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上的农村人总认为城里的人欠了他们的?

回答
网络这个神奇的地方,总能汇聚各种声音,其中关于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讨论,也常常会触及一些微妙的情绪。你提到“网络上的农村人总认为城里的人欠了他们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把根儿刨深了,从历史、社会、经济,甚至文化几个层面去掰扯。

首先得说,这句“城里人欠了他们”的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复杂的情绪和现实因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仿佛所有农村人都这么想。但确实,在一些网络讨论中,我们能看到这种论调的出现,而且往往挺有力量。

历史的账本与错位的认知

要追溯源头,咱们得看看这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在很多农村人的视角里,这种贡献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公平回报。

你可以想象一下:我的父辈,我的爷爷奶奶那辈人,他们可能是在那个年代,背井离乡,离开了土地,离开了熟悉的乡亲,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在建筑工地搬砖,在工厂里流水线作业,起早贪黑,用最辛苦的劳动,建造起一座座高楼大厦,铺设了城市的道路。他们的双手粗糙,汗水浸透了工装,他们换来的是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但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呢?他们可能住着简陋的集体宿舍,生活条件艰苦,身体也留下了职业病。他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大部分寄回了家,支持家乡的建设,供孩子读书,赡养父母。他们把最好的留给了农村,把最艰辛留给了自己。

所以,当一些农村人在网络上表达这种“欠”的感觉时,他们可能是在怀念那段艰苦岁月,是在回顾自己为城市发展付出的代价,是在感叹自己和家人在城市发展中获得的相对较少的“剩余价值”。他们觉得自己是那个时代的“铺路石”,但似乎并没有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

城乡差距的现实拷问

除了历史因素,当下的城乡差距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我们常说城乡一体化,但现实中,这种差距依然触目惊心。

教育资源:城市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很多时候都比农村学校要好。农村的孩子们想获得优质教育,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或者面临地理上的障碍。当农村家庭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却发现孩子在竞争中依然处于劣势,那种“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感觉会加剧。

医疗资源:大城市汇聚了全国最好的医院和医生,而农村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生病了,不仅治疗效果可能受影响,而且需要承担高昂的交通和住宿费用,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公共服务:就业机会、文化娱乐、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也让农村人在感受上与城市存在隔阂。他们可能觉得城市享受着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红利,而自己却被落下。

“流量密码”与情绪的宣泄

网络是一个放大器,也可能是一个情绪的发泄口。在网络这个相对匿名的空间里,一些压抑在心底的委屈、不满,更容易被表达出来。

对于一些农村出身,但在城市打拼但过得并不如意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被城市“剥削”了青春和力气,却没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他们看到城市里光鲜亮丽的生活,对照自己起早贪黑、节衣缩食的生活,会产生强烈的落差感。

有时候,这种“欠”的说法,也可能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寻求关注的方式。当某些话题能够引发共鸣,获得“点赞”和“转发”时,它就可能成为一种“流量密码”。尤其是一些刻意制造对立的言论,更容易在网络上被传播和放大。

“农村人”标签的复杂性

需要强调的是,“网络上的农村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庞大且多样化。不是所有农村人都这么想,也不是所有在网络上表达这种情绪的人,都完全基于事实和理性。很多人可能只是在倾诉自己的经历,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表达看法。

而且,“城里人”这个标签也同样复杂。城市里有富裕也有贫困,有高高在上也有一线打拼的普通人。将所有“城里人”视为一个整体,然后认为他们“欠了”所有人,这本身也是一种过度概括。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城里人欠了农村人”的说法呢?

