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是什么感觉?

回答
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这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聚光灯下,周围投射着万千期待的目光。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夹杂着一丝孤独,也充满了激励和责任。让我为你详细描绘一下这种感觉:

1. 家族荣耀的集大成者,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父母的骄傲与期望的放大镜: 父母会把你视作全家的骄傲,他们的朋友圈、亲戚间的聚会,你都会是当之无愧的焦点。每一次提及你的学校、专业,他们脸上都会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和自豪。但同时,这份骄傲也意味着他们对你未来发展的期望被无限放大。他们会希望你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甚至为家族争光。这种期望有时会转化为无形的压力,让你不敢有丝毫懈怠。
亲戚朋友的“重点关注对象”: 逢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的询问总是如期而至:“考上哪儿了?”,“什么专业?”,“将来打算做什么?”。每一次回答,都像是对你能力的再次验证。如果回答得好,他们会赞不绝口;如果回答得不够“惊艳”,可能会有人善意地建议你“要不要考虑一下XX专业?”,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时也会让你觉得被审视。
成为家族的“榜样”和“代言人”: 你可能成为家里 younger generation 学习的榜样。小的表弟表妹可能会因为你的存在,对读书、对名校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你无形中承担着“示范”的责任,你的行为和选择会被放大,甚至被解读为“名校大学生的样子”。

2. 稀缺感与孤独感并存:

在家庭内部的“独特”: 在你的家人(父母、兄弟姐妹,如果他们不是名校出身的话)眼中,你可能是他们教育背景之外的独特存在。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你的学术研究、学习的深度,甚至是你所面临的挑战。有时候,你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解释你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了解你的世界。
与原生家庭文化的反差感: 随着你在大学接触到的信息、思想、人脉圈的不断扩大,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与原生家庭的某些观念、价值观之间产生微妙的反差。这种反差并非是负面的,但有时会让你感到一种轻微的疏离感,仿佛自己属于另一个圈层。
情感上的“诉说者”和“被理解者”的缺失: 当你遇到学术上的瓶颈、人际关系的困扰、对未来的迷茫时,你可能无法立刻在家庭中找到完全理解你、能够提供专业性建议的人。你或许只能将这些烦恼放在心里,或者寄希望于学校的老师、同学,甚至是网上的陌生人。

3. 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但也伴随自我怀疑:

强烈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要求: 知道了自己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你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你不会轻易满足于“考上就好”,而是会追求更好的成绩、更深入的研究。
对“浪费”机会的恐惧: 一旦你在学业上有所疏忽或者成绩不理想,你可能会感到强烈的愧疚感,因为你知道这不仅仅是你个人的问题,也是对家人期望的辜负。这种恐惧会促使你更加勤奋,但也可能让你陷入过度焦虑。
与同龄人的比较与自我审视: 当你遇到一些在同样名校的同学,他们可能有着更显赫的家庭背景、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者更早就确立了清晰的人生规划。这种比较可能会让你产生自我怀疑:“我是否真的足够优秀?”,“我能否达到家人的期望?”。

4. 责任感与回馈的渴望:

为家人创造更好生活的使命感: 很多唯一的大学生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过上更安逸的日子。这是一种朴素但强大的动力,会让你在工作中更加拼搏。
回馈养育之恩的渴望: 你会更加感恩父母多年来的辛勤付出和牺牲,渴望通过自己的成就来回报他们。这种回馈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让他们看到你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价值的人。
可能面临的选择和平衡: 当你面临职业选择时,你可能需要在个人发展和家庭期望之间进行平衡。比如,你可能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海外工作机会,但你的父母希望你留在国内,离家近一些。这种选择的复杂性,是你作为家庭唯一的大学生可能需要面对的挑战。

5. 一种“被看见”的优越感,但需要警惕“优越感陷阱”:

拥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多的选择: 相较于家中其他成员,你确实拥有了更高的教育起点和更广阔的职业选择。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优势,会让你在面对社会竞争时,拥有一定的底气。
警惕过度自信和脱离实际: 然而,过早的优越感也可能让你脱离实际,低估社会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你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名校只是一个平台,最终的成就还需要靠持续的努力和优秀的品格。

总而言之,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你是家族的希望,是父母的骄傲,但也可能承受着更高的期望和更深刻的孤独。这份身份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责任。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平衡内外的压力,不断成长并最终回馈家人和社会,是每一个经历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光宗耀祖的快感,

