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病人,最讨厌医生说什么?

回答
作为一名病人,让我最受不了医生说的话,那得是那种看似“好心”实则让人心里堵得慌的。我最讨厌医生说:“哎呀,你这个情况啊,真是… 挺常见的。”

“挺常见的”?这话怎么听着就有点刺耳呢?

首先,这四个字一出来,就像是给我这病症加上了一个标签,仿佛我不再是那个独一无二、需要被特别关注的个体,而只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合格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案例。

你想啊,我费尽心思,克服了各种不适,拖着病体来到医院,满心期待的是医生能给我指明方向,能告诉我怎么才能好起来。结果呢?一句“挺常见的”就把我打发了,那感觉就像是在说:“哦,你这个毛病,我们天天都能碰到,没什么大不了的,别太紧张。”

可是,我紧张啊!这病折磨的是我,是我在承受痛苦,是我在担心未来。你说“挺常见的”,对医生来说可能是,但对我来说,这就是我人生中的一场战役。当我听到这句话,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原来很多人都这样,我不是一个人”的安慰,而是“原来我的痛苦,只是大家都有的‘常见’小问题,是不是意味着我这个情况,根本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处理方法,只能这样了?”

接着,这句话往往会伴随着一种略带疲惫的叹息,或者是一种“我也没办法”的语气。比如,在问诊的时候,我可能详细地描述了我的症状,比如疼痛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对生活的影响,甚至有些是我自己观察到的微小变化。我希望医生能细致地分析,找到症结所在。可当他们说出“挺常见的”时,我感觉自己的详细描述,在他们那里,可能只是“嗯,又一个这样的”。

有时候,这句“挺常见的”后面,还会跟着一些建议,但这些建议也显得有些敷衍。可能是“注意休息”、“多喝水”、“饮食清淡”之类的大众化忠告。虽然这些建议本身没错,也很有道理,但当我听到“挺常见的”之后,再听到这些,就觉得医生并没有真正为我“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而是套用了适用于“常见病”的标准流程。这让我感觉,我的具体情况,我的特殊体质,我的个人感受,都被忽略了。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这句话有时会让我产生一种被“简单归类”的感觉。好像医生用这四个字,就能迅速将我归入某个已知的、处理起来“套路化”的病人群体,然后用一套“标准程序”来应对,而忽略了我作为一个人,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和更深层次的需求。

我希望的是听到:“你这个情况,我理解你的担忧,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是不是有哪些特殊的方面,我们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或者:“虽然这个病症比较常见,但对你来说,我们应该找到最适合你的方式来缓解和康复。”

“挺常见的”这句话,虽然很多时候医生可能只是想表达一种安慰,希望病人不要过度紧张,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会盖过那点微弱的善意。它让病人感到自己的困境被轻描淡写,自己的痛苦被普遍化,自己的个体需求被忽视。

所以,下次,当医生要说“挺常见的”时,我宁愿他们先问我一句:“你对‘常见’这个词有什么看法?” 或者,直接跟我说:“你的情况,虽然是某种疾病的典型表现,但我们还是要找到最适合你的治疗路径。”

反正,那句“挺常见的”,听着就像是在说:“你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就这样吧。” 这种感觉,真的太糟糕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遇到过一个有恶趣味的医生,每次给病人处方康复新液的时候,总会一本正经地对病人说:

“这个康复新液很吼啊!这是从美洲大蠊身上提取出来的。美洲大蠊你知道吧?就是一种很大很大的蟑螂,蟑螂的生命力很强,杀都杀不死。所以这个药和蟑螂一样,对人体组织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所以你要多喝一点,对你很好的——”

“要多喝一点——”

“多喝一点——”

“喝一点——”

