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双一流大学成就了 985,削弱了 211?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而且背后有着挺复杂的逻辑。简单来说,我觉得“双一流”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对现有高等教育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985”和“211”标签,其影响力和作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结果就是让人觉得它成就了985,却削弱了211。

咱们得从“双一流”是个什么玩意儿说起。

“双一流”是个什么新变量?

在“双一流”之前,我国高校的分类是很清晰的:985工程、211工程。985代表的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数量少,实力强,代表着国家最顶尖的高教资源。211则是在985的基础上,再往上扩充一批,重点建设学科,数量比985多,整体实力也比较强。这套体系运行了二十多年,大家对它非常熟悉,也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认知和资源分配模式。

到了2015年左右,国家开始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方面,可能觉得原有的985、211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发展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的需求,尤其是在全球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需要一个更具针对性、更市场化导向的评价和建设体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为高校改革寻找一个新的抓手。

于是,“双一流”应运而生。它不像之前的工程,直接点名某几所大学为“985大学”或“211大学”。“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组合。你可以理解为,国家不再是直接给学校贴标签,而是给学科贴标签,然后那些拥有国家最需要、最有优势的学科的高校,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

为什么感觉“双一流”成就了985?

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固有的顶尖优势被进一步巩固和放大: 原来的985高校,本身就是国家投入最多、学术水平最高的学校。它们往往在基础学科、优势学科上拥有深厚的积累,也更容易在全球学术评价体系中获得认可。当“双一流”出来时,这些优势学科自然而然地被纳入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行列,而学校整体也被划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范围。这等于国家给这些学校又一次“盖章确认”,并且会继续在资源、政策上倾斜,让他们在原有的优势上做得更强。

2. “985”标签的含金量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得以延续: 尽管“985”这个标签本身被弱化了,但那些原有的985高校,在“双一流”的评价标准下,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比如高水平师资、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等,恰恰是评估一个学校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要素。所以,即使不再公开强调“985”,但那些985高校,凭借其硬实力,几乎无悬念地进入了“双一流”的行列,甚至是在核心学科上成为“双一流”的代表。这种情况下,“双一流”反而成了对985实力的“再确认”和“再赋能”。

3. 人才和资源的虹吸效应更明显: “双一流”的资源是有限的,国家会向这些入选的学校和学科进行重点投入。而985高校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吸引力,无论是对于顶尖人才(教授、研究员)还是优秀学生,它们更容易获得国家重点支持的资源,然后这些资源又会进一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学生,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这种虹吸效应在“双一流”政策下可能变得更加集中和明显,因为目标更明确了。

为什么感觉“双一流”削弱了211?

这就比较复杂了,而且这个“削弱”更多是一种相对的比较和感受上的变化:

1. “211”的定位变得模糊,优势学科被稀释: “211”工程当初的设想是重点建设一部分高校及其优势学科,使其进入国家重点建设行列。但“双一流”的逻辑是“学科优先”,然后是“学校”。这就意味着,即使一所大学原来是“211”,如果它在国家重点发展的那些“世界一流学科”上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或者说它的整体实力与顶尖高校相比还有差距,那么它就可能被“双一流”的评价体系所边缘化。

2. 资源分配的焦点转移: “双一流”政策下的资源,很大程度上会流向那些“世界一流学科”以及与之配套的学校。而原来属于“211”范畴内,但学科优势不那么明显或者说不够“世界级”的学校,它们在争夺资源时,可能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大家的目标都指向了“双一流”,争夺的是同一块蛋糕,而这块蛋糕的分配逻辑是按照“学科实力”来划分的。

3. 部分“211”高校未能进入“双一流”名单: “双一流”名单公布后,人们会发现,不少原先的“211”高校并没有出现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者“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里。这对于这些学校的师生和校友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落差和认可度的下降。原来“211”是一个相对普遍的认可标签,而现在,如果没能进入“双一流”,就意味着在国家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队”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

