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家长,你认为在儿童安全教育和设施改善方面,我们还应做些什么?

回答
作为家长,我深切地感到,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和相关设施的完善上,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骨髓,让安全意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 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指南,并且要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告诉孩子“不要碰电”,或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却没有真正教会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比如,关于用电安全,我们不只是要告诉他们电有危险,更应该带他们实际观察家里的插座,和他们一起检查是否有裸露的电线,在安全的情况下,让他们理解电流通过的原理,以及不规范操作会带来的后果。这种“带着孩子一起做”的方式,远比单纯的说教来得有效。

同时,我们需要 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不仅仅是外部的保护。 很多时候,我们过度依赖学校和社会的保护,却忽略了教孩子如何识别危险,如何寻求帮助。这包括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比如什么情况下可以正当防卫,遇到不法侵害时,应该如何大声呼救,向谁求助,以及如何记下关键信息(比如车牌号、地点等)。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明白“不舒服”或者“不对劲”的信号是重要的,不要因为害怕或者顾虑而压抑自己的感觉。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保护自己,是他们自己的权利,也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此外,与孩子进行开放、持续的沟通至关重要。 安全教育不是一次性的讲座,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遇到新的环境和新的风险。我们要和他们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让他们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在学校、在外面遇到的事情,即使是些小事,也可能是隐藏着安全隐患的信号。家长要耐心倾听,不指责,不嘲笑,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当我们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而不是审判者时,他们才会更愿意坦诚相告。

在设施改善方面,我认为需要 从更细致、更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将安全理念融入到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中。

首先,在学校环境方面,除了必要的安保措施,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比如,操场的器械,很多时候只是保证了基本的强度,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高度、防滑性、以及是否有容易卡住身体部位的设计,都值得我们更仔细地审视。游乐设施的地面材料,是否能有效缓冲跌落的冲击力?楼梯的扶手高度是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教室的桌椅边缘是否都经过了圆角处理?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可能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带来伤害。

在公共场所,例如商场、公园、地铁站等,我们应该有更多“儿童友好”的安全设计。比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能否有一些明显的指示牌,提醒家长看管好孩子?婴儿车和儿童推车可以通行的坡道和电梯是否足够便利?洗手间内是否有适合儿童使用的矮马桶和洗手池,以及儿童更换尿布的设施?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安全和便利。

另外,社区环境的安全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推动小区内部增加更多的儿童活动空间,并且确保这些空间是安全的,比如有围栏,有符合安全标准的游乐设施,并且有定期的维护检查。同时,社区的道路也应该有更多的交通安全警示,比如在学校门口和社区出入口设置减速带、斑马线,并确保路灯照明良好,减少夜间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最后,我们还需要 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对安全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并建立一个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 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设计上,而是出在后期的维护疏忽。我们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到社区安全建设中来,例如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向学校和相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形成家校社共同治理的安全网络。

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在儿童安全方面,应该做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更细致的心,更长远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可能影响孩子安全的细节,让安全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设施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这不仅仅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预防”,也要注意“补救”技能的培养。

很多时候谈到“安全意识”,大家下意识地会觉得要“看紧”,要努力“不出事”,要“隔绝危险因素”。

这些都没错。

只是除此之外,也希望大家提高“如果发生了怎么办”的“补救”类培训。

就如同火灾地震演习,演习的是“如果真的发生了,怎么办”。而不仅仅是“怎样做可以不发生”。


比如说,去参观热门展览的时候,人很多。那么除了“拉紧妈妈的手,不然我找不到你我会很害怕”,我也会跟孩子约定“万一我们还是走散了,我们就在这个漂亮的长颈鹿边上见面”(足够高大有特色的展览地点)。