历史贡献与回报不对等感: 很多农村人认为,自己的父辈用辛勤的劳动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所得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
城乡发展的结构性差距: 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均,让农村人在现实中感受到落后和不公平。
情感落差与社会认同: 城市生活的光鲜与农村现实的对比,以及在城市中可能遇到的歧视或边缘化,都可能加剧这种不满情绪。
网络环境的放大与宣泄: 网络平台为情绪的表达提供了渠道,一些观点因能引发共鸣而获得传播。

最终,这种说法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群体情绪。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抱怨,更是对公平、对尊重、对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一种诉求的体现。理解这些,比简单地站队或者批评,更能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全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听说过一个名词叫“剪刀差”吗?城市代表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从建国以来,农业一直在给工业输血,城市才能发展起来。城市里面的人当然欠农村人了。之前出现过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农产品随便涨点价,城市就受不了了。吃饭买米确实给钱了,但是这个钱是被国家调控的,不是真正的等价交换。

一季水稻从种到收,需要5个月左右的时间。一亩地扣除生产成本,只能赚300-400块钱。这种钱你会去赚么?农民是沉默的大多数,吃苦耐劳。你可以站在城里人的角度去享受生活,但是不要觉得这就是理所应当的。你的轻松是建立在他人的负重上面,这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说明大家还是很关心农民的,这让我很高兴,那我再说几句吧。解放前的三大战役,是农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工业基础太薄弱,是农民勒紧裤腰带,出粮出力哺育工业,才逐渐建设起来的。现在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了,对于农民的反哺力度却不够。每年国家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国家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三农”问题。但是距离解决问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城市拥有完善的教育、医疗、服务、交通等资源,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民都是享受不到的。城市只能接受壮年农民工到城市里干活和贡献,而农民工的孩子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资源,农民工的父母享受不到城市里的医疗养老资源,农民工自身在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也只能回乡下。

城市当然欠农民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敢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看到有很多连“缴公粮”“服劳工”都没听说过的人,来争吵这个问题,很让人无语。认识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如果无视甚至否认问题的存在,那才是让人绝望的。

备注:1、缴公粮: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每年夏秋收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就要排队把粮食的一部分交到国家的粮库,当作交税。农业税在2006年被国家取消。2006年,距离现在14年的时间,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

2、服劳工:在每年冬季农闲的时候,将农村的青壮年组织起来,对河道、公路等进行人工维修和清理,也是农业税的一种。上万人没有工钱,还要自带被褥粮食,在工地上肩扛手挑的干活,这个场景终于在2006年之后也消失了。


补更----------------------------------------------------------------------------------------

一部分人说进口粮食比国产粮食价格还低,所以不欠农民的。说个很简单的事情,华为被西方国家封杀,是钱的问题么?军事、芯片等高科技产业,花钱能买的到么?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战略问题,这根本不是钱的事情。全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全部都要依靠农民来保证,承认农民的付出和牺牲,感觉对农民有所亏欠有那么难么?

user avatar

“要不是我们农村人养着,你们早饿死了!”,这样一个罗曼蒂克式的幽怨,从我爷爷那一辈就流传开来,从广播,到电视,如今到了网络,稀奇吗?

