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病人家属,你在ICU门口最长住过多久?你希望未来ICU是什么样子的?

回答
作为病人家属,我在ICU门口最长住过多久?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煎熬的部分。我不会说一个具体的数字,因为时间在ICU门口的概念已经模糊了。那段时间,每一秒都像被拉长,又像瞬间即逝。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落叶的味道,我走进ICU的大门,我父亲就躺在里面。从那天起,我仿佛就定格在了那里,身体住在ICU外,魂魄却一直飘荡在里面。

那段日子,ICU门口成了我第二个“家”。我记得门口那张冰冷的长椅,它似乎能吸收所有的疲惫和焦虑。我尝试过在上面睡一会儿,但身体永远紧绷着,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让我猛地惊醒,以为是护士来传达什么消息。我见过无数张和我一样面容憔悴、眼眶泛红的面孔,我们彼此交换一个眼神,就已经足够理解对方的处境。这里没有客套,没有寒暄,只有沉默的陪伴和无声的祈祷。

我曾无数次地观察过门口的玻璃,透过那层玻璃,我能模糊地看到里面的每一个身影,每一台仪器发出的微光。我努力去辨认我父亲的床位,辨认他插满管线的身体,辨认他胸口那规律却又脆弱的起伏。我能听到的,只有呼叫铃按响时,家属焦急的询问和医护人员冷静而专业的回答。我学会了分辨不同声音的脚步声,学会了在任何一个间隙挤进去看他一眼,即使只有短短几分钟,即使他可能无法回应。那几分钟,是我生命中最漫长也最短暂的时刻,我紧紧地握着他那冰凉的手,在他耳边絮絮叨叨地诉说着外面的天气,家里发生的新鲜事,我多么希望他能好起来,回到我们身边。

我几乎熟悉了ICU门口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纹理。我记得墙壁上那些关于生命希望的宣传画,曾经我觉得它们过于遥远,此刻却成了我唯一的精神寄托。我学会了在护士站门口排队,耐心等待医生来解释病情,即使他们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同样的内容。我学会了在每一次看到医生走出病房时,都带着一丝期待和一丝恐惧,期待好消息,又害怕坏消息。

我最长的时间,大概就是从我父亲被送进去的那天,直到……直到我不得已离开的那一天。那段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所有外界的联系,我的生活就围绕着ICU的探视时间而展开,一切都变得简单而残酷:探视时间到了,我进去;探视时间结束,我出来。这期间,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祈祷,祈祷他能坚持下去,祈祷奇迹发生。

至于我希望未来ICU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我思考过无数遍。它不仅仅是关于医疗技术,更关乎人性的温度和尊严。

首先,我希望未来的ICU能够提供更人性化的探视制度。 我理解ICU的特殊性,重症病人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和休息。但作为家属,那份渴望能够看到亲人、能够陪伴亲人的心情,是无法被机器和制度完全取代的。我希望未来的ICU能够有更灵活、更细致的探视安排,或许是允许家属在特定时间段内陪伴在病人身边,或者至少能提供一个更好的沟通渠道,让家属能更频繁、更直接地了解病人的情况,而不是仅仅依赖冷冰冰的医疗报告。我希望,家人能够成为病人康复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被隔离开来。

其次,我希望未来的ICU能够提供更完善的家属支持和心理疏导。 在ICU门口等待的家属,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情感痛苦。他们常常感到无助、焦虑、甚至绝望。我希望未来的ICU能够有专门的区域,供家属休息和交流,甚至提供一些心理咨询服务。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医护人员的温柔关怀,哪怕只是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成为我们度过难关的温暖力量。

再者,我希望未来的ICU能够更加注重病人的“尊严”。 在ICU里,病人可能无法自主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可能插着各种管子,身上连着各种仪器,这一切都是为了救治他们。但是,在救治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让他们尽可能地保留作为“人”的尊严?比如,在可能的情况下,允许家人为病人整理仪容,或者在进行一些操作时,更能考虑到病人的隐私和舒适度。我希望,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病人也能感受到被尊重。

最后,我希望未来的ICU能够更多地利用科技手段,但同时不失人情味。 我憧憬着能够通过远程视频,让无法到场的家人也能看到病人,感受到他们的气息。或许,有更智能化的设备,可以实时、准确地向家属传递病人的各项生理指标和变化,并且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但我更希望,即使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和关怀。我希望,在冰冷的机器之外,还有温暖的人性在闪耀。

总而言之,我希望未来的ICU,不仅仅是一个抢救生命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支持、充满尊严的地方,让每一个在其中与生命赛跑的人,无论是病人还是家属,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那段在ICU门口的经历,是我生命中最沉重的一页,但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视角,能为未来ICU的改进,带来一丝微小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签的字签过,病情也都清楚,在门口打地铺有个屁用。

