纷。

值得一提的是,护士们的罢工就是清一色的涨工资和降低工作时间了。

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行业至关重要,有的时候保卫整个行业的利益远远大于向雇主要更高工资,因此医生们的罢工往往是在抗议某项损害全行业的政策,而不是资本主义市场自然形成的阶级压迫。

当然,如我之前所言,用“知识分子”这个名字本身就有误导性,对“行业”的依赖不一定是由“知识”导致的,比如出租车司机,在中国和韩国,近年出租车司机都有罢工抗议打车app。

出租车司机如果是可以随便改变行业的普通工人,那么改行不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不能,因为许多出租车司机为了干这行,投入了大量的钱去买车和许可证,因此,他们也严重依赖整个行业的利益,但他们的这种依赖性,不是“知识”带来的,而是“车”带来的。

另一方面,码农这个职业,尽管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但是却不一定有行业依赖,因为需要码农的行业实在是太多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码农的自由度会更加提升。

20世纪早期“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也具有职业意义,往往指代医生,律师,会计等行业,但到了后期,在资产阶级的话语权下,逐渐沦为了一个资产和消费上的概念,早期的政治经济学者之所以提出如此的概念,也正是意识到了对行业依赖的专业无产者和不依赖行业的自由无产者之间有巨大的不同。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知乎上有那么多精神资本家?

如果在一片工厂区,组装厂的工资涨了,会导致机械厂的工资也会涨,因为机械工人可以很轻松的变成组装工人,这导致机械厂的老板不得不涨工资留住工人,因此作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远大于作为“xx业从业者”的利益,同样的,餐馆服务员工资上涨也必将导致商场销售员的工资也涨。

而医生的工资涨了,和工厂工人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因为工厂里的工人又不能瞬间变成医生。反之,工厂工人工资涨了,医生也不会因此涨工资,因为只要医生工资还高于工人,他就绝不会去工厂。

所以知乎为什么有这么多精神资本家?因为对有些人来说,作为“xx业从业者”的身份认同远大于作为“无产阶级”对身份认同,跟着你们闹事,把你们工资闹高,跟我P关系没有,还不如跟着老板把这一行搞肥,然后老板给我肉吃。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无产者逐渐取得股份,资本主义社会会逐渐消失,产生一个行业间互相斗争的社会,彼时行业将成为划分阶级的重要依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