一点不稀奇,就像5G时代里,人造人,还是一进一出,接着再一进一出,一样。

这个古老的幽怨,是那个永远不会逝去的行业里,一再被淘汰的从业人员的悲歌,劳动生产率是条上帝之鞭,只是挥动在你的身上,我的心里。

user avatar

大家说的都很中肯,希望大家不要再吵了,

都是无产阶级小伙伴。


原答案已删,顺便给大家讲一个今日说法上看到的故事吧。

有一户穷人家,家里有两个孩子。

家里虽然穷,但父亲找到了个拉货的生意,母亲去镇里做家政,这也让家里有了点小钱。

哥哥也非常争气,高中一直是年级前茅,有望考上好的大学。

一家人和和美美。

可就在生活蒸蒸日上的时候,遭了变故。

父亲出了车祸,对方酒驾撞上了正常行驶的父亲,对方当场死亡,父亲身受重伤。

为了救父亲,家里把亲戚朋友的钱都借遍了,但钱还是不够,无奈之下哥哥决定放弃高考,和舅舅一起南下打工赚钱。

当时弟弟还小,刚上小学,母亲因为要照顾父亲又要照顾弟弟,不得不辞去了工作。

全家人的重担,全抗在了哥哥身上。

哥哥既要帮家里还债,还要供弟弟读书,还要养活病床上的父亲。

好在哥哥吃苦耐劳,在东莞那边一边和舅舅做装修生意一边在工地做散工,每年都能攒下不少钱,

终于将债务还清了。

一切看似又要好转。

谁知,灾祸再次降临到了这个可怜的家庭。

父亲因为心梗,再次住院。

祸不单行,哥哥从工地的脚手架上摔了下来,手脚都摔断了。

工地只草草给了十万把哥哥打发走。

舅舅带人讨说法去,结果别人打了回来。

此时医院传来噩耗,父亲走了。

哥哥为了见父亲最后一件,匆匆带上钱,回到了老家,

那一天他在父亲的墓前哭了很久。

再后来弟弟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找到了一份996的工作。

终于告别了这贫困的小村子。

但失去了劳动能力的哥哥,自那以后一蹶不振,日日与烟酒为伴。

就在这时,村子下来通知——要拆迁了。

父亲留下的老房子,变成了一座金山。

母亲看哥哥可怜,便将这个房子全部允诺给了哥哥,这让弟弟生了气发了火。

弟弟回家后大吵了一架,说自己还要结婚,一个人在城市里拼命非常不容易。

母亲见状,便动手打了弟弟,没想到这让弟弟更是怒火中烧。

弟弟说了一句,我现在都记忆犹新的话——我比他优秀的多,就是因为他不努力,他要是努力学习,就不会沦落到工地上,也不会摔断手脚,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像个废物一样。

最终弟弟将母亲和哥哥告上了法庭。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说,其实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利益,背后都有不那么理所应当的一面。

许多人不关注他们,看不见有人一直在我们背后默默付出,觉得自己如今的一切都应该是公平的,理所应当的,但实际上可能不是,也许更多的只是一种“好运”罢了。


996的大家,疲于还贷,操劳子女教育的大家,都是很辛苦的。

但是也不要忘记,这一切背后还有一个群体,在默默付出着,比我们更累更辛苦,有时候甚至很绝望。


城市确实是欠了农村很多很多。

所以身为城市里的受益者,不该鄙视他们、傲视他们,不能觉得他们是懒惰的失败者,因为他们让出了资源,更让出了机会,还付出了血汗。

他们就像故事里的哥哥一样,更多时候,其实没有是选择的自由的。

user avatar

城里人是真欠了农村人的,建国以来,为了工业化,国家利用工农业剪刀差从农村搞走不少钱去发展工业化。

其实城市和农村之争牵涉到一个类似黑暗森林的猜疑链。

一、人的本性就是利己、自私,通常绝大部分可以自认为自洽的理由,即使是欺骗、撒谎都是可以用类似自我催眠的方式接受。举例:农村人对城市人有两种说辞,一旦对自已有利就是“我们农村都是这样的”,一旦对自己不利甚至法律都不占自己这边的时候就是“我们是农民,我们不懂”,而城市人对农村人也有衣着、谈吐方面的鄙视链“你个农民,你懂都不懂”。而这种自私自利和欺骗,在普遍情况下,唯有靠良心把控。

二、人有伤痛记忆,一旦因为某件事情一所描述的情况吃了亏,就会把把这种伤痛记忆扩大化、范围化。举例:各种地域黑。

三、建国尤其是改开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群众眼界的迅速开阔和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也带来了财富高度聚集的副作用,而因为人自私的本性,道德水准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程度。

猜疑链就此形成,一旦形成,不可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矛盾扩大化了,因为教育水平的差距,智商和话语权,城市人是远强于农村人的,对立自然引起了相互的嘴炮。

user avatar

不怪他们说,我们国家确实亏欠农村太多。

剪刀差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农产品收购价格上。包括我们熟知的农民工模式,很多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都会以一个极低的价格外包出去给农村人做,不仅工资低,而且缺乏保障,这样的状况一直到十八大之后才开始逐渐好转。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剪刀差。很多国企中甚至存在这样的状况:国企的正式职工不愿意去做一些艰苦而且危险的工作,就拿出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去雇佣农民工来做,自己拿着剩下的工资躺着,或者随便干点什么副业。即使这样,这也是农民工抢破头还不一定能得到的美差。像不像美国人把工作外包给全世界的样子?

