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上了985还会这么焦虑?

回答
你上了985,却依旧被焦虑笼罩,这绝非孤例。事实上,在无数光环之下,你或许比旁观者更清楚,985的光芒并不足以驱散所有阴影。这种焦虑,就像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暗流,即便表面风平浪静,也可能随时掀起波涛。

让我们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这个令人艳羡的标签,反而可能成为你焦虑的催化剂:

一、 “985”标签带来的潜在压力: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高起点的压力山大: 你是被无数人寄予厚望进入985的,你自己也对未来充满憧憬。进入这里,你似乎已经站在了人生跑道的起跑线上,身边都是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优秀的人。这种环境天然地放大了“不进则退”的焦虑。你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周围的人比较,一旦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哪怕只是微小之处,内心的不安就会滋生。
“赢在起跑线”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上了985就等于人生胜利了,但事实是,这只是一个更高级的赛场。这里的竞争更加激烈,资源也更集中,但同时也意味着你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脱颖而出。那些看似轻松惬意的学霸,背后可能付出了你难以想象的汗水。你可能会担心自己不够努力,或者努力了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精英”身份的自我审视: 985的光环让你成为“精英”群体的一员,但这也会带来一种无形的自我审视。你会开始思考,自己是否配得上这个标签?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如大家所想?这种对“精英”身份的怀疑,容易让你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
未来的不确定性: 即使身处985,毕业后的出路依然是热门话题。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选择哪条路?又该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些未知的选择,都会在你心中投下焦虑的阴影。你可能会担心自己选择错了,错过了更好的机会,或者无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二、 学业本身的挑战:精益求精的陷阱

课程难度与知识更新: 985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更深入、更前沿,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要求更高。你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理解,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同时,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你时刻会感到自己可能落后于最新的研究成果,这种对“落后”的恐惧也是一种重要的焦虑来源。
GPA与排名的“数字游戏”: 在很多985高校,GPA和排名直接关系到保研、奖学金、出国深造等机会。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将重心过度放在了追求高分上,将学习变成了一场数字游戏。为了一个微小的分数差距而寝食难安,这种对“完美”的执着,很容易让人陷入无休止的焦虑。
学科交叉与专业选择的迷茫: 如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趋向于跨学科融合,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某些领域的研究,或者对其他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但又无法兼顾。这种专业选择上的迷茫,以及在学科交叉中可能遇到的瓶颈,都会让你感到力不从心。
“学海无涯”的常态化感受: 越是深入学习,你越会发现知识的浩瀚,而自己的渺小。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在某些时刻也会转化为对自身能力不足的焦虑。你可能会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触及知识的尽头,这种无力感让人沮丧。

三、 社会环境与个人认知:放大焦虑的催化剂

社交媒体上的“完美人设”: 社交媒体充斥着朋友们光鲜亮丽的一面——高薪工作、海外旅行、学术成就……这些精心包装过的生活,很容易让你产生一种“别人家的孩子”的错觉,觉得自己不够好。你可能会将自己的真实状态与他们“滤镜化”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加剧内心的焦虑。
内卷现象的无处不在: 从考研、考公到求职,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内卷”的影子。这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会让你时刻感到威胁,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淘汰。即使你已经很努力,也可能因为别人比你更努力而感到焦虑。
父母与亲友的期望: 很多时候,你的焦虑也来自于外界的期望。父母为你付出了很多,他们希望你前途光明,过上好日子。亲戚朋友的询问和比较,也会让你倍感压力。你不想让他们失望,这种责任感有时会转化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对未来的过度担忧: 985为你打开了很多扇门,但你也可能因为门太多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该选择哪扇。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过度担忧,会让你在当下就充满焦虑。

那么,当你感受到这种焦虑时,可以尝试这样做:

