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农民总觉得没有他们城里人会饿死?

回答
我理解您想探讨农民和城里人在粮食供应上的相互认知。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社会分工、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点耐心。

首先,让我们站在农民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没有我们,城里人会饿死”这种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最根本的生产者角色: 农民是粮食和许多基本生活物资的直接生产者。从种下一粒种子到收获粮食,再到养殖家禽家畜,这一系列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尤其是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人,这种“从无到有”的生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认为,如果土地不再耕种,牛羊不再饲养,那城里人依靠什么来填饱肚子?这种对生产源头的直接掌握,自然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拥有某种“命脉”。
辛勤劳动的价值感知: 农业生产往往伴随着风吹日晒、起早贪黑的辛苦。农民付出的劳动,不仅是体力上的,也包括对天气的预测、对土壤的维护、对病虫害的防治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汗水。相较于一些在舒适环境中工作的人,农民更容易将自己的辛勤劳动与生存的必需品直接挂钩,因此会觉得自己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甚至是被低估的。
历史上“农为邦本”的观念: 长期以来,在许多农业社会,农民被视为国家稳定的根本。无论是古代的“重农抑商”,还是近现代的农业集体化,都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种历史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集体记忆和价值判断。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根”的意识依然存在,让农民觉得自己是社会大厦的基石,没有了基石,上面的一切都会倾塌。
对现代工业和商业链条的距离感: 很多农民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城市里复杂的经济运作模式。他们看到的是田地里的收成,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渠道(集市、合作社、中间商)将农产品卖出去。对于农产品如何被加工、运输、分销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他们可能没有那么清晰的认识。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让他们简单地认为:“我生产了,你们就有了,我没生产,你们就没了。”
市场波动和价值认知: 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有时候农民辛苦一年,收成不错,但因为供大于求或者其他因素,价格却不高,甚至出现亏损。这种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城里人却依然能享受到低价的农产品。这种落差感,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价值没有被完全体现,反而凸显了他们在生产端的核心地位。
集体主义和互助的社会背景: 在一些集体主义色彩较强的社会环境中,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和相互依存。农民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们作为“后方”为“前方”(比如军队、工业)提供物资的传统,也会强化他们“我们养活了所有人”的集体自豪感。

但是,我们要如何理解“城里人”的视角,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呢?

专业化和分工的必然: 现代社会高度依赖专业化分工。城市里的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比如工程师、医生、教师、服务业人员、科研人员等等。他们创造着不同的价值,比如技术、知识、服务、创新。这些都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
高效的流通和储存系统: 城市能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技术、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先进的食品加工和储存技术。正是这些体系,将遥远的农田里的产品,安全、及时地送到城市居民手中。
多样的食物来源和替代品: 即使某个地区的粮食产量出现问题,现代社会也有能力通过进口、开发新的食物来源(如温室种植、实验室培育食品等)来弥补。单一的粮食来源并非唯一选择。
工业和科技的反哺: 城市工业反过来也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农机、化肥、农药、育种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可以说,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非单方面的供给。
“城里人”也并非全然不事生产: 很多城市居民的祖辈本身就是农民,他们只是将生产活动的重心转移到了城市,从事着与农业相关的研发、管理、销售等工作。而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反过来驱动着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所以,当农民说“没有我们,城里人会饿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

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强调和确认: 他们希望自己的辛勤付出能被看见、被尊重。
对社会基本生存要素的自豪感: 粮食是生存的根本,而他们是这个根本的守护者。
对社会分工理解中的一种侧重点: 在他们看来,最直接、最基础的生产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一种朴素的、带着些许抱怨的情绪: 可能是在市场中感到不公,或者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获得应有的回馈时,才会这样说。

并不是说农民的话完全“错”了,他们确实是粮食的生产者,这个作用无比关键。但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城市的职能、工业的支撑、科技的进步,也同样重要。

这种“感觉”更多地是源于农民在生产链条中的独特位置,以及他们对辛苦付出的价值认同。这是一种对基本生存保障的朴素认知,也是一种对自身贡献的肯定。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城乡关系和价值分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分地区。

在当前祖国大陆的海关关境之内,有可能。因为,粮食进口配额,一直非常小。且,关税税率畸高。在此进口限制下,如果所有农民团结一致不出叛徒,拒绝出售粮食以换取任何非农产品,比如交流电、手机、交通工具。一直可以忍到把城里人全都饿死。