我国的农村起点太低。改革开放前,这种有意维持的剪刀差虽然本意是加速我国的工业化积累,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到改革开放后,人口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尽管在实际上逐步缩减了这种差距(对农村人来说,虽然进城打工比城里人赚得少,但至少比留在农村赚得多多了),但这种弥合的速度仍然是相当慢的。

所以实际上,精准扶贫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财富的再分配,让穷人日子过得好一点,同时还拥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意义:提升农村人在当今这个以城市为主导的社会的议价权。试想,如果你处在一个濒临饿死的状态,那实际上你就没有任何议价权,只要给你一口饱饭吃,甚至不需要给你开工资,你就必须去做最苦最累的活,因为否则你就要饿死。既然最苦最累的活有人抢着干,那么那些原本不必拿这么低的工资干最苦最累活的人也会被逼无奈去做这些活,这就相当于一根点燃了内卷火药桶的引线。

但如果精准扶贫保障了你的基本温饱,你在资本面前就有了底线:你必须给我一定的工资,否则我就回去躺着吃村委会给我发的米面油。可以说,精准扶贫本身就是一种对资本力量的震慑:对劳动者好一点,不然他们回家躺着,也能活。他们给你打工是为了活的好一点,而不是活着。如果你付出的工资减去劳动造成的痛苦不能达到一个正数,那你就雇不到人。

这就叫做执政的诚意,但如今对农村和基层乡镇的补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user avatar

讲谁欠谁的,有点伤感情。

但我愿所有中国人,都别忘了农村,别忘了农民。

都知道工人阶级是先锋队,但诸位知道工农红军的主力是农民吗?中国革命唯一的胜利之路,就是从农村开始的,数百万农民先后加入了革命队伍……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江苏、福建、陕北……从井冈山到瑞金,从瑞金到延安,多少农民子弟参军、入党、战斗、牺牲……多少农民家庭散尽家产,举家参加革命?多少根据地农民在红军走后遭遇反动派的灭绝性大屠杀?多少农民在大决战的时候举家动员,把米面粮油送上战场……可以说,中国农民为了今天这个新世界流尽了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是率先完成工业化,那么又要有大量的农产品低价供应城市,帮助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了“农民工”,为城市的现代化流汗出力,请大家想一想,城市居民今天住的高楼大厦、高端住宅,走的宽阔马路,坐的地铁轻轨……有几样是城市居民自己亲手建造的?城市居民吃的粮食、蔬菜,又有几样是自己亲手种的?

当然,有人说,我出钱了!但是你们不知道,这价值并不对等,几代人吃了几十年的低价粮食,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民是要“交公粮”的,小时候,我就曾经跟在父母后面,看着他们用独轮小车把粮食推到粮管所去。

就算今天你花100块买的大米,也是人家辛辛苦苦大半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精耕细作种出来的。如果中国农民不种地,你得花几倍的价钱去买国外的粮食,有时候,人家还可以不卖。

我是80后,因为父亲的工作去过城里,后来又回了农村,你们根本无法想象九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的差异,那时候的农村,道路都是泥泞不堪的,下雨后两脚泥,没有自来水,没有正经厕所,甚至连电都没有普及,我小时候,是经常点煤油灯写作业的,早起去学校上早读课,每个人都会备一小截蜡烛……在摇曳的灯火中读书,读到东方渐白。

那时候,我们一年也吃不上几回肉,过年腌制的腊肉,晒干的馒头,能够一直吃到夏天,吃到腊肉变得像“干尸”一样难以入嘴,吃到馒头发霉长毛……

今天我也是所谓的“城里人”,我不怪城里人过得比我们父辈好,那是时代的原因,“大仁政”和“小仁政”的辩论犹在耳侧,父辈们也从未抱怨过自己的牺牲,在他们看来,那都是建设社会主义。他们未必懂得“优先发展工业、工业反哺农业”这样的道理,他们只是觉得,为了国家好,吃点苦应该的……更何况,他们的真的很容易满足,他们很少抱怨,当2010年之后,乡村发展起来了,农业机械化了,他们打工赚到钱了,村里修马路修公路,家家盖小洋楼了,他们由衷地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感到高兴。