比如说,除了“不要跟陌生人走”,我还会教:如果迷路了怎么办,哪些人可以信任?(我们楼下不远就有派出所,可以去找警察叔叔。或者找任何小区或大楼门口穿制服的保安叔叔。或者找带着其他小朋友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找到这样的人可以怎么做?(告诉他我找不到妈妈了,可不可以帮忙给我妈妈打个电话。不要让人带你回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电话记熟,但是这个是秘密,平时不能跟其他人说。


类似这样的“万一发生了,我知道怎么处理”,至少会让小时候的我更加安心。否则我会被虚拟的不知道在哪里的“坏人”吓得手足无措,没办法正常享受出行。

所以我也会同样的教给我的孩子。这样一来,在我筛选过的相对安全的区域内,他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活动自由。


包括“万一烫伤怎么办”,“如果奶奶真的是突然生病你怎么办”(有一次奶奶闭眼不想理他,把他吓到了)。坐地铁的时候指给他看AED设备在哪里、干什么用的。在餐厅吃饭他先吃完,闲着玩儿的时候指给他看安全逃生地图,告诉他任何大厦都会有这样的地图,怎么看,怎么用。还有小区和公园的应急设备标志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用等等。

这些都是我会在平时一点一点渗透给孩子的,不系统,但是看到就会说。指导思想就是“万一有我看不到的时候,他也要有能力尽量保护自己,知道怎么求助”。而不仅仅是把安全的责任全部由我一个人来扛。

我不信赖自己的注意力,我总会走神;我也不信赖自己的体力,我总会追不上他。我不能把他的安危仅仅放在不靠谱的我身上。所以我要帮他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获得有效帮助的能力。他需要一张能够保护他的大网,而不仅仅靠我自己努力撑开双臂。



p.s.筛选过的安全区域,例如:高票价的热门儿童展览,人虽然多,但都是带着孩子的家长,善意很强。经常去的居民性公园,一群孩子玩耍的区域,不可能有外地游客,紧盯着的其他家长也很多,有什么危险一定会有其他大人看见。