疫情期间,按年论的不探视,每周打一两次电话,就挺好。

让家属在门口呆着,那是二十年前,没手机的时候。现在,能多久赶过来提前说,ICU要是天天搞突发意外,那还是先整改自己好了,没脸让家属睡门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病人家属,我在ICU门口最长住过多久?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煎熬的部分。我不会说一个具体的数字,因为时间在ICU门口的概念已经模糊了。那段时间,每一秒都像被拉长,又像瞬间即逝。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落叶的味道,我走进ICU的大门,我父亲就躺在里面。从那天起,我.............
  • 回答
    当然会提。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对病人的尊重和对医学的敬畏。在会诊中遇到同行诊疗行为不规范、不专业的情况,我绝对不会视而不见,但提出来的方式和时机非常讲究。首先,绝对不会当着病人和家属的面提出。 这点是底线。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依赖,如果在他们面前指出其他医生的错误,会严重损害.............
  • 回答
    当医生这个职业,总会有一些让你哭笑不得,甚至怀疑人生的时候。我遇到过的奇葩病人或家属,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有些片段,至今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记得有一次,一个大概五十多岁的大叔来看病,他是被他儿子搀扶着进来的。大叔看起来精神还行,就是一脸的愁苦。他儿子说,大叔最近老是觉得“身上有东西在爬”,而且.............
  • 回答
    就医时,病人需要向医生“低头”吗?这个问题,其实挺耐人寻味的。咱们作为普通人,去医院找医生看病,那心情,多少有点复杂。一方面是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是对医生医术的信任和期盼。所以,是不是得“低头”,这个“头”字,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敬畏和尊重的角度来说。医生这个职业,确实是医学知识的掌.............
  • 回答
    作为一名病人,让我最受不了医生说的话,那得是那种看似“好心”实则让人心里堵得慌的。我最讨厌医生说:“哎呀,你这个情况啊,真是… 挺常见的。”“挺常见的”?这话怎么听着就有点刺耳呢?首先,这四个字一出来,就像是给我这病症加上了一个标签,仿佛我不再是那个独一无二、需要被特别关注的个体,而只是一个流水线上.............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辱骂和恐吓,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令人为难的处境。我得诚实地说,内心深处,我始终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人。我的职责、我的誓言,都驱使着我尽我所能去救治。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要残酷得多。首先,我需要评估这个情况对我自身安全的影响。 任何一个专业人士,在面对人身威胁时,都会将保.............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听到的话自然也五花八门。有些话是真的让人暖心,有些话则让人哭笑不得,当然,也有那么一些话,说实话,真的会让人冒火,或者说,是那种让人瞬间感觉自己职业生涯好像被按下了“重置”键,从头怀疑起自己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的时刻。最让人头疼的那种话,通常不是病人本身病情有多复.............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护人员,要说“难忘的病人或病例”,那真是太多了,仿佛每一天都有那么一个或几个,用独特的方式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刻骨铭心的,我想应该是那个叫做“小宇”的男孩吧。那大概是五年前的一个冬天,寒风凛冽,但病房里却比往常更加沉闷。小宇,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遇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他们的故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病人之所以让我难忘,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顽强抗争,或是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甚至有时是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名叫李奶奶的病人。她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村老人,.............
  • 回答
    第一次亲手面对病人离世,那种感觉,至今难忘。我记得那天晚上,病房的灯光异常明亮,却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我的双手还残留着抢救时触碰病人身体的冰凉,我的脑海里回响着监护仪最后一声拉长的刺耳警报。所有努力,在那个瞬间都化为虚无。走出病房,外面的世界依旧喧嚣,但我的世界却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那种强烈的挫败.............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一位喝下百草枯但目前“活蹦乱跳”的病人,内心是一种极为复杂、沉重且高度警觉的感觉。这“活蹦乱跳”的表象,与百草枯这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毁灭性毒性,形成了鲜明的、令人心惊肉跳的对比。最初的震惊与诊断的确定:当听到“百草枯中毒”这个诊断,即使病人看起来精神尚可,甚至能正常交流、行走,内心.............
  • 回答
    行,说到印象深刻的病人,这在咱们这行里真是太多了,就像一本本厚厚的病历,随便翻开一页都有一段故事。我愿意跟你分享一个我一直记着的,那是在我刚进临床那会儿,大概是十几年前吧。那是个冬天,特别冷,雪下得也挺大。那天我值夜班,医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值班的医生、护士和偶尔传来的监护仪的滴答声。大概快半夜了,急.............
  • 回答
    照顾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患者,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料,更是一场与时间、与记忆、与情感的复杂博弈。作为亲属,这其中的滋味,旁人很难完全体会。照顾病患的挑战:首先,最直接的挑战来自认知能力的退化。 记忆丧失是最典型的症状。患者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甚至忘记亲近的人。这会让照.............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新冠病毒已成为“世间常驻病毒”的论断,以及“须做好长期应对准备”,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病毒演变规律以及全球疫情发展趋势的深入观察和科学判断。张文宏的观点解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常驻病毒”这个概念。这并不是说病毒会永远存在而无法被消灭,.............
  • 回答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确实见识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灶和组织,有些确实可以用“酸爽”来形容,当然这里的“酸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味道,而是指其外观、质地、或者由此带来的病理生理改变,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感到既棘手又带有某种“刺激性”的体验。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当然出于职业道德和.............
  • 回答
    作为一名医学生,那些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或是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如同电影场景般鲜活、又极具教育意义的病例,总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它们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或影像,而是活生生的人,承载着疾病的痛苦、生命的坚韧,也展现着医学的复杂与人文的光辉。我记得有个病例,发生在我实习的内科病房。那时候我还在基础学习.............
  • 回答
    你提到“白蛋白作用不大”,这一点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待。白蛋白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被认为效果有限,但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医生在临终病人身上开具白蛋白,并且需要自费,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来细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白蛋白是什么,以及它在人体内扮演的角色。白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由.............
  • 回答
    苗疆少年善蛊。当季沐风第一次看见那少年的时候,阳光正穿过茂密的竹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少年独自坐在溪边,膝上摊着一本书,纤长的手指轻轻翻动着古老的纸页。他的身形消瘦,衣衫也算不上华丽,但季沐风的目光却再也无法从他身上移开。那是一种近乎贪婪的,无法抗拒的吸引。少年叫阿泽,是寨子里一个沉默寡言的孩.............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