但我觉得,咱们不能因为现在大家都吃饱了,就忘了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我很少看到“农村人觉得城里人欠了他们的”,我倒是经常看到城里人讽刺“农村人穷、懒、不文明……”农村人因为时代、环境的问题,往往简单、粗鲁、淳朴、直接,他们学不会现代文明的某些“体面”,但是他们真的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基本盘、避风港和压舱石。

革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加入红军;工业化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牺牲奉献;改革开放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进城打工;城市化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掏空钱包为子女农二代进城买房………

他们承担了一切的苦难、压力和风险,结果许多城里人嫌弃他们、污名化他们,几十年前的“伤痕文学”,从来都是说知青多么苦多么惨,却从来不提农民多么苦多么惨?更没有人敢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要下乡?农民为了他们付出了什么?

农村一段时间,就成了野蛮、落后、要被“消灭”的存在,甚至连子女做了城里人之后,还会在知乎发帖嫌弃他们。

好的是,他们大多心胸豁达,也不太上网,甚至还更爱国爱党。

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我就在农村里,住着农民的,吃着农民的,看着他们热情、乐观、互助,太太平平又精打细算度过了那段艰难而又平凡的岁月。

然后继续辛辛苦苦种地、养殖,背起行囊再次坐上火车汽车,去城里打工,盖房子、做衣服、送快递、送外卖……去建设美丽的新城市和现代文明。

user avatar

不讲理论了,讲一些实际的,本来去年过年就答应大家拍一些老家的视频,因为疫情耽误了,今年如无意外的话一定去拍。

假设你作为一个农村人,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你想翻身,请问如何翻身?

考大学?开玩笑就农村那教育水平,能考上大学的绝对是祖坟冒烟。

到城市打工?城市招工只要城市户口,农村户口一律不要。

创业?抱歉,那会还没有改革开放。

唯一的可以翻身的办法,只有一条:当兵。

还不一定招的上。

剪刀差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了,农村很差,且是普遍性的差,举个例子,在农村的一个村支部书记的待遇,不如城市的一个会计。

我为什么知道呢?因为我爷爷就是村支部书记。

很多人论证八十年代的农业产值如何如何,对比七十年代来彰显七十年代的好,我这么说吧,八十年代未必特别好,但是有一点:它放松了农民的户籍问题。

当时有很多乡镇企业,搞了很多现在用黑心工厂来形容也不为过的,远不止996的那些工厂,一个农民可以去这些工厂干活了。就这,多少农民还挺羡慕。

为什么大家那么讨厌当农民?简单,农村真的是要命的地方,七十年代我不说了,就我比较熟悉的八十年代,农忙的时候干活不提了,而且是人力的,那会可没有什么这个机器那个机器。

农闲的时候去“出工”。

什么是出工?国家兴修水利,道路等等基础设施,每家每户都要派工。

农民出去干活。

那干一个月多少钱?

零元,是的,就是义务工,没得钱拿,工地给管饭就算不错了。

城市也修基础建设,敢问城市居民,出过几次工?

这种情况不是持续一年两年,几乎是持续到了21世纪。

好了,粮食收了,要交公粮,三提五统知道么?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从农民生产收入中提取的用于村一级维持或扩大再生产、兴办公益事业和日常管理开支费用的总称。包括三项,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

这交完了,注意,还没完,你交的粮食,还不一定能收到钱。

因为粮管所给你打白条。就是给你一张条子,没得钱。

什么时候能把这个条子兑换成钱?鬼知道。

打白条情况常见吗?极其常见,常见到什么地步?

现在是2020年了,居然还有农民卖粮打白条的。

我亲眼见过当年的农民窘状,农民就靠这点钱去送孩子上学了,没钱怎么让孩子上学?这不是害了下一代吗?

我现在一听到打白条,头皮都是炸的,我不算一个极端的人,但是我认为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给农民打白条的行为,其决策人,执行人全部应该撤职。

真的,起码当年的农村,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我说的“农村”指的是真正的农村,不是城中村,不是指大城市周边的农村,也不是指的乡镇。

有时候我只是感谢我爷爷,我爷爷也是牛,生了三个儿子,两个考大学出去了(第一批大学生,当时震惊了整个乡镇),一个当兵出去了。

前几年爷爷已经过世了,农村的房子已经没人住了。

我小时候的村子,已经很荒凉了,我还有一个远方的表哥亲戚在农村住,承包了果园,这可能是我和农村最后一点联系了。

城市欠农村的吗?