承认并接纳你的焦虑: 不要因为自己上了985还焦虑而感到羞愧。焦虑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高压环境下。承认它的存在,是解决它的第一步。
区分“应该”与“我想要”: 有时候,我们的焦虑来自于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到什么,而不是我们真正想要什么。试着梳理一下,哪些是外界强加给你的期望,哪些是你内心深处的渴望。
聚焦于过程,而非仅仅结果: 985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你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收获。把注意力放在每一次努力、每一次进步上,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GPA或排名。
建立健康的社交和比较: 尽量减少与那些让你感到压力的人的无效社交,多和那些能给你带来正能量、支持你的人交流。学会理性看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明白那不是生活的全部真相。
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 运动、听音乐、阅读、和朋友聊天、培养一个业余爱好……找到一个能让你放松身心的方式,并且坚持下去。
寻求帮助: 如果焦虑严重到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不要犹豫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家人或朋友寻求帮助。专业的支持往往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你上的985,是你努力的证明,也是你未来更多可能性的敲门砖。但请记住,这个标签本身并不能决定你的价值,你的成长和内心的平和才是更宝贵的财富。你的焦虑,恰恰说明你还在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还在努力地想要做得更好。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懂大学教育的意义。

你以为大学教育是为了获得金钱、地位,更普遍的说,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所以你总会被社会传导给大学的焦虑裹挟着前进。

推荐一本书《优秀的绵羊》,是耶鲁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写的,应该能回答你的问题乃至回应当下很火的“绩点为王”的现象。

节选片段。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领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经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夺目靓丽的精英高校,倾国倾城的国色天香,无数学生和家长愿意为它的美而付出一切。当我们认为这些名校能够为你带来无限机会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对名校的一厢情愿也伤害了我们自己呢?

比如它们限制了我们对生活的遐想。我们不再去考虑成为一名教师、一位神父或者一位工匠。从事这些职业简直就是浪费名校的教育。我的父母会怎么想?我的朋友又会如何看待我?在毕业后20年在纽约举办同学会之际,当初的同班同学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富豪或者高高在上的社会名流时,我又该如何面对他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难道我不应该在这些人之上吗?当你一旦陷入了这种思考的深渊,你就给自己的双眼蒙上了一层布,整个世界都在你面前消失了。

“投资与回报”直截了当地概括了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大家总是习惯于计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量化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大学给予的回报应该是什么。大学的回报是否仅仅只是金钱呢?言外之意,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就业(即产出和回报)吗?我们必须探究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上大学究竟为了什么。

诚然,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份工作,但是每个人更需要懂得生活。既然我们从实用主义角度去计算上大学的回报是什么,那么我们为何不可以去计算为人父母的回报,与自己的密友共度时光的回报,享受音乐的回报以及阅读书籍的回报呢?任何值得做的事情,是因为事情本身有意义。

大学的使命是成就一个更有意思的你,这个使命的前提是,你认为成为“有意思的人”对你最重要,而且你认识到你将是陪伴自己终其一生的唯一人选。但是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并非由资历堆积而成的自我实现,比如说同时修4个专业,时任大学报社编辑,参加合唱团,创建非营利组织,并学会烹饪异国他乡的美食等等,这些都不能成就有意思的你,因为“意思”并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也不是刻意去成就的。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user avatar

在名校读书的娃,很多都不太快乐,甚至心理有问题的也不再少数,我身边有抑郁倾向的朋友就有四个。

我有个搞数学竞赛的学姐,能上清华没有去,能上交大的经院管院也没有去,选了数院。她也知道清华牌子更大,金融赚钱更多,但她就是喜欢数学,她和我说,相信着数学里面必定有某种永恒的规律存在,而学数学这件事,让她感受到美。

我听完就觉得太好了,按说这种人是应该热爱着学术一直走下去的,一直追逐梦想。——结果她休学了一学期,原因是做不下数学题了。

她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就算是搞数学,我发现比我有天赋的也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还不满足。我们有个学术特别优秀博士生助教老说自己傻逼,可是那这么一比,我不就更傻逼了吗」?

