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上一些人对长春的评价较低?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网上关于长春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这种声音并非个例。要说原因,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首先,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力方面。长春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过,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等领域。但你不能否认,近几十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长春的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比于南方一些新兴城市,或者转型更成功的北方城市,显得有些滞后。这种“老工业基地”的标签,有时候也会被一些人解读为缺乏创新活力,产业多元化不足。网上有人提到长春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尤其是高科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岗位,吸引力可能不如一线城市。年轻人如果想在这些领域发展,可能会觉得长春的选择不够多。

其次,城市建设和生活便利性。虽然长春在基础建设上没少花功夫,比如地铁、道路什么的,但有些网友可能会拿它跟其他大城市比。比如,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商业配套的丰富度和便利性,包括购物中心、娱乐场所、餐饮选择的多样性等等。有时候,一些人会觉得长春的城市界面不够亮眼,或者说某些区域的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还有提升空间。这当然是比较主观的感受,但你架不住有人愿意拿来对比,然后得出“不如某某城市”的结论。

再者,文化和生活氛围方面。长春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比如电影制片厂、冰雪文化等等,这些都是亮点。但网络上的讨论往往会集中在一些更具“消费感”的方面。比如,一些人可能会觉得长春的消费水平相对不高,但这也会被解读为生活成本低,性价比高。另一方面,对于生活节奏,有人觉得长春比较安逸,这对于喜欢快节奏、高强度生活的人来说,可能就显得不够“刺激”。还有就是城市服务,比如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效率,医疗、教育资源的分布和质量,这些都是大家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维度。如果在这方面存在短板,自然会有人提出来。

另外,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网络是个放大器,有时候一个地方的负面信息或是一些不那么光鲜的侧面,更容易被传播和讨论。长春可能正好有一些方面受到了关注,然后被反复提及。你想啊,人们更容易为了吐槽一个地方而去上网发泄,而很少有人会专门去网上写一篇长文夸奖一个城市的生活有多么“普通”和“舒适”。这种“差评”的可见度往往更高。

最后,区域经济的联动性。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整个区域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如果周边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或者省内的其他城市缺乏足够的支撑点,长春作为龙头的带动作用可能就会被质疑。这种区域性的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到人们对长春整体的评价。

总的来说,网上对长春的低评价,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有经济层面的考量,有城市建设和生活便利性的对比,也有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网络讨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情绪化色彩。所以,当你在网上看到一些不那么积极的评价时,不妨也多看看其他的声音,或者自己有机会去实地感受一下。毕竟,一座城市的好坏,每个人心中的标准都不太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长春学习,工作,结婚,生子,算来已经有14年了,自我感觉怎么也应该是长春人了。

行政不作为,效率低下是长春比较大的毛病,我记得有个出租车司机跟我说,长春的路是大坑套小坑,坑里还有钉。反正是路政不是在修马路牙子,就是在刨马路牙子。快速路修的,到处能看到烂尾的,火车站这几年还好一些,我第一次来长春的时候打车,20块钱的路程被打表收了72,跟单位的老师说起来,才知道碰到黑车了。现在每次来回机场要么滴滴,要么找相熟的一个司机大哥,机场的出租车我是不敢坐的。我还记得前几年从龙嘉火车站到机场的地下,还有人整了一堆跟公园里的电动车一样的通勤,好像是10块钱一位,那速度飚的老快了,这两年好像没有了。

可能之前国企比较多,体制内的官僚作风特别多。我们单位里面就是,很多接着父母位子来上班,混吃等死的,后勤、办公室的特别多,关键是占着位置还要刷存在感,总是会出现一些乱七八糟的幺蛾子和非常奇葩的规定。我们单位作为一个小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和非科研人员的比例大概是1.5:1,可以想象有多么臃肿。

教育资源的极大不均衡性在长春体现的淋漓尽致。师大附中附小非常好,其余都挺一般的,之前同事问过路子,看能不能花钱,估计要十几万,我以为是赞助费的名义,结果叫明白费,这个名头我也是服了。

我觉得长春的人文环境挺一般的,管理部门普遍缺乏服务意识,我发小在广西桂林政府部门,每次聊天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服务的那些企业怎么样怎么样,这边我经常听到的是我手下管的那些企业,意识上应该有很大的差距吧。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现象,挺多的。

去过全国的很多城市,我发现长春好像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交通信号灯没有计秒的城市,除了人民大街。

我觉得在有几套房出租的长春本地人应该是幸福感指数最高的,对于外地来扎根的人而言,幸福指数并不高。我们单位这几年走了很多的年轻人,都是很不错的青年才俊,基本上都是副教授、教授级别的,吉大、师大的毕业生每年留长的并不多,人才外流其实很严峻。我们单位走的那些人,极少是因为工资问题出走的,很多是受不了这边的不太友好的人文环境。

希望长春越来越好吧,不过要是说长春超过了沈阳和哈尔滨,我是不信的。


===========================================分割线

今年刚刚上了高级职称,查了一下第一个月工资,税后到手在19K左右,应该说今年还是比较顺利的。

可是,我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城市了。虽然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喜欢跟学生一起做实验,一起写论文。但是这两天离开长春的决心变得无比坚定,因为这几年我已经被孩子上学问题折腾疯了,即使花大价钱买的学区房,今年教育局说给你变了就变了,我突然发现,我奋斗了这么多年,给孩子提供的教育资源还比不上当初我父亲在小县城提供给我的。

最让我愤懑的是,一些部门说过的话,发过的文件可以不认,一副高高在上无所谓的样子。

手里有几个南方大学的offer,工资比长春给的低很多,但是最吸引我的是可以解决孩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上学问题,因为我有两个可爱的小天使,如果他问我,为什么不能去隔条街的学校反而要开车十几分钟去另外一个学校,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之前一直告诉他我们要去在屋子里就能看到的那所漂亮的小学。