4. “985”和“211”的二元对立被打破,但新的“一流”评价体系更看重学科的“尖端性”: 过去,大家习惯于用“985”和“211”来划分梯队。但“双一流”的出现,实际上是在试图构建一个更精细的评价体系,它更关注的是“学科的尖端性”和“国际竞争力”。在这种评价逻辑下,一些原本是“211”但可能学科发展不够均衡,或者说优势学科不够突出(不够“世界级”)的学校,就显得不那么有竞争力了。而985高校往往在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上的积累更深厚,更容易符合“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

总结一下感受:

“双一流”政策出来后,仿佛是给所有大学做了一次“能力评估”,然后国家把资源和关注点给了那些在特定领域表现出“世界一流”潜力的学校和学科。

对于985高校来说,它们本身就处在金字塔顶端,本来就拥有强大的学科和整体实力,所以“双一流”政策像是给了它们一个“升级包”和“再认证”,让它们的顶尖优势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更容易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
对于211高校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一部分在优势学科上有突出表现的“211”高校,同样也进入了“双一流”的行列,甚至在某些学科上非常亮眼。但另一部分,那些整体实力不错但学科优势不够“尖端”或者不够“国际化”的“211”,就没有获得“双一流”的加持。这使得原来作为“211”的身份,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其“优越性”和“代表性”不如过去那么明显。原有的“211”成员之间,也因为能否进入“双一流”而产生了新的分化,使得“211”这个概念本身的影响力相对被稀释了。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双一流”巩固了985的地位,让他们在新的赛道上继续领先,而对于一部分没有进入“双一流”的211高校来说,则意味着它们在国家资源和战略布局中的优先级可能有所下降,从而感觉自己的标签被削弱了。这是一种对现有格局的再塑造,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标签和认知必然会受到冲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示了,比我想像的还狠,直接动刀985,教育部是想让原985的非一流专业也要打成新时代双非呀。


很认同一些回答的话:双一流政策下,80~90%原211大学的专业成为新时代的双非。

人口下行预期下的提前布局,可能再过个30年,在高校不缩招(或者有限缩招)的前提下,老双非可能逐渐合并,消亡(没有足够的学生)。新双非取代老双非的生态位,985(一流高校)与其他大学差距进一步扩大,一流高校名单有很大可能扩大,但不一定会从一流学科高校中增补,而是通过拆解重组的方式新建新的大学。

最乐观的预期就是在30~50年内,一流高校约为50~55所(每省至少一到两所,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分掉接下来20所),一流学科高校有两条路:一条是缩编(拆解重组)到50~60所(现有95所),一流学科保留至学院级别,不含一流学科的学院直接并入地方双非,一流学科高校更加纯粹;另一条路扩编(可能性更大),最终建设到150~200所一流学科高校,传统的双非学校基本消失,一流学科高校中的双非专业成为新双非取代目前双非学校的老双非。