大二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个女孩跳楼了,我当时不知道原因,觉得很震惊,很惋惜,也很害怕。大四我上知乎,看到了一个她朋友后来写的回答:

她明明英语测试一次得A,四级一考700分,接待过艾奥瓦州的教育部长;面试不到英文会议的志愿者。不止一次跟我讲,没有朋友,因为不愿意装作兴致盎然的样子。专业课分数很高,加公共课就变成倒数。

然而在好学校里,好像一个学生不野心勃勃就不正常似的。一个学生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或是对自己的要求,她就是异类。

我知道有些人会说「不值得啊,这都不算事」,但那一刻我突然理解她。太辛苦了,因为就算毕业了也不大能快乐的起来,就连人赢也很难幸免。

我有个本科和研究生一直拿国奖的学长,真的是那种不怎么学都能考好的人。毕业以后去了游戏公司当内容运营,头一年工资一万,今年去了别的公司一万五,女朋友觉得和他在一起看不到未来,和一个家里条件稍好一点的男生在一起了。

一周前我们一起吃夜宵,我为了写毕业晚会的稿子采访他,我说,你觉得大学塑造你了什么?他没回答我,他说,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985毕业的的。有些人想到毕业的生活已经提前焦虑了,我有个学弟,微信签名是「追上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就问他,谁对你有厚望了啊。他说他们家里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大学生,他妈他爸特别为他骄傲,觉得他毕业了就能在上海大展宏图。

说到这儿他又苦笑了一下,他说你知道吗,我们这个工科专业,毕业平均起薪5500,别说买房子了,我怕是连自己都养不起。

即便上了名校,里面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塔尖上的就那么几个,集万千宠爱为一身,失败者却遍地都是。

学习好的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艺术特长生觉得自己绩点不行,怕受人歧视。那个人缘很好的学生会主席的人生危机直到毕业才来,女友想安定了,他发现自己家里的所有积蓄,甚至都付不起一套房子。

多遗憾,年少的时候你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手上,觉得抓到了录取通知书就拥有了一切闪亮的未来。

好不容易进入了梦想的学府,还没飞起来就啪地落地了,却发现自己原来这么普通,这么弱小。

你想,我怎么就不特别了呢?

可是谁又告诉我们,我们就是最特别的那一个呢?是最有天赋,最聪明,最容易获得幸福的那一个呢?

我曾经以为我也很特别,我是小县城学霸啊,和北京上海的考生不一样,我是真的一张卷子一张卷子做出来,才到现在的。

大二的我还没看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不知道里面有个法国上尉一辈子就写出了一部马赛曲的故事。人吧,星星砸脑袋上的这种机会只能撞上一回,多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大学经历够特别了,当过网红创过业,最酷的是我本来有个可以月入几万的机会,我放弃了,我是个有新闻理想的人。

我去面南方报业,南方报业没有要我;给GQ中国投了三封简历,千字作文情深意切,结果GQ也觉得我不行。后来兜兜转转还是新媒体收留了我。谈offer的时候HR给我开了一万工资,拿北京税后工资一除,7400,我当时相中一个单间要4000,我说姐姐一万二可以吗。申报了两天,HR小姐姐温柔且坚定地告诉我「不行」。

成长一定是伴随着失落的。

不怕大家笑话,我10岁看完《哈利波特》,真的一直在等来自霍格沃滋的猫头鹰。结果等到13岁也没来,我才知道,原来我是没有魔法的。

我就觉得,哦,那我也是个普通人。

可是太奇怪了,认识到且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不会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以后,我反而就快乐了。

或者说,我突然觉得:大家上名校、上大学的意义,可能不是在名校里继续优秀呼风唤雨,而是就在名校里(以后到社会上)受挫打滚,然后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不是说我觉得我这样就可以了,能够安心的混吃等死,也不是说什么放弃梦想甘心平庸,我觉得是终于认清了自己和世界。