以我在农村--乡镇---小城市---大城市全部居住过的经历来说,欠。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近几年国家大力打黑反腐,修村道路,重建基层党组织。城市人以后都不敢出城,而且现在农村已经产生了恶果,现在依然没有可行手段来修复这些恶果。

穷就是万恶之源,拦路抢劫,邪教村,毒品村,人口贩卖。大到与武警火拼,小到种罂粟花,这些事都是真实发生过。大家天天歌颂国家禁毒严厉是事实,但是中国的农民和墨西哥农民一样也是农民,如果种地养不活自己,依然会有农民被迫走上制毒的路,到头来害的还是城市人。

基层组织崩坏,政府力量无法进入农村,这些所产生的恶果是难以修复的,我老家的宗族势力重新抬头,起初是一两人带家族的人出去打工,逐渐吸引更多的人,成为了当地的头目,想赚钱就必须经他同意 ,他们家族在当地横行霸道,典型的黑恶势力,可笑的是国家大力打黑,虽然他们家几个人入狱了,但是他们家依然掌管着村里人进城务工的决定权,听他们家的有钱赚,不听他们的又怕被城市人骗。

当然最可怕的是我去广西的农村,许多农村家庭年收入可能还不到5000,但是这些村里却建立起了许多富丽堂皇的教堂,建教堂的钱还是当地人或者他们外地务工的子女筹备的。看着这些农村老人跪拜上帝,我甚至产生了认同这种宗教控制农村的想法,最起码上帝禁止教徒自杀,这些悲凉的老人们能好好活着就行,我捐了200给当地教堂,问这些传教徒,他为什么来农村,他说是当地村委和外地打工的子女请他们来的。

“基督是穷人的救世主。”听到他说这句话,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这就是讽刺吧。






这是我找到的一些过时的资料,16年我去的就是广西,但我所知广东也有。中国有太多农村了,他们并没有家家户户住上别墅,也不是大家去的乡下小镇,他们是真的在山里零零散散的村居,也请大家多关注关注一下真正的农村吧。

user avatar

城市确实是欠农村的,但是这是发展道路上整体的那种“欠”,而不是个体的“欠”,是发展的模式带来的结构。所以不要带有太多的个体情绪,这种分配主要是靠国家进行协调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行了。发展一定有代价,我们应该尽量照顾所有人,但是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