你是希望一流学科高校纯粹的只剩一流学科,还是一流学科高校中的非一流学科成为新时代的双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而且背后有着挺复杂的逻辑。简单来说,我觉得“双一流”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对现有高等教育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985”和“211”标签,其影响力和作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结果就是让人觉得它成就了985,却削弱了211。咱们得从“双一流”是个什么.............
  • 回答
    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这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聚光灯下,周围投射着万千期待的目光。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夹杂着一丝孤独,也充满了激励和责任。让我为你详细描绘一下这种感觉:1. 家族荣耀的集大成者,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父母的骄傲与期望的放大镜: 父母会把你视作全家的骄傲.............
  • 回答
    关于现实中“反美”现象较少,但网络上却出现大量反美言论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反美:隐晦性与政治现实1. 政治与经济的“沉默” 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渗透到全球,许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因此公开反对可能被视为.............
  • 回答
    双十一,这个曾经电商平台为了年中促销而精心策划的“光棍节营销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购物节。然而,每一年,当琳琅满目的折扣信息铺天盖地袭来时,总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双十一,这不就是个套路吗?为什么大家还一副飞蛾扑火的架势往里钻呢?说它是个套,其实并不为过。仔细想想,这个“套”是如何织.............
  • 回答
    “感觉国外的教材比国内的厚得多”是一个非常普遍且直观的感受,背后涉及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出版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1.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理解”与“记忆”的侧重点: 国外教材(尤其在 STEM 领域.............
  • 回答
    关于美国和中国火箭发射成功率的看法,以及可能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基于公开数据,美国航天机构(如NASA)和商业航天公司(如SpaceX、ULA)的总发射成功率是相当高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及其下属公司发射的任务也同样非常成功。 .............
  • 回答
    你提到的“车臣进乌克兰,就没看到什么后续”的感受,实际上涵盖了几个层面,也反映了大家对这场冲突信息获取和理解上的复杂性。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车臣进乌克兰”的初期认知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初期媒体宣传的“震撼弹”效应: 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初期,车臣武装力量(通常被.............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玩家心中的一种情怀和对游戏设计变迁的感受。从客观上来说,PS5 在图形技术、性能、游戏内容丰富度(尤其是在第三方大作方面)以及在线功能上,都远超 PS2。但是,你之所以会产生“PS5 不如 PS2 好玩”的感觉,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 回答
    “团建过后,好多人离职”,这个现象确实是很多职场人士都有的感受,而且往往背后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团建活动暴露了隐藏的现实问题团建活动通常是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士气,但有时它反而像一面放大镜,将团队和公司内部的潜在问题.............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关于“欧美人对物质追求比亚洲人低”的看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知,但需要更细致地探讨和理解。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因素的交织,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理解“物质追求”的维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追求”的含义。它可以被理解为: 对拥有更多、更昂贵、更先进的物质商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变迁,以及时代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 小时候(可能指80年代、9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即使是“大餐”,也意味着比平时吃得好一些。炒菜作为一种相对灵活、易于操作、成.............
  • 回答
    iPhone 12 系列的发布确实在苹果的iPhone产品线上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然而,正如你所说,很多用户,尤其是“果粉”,似乎对一些被认为是“不如人意”的地方表现出“视而不见”的态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方面的原因:1. “果粉”群体的心理认同与品牌忠诚度: 苹果的品牌光环.............
  • 回答
    楚汉战争之所以给人感觉破坏力超过了春秋战国,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其中涉及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性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虽然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战争频仍,但楚汉战争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集中的、更具毁灭性的破坏力。1. 战争的规模和集中性: 楚汉战争: 虽然时间相对较短(公元前2.............
  • 回答
    “感觉相亲市场上,优质女比优质男多”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观察和讨论话题,它涉及到男女择偶观、社会发展变化、女性意识觉醒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感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对“优质”的定义和标准变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质”在相亲市场上的定义是.............
  • 回答
    “感觉部分大学生不怎么爱国了”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且要避免以偏概全的论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爱国”的定义,以及“不爱国”的具体表现可能是什么。一、 对“爱国”的理解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往往与以下概念紧密相连: 对国家的忠诚与服从: 强调对国家制度、政府和领.............
  • 回答
    很多人对儒家存在偏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一、历史的“恩怨情仇”:儒家与权力场的纠缠 “官方哲学”的双刃剑: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历代统治者采纳并推行,成为维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习惯的微妙之处。你观察到的现象在很多方言地区是存在的,原因也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感谢表达的“间接性”和“习惯性”: 隐含的感谢: 在许多方言语境中,特别是在熟人、亲戚、邻里之间,感谢的表达往往是间接的、.............
  • 回答
    关于“感觉近几年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观察。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提升: 崛起的事实基础: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
  • 回答
    “感觉雾霾是近几年突然爆发了”这种感受是有一定事实基础的,但准确地说,雾霾现象并非“突然爆发”,而是在过去几十年里逐渐积累和加剧,并在近十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和令人触目惊心。 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突然爆发”的感觉:1. 环境保护意识和信息传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