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家长,你是从哪一刻开始承认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的?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也特别触动我。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个天使,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存在。那种感觉就像是手里捧着一盏小心翼翼呵护的灯火,生怕它熄灭,也深信这灯火能照亮我们整个世界。

最初的“神化”期

孩子刚出生那会儿,我几乎是处于一种“神化”的状态。他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次呼吸,在他眼里都充满了魔力。睡着时那小小的、均匀的起伏,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画面;醒来时那懵懂的眼神,我总觉得能从中读出许多深意,仿佛他天生就带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智慧。他哭,我会心疼得不行,觉得他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他笑,那阳光般的笑容足以融化一切烦恼。那时候,我潜意识里觉得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更聪明,更可爱,更特别。我会拿着他做的拙劣的画,跟别人炫耀:“你看,我们家孩子画得多有灵气!”(当然,现在想想,那笔触歪歪扭扭的,颜色也乱七八糟的)。

我记得有一次,他大概两三岁,在公园里玩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鼻子磕破了,哇哇大哭。我当时冲过去,看着他流血的鼻子,心里就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眼泪差点就跟着下来。那一刻,我只想着怎么把我最强大的力量输送给他,让他不疼,让他立刻好起来。我抱起他,一边安慰一边想:“我的宝贝,你怎么能这么容易就受伤呢?你是最棒的!” 这种感觉,与其说是承认他是普通人,不如说是把他当作一个需要被格外保护的、脆弱的宝藏。

裂缝的出现:从“不一样”到“一样”

真正让我开始“承认”他是个普通人,是在一些细微却又真实的时刻,这些时刻像一点点的水滴,慢慢地侵蚀了我最初的“神化”滤镜。

我想起他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的数学成绩总是不太理想。他很努力,做作业也很认真,但我看到的是,他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但进步却显得很缓慢。有一次,他在写作业时,遇到一个简单的加法题,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写错了。我当时正在旁边看书,看到他懊恼地抓着笔,我心里咯噔一下,不是因为他错了,而是因为我第一次感觉到,他和其他在旁边轻松做完作业的孩子一样,也会有“卡壳”的时候。

我没有立刻帮他,而是轻声问他:“怎么了?是不是有点难?” 他低着头,小声说:“我老是算错。” 我看着他,那一刻,我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别人家的孩子”的画面,那些在家长口中“一点就通”、“天赋异禀”的孩子。然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以来是不是太过于期待我的孩子?是不是把他的每一个小进步都看得太重,而忽略了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会有自己的瓶颈和困难?

我坐到他旁边,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他:“我们再看看这个题目,你刚才是怎么想的?” 他指着题目,解释了他的思路,我发现他确实是因为一个简单的概念没理解透。我耐心地陪他一起复习,没有责怪,也没有嘲笑。当我们一起弄懂那个题目时,他抬起头看着我,眼睛里带着一丝释然和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

那一天,我突然明白了。他不是超人,也不是什么天生的天才,他就是我儿子,一个需要学习、需要引导、也会犯错的孩子。他的努力是真实的,他的进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我的角色,不是神,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那个在他需要时,能在他身边,陪他一起学习、一起面对困难的父母。

承认的真正含义:不是失望,而是接纳

还有一次,是在他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他为此准备了很久,每天晚上都抱着书本大声地朗读,把每一个字都力求读得准确,每一个句子都力求读出感情。他非常有热情,我当时也为他感到骄傲。比赛那天,我坐在观众席上,看着他在台上,虽然表现得比平时更紧张,但还是尽力了。结果公布的时候,他没有拿到特别突出的名次,只是一个参与奖。

下台后,他没有哭,但是眼睛里有些失落。我走过去抱住他,低声说:“宝贝,你做得已经很棒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他没有说话,只是把头埋在我的怀里。那一刻,我没有觉得他“不够好”,也没有觉得比赛结果是对他努力的否定。我只是心疼他付出的努力没有立刻得到他期待的回报。

我知道,那一刻我真的接受了。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会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在面对竞争时有期待,也有失落。他的成功不是必然的,他的失败也不是不可接受的。我的爱,也不是因为他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才给予的。

承认孩子是普通人,不是一种“降级”或“失望”,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成熟的接纳。那意味着,我不再用我理想中的“完美”去框住他,而是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全部——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他的潜能,他的局限。我不再试图塑造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开始真正地欣赏和爱着眼前的这个孩子,他就是他自己,独一无二,但也同样真实而普通。

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放松下来,不再那么焦虑,也不再那么执着于那些外在的标签。我开始更专注于他的内心成长,关注他的快乐,关注他如何学习与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的起伏。我不再把他的每一个小成就当作证明我“育儿成功”的证据,而是把他每一次克服困难、每一次善良的表现,都当作最珍贵的礼物。