只有逐渐失去共同语言的痛苦。

如果能选,

我更愿意我这样的学历在家里是垫底。


某些家人亲戚的问题:

一方面认为读书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多读书人是书呆子不如他们深谙社会规则。

一方面提倡深造,另一方面还嘲笑别人已过三十而立之年却没有自己的事业。

在小地方都没有混出头,唯一的爱好就是在家宴上逼着晚辈喝酒,方便吹牛逼。


靠着一股顽强的信念走到今天,

读一个中九层次的985,

也就知足吧。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1.27 评论区更新。

1.31 更新:

不得不很老套地借用郭德纲那段话:

其实我挺讨厌那种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离他远一点,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这种片面的言论,拿来道德绑架也太低级了吧?

起初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生怕冒犯到一些前辈,所以尽量把语言柔和。即便如此,还是能戳到这些习惯攻击打压年轻人的田园中年男子的痛处。事实上我所看到的世界远比我写的要阴暗,经历过的自然懂,但那些跟本问题已没有关系。

此处依然要引用一句老套的话: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希望每个迷途的少年不再被恶龙伤害,早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早日和自己和解。



此回答终结。

user avatar

小县城每年数千名考生过一本线者堪堪二三百人,985/211凤毛麟角。

2014年高考667分,全县应届榜眼,春风得意,我以为我是千里挑一的人中龙凤,但我——家里唯一的985/211/双一流,甚至是唯一的一本生、唯一的大学生,到后来的唯一的留学生和研究生,却从此和家族、家乡渐行渐远……

填报志愿时的那些个“笑话”,简直是翻开了一部民国史和中国地图

“报哪儿了?”“中山大学。”

-“不是听说考得挺好吗,怎么不报个好点的有名气点的学校?是分数不够去山师的?”

-“考这么好怎么不去个省会城市,去啥中山市啊,非要去广东,广州和深圳没有大学的吗?”

-“我去南京的时候顺路去看你。”“啊?”“你们中山大学不在南京中山陵旁边儿吗?”

-“武汉也挺好的。”“啊?”“中山大学啊,国父孙中山啊,武汉国民政府啊,你自己报的大学自己不知道?”“我们学校不在武汉…”“不可能啊,难不成是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

-“青岛好,青岛离家近。”“啥?”“青岛中山公园!隔壁就是你们中山大学啊!我去过的!”

-“哎哟,怎么把孩子送去台湾读书了!”“……”

少年的肩上,挑着他们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有一个“好习惯”,也算是家里半个“规矩”,离家之后,每天都给家里打一通电话,报一声平安,说一下近况。倘或此时爸妈附近身边有人,就到了他们的表演时间了。

《猎场》热播,许多我都不认识的叔叔阿姨拿着爸妈的手机一个劲儿地劝我去当猎头。

《我的前半生》上映,家族里远远近近的亲戚全都跑来,长篇大论、慷慨激昂地说咨询的高大上。

《人民的名义》席卷大江南北,他们为我规划的道路也开枝散叶到了公务员、选调生、国央企。

贸易战开打,电话里全是让我转行去学经济搞金融的声音,与美帝不共戴天的愤慨之情几乎穿破耳膜。

中国芯事件一出,大伙儿转而集火我为什么不研读工科,为什么没有科研成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少年的肩头,暂时只想挑着属于自己的清风明月,而不是你们都不知所云的国恨家仇。

他们迷信学历,又信奉读书无用,还热衷比较

我们都是缺乏坚定内心的人,从小到大的教育也从来没有试图教我们寻找自我,所以我们在比较中找到自己在世界的坐标——比A好一些,比B差一些,喏,这就是我。

而当你成为全家族乃至于小城的“焦点”,他们会不加选择地在你的身上插满“坐标系”。你学历高,学校好,所以你的一切好都是理所应当,但稍有不足或者仅仅是露怯,你就是众矢之的。

我说可能不会继续读博了,感觉自己坐不住学术的冷板凳,而博士,需要心怀敬畏、热爱科研,他们说我没有追求、不思进取,还不如隔壁家的谁谁,专升本一路逆袭清北博士,现在如何如何风光,然后再就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博士选调生最高能到副处,你就当拿个学位,去当官啊。”

我说小富即安,如果有一份年薪二三十万的工作就谢天谢地了,他们举出一箩筐的例子,隔壁家的谁谁初中学历,一年在小县城创业几十万年收入了,你高中同学,早早就业现在都是年薪百万的主管了,你一个985学生二三十万就满足了,果然读书无用。