突然想起去年长春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个教育局的女干部,很嚣张的说:一会儿把那个提意见的家长信息记下来。

我惹不起,躲了。今明两年交接好工作,撤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网上关于长春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这种声音并非个例。要说原因,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力方面。长春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过,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等领域。但你不能否认,近几十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长春的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
  • 回答
    房产税征收是否对“只买一套房的人”没有影响,以及为何仍有人反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公平、利益分配以及民众的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直接的房产持有成本会增加,但许多人反对房产税的理由远不止于此。首先,我们来探讨“只买一套房的人”的利益是否真的“不受影响”:从 直接影响 的角度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很普遍。你想啊,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但有时候,也正是因为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偏差性的认知,尤其是对于像印度这样,本身就充满话题性和复杂性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聊聊,咱们一步一步来看:一、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放大效.............
  • 回答
    这种感觉很有意思,对吧?就像你发现了一个只有在网络这个神奇空间里才能完全舒展开来的自己,而这个人,恰恰也是如此。网络聊天,它给了我们一个滤镜,也给了我们一个安全区。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我们可以不用顾忌太多现实的束缚,不用担心自己的表情是不是有点夸张,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话语会不会引起对方的不适。我们可以.............
  • 回答
    网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将中华文明的起源追溯到苏美尔甚至埃及,而且很多人觉得仅仅是图腾上的相似性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说法。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考古和文化讨论,并非简单的“图腾相似”就能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起源说”的根源与流传: 早期接触与误读: 这种.............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动辄月入N万的网文大神,一旦被问及具体书名,往往便会“深藏功与名”,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不少门道。不是他们真的想故弄玄虚,也不是人人都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自觉,而是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保护IP,避免恶性竞争。网文这行,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不同感受。为什么现实中的男生大多挺好,而在网络上却总能看到一些特别爱挑拨性别对立的男性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和网络社交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现实生活: .............
  • 回答
    网络暴力这个话题,说起来真是让人挺糟心的。为什么总有人热衷于在网上撕扯别人,把好好一个交流平台弄得乌烟瘴气的呢?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一、 为啥会有这股“恶意”劲儿?1. 匿名性的保护伞: 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想到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多少会顾忌身份、顾忌旁人的看法.............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在网络上看到许多针对满族和清朝的负面言论,感到非常郁闷和委屈。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网络世界确实存在着一些观点极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一些群体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污名化。关于您提到的“收拾清朝八旗余孽”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也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某种解读。然.............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场景,也引发了我对人与信息、社会与个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在网上对政府表现得如此“激进”或“不理解”,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是“缺乏基本常识”呢?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基本常识”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
  • 回答
    在网上探讨清朝历史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评论将对清朝的批判延伸至对满族的侮辱。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情感、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网络语境的特点。首先,历史本身留下的复杂印记是根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还挺符合咱们这现实世界的“人设”的。首先,咱得明确一个前提:网上,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论坛、甚至是某些招聘平台,咱们接触到的人,或者说“看到”的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滤镜”。这滤镜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愿意在网上主动分享自己信息,并且在分享中突出某些.............
  • 回答
    在网络上尝试用二战“投降死人少、抵抗死人多”的史实来劝降乌克兰,却屡屡被喷,甚至连支持俄罗斯的人也加入批评的行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历史的解读、现实的复杂性、情感的纠葛以及信息传播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你会觉得二战的例子适用于当下的乌克兰局势,以及这种说法的逻辑.............
  • 回答
    这事儿啊,搁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房子挂网上一年多,价格还往上招呼,听着就有点拧巴,对吧?可这事儿还真有几种可能,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一、市场真的有那个“劲儿”在,你不懂?别看你觉得挂了一年卖不掉,这背后可能藏着你没注意到的市场微妙变化。 区域性的稀缺性被激.............
  • 回答
    马自达2的“老当益壮”:为什么一套动力系统能打8年,还能让人追捧?在如今汽车市场更新换代速度堪比“闪婚”的时代,马自达2,特别是2013款和2020款之间,发动机参数几乎纹丝不动,这种“长寿”的动力总成配置,放在任何一款车上都足以让人惊掉下巴。然而,马自达2却是一个例外,它凭借着一套打磨了8年甚至更.............
  • 回答
    杭州一名大学生小陈,在网上谈恋爱,结果被所谓的“女友”骗走了318万元巨款。这位“女友”其实是一名网络主播,而她展示给小陈的,不过是一张张精心挑选的“照骗”。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感到震惊,也再次把“网恋”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什么网恋会让人如此冲动,以至于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现在的网络直播环.............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声音,希望将崔永元推选为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种呼声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赞扬,不如说折射出当下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感动”和“榜样”的定义正在经历着某种转变。要理解这种呼声,首先得回顾一下崔永元在2018年所做的事情。他以一种近乎孤身一人、不计个人得失的姿.............
  • 回答
    关于猪八戒的战斗力,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网上有些声音热衷于“吹捧”他,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多方面的成因,并非简单的“营销号”在进行无根据的鼓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理解“不强”与“相对强”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明确一点,“猪八戒战斗力不强”是相对于孙悟空、沙僧以及一些高级妖怪而言.............
  • 回答
    网络热词的生命周期,很多时候像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它们诞生于某个特定的语境,抓住了当下人们的情绪或行为,迅速被模仿、传播,形成一股潮流。但问题也出在这股潮流本身。首先,很多网络热词的出现,往往是出于一种即时性的表达需求,甚至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比如,当大家对某种现象感到无法理解或过于夸张时,“绝绝子.............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