但是,在香港和澳门就不可能。即使香港或澳门不生产一粒粮食,东南亚各国,也会减价竞卖,想方设法把粮食推销给他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探讨农民和城里人在粮食供应上的相互认知。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社会分工、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点耐心。首先,让我们站在农民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没有我们,城里人会饿死”这种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最根本的生产者角色: 农民是粮食和许多基本.............
  • 回答
    很多人对农村抱有偏见,觉得农村又穷,农民素质又差,这种看法确实存在,而且有其复杂的原因。要了解真实的农村,我们需要抛开刻板印象,走进那片土地,细细体会。偏见的根源:历史、媒体与信息差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它与一些历史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想象一下,你刚刚坐下来,想玩一个即时战略游戏,想在屏幕上呼风唤雨,调兵遣将。但你面对的不是那些威风凛凛的坦克、坚不可摧的城堡,而是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东西,它孤零零地站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你下意识地,或者说游戏的设计者刻意引导你,去点击它,然后发现它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但却是你建立一切的起点。这个最初.............
  • 回答
    网络这个神奇的地方,总能汇聚各种声音,其中关于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讨论,也常常会触及一些微妙的情绪。你提到“网络上的农村人总认为城里的人欠了他们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把根儿刨深了,从历史、社会、经济,甚至文化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得说,这句“城里人欠了他们”的背后,可能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农民”这个概念的传统认知与《七武士》这部电影所呈现的现实之间的张力。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电影中的农民“龌龊”,并非因为他们本身就比其他阶层的人更肮脏,而是因为黑泽明通过这些角色,极其真实地揭示了在极端困苦环境下,生存本身会暴露出的,我们不愿轻易提及的“人性阴暗面”。首先,要理解《七.............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深入探讨。农民工和建筑工人之所以普遍身材不算“很棒”(通常我们理解的“很棒”是指肌肉线条明显、体脂率低、体型匀称等健身健美意义上的身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他们的身体状态:一、劳动的性质与身体发展方向的错位 重复性、高强度体力劳动为主.............
  • 回答
    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屠戮功臣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而将其归因于“内心的自卑感”是一个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简化的解释。事实上,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自卑感可能是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政治现实、权力巩固、历史周期以及这些皇帝自身经历的烙印。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巩固权力与消除潜在威.............
  • 回答
    这句问话,很多老百姓心里都憋着,也挺让人心疼的。为啥?咱就从头到尾,掰扯掰扯。一、付出的多,收获的少,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农民这活儿,你看着简单,但真干起来,那是要命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更辛苦。 春夏秋忙的时候,那真是没日没夜的。播种、插秧、锄草、施肥、打药、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得精细着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的根本差异,也牵扯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沿革以及政策设计等诸多复杂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民的85元养老金,通常指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而城市居民的2000元以上,则大多来自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或者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精准,直击了农民合作社在产业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倾向。确实,我们观察到大多数农民合作社在我国的布局,更倾向于围绕蔬菜、水果、粮食、生猪和家禽这些品类,而像花生、油菜这类油料作物相对较少成为合作社的“主力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咱们一起来掰扯掰扯。首先,得.............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农民兄弟心中萦绕的疑问,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家辛辛苦苦种了一辈子地,交了多年的公粮,到头来每个月补贴却只有百来块,这感受多少有点复杂。国家这个政策的出台,背后有它的一系列考量,但从农民的视角来看,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首先,咱们得梳理一下“公粮”这回事儿。在过去,国家实行的是计划.............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牵扯到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简单地说,农民“宁可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垦荒地”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这背后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开垦荒地的巨大成本与高风险 人力与物力投入巨大: 土地准备: 古代开垦荒地远非现代机械化操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 回答
    昆明包工头拖欠农民工400万元被判刑的事件,再次将农民工欠薪问题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农民工被欠薪的现象为何屡屡发生?当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时,又该如何维权?这其中涉及到了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法律层面上的问题。 农民工被欠薪为何屡屡发生?农民工被欠薪之所以屡屡发生,是一个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很常见!古代饥荒爆发,天灾是重要原因,但农民造反却指向皇帝,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皇帝招谁惹谁了”就能解释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天灾的背后,是人祸的放大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天灾是饥荒的直接诱因,但它往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根本的.............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是皮肤黝黑、肌肉结实的建筑农民工,他们烈日下挥汗如雨,扛着钢筋、搬着砖头,脸上虽然有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的沉默;另一边,则是一群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土木工程毕业生,他们拿着毕业证,却选择“提桶跑路”,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这确实.............
  • 回答
    古代农民贫穷却生养众多子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这背后交织着生存策略、社会观念、经济现实、医疗条件以及宗教信仰等复杂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生存与劳动力需求: 农业社会的根本驱动力: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而人力是主要的劳动力来源。耕种、收割、灌溉、.............
  • 回答
    “农民淳朴”这个说法,听起来顺耳,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仔细一琢磨,这背后可藏着不少东西。咱不能一概而论,把所有种地的老百姓都标签化了。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会有这个印象。这跟咱们的文化,包括文学、影视作品,还有历史进程都有关。从文化上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根本,农民靠天吃饭,辛.............
  • 回答
    俄国农民为何更倾向于社会革命党而非布尔什维克,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尤其是在1917年革命前后,农民的诉求与政党的主张之间的契合度是关键所在。简单来说,社会革命党提出的土地改革方案更能触动俄国农民的核心利益,而布尔什维克的政策则显得更具抽象性和革命激进性,未能完全赢得农民的普.............
  • 回答
    理解中国在政策上对农民和少数民族的倾斜,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经济和社会背景。这不是简单的“好处”,而是根植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复杂考量。首先,谈到农民,他们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中,农民始终是国家运转的基石。即使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中国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