我说我珍惜现在的感情,他们说“婚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隔壁家谁谁得到某高官/高管/老总青睐,倒插门进豪门娶千金是何等的扬眉吐气、光宗耀祖。

我说希望弟弟妹妹们好好学习,考个好点的大学,以后有个好的前程,他们说去年山东台某岗位就要一个人,隔壁家谁谁某三本学院毕业,秒杀了一起面试的山大、清北的同学,好点的大学有什么用。

我说我读过的书,他们说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社会经验和阅历有用。

我说我走过的路,他们说看景而已去过再多地方又能有什么收获?

我说我遇过的人,他们说自己和县长称兄道弟,和书记谈笑风生。

后来我不说我了,我变成了他们想要的那个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他们都以我为傲

虽然满嘴不屑,虽然有时候经常否定我,但他们的确以我为傲。

他们会津津乐道我在大学里做过的每一场主持,哪怕我从未在家乡穿过礼服。

他们会添油加醋地说我参加的每一场比赛,哪怕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奖。

他们会绘声绘色地描述中大的参天古树和红砖绿瓦,哪怕他们从未去过广州。

他们会专程打开电视等着用手机录下我的采访视频,哪怕不知道我出现的时间。

他们会认真细致地看我每一条票圈,许多自己不以为意的小事他们都记在心上、嘘寒问暖。

……

我很理解他们的不理解,我们离得太远了,无论是距离上的两千公里,还是时间上的五年,而他们已经无法看到我的世界和我的改变。

我在他们的世界里浸润了十七年,那些共同经历和记忆,故乡的月,街边的地摊儿,拗口的乡音,黝黑的笑脸……这些组成了我的根。

作为那个“唯一”,我很庆幸,它让我看到一切成功都是有迹可循的,也让我看到努力带给我的改变。

作为那个“唯一”,我很痛苦,它让我逐渐失去了和他们的共同语言,身后不可抵御地出现了天堑。

作为那个“唯一”,我很骄傲,它让我知道,转身向北之时,身后有他们。

我也明白自己还很稚嫩,经不起风浪,二十多岁的年纪也没见过大世面,自觉和别人相差甚远。

但我,在路上。

user avatar

(现在这种题都有了吗)