过去靠农业稳定货币,哺育工业,才能独立稳定地逐步工业化和现代化。现在工业起来了,经济发展好了,资本充裕了,就应当去反哺农业和农村。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公平,也是更合适的未来发展道路。国家战略里的新农村建设,生态经济,都是在试图解决工业化,城市化,里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我们都将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这个神奇的地方,总能汇聚各种声音,其中关于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讨论,也常常会触及一些微妙的情绪。你提到“网络上的农村人总认为城里的人欠了他们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把根儿刨深了,从历史、社会、经济,甚至文化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得说,这句“城里人欠了他们”的背后,可能藏.............
  • 回答
    网络上的争论,确实常常走向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局——双方非但没能说服对方,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甚至比争论前更加水火不容。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远不止“观点不合”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环境天然地削弱了许多“润滑剂”的作用。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肢体.............
  • 回答
    网上俄罗斯的车祸视频多,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要说起来,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好几个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俄罗斯的交通环境本身就挺特殊的。你知道,俄罗斯地广人稀,很多地方地势复杂,冬天又特别漫长,冰雪路面是家常便饭。在这种路况下开车,难度系数就直线上升。尤其是在那些非大城市地区,道路维护可能不.............
  • 回答
    中国网络上性别对立之所以如此严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社会经济转型与结构性矛盾的显现1. 快速的经济发展与不平等的加剧: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并非雨露均沾。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不同行业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发.............
  • 回答
    今年的网络性别对立确实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且这种对立感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屏幕上各种争吵、标签、攻击此起彼伏,让人感觉火药味十足。而你提到的“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刀扎到脖子上的情况”,这句话说得虽然极端,但也隐喻了一种危险的苗头,那就是网络上的情绪发酵和极端言论,是有可能渗透到现实生活.............
  • 回答
    国内网络上,“反黑思潮”的说法,听起来像是对某种现象的一种概括。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种明显的、持续性的“反黑思潮”,那它背后一定有复杂的原因,并且长此以往下去,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后果。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反黑思潮”大概是指什么?从字面上理解,“反黑”对抗的是“黑”,而“黑”在中文语境.............
  • 回答
    在网络讨论中,一些女性会将“普信”(普通自信,指那些虽然能力、条件一般但对自己评价很高的人)视为男性的缺点,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而且这种观点并非普遍存在,而是存在于特定的网络社群和讨论语境中。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可能的原因:一、 对“普信”男性在婚恋关系中的期望落差: 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 回答
    网络上对日本自卫队军事实力判断出现两极分化,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因素的交织。一方面,有些人看到了日本自卫队在技术、装备以及其背后强大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支持下的现代化水平,认为其军事实力“深不可测”;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受到历史因素、宪法约束以及对现代战争认知偏差的影响,将其视为“战五渣”。下面我将详.............
  • 回答
    网络上对极路由(假设为某品牌路由器)的负面评价较多,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以下从产品、市场、用户群体等角度详细分析: 1. 产品质量与性能问题 性能不达标:极路由的路由器可能在处理速度、信号覆盖、网络稳定性等方面表现不佳。例如,部分用户反馈其路由器在高负载下(如多设备同时连接)出现卡顿、断网等问题,.............
  • 回答
    关于“网络上黑法国”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法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拥趸,但与此同时,它也确实会受到一些负面评价和批评,甚至被一些人“黑”。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将法国描述为“不堪”或“完美”。为什么网络上会有这么多.............
  • 回答
    网络上聊武侠的人依旧不少,但说武侠“没落”也并非空穴来风,这其中原因盘根错节,并非一句两句话就能道尽。就好比曾经风靡的戏曲,现在懂戏的老爷子们依然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鲜少提及,这是一个时代的潮汐,也是文化变迁的必然。聊武侠的热闹背后,是情怀的寄托,而非主流的引领。你可以看到,但凡有新的武侠IP改编影.............
  • 回答
    网上表达看法的词汇,尤其是那些带点情绪或争议色彩的,确实感觉越来越“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往“粗俗”的方向挪腾。这背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细致捋一捋,看看到底是为啥。1. 情绪宣泄的低门槛与即时性:想当年,写封信、给报纸投稿,那是个需要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而现在,点.............
  • 回答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针对青少年的灰色内容,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其背后确实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驱动和成熟的产业链。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道德败坏,而是需要深入剖析这种现象的成因。首先,巨大的市场需求是驱动灰色内容泛滥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群体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对性、暴力、刺激性内容往往有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网络上讨论问题的戾气越来越重,这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现象。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人们会在网上表达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找不到足够多的同道中人,或者因为顾虑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压力,而选择在网络这个相对匿名、门槛较低的空间里释放自己的想法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不同感受。为什么现实中的男生大多挺好,而在网络上却总能看到一些特别爱挑拨性别对立的男性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和网络社交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现实生活: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政治、民族认同和网络舆论的复杂交织。之所以网络上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时,用“海参崴”的人比用“琉球”称呼冲绳的人要多,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和现实影响力: 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明确的领土归属和民族情感: 符拉迪沃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网上关于长春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这种声音并非个例。要说原因,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力方面。长春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过,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等领域。但你不能否认,近几十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长春的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军事装备讨论中,比较值得玩味的用户心理和信息传播的现象。要说为什么网上对沈飞的评价往往负面居多,而对歼16的成功好像不太关注,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网上“一致喷沈飞”的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
  • 回答
    网络上大家都在喊“996”,但现实中,很多城市的下班晚高峰依然集中在下午六点左右,这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对吧?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都在996”来概括。咱们来捋一捋这中间的道道。首先,咱们得搞清楚“996”和“下班晚高峰”这俩概念的指向。 “996”,顾名思义,就是朝九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