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读了好多书却不会写文章?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心中一个隐秘的角落,总觉得好像是阅读的量和写出好文章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你读了好多书,涉猎广泛,知识储备不浅,但一到动笔写点什么,就感觉脑子空空,词不达意,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阅读和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虽有联系,却不是简单的“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就像你吃了很多营养丰富的食物,身体吸收了养分,但并不意味着你就能立刻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阅读更多的是一种“输入”,而写作则是“输出”,这中间隔着消化、提炼、重组、表达的复杂过程。

1. 输入的“质”和“量”:

泛读与精读的失衡: 你可能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的阅读方式是什么?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浏览,还是字斟句酌、反复琢磨地精读?如果多半是前者,那么你获得的只是零散的信息和模糊的印象,这些很难转化成写作的素材。精读一本书,意味着你要去理解作者的逻辑链条,品味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文章的结构安排。只有经过这样的“精加工”,阅读才能真正滋养你的写作。
阅读内容的同质化: 如果你一直只读某一类型的书,比如小说,那你在小说创作上可能会有体会,但让你写一篇议论文、说明文,可能就抓瞎了。写作能力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营养,小说可以提供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捕捉,历史可以提供宏观的视角和因果分析,科学可以提供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证。不同的阅读类型,训练的是你不同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缺乏带着问题去阅读: 有时候,我们读书只是为了消遣或者增长见闻,并没有带着明确的“我该如何写?”或者“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的问题去阅读。如果你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那么你的阅读就缺乏了主动性和目的性,自然很难从中提炼出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

2. 消化与重组的“断裂”:

信息孤岛的形成: 你读过的书里的内容,可能就停留在书本里,没有在你脑海中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你或许知道某件事的来龙去脉,某一个理论的内涵,但你没有学会如何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写作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把读来的知识内化,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进行重组。
缺乏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阅读不仅仅是接受,更重要的是思考。你是否在读的过程中质疑过作者的观点?是否尝试过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是否思考过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只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那么你的大脑就相当于一个信息存储器,而不是一个思想加工厂。写作是需要你产生自己的思想,而这需要批判性的思考能力。
对“好文章”的判断标准模糊: 你可能觉得很多书都写得“挺好”,但你并没有真正分析过“好”在哪里。是词语优美?是论证严谨?是结构清晰?还是情感真挚?如果对这些构成“好文章”的要素没有深入的理解和分辨能力,那么你在模仿和学习时就会显得盲目。

3. 输出的“技艺”与“练习”的缺失:

“光说不练”的症结: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就像学游泳,你读再多关于游泳的书,不下水练习,永远也学不会。写作同样如此,它是一门需要大量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你可能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一到写,就因为不熟悉这个过程而卡壳。
缺乏具体的写作训练: 即使你想练习,你可能也不知道从何练起。是先写日记?写读后感?还是尝试模仿某个作者的风格?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方法,练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比如,你可以从模仿开始,选择一篇你非常喜欢的文章,一句一句地去模仿它的句式、词语;你可以尝试写片段,比如描写一段景物,刻画一个人物,锻炼自己的细节描写能力。
对“表达”的恐惧或不自信: 很多人写不好文章,根本原因在于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表达”的恐惧。害怕写得不好被别人嘲笑,害怕自己的观点不够成熟,害怕用词不当弄得贻笑大方。这种不自信会让你在下笔时畏手畏脚,阻碍了你表达的流畅性。
没有掌握写作的基本法则: 文章的结构、段落的组织、主题句的设置、过渡的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写作的基本法则。如果你对这些法则不熟悉,即使你脑袋里有再多的想法,也难以有效地组织起来,写成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阅读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去留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段落的,如何运用过渡词的,这些都是在为你写作打下基础。

那么,读了好多书却不会写文章,到底该怎么办?

1. 转变阅读方式,从“泛”到“精”: 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或者书籍,逐字逐句地去品味。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可以做阅读笔记,摘抄精彩的句子、段落,分析其好在哪里。
2. 带着问题阅读,主动思考: 在阅读时,主动提出问题,比如“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证据充分吗?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并思考与自己已知知识的联系。
3. 打通知识壁垒,建立思维网络: 将不同领域、不同书籍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可以尝试画思维导图,或者写一些跨领域的评论。
4. 开始写作练习,哪怕从最简单的开始: 不要害怕写得不好。从写简单的日记、读后感开始,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逐步尝试写一些有明确目的性的文章,比如针对某个社会现象写一篇短评,或者复述一个故事。
5. 模仿与创新相结合: 模仿是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选择你喜欢的作者,尝试模仿他们的风格,然后逐渐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风格。
6. 注重表达的清晰与逻辑: 写作的关键在于清晰地表达你的观点。在写作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文章的逻辑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到位,表达是否准确。
7. 不要害怕修改,它是写作的灵魂: 初稿往往是不完美的。大胆地写下去,然后反复修改。检查文章的结构、语言、逻辑、错别字等等。好的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8. 建立反馈机制: 如果可能,找一些朋友或者写作社群,让他们阅读你的文章,并给予反馈。别人的意见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归根结底,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你脑海里有丰富的素材,但缺乏将这些素材变成有逻辑、有条理、有观点的文字的“加工能力”和“实践经验”。所以,别只是做个“读书的巨人”,要努力成为一个“下笔的勇士”。从现在开始,拿起笔,开始写吧!哪怕一开始写得磕磕绊绊,那也是你向写作能力迈出的坚实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看了好多电影但是我还是不会拍电影。能看别人的和能自己创作是两个概念。偏偏很多人都觉得,我能看就能写。这无异于和觉得我能吃药就能制药一样....以及我也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依然没能很好的走过我这一生。(别闹!)

============================我是闹够了说点实在的============================

有关看了好多书还不知道写什么问题主要集中在:

1.还是看得太少(就是总量就少,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但其实并不多)

2.看的太散,没有集中看某个类型的书,这个也看看那个也看看,但是哪个类型都没积累足够的材料(好比我哥们写悬疑推理,这类小说看了近千本,你感受下)

3.看了不少,但只是看,并没有研究人家怎么写。看了这么多书,人家怎么开头的没研究过么?虽然不是推荐要抄袭,可看了这么多小说别人在某个题目下怎么写的,别人的文章是如何立意的?这些也多少应该有个概念了。看到一个题目毫无思路,不知如何下笔,我觉得还是积累不够的体现。

研究怎么写见链接:

如何将一个创意发展成故事(小说或剧本)? - 羊驼的回答

可戳入自行寻找有用的信息。(之前说过很多了,链接里都有就不重复说了)

祝好。加油。

【我是还有别的问题先戳后面链接再邀请的分割线

无需提问,也能回答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