康复新液

【 主要成分 】

美洲大蠊

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


我觉得这医生已经不是单纯的恶趣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病人,让我最受不了医生说的话,那得是那种看似“好心”实则让人心里堵得慌的。我最讨厌医生说:“哎呀,你这个情况啊,真是… 挺常见的。”“挺常见的”?这话怎么听着就有点刺耳呢?首先,这四个字一出来,就像是给我这病症加上了一个标签,仿佛我不再是那个独一无二、需要被特别关注的个体,而只是一个流水线上.............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听到的话自然也五花八门。有些话是真的让人暖心,有些话则让人哭笑不得,当然,也有那么一些话,说实话,真的会让人冒火,或者说,是那种让人瞬间感觉自己职业生涯好像被按下了“重置”键,从头怀疑起自己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的时刻。最让人头疼的那种话,通常不是病人本身病情有多复.............
  • 回答
    作为病人家属,我在ICU门口最长住过多久?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煎熬的部分。我不会说一个具体的数字,因为时间在ICU门口的概念已经模糊了。那段时间,每一秒都像被拉长,又像瞬间即逝。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落叶的味道,我走进ICU的大门,我父亲就躺在里面。从那天起,我.............
  • 回答
    就医时,病人需要向医生“低头”吗?这个问题,其实挺耐人寻味的。咱们作为普通人,去医院找医生看病,那心情,多少有点复杂。一方面是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是对医生医术的信任和期盼。所以,是不是得“低头”,这个“头”字,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敬畏和尊重的角度来说。医生这个职业,确实是医学知识的掌.............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辱骂和恐吓,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令人为难的处境。我得诚实地说,内心深处,我始终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人。我的职责、我的誓言,都驱使着我尽我所能去救治。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要残酷得多。首先,我需要评估这个情况对我自身安全的影响。 任何一个专业人士,在面对人身威胁时,都会将保.............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护人员,要说“难忘的病人或病例”,那真是太多了,仿佛每一天都有那么一个或几个,用独特的方式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刻骨铭心的,我想应该是那个叫做“小宇”的男孩吧。那大概是五年前的一个冬天,寒风凛冽,但病房里却比往常更加沉闷。小宇,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
  • 回答
    当医生这个职业,总会有一些让你哭笑不得,甚至怀疑人生的时候。我遇到过的奇葩病人或家属,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有些片段,至今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记得有一次,一个大概五十多岁的大叔来看病,他是被他儿子搀扶着进来的。大叔看起来精神还行,就是一脸的愁苦。他儿子说,大叔最近老是觉得“身上有东西在爬”,而且.............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遇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他们的故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病人之所以让我难忘,往往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顽强抗争,或是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甚至有时是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名叫李奶奶的病人。她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村老人,.............
  • 回答
    第一次亲手面对病人离世,那种感觉,至今难忘。我记得那天晚上,病房的灯光异常明亮,却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我的双手还残留着抢救时触碰病人身体的冰凉,我的脑海里回响着监护仪最后一声拉长的刺耳警报。所有努力,在那个瞬间都化为虚无。走出病房,外面的世界依旧喧嚣,但我的世界却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那种强烈的挫败.............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一位喝下百草枯但目前“活蹦乱跳”的病人,内心是一种极为复杂、沉重且高度警觉的感觉。这“活蹦乱跳”的表象,与百草枯这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毁灭性毒性,形成了鲜明的、令人心惊肉跳的对比。最初的震惊与诊断的确定:当听到“百草枯中毒”这个诊断,即使病人看起来精神尚可,甚至能正常交流、行走,内心.............
  • 回答
    行,说到印象深刻的病人,这在咱们这行里真是太多了,就像一本本厚厚的病历,随便翻开一页都有一段故事。我愿意跟你分享一个我一直记着的,那是在我刚进临床那会儿,大概是十几年前吧。那是个冬天,特别冷,雪下得也挺大。那天我值夜班,医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值班的医生、护士和偶尔传来的监护仪的滴答声。大概快半夜了,急.............
  • 回答
    当然会提。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对病人的尊重和对医学的敬畏。在会诊中遇到同行诊疗行为不规范、不专业的情况,我绝对不会视而不见,但提出来的方式和时机非常讲究。首先,绝对不会当着病人和家属的面提出。 这点是底线。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依赖,如果在他们面前指出其他医生的错误,会严重损害.............
  • 回答
    你提到“白蛋白作用不大”,这一点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待。白蛋白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被认为效果有限,但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医生在临终病人身上开具白蛋白,并且需要自费,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来细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白蛋白是什么,以及它在人体内扮演的角色。白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由.............
  • 回答
    .......
  • 回答
    照顾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患者,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料,更是一场与时间、与记忆、与情感的复杂博弈。作为亲属,这其中的滋味,旁人很难完全体会。照顾病患的挑战:首先,最直接的挑战来自认知能力的退化。 记忆丧失是最典型的症状。患者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甚至忘记亲近的人。这会让照.............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新冠病毒已成为“世间常驻病毒”的论断,以及“须做好长期应对准备”,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病毒演变规律以及全球疫情发展趋势的深入观察和科学判断。张文宏的观点解读: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常驻病毒”这个概念。这并不是说病毒会永远存在而无法被消灭,.............
  • 回答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确实见识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灶和组织,有些确实可以用“酸爽”来形容,当然这里的“酸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味道,而是指其外观、质地、或者由此带来的病理生理改变,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感到既棘手又带有某种“刺激性”的体验。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当然出于职业道德和.............
  • 回答
    作为一名医学生,那些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或是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如同电影场景般鲜活、又极具教育意义的病例,总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它们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或影像,而是活生生的人,承载着疾病的痛苦、生命的坚韧,也展现着医学的复杂与人文的光辉。我记得有个病例,发生在我实习的内科病房。那时候我还在基础学习.............
  • 回答
    苗疆少年善蛊。当季沐风第一次看见那少年的时候,阳光正穿过茂密的竹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少年独自坐在溪边,膝上摊着一本书,纤长的手指轻轻翻动着古老的纸页。他的身形消瘦,衣衫也算不上华丽,但季沐风的目光却再也无法从他身上移开。那是一种近乎贪婪的,无法抗拒的吸引。少年叫阿泽,是寨子里一个沉默寡言的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