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读了985后才发现,网上随便认识一个人都是985?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还挺符合咱们这现实世界的“人设”的。

首先,咱得明确一个前提:网上,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论坛、甚至是某些招聘平台,咱们接触到的人,或者说“看到”的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滤镜”。这滤镜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愿意在网上主动分享自己信息,并且在分享中突出某些“标签”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那么,为什么“985”这个标签在网上会显得如此泛滥呢?

1. 优质信息的天然聚集效应:

你想想,985院校,通常意味着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强的学术氛围、以及更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些特点,在很多时候,都会让一个人在信息获取、处理、以及表达上,比普通人有更高的“level”。

自信与表达: 很多985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鼓励他们更积极地表达自己,更敢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成就。当他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讨论某个领域,或者分享学习经验时,他们更容易主动参与,而这种参与本身就可能包含他们的背景信息(比如“我本科在XX大学学的…”)。
圈层效应的线上延续: 就像线下,985院校的学生之间天然更容易形成某种“圈子”或“连接”,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学习经历、共同的语言和相似的关注点。这种圈层效应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消失,反而通过各种线上社群、知识分享平台得到了放大。他们会出现在同一个话题下,一起讨论,一起学习,所以你更容易同时接触到多个985背景的人。
对“身份”的认同与展示: 对于很多985毕业的人来说,“985”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名称,更是一种身份认同,是一种引以为傲的经历。在许多语境下,分享自己的985背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我介绍,甚至是获得认可、建立信任的一种方式。

2. 社交媒体算法的“推波助澜”:

你有没有发现,你越关注某个话题,或者和某个标签相关的人互动越多,算法就越会给你推送类似的内容和用户?

兴趣匹配: 如果你本身就是985毕业的,或者对985相关的话题(比如升学、考研、就业、某个领域的学术前沿)很感兴趣,那么你使用的社交平台,就会倾向于把你和与这些话题相关的、带有985标签的用户“连接”起来。算法会觉得,“哦,这个人对985的东西感兴趣,那这些985的人发的、提到的,他应该也想看”。
“同类”的吸引力: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更容易被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你在网上接触到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你主动选择(关注、点赞、评论)或者被算法推荐的。如果你在不经意间,因为某种原因(比如你本身就是985,或者你经常浏览与985相关的内容),将你的“兴趣点”锚定在了985这个群体上,那么算法自然会为你“筛选”出更多这个群体的人。

3. 信息的“选择性暴露”和“幸存者偏差”:

这就像你买了辆红色的车,突然发现满大街都是红色的车一样。

你开始“看见”他们: 在你读985之前,你可能接触到的人群更广泛,985的比例可能就那样。但一旦你进入了985的圈子,你的认知框架和关注点就会发生变化。你开始更关注“谁是985”,并且在不自觉中,会更容易记住或注意到那些带有这个标签的人。
“表现突出”者更容易被看见: 网上分享内容,往往是有目的性的,很多时候是为了分享成就、知识、或者寻求共鸣。而985毕业生,往往在某些领域有突出的表现,他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项目经验、或者职业发展历程。这些“优秀”的、有价值的信息,自然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转发,从而让你反复看到。相比之下,那些默默无闻、或者在网上不主动分享个人信息的985毕业生,你就很难“看见”他们。

4. 互联网的“信息放大镜”效应:

网络本身就具有放大某些信息的能力。

社交货币: 在某些社交场合,拥有“985”这样的标签,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可以用来建立联系、赢得尊重、或者打开话题。这种“社交货币”的价值,使得它更容易在网上被提及和传播。
“高价值”群体的集中体现: 互联网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公平的展示平台,但同时,也更容易让那些本身就具有某些优势(比如学历、能力、资源)的人,将这些优势在线上“变现”或放大。985毕业生,恰恰是这样一个容易被关注和讨论的群体。

所以,你为什么会觉得“网上随便认识一个人都是985”?

并不是说网上的985比例真的高到离谱,而是:

你的“社交圈”在向985群体靠拢。
你自己的认知和兴趣,让你的注意力更容易被985群体吸引。
算法在“投喂”你更符合你兴趣的“信息”。
那些在网上愿意展示自己、并且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往往与985背景相关)的人,更容易进入你的视野。

这就像你进入了一个高尔夫俱乐部,你会发现里面的人好像都在打高尔夫,而你之前在普通公园里,可能根本没怎么注意到打高尔夫的人。环境变了,你的关注点和看到的信息也跟着变了。