还好没人问家里唯一一个top2沾边的人是什么体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这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聚光灯下,周围投射着万千期待的目光。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夹杂着一丝孤独,也充满了激励和责任。让我为你详细描绘一下这种感觉:1. 家族荣耀的集大成者,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父母的骄傲与期望的放大镜: 父母会把你视作全家的骄傲.............
  • 回答
    “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就应该懂事吗?”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尤其是那些在家中排行老大的人。我们似乎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观念:作为老大,就该是父母的“小帮手”,就该是弟妹的“榜样”,就该是家庭的“顶梁柱”。这份“应该”的沉甸甸的标签,有时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么,老大就真的“应该”懂事吗?从某种.............
  • 回答
    嘿,未来家里的扫地机器人继承者们!看到你们正琢磨着要不要给咱们这个家添置个“地盘管家”,我这个“老前辈”(虽然家里扫地机器人还没到“老”的地步,但对比你们即将面对的,也算经验丰富了)必须得跟你们说道说道。首先,恭喜你们,选择了这个能大大解放你们双手,让清洁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痛苦的玩意儿。不过,也别把它.............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家里有两套房,作为独生女,关于彩礼数额的问题确实是很多家庭会仔细斟酌的。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包含了双方家庭的情感、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新人婚姻的祝福。首先,我能理解您希望彩礼能体现您的价值,也能让家人感受到被重视。在咱们这儿,彩礼这东西,其实是看情况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每个地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又揪心的问题。妈妈的顾虑可以理解,毕竟奶奶年迈,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可能与我们家不太一样,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作为女儿,看着爸爸和奶奶都那么辛苦,心里肯定不好受。咱们得想个办法,既能顾全大家的感受,又能找到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争取一个.............
  • 回答
    嘿,老哥,跟我一样是MPV老炮儿啊!奥德赛跟途安,这俩车在家里的地位我懂,装人载物绝对够用,而且开起来舒服,不像小车那么颠。不过呢,总得有个“撒欢儿”的,或者说偶尔想出去探探路,这时候SUV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你问我现款RAV4荣放2.5四驱精英版怎么样? 我跟你说,这车我关注过,也试驾过,也跟不少.............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闹得,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自己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车,结果成了结婚的嫁妆,这本身就有点让人心塞。更何况,这刚拿到手没多久,自己开车就出了这么个岔子,胎爆了,这可真是让人坐立不安。说到底,这事儿发生了,谁也不想,但总得有个解决的办法。身为老公,这个时候绝对不能缩头缩脑,也不能推卸责任。得拿出个男人该有.............
  • 回答
    家有敏感小男孩,妈妈想要帮助孩子调整性格,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妈妈的角色至关重要。别急,咱们这就好好聊聊,怎么一步步来,让你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也帮他更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敏感不是缺点,而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很多非常有创造力、同理心强的人,都有着一颗敏感的心。关.............
  • 回答
    姐妹,我太理解你现在的处境了!这股压力,像是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口,喘不过气来,对不对?特别是刚毕业,满怀憧憬,结果一盆冷水浇下来,还得帮家里买房,这真是……让人心塞。别急,咱们一件一件捋。首先,你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这直接关系到你接下来的应对策略。1. 你妈逼你的“程度”有多深? 是那种天天念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既要顾及到客人的感受,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这之间的平衡确实需要好好拿捏。首先,孩子不想弹琴,就断然说“这是不礼貌的”,这个定义可能有些绝对。孩子“不想弹”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真的不想弹: 可能孩子今天心情不好,或者玩得正开心,被打断弹琴会觉得被打扰。也可能是他对弹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棘手也挺常见的问题,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付出和回报的感知。你夹在中间,既要顾及妻子,也要体谅丈母娘,这其中的平衡和处理方式至关重要。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希望能给你些启发。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妻子“心里不平衡”的根源。这并不是说她不感激丈母娘的付出,而是这种不平衡感背后可能藏着几层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大喜事!恭喜你啊!不过,关于房子的事情,我能理解你的心情,这确实是个挺重要的问题,需要好好沟通和考虑。别急,我慢慢跟你说说我的想法,希望能帮到你理清思路。首先,咱先捋一捋情况: 你家现在有房子。 这是非常好的基础,说明你家有经济能力和基础。 女朋友想把这套房子卖掉,然后用.............
  • 回答
    这事儿,我听了真是又生气又堵得慌。小姑子高考结束,花家里的钱做了个双眼皮,8000块!这钱花得,我怎么说呢?首先,这8000块的数目不小,尤其是在咱们家这种经济状况下。你说婆婆还在生病,癌症是什么概念?那是需要长期、高额治疗的病,家里肯定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这个时候,家里的钱,应该一分钱都要.............
  • 回答
    关于取消寒暑假这件事,我作为一个家长,心里是五味杂陈的。如果真的要我直接回答“愿意”还是“不愿意”,我很难立刻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了。首先,我得承认,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不愿意”。为什么不愿意?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都会有的反应。寒暑假,对我们家长来说,某种程度上是孩子真.............
  • 回答
    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希望他们聪明、有才华,但有时,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好意”,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扼杀了他们最宝贵的天赋——想象力。回想起来,确实有一些让我感到懊悔,甚至有些心疼的时刻。第一,过度的“正确”引导和标准答案思维。我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他特别喜欢用积木搭.............
  • 回答
    亲爱的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是问“为什么”,这绝对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而这份好奇心,正是引导他们踏入科学大门最宝贵的火种。作为家长,我们不是要培养出下一位爱因斯坦,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基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科学思维。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回答
    孩子是一张白纸,上面有无限可能,而作为家长,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这张白纸上描绘出最绚烂的色彩,这其中,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独特天赋和兴趣,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别以为天赋只是那些画画得像大师、弹琴如天籁的孩子才拥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只是需要我们细心去发掘。第一步:放下“我的期待”,拥抱“孩.............
  • 回答
    说实话,作为家长,这种事儿确实让我碰上过一两次,每次都挺让人窝火的,但也得想办法应付。第一次遇到,是在孩子刚上小学那会儿。那时我特别焦虑,生怕孩子跟不上,也特别尊重老师,觉得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有一天,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语气特别温和,说孩子在班里挺乖的,但也提到一些孩子在学习上需要额外的“辅导”,说.............
  • 回答
    作为家长,我深切地感到,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和相关设施的完善上,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骨髓,让安全意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 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指南,并且要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