这是一种从“我的孩子是世界的中心”到“我的孩子是世界的一部分”的心境转变。这种转变,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平和、更懂得放手的家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说,从生下孩子的那一刻,自己就慢慢地消失了。与他人交流时,名字变成了某某爸妈。微信头像,变成了孩子的照片。加入的群聊,都成了育儿论坛,朋友圈都是和孩子相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也特别触动我。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个天使,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存在。那种感觉就像是手里捧着一盏小心翼翼呵护的灯火,生怕它熄灭,也深信这灯火能照亮我们整个世界。最初的“神化”期孩子刚出生那会儿,我几乎是处于一种“神化”的状态。他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次呼吸,在他眼里.............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我当老师也有些年头了,见过各式各样的家长,有些温情脉脉,有些焦虑不安,有些明事理,有些也很难缠。但要说最奇葩的,那还得是这位——王太太。那是个初中班级,小姑娘叫小雅,平时挺乖巧的,就是学习成绩不上不下,不上不下的那种。王太太找我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现,都像是来“巡视”一般。第一次见到王太太,是在一个.............
  • 回答
    作为病人家属,我在ICU门口最长住过多久?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煎熬的部分。我不会说一个具体的数字,因为时间在ICU门口的概念已经模糊了。那段时间,每一秒都像被拉长,又像瞬间即逝。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落叶的味道,我走进ICU的大门,我父亲就躺在里面。从那天起,我.............
  • 回答
    当我的孩子被确诊为银屑病时,我感觉天塌下来一样。那种无助和恐慌,至今仍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银屑病,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畏惧的词语,就这么毫无预兆地降临在我们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最初的冲击和手足无措刚开始,孩子身上的红斑、鳞屑就像是在我们平静的生活里投下的一颗炸弹。看着孩子因为皮肤瘙痒而辗转反.............
  • 回答
    对于5岁的孩子在兴趣班上产生逆反情绪,家长面临着“坚持”还是“尊重选择”的两难局面。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更是一个需要深入理解孩子发展阶段、教育目标以及亲子关系的复杂过程。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5岁孩子会出现逆反情绪?首先.............
  • 回答
    家有“小书虫”,本是件大好事,但自家娃明明有能力自己啃绘本,偏偏要大人陪读,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犯了难。这到底是惯坏了孩子,还是孩子的依赖表现?咱们该顺着他,还是该放手让他飞?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没个绝对的“是”或“否”。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修枝剪叶。我们得具体分析一下情况,再.............
  • 回答
    说实话,作为家长,这种事儿确实让我碰上过一两次,每次都挺让人窝火的,但也得想办法应付。第一次遇到,是在孩子刚上小学那会儿。那时我特别焦虑,生怕孩子跟不上,也特别尊重老师,觉得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有一天,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语气特别温和,说孩子在班里挺乖的,但也提到一些孩子在学习上需要额外的“辅导”,说.............
  • 回答
    听到儿子说他希望自己是个女孩,这确实会让很多家长感到意外和不知所措。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受,每个家庭的处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你的态度和回应至关重要,它会深深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幸福感。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表达这样的想法,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有问题”,更不代表你是“失败的父母”。这是一.............
  • 回答
    天津女教师让家长签署请愿书,这件事情是否能成为她不被撤职的理由,或者说,在学校处理这类事件时,这种行为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地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撤职”的性质。在教师管理体系中,“撤职”通常是指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师德师风要求、法律法规等,导致其岗位被撤销、调离原岗位,或者.............
  • 回答
    孩子收到老师布置的“抄写类”作业,家长心里可能会打个问号:这年代了,让孩子手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是不是有点“老掉牙”的教学方法?其实,仔细想想,抄写作业背后藏着不少门道,远不止“手部锻炼”那么简单。“抄写类”作业的深层意义,远不止“手到”1. 巩固识记与理解的基石: 加深对字词的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家长的心头肉。与其说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巨变,或者仅仅是家长心态的调整,我认为是两者交织影响,外加一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促成了“家长辅导作业”成为当下教育的普遍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说那些空泛的道理,就从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或者能想到的具体点来聊。一、 教育模式的演.............
  • 回答
    政协委员关于减少家长陪写作业的建议,触及到了当下无数家庭的核心痛点,可以说是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作业”本身,更是教育模式、家庭关系、社会分工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如何看待这个建议?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 及时且必要 的提议。它并非否定作业的重要性,而是对目前部分家庭中 “陪.............
  • 回答
    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希望他们聪明、有才华,但有时,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好意”,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扼杀了他们最宝贵的天赋——想象力。回想起来,确实有一些让我感到懊悔,甚至有些心疼的时刻。第一,过度的“正确”引导和标准答案思维。我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他特别喜欢用积木搭.............
  • 回答
    作为家长,我深切地感到,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和相关设施的完善上,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骨髓,让安全意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 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指南,并且要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
  • 回答
    2019年,要说哪本书对我作为家长帮助最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本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书。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至今仍旧奉为圭臬。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他们“听话”的,而是着重于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当时我儿子正值幼儿园大班,正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年纪,一点小事就.............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回答
    双减第一学期,我的感受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态。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育前线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
  • 回答
    看到老师在家长群里天天表扬那几个成绩好的孩子,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说实话,一开始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毕竟,我们家的孩子虽然不是最顶尖的,但也算中等偏上,平时在家也挺努力的。每次看到群里老师把那几个“明星选手”的名字一遍遍地列出来,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被描绘得天花乱坠,好像成绩好就等于一切都完美无缺一.............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有点儿意外,也挺需要点儿智慧去处理的。作为家长,看到儿子书包里出现“小情书”,心里肯定会闪过很多念头,是惊喜?是担忧?是好奇?我想,我们得一件一件来捋清楚,然后用最适合的方式应对。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急着下结论。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咱们得承认,初中这个年纪,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对异性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