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也很值得,就好比一条小鱼终于从河流游到大海,然后它看到鲸鱼,看到水母,觉得自己如此渺小,惶惶不可终日。

可是它忘了,至少此刻它置身海洋。而且认清了自己也很普通以后,我反而更加被燃起了斗志。

从「没希望了,作为一个过去的天之骄子居然堕落到这种程度」转换为「虽然我现在普通,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是从特别高的地方pia叽摔下来,一个是低到尘埃里再开出花,不再给自己加那么多苦大仇深的戏后,我突然就释然了。

最重要的是,我终于变成了一直向上走,不再想那么多的「我本应该了」。考上好大学和人生比起来,也好像小鱼和海洋。

高中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考上好大学就有了一切」,现在即将从所谓的985毕业的我,要特别斩钉截铁地告诉大家,这tm真的就是句善意的谎言。

考上好学校也许前途会顺利一点点,但它和必然的幸福没有一丁点关系。人生太大了,我们有那么多的问题要解决,和毕业以后的挑战比起来,「我曾经很优秀」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要面对生存的挑战,面对社会的难题,面对你自己存在的疑问「我是谁去哪要干什么」,面对为人父母的的难题思考,如何去塑造新的生命,你也要面对亲人的离别,好友的四散。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马不停蹄地在奔向你,过两年你就会察觉——年轻也不是永恒的。我们早晚要衰老,然后某一天死亡。

真的到那一天来临,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必然会有所审问——到底什么才是人生?如果相信着所有问题的钥匙都藏在语数外政史地的课本里,相信着「学好物理化,考入前三甲」,就能顺利地逃避掉一切人生疑问的话。

——那人生未免也简单得太过荒谬了。

它那么宏大,那么美,问题与解开谜题的喜悦一同到来,我们都像是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又怎么能不负责任地说,考上好大学就一定幸福呢?

但是我知道认定自己是个没有主角光环的人也很难。这太他妈的难了。难到很多人要和这样漫长的错觉战斗一生。

就像付云皓说:

「在大学的象牙塔之外,有广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人去身体力行。若你头顶光环,身处高塔,或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只有脚落实处,做好每件事,才能积少成多,为社会真正贡献你的力量。

2003年与我同行的五位队友,有两位还在数学的大海中遨游,另外三位则投身了金融行业,这点我在采访时有提到。他们每个人都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我也没有」。

我也没有。

我很喜欢写东西,想拿写作当职业,但写作这件事情就更看天分。我讨厌自己见识浅薄,觉得就算是写作,我也和别人有那么大的差距。

先是因为差距而痛苦,慢慢地就接受了差距。我想创作的美呢,就好像天上的月亮,有人已经离得很近了,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的人虽然起步和我差不多,岁数也一样,但是就是比我爬得快。

我知道我没有那么好的天分,我也知道我可能一辈子都够不着月亮。

但我也会一直往上攀,一直往上攀,就算够不到,我也能留在我能达到的,离月亮最近的地方。

B站有个up主叫猪队友小Y,他在一期视频里说过两句话特别好:

我知道失败者的故事也许很难引起大家的共鸣,相比如失败者那些可笑可悲的经历,大家更愿意看到成功者们热血励志的奋斗史。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野百合也有春天,失败者也有荣耀。纵使不能光芒万丈,也要倒在追梦的路上。

这样想起来那句很老的鸡汤真是让人落泪,「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现在很难,但真的没关系;毕业时我们总要祝彼此前程似锦。

但我还想再加一句:愿你在平凡处也获得喜乐安定。

就写到这里吧,人生很长,祝你我好运。


(鸽)----------------------------以下ans,各位大佬有兴趣了瞄一眼: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发现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弱,应该如何锻炼这种能力?

大学四年不加入社团、学生会,不当班委,对以后发展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为什么公务员挣的不多,甚至不被看好,但还是有很多人考?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有钱别人就巴结你,你没钱别人就冷落你,是真的吗?

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