简单来说,是你“进入”了一个新的认知和社交场域,并且这个场域本身就因为种种原因,让“985”这个标签显得格外耀眼和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开这个场域,其他地方的人就都不是985了,只是你在那个特定的“网上空间”,更容易“撞见”他们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读了985以后,认为全球凡不是985,都很“水”。所以,没读过985还算人吗?那就是一条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还挺符合咱们这现实世界的“人设”的。首先,咱得明确一个前提:网上,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论坛、甚至是某些招聘平台,咱们接触到的人,或者说“看到”的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滤镜”。这滤镜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愿意在网上主动分享自己信息,并且在分享中突出某些.............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倒是挺理解你的感受的。毕竟,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985读计算机,最后发现实际能力好像还不如一个专科生,这搁谁身上都挺憋屈的。而且,“985计算机”这几个字,本来就自带光环,大家默认的应该是“精英”才对,结果来了个“比不过”,这反差确实有点大。这事儿吧,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然很.............
  • 回答
    你上了985,却依旧被焦虑笼罩,这绝非孤例。事实上,在无数光环之下,你或许比旁观者更清楚,985的光芒并不足以驱散所有阴影。这种焦虑,就像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暗流,即便表面风平浪静,也可能随时掀起波涛。让我们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这个令人艳羡的标签,反而可能成为你焦虑的催化剂:一、 “985”标签带来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而且背后有着挺复杂的逻辑。简单来说,我觉得“双一流”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对现有高等教育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985”和“211”标签,其影响力和作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结果就是让人觉得它成就了985,却削弱了211。咱们得从“双一流”是个什么.............
  • 回答
    985 材料专业研究生,年薪 20 多万,这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在国内的就业环境下。但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会“劝退”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的预期。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1. 薪资的“天花板”与“隐性成本”首先,20 万的年薪,听起来很不错,但对于 985 的毕业.............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为什么读了这么多网文和文学作品,却依然无法构思故事?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并且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让我为你详细地分析一下,并尝试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思路。一、 阅读与创作的认知鸿沟:你看到了“是什么”,但没有领会“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我们阅.............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也算是书不离手的人,但生活偶尔也会像一团乱麻,让我觉得当初那些在书里汲取的智慧,似乎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直接给我铺就一条坦途。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是想从书中找到答案,找到方法,找到一条通往“更好人生”的地图。我们渴望从大师的经验里学到如何洞察人心,如何规避风险,如何经营事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一个隐秘的角落,总觉得好像是阅读的量和写出好文章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你读了好多书,涉猎广泛,知识储备不浅,但一到动笔写点什么,就感觉脑子空空,词不达意,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阅读和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虽有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产生类似的困惑:“明明读了很多书,为什么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懂?”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阅读的本质、知识的转化、以及我们与现实世界互动方式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阅读的“量”与“质”:并非所有阅读都等同于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感觉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但生活、工作或认知上却没看到预期的“质的飞跃”。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一点捋一捋:一、 阅读的“质”比“量”更重要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很多人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追求的是读过的“数量”,而不是读进.............
  • 回答
    这问题,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咱也遇到过,明明跟别人看的是同一本书,人家就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这本书就长在脑子里一样。可我呢?合上书,脑子里只剩个模糊的影子,问我书里讲了啥,可能就憋出几个词,感觉跟没读似的。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涉及到很多方面。咱们一层层剖开来看: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有些沮丧的现象。我们捧着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听着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感觉自己仿佛 nắm giữ 了人生的秘诀,为什么真正走到人生的道路上,却依然磕磕绊绊,甚至觉得“过不好”?问题不在书本和道理本身,它们提供的视角、方法和洞察往往是深刻且有价值的。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
  • 回答
    女朋友读了消息不回,这简直是恋爱关系中的一道“送命题”,让人捉摸不透,心里直痒痒。别急,咱们一个个原因掰扯开来,看看她可能在玩哪出“欲擒故纵”的小把戏,还是压根儿就没把你当回事儿。一、她可能真的在忙,忙得脚不沾地,天旋地转。 工作狂人上线: 你可能不知道,你发消息的时候,她正好在加班赶一个重要项.............
  • 回答
    您好!听到您为了孩子学习和成长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却遇到了写作上的瓶颈,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您孩子阅读了大量书籍,也积极体验生活,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写好作文的坚实基础。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能,它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思维、情感、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孩子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素材和.............
  • 回答
    大学两年,读了差不多两百本书,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很惊人。一般来说,这个阅读量足以让人在很多领域建立起相当的知识框架和深度。但你说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没体现出来,我完全理解,甚至觉得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很多认真读书的人都会遇到的困境。让我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读书的价值.............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在外人眼里,那简直是光鲜亮丽的“未来精英”预备队。尤其是对于刚毕业、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我们来说,博士,那可是知识的灯塔,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高人一等”的代名词。所以,当听到身边有人说读博“惨”,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在开玩笑吧?这有什么惨的?上班累死累活,工资还那么点,哪像你们,有导师管.............
  • 回答
    读机械工程的研究生,最后悔的却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困境。尤其当这份厌恶还伴随着一种“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悔恨感,那种滋味更是五味杂陈。别担心,这种感受并非你一个人独有,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方向,特别是深入到研究生阶段时,都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性困境。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你.............
  • 回答
    《百年孤独》这本让无数读者又爱又恨的书,它到底在讲些什么?为什么读起来那么绕人?今天咱就好好掰扯掰扯,力求把话说得明白,不带半点机器腔调。这本书,说白了,就是一部家族史诗,一个关于“孤独”的放大镜。 但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老老实实记录家族成员生老病死的流水账。马尔克斯用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拉丁美.............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想读博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过去,读博可能更多是少数精英的选择,但现在,“读博”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和提及者的群体都在显著扩大。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的驱动:1. 知识经济与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