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农民总觉得没有他们城里人会饿死?

回答
我理解您想探讨农民和城里人在粮食供应上的相互认知。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社会分工、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点耐心。

首先,让我们站在农民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没有我们,城里人会饿死”这种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最根本的生产者角色: 农民是粮食和许多基本生活物资的直接生产者。从种下一粒种子到收获粮食,再到养殖家禽家畜,这一系列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尤其是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人,这种“从无到有”的生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认为,如果土地不再耕种,牛羊不再饲养,那城里人依靠什么来填饱肚子?这种对生产源头的直接掌握,自然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拥有某种“命脉”。
辛勤劳动的价值感知: 农业生产往往伴随着风吹日晒、起早贪黑的辛苦。农民付出的劳动,不仅是体力上的,也包括对天气的预测、对土壤的维护、对病虫害的防治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汗水。相较于一些在舒适环境中工作的人,农民更容易将自己的辛勤劳动与生存的必需品直接挂钩,因此会觉得自己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甚至是被低估的。
历史上“农为邦本”的观念: 长期以来,在许多农业社会,农民被视为国家稳定的根本。无论是古代的“重农抑商”,还是近现代的农业集体化,都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种历史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集体记忆和价值判断。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根”的意识依然存在,让农民觉得自己是社会大厦的基石,没有了基石,上面的一切都会倾塌。
对现代工业和商业链条的距离感: 很多农民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城市里复杂的经济运作模式。他们看到的是田地里的收成,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渠道(集市、合作社、中间商)将农产品卖出去。对于农产品如何被加工、运输、分销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他们可能没有那么清晰的认识。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让他们简单地认为:“我生产了,你们就有了,我没生产,你们就没了。”
市场波动和价值认知: 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有时候农民辛苦一年,收成不错,但因为供大于求或者其他因素,价格却不高,甚至出现亏损。这种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城里人却依然能享受到低价的农产品。这种落差感,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价值没有被完全体现,反而凸显了他们在生产端的核心地位。
集体主义和互助的社会背景: 在一些集体主义色彩较强的社会环境中,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和相互依存。农民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们作为“后方”为“前方”(比如军队、工业)提供物资的传统,也会强化他们“我们养活了所有人”的集体自豪感。

但是,我们要如何理解“城里人”的视角,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呢?

专业化和分工的必然: 现代社会高度依赖专业化分工。城市里的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比如工程师、医生、教师、服务业人员、科研人员等等。他们创造着不同的价值,比如技术、知识、服务、创新。这些都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
高效的流通和储存系统: 城市能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技术、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先进的食品加工和储存技术。正是这些体系,将遥远的农田里的产品,安全、及时地送到城市居民手中。
多样的食物来源和替代品: 即使某个地区的粮食产量出现问题,现代社会也有能力通过进口、开发新的食物来源(如温室种植、实验室培育食品等)来弥补。单一的粮食来源并非唯一选择。
工业和科技的反哺: 城市工业反过来也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农机、化肥、农药、育种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可以说,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非单方面的供给。
“城里人”也并非全然不事生产: 很多城市居民的祖辈本身就是农民,他们只是将生产活动的重心转移到了城市,从事着与农业相关的研发、管理、销售等工作。而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反过来驱动着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所以,当农民说“没有我们,城里人会饿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

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强调和确认: 他们希望自己的辛勤付出能被看见、被尊重。
对社会基本生存要素的自豪感: 粮食是生存的根本,而他们是这个根本的守护者。
对社会分工理解中的一种侧重点: 在他们看来,最直接、最基础的生产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一种朴素的、带着些许抱怨的情绪: 可能是在市场中感到不公,或者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获得应有的回馈时,才会这样说。

并不是说农民的话完全“错”了,他们确实是粮食的生产者,这个作用无比关键。但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城市的职能、工业的支撑、科技的进步,也同样重要。

这种“感觉”更多地是源于农民在生产链条中的独特位置,以及他们对辛苦付出的价值认同。这是一种对基本生存保障的朴素认知,也是一种对自身贡献的肯定。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城乡关系和价值分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分地区。

在当前祖国大陆的海关关境之内,有可能。因为,粮食进口配额,一直非常小。且,关税税率畸高。在此进口限制下,如果所有农民团结一致不出叛徒,拒绝出售粮食以换取任何非农产品,比如交流电、手机、交通工具。一直可以忍到把城里人全都饿死。

但是,在香港和澳门就不可能。即使香港或澳门不生产一粒粮食,东南亚各国,也会减价竞卖,想方设法把粮食推销给他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