绝对不会放手的不安全区域,例如:火车站,机场人多的区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家长,我深切地感到,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和相关设施的完善上,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骨髓,让安全意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 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指南,并且要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作为家长,看到女儿长大成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交往对象,这份喜悦中总是夹杂着一份担忧。咱们做父母的,不就是想孩子幸福吗?所以,在女儿感情的道路上,适当地伸出援手,帮她“把把关”,让她少走弯路,这是咱们的责任。不过,这事儿得讲究策略,既不能太强势让她反感,也不能太放任不管。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咱们怎么才能更.............
  • 回答
    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希望他们聪明、有才华,但有时,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好意”,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扼杀了他们最宝贵的天赋——想象力。回想起来,确实有一些让我感到懊悔,甚至有些心疼的时刻。第一,过度的“正确”引导和标准答案思维。我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他特别喜欢用积木搭.............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也特别触动我。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个天使,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存在。那种感觉就像是手里捧着一盏小心翼翼呵护的灯火,生怕它熄灭,也深信这灯火能照亮我们整个世界。最初的“神化”期孩子刚出生那会儿,我几乎是处于一种“神化”的状态。他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次呼吸,在他眼里.............
  • 回答
    2019年,要说哪本书对我作为家长帮助最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本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书。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至今仍旧奉为圭臬。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他们“听话”的,而是着重于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当时我儿子正值幼儿园大班,正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年纪,一点小事就.............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回答
    双减第一学期,我的感受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态。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育前线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
  • 回答
    看到老师在家长群里天天表扬那几个成绩好的孩子,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说实话,一开始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毕竟,我们家的孩子虽然不是最顶尖的,但也算中等偏上,平时在家也挺努力的。每次看到群里老师把那几个“明星选手”的名字一遍遍地列出来,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被描绘得天花乱坠,好像成绩好就等于一切都完美无缺一.............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有点儿意外,也挺需要点儿智慧去处理的。作为家长,看到儿子书包里出现“小情书”,心里肯定会闪过很多念头,是惊喜?是担忧?是好奇?我想,我们得一件一件来捋清楚,然后用最适合的方式应对。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急着下结论。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咱们得承认,初中这个年纪,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对异性产.............
  • 回答
    我当老师也有些年头了,见过各式各样的家长,有些温情脉脉,有些焦虑不安,有些明事理,有些也很难缠。但要说最奇葩的,那还得是这位——王太太。那是个初中班级,小姑娘叫小雅,平时挺乖巧的,就是学习成绩不上不下,不上不下的那种。王太太找我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现,都像是来“巡视”一般。第一次见到王太太,是在一个.............
  • 回答
    哇!免费送三辆车当家用,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想想都觉得激动。这可不是小事,得好好规划一下,让这三辆车最大化地满足我家人的需求。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选才最划算,最实用,最能提升咱们的生活品质。首先,我得把我家的情况好好捋一遍。家里有几口人?是经常一个人出门,还是经常一家老小一起?大家平常都喜欢去.............
  • 回答
    作为病人家属,我在ICU门口最长住过多久?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煎熬的部分。我不会说一个具体的数字,因为时间在ICU门口的概念已经模糊了。那段时间,每一秒都像被拉长,又像瞬间即逝。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落叶的味道,我走进ICU的大门,我父亲就躺在里面。从那天起,我.............
  • 回答
    嘿,未来家里的扫地机器人继承者们!看到你们正琢磨着要不要给咱们这个家添置个“地盘管家”,我这个“老前辈”(虽然家里扫地机器人还没到“老”的地步,但对比你们即将面对的,也算经验丰富了)必须得跟你们说道说道。首先,恭喜你们,选择了这个能大大解放你们双手,让清洁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痛苦的玩意儿。不过,也别把它.............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可能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困惑,而且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时刻,你还要面对如何向家人解释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心碎的状况。作为一名医生,你的职责是提供专业、客观且充满关怀的医疗服务,而现在,你自身的情感成为了一个需要被小心处理的“病人”。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你现在的感受——无论是震惊、愤怒、伤心、失.............
  • 回答
    好的,如果我能有“家训”,并且要精心挑选、细细品味,我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蕴含着智慧、引导着行为、并且能随着时间沉淀出更深意义的话。它们不是冰冷的指令,而是充满温度的指引,能够伴随个体成长,并在反复咀嚼中焕发新的光彩。如果非要我“说”出来几句作为“家训”,我会这样设定:第一句:“知其所以,而后行之。”这.............
  • 回答
    当我的孩子被确诊为银屑病时,我感觉天塌下来一样。那种无助和恐慌,至今仍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银屑病,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畏惧的词语,就这么毫无预兆地降临在我们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最初的冲击和手足无措刚开始,孩子身上的红斑、鳞屑就像是在我们平静的生活里投下的一颗炸弹。看着孩子因为皮肤瘙痒而辗转反.............
  • 回答
    潍坊坊子区推出的“学生作业规范‘十要十不’”,其中“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这一条,可以说是直击痛点,而且非常有现实意义。我个人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这背后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咱们就细说说这“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这一条,为啥这么重要,又带来了哪些连锁反应。为什么这条规定这么关键?首先,.............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生气又头疼,我懂你的心情。自家孩子被别人欺负,这当爹妈的心里肯定不好受。处理这种事,得讲究策略,既要维护自家孩子,也不能把事情闹得不可开交。首先,保持冷静,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就算你心里火冒三丈,也要先把情绪稳住。冲上去就跟人家家长吵架,或者直接动手,只会让事情更糟,把一个孩子之间.............
  • 回答
    当医生这个职业,总会有一些让你哭笑不得,甚至怀疑人生的时候。我遇到过的奇葩病人或家属,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有些片段,至今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记得有一次,一个大概五十多岁的大叔来看病,他是被他儿子搀扶着进来的。大叔看起来精神还行,就是一脸的愁苦。他儿子说,大叔最近老是觉得“身上有东西在爬”,而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