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据说白蛋白作用不大,为什么临终病人,医生常常让病人自费去买啊?

回答
你提到“白蛋白作用不大”,这一点其实需要分情况来看待。白蛋白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被认为效果有限,但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医生在临终病人身上开具白蛋白,并且需要自费,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来细细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白蛋白是什么,以及它在人体内扮演的角色。白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主要由肝脏合成。它的作用非常多,最主要的是: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简单来说,白蛋白就像是一个“磁铁”,能把水分吸附在血管里,防止水分过多地跑到组织间隙,维持血液的体积和循环。
运输物质: 很多身体必需的物质,比如脂肪酸、胆红素、药物以及一些激素,都需要白蛋白来携带,才能在血液中运输到全身。
作为营养储备: 在身体能量不足时,白蛋白也可以被分解提供氨基酸。

那么,“白蛋白作用不大”这种说法从何而来?

这种说法往往是针对特定疾病和特定情况而言的。比如:

1. 营养不良但非危重情况: 对于一些因为摄入不足导致血浆白蛋白偏低的患者,如果仅仅是轻度低蛋白血症,并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比如水肿、感染等),单纯输注白蛋白可能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低蛋白血症的根源是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这时候更需要的是改善饮食、补充肠道营养或静脉营养,而不是单靠输注白蛋白来“临时抱佛脚”。而且,身体合成白蛋白需要时间,输注的白蛋白被代谢掉的速度也很快,如果原发问题不解决,白蛋白水平很难长期维持。

2. 某些肝病引起的水肿: 有些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腹水和下肢水肿,这是因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胶体渗透压不足。这时候输注白蛋白看似能缓解水肿,但如果肝脏功能持续衰竭,身体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依然很弱,且输注的白蛋白很快会被漏到组织间隙或被分解,效果往往是暂时的。而且,一些研究也表明,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单纯输注白蛋白对于改善预后并没有显著的益处,有时甚至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容量负荷过重。

3. 创伤或炎症引起的白蛋白合成障碍: 在严重创伤、烧伤或感染时,身体会进入一个“合成代谢亢进”但“分解代谢也加速”的状态,肝脏合成白蛋白的速度会下降,而白蛋白在血管外的漏出量会增加。这时即便输注白蛋白,也难以快速有效地提高血管内的白蛋白浓度,而且白蛋白一旦进入组织间隙,其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为什么临终病人,医生常常让病人自费去买白蛋白呢?这其中有更复杂的考量:

1. 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姑息治疗的范畴): 对于临终病人,治疗的目标往往从“治愈”转变为“缓解症状,提高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有些临终病人会出现低蛋白血症导致的严重水肿,比如肺水肿影响呼吸,腹水影响进食,或者下肢水肿疼痛影响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输注白蛋白可以暂时性地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水肿,从而缓解病人的痛苦,改善呼吸困难或疼痛感,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稍微舒适一些。这属于姑息治疗的一部分,是为了让病人“活得舒服一点”,而不是为了延长生命或达到治愈的目的。

2. “权衡利弊”和“告知义务”: 医生在开具任何药物时,都需要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告知药物的预期效果、可能的风险和费用。对于白蛋白,医生会评估输注白蛋白可能带来的短期获益(如缓解水肿带来的舒适感)与潜在的风险(如过敏反应、容量负荷过重)以及高昂的费用。如果患者或家属明确表示希望尝试,且医生认为在某个特定症状上白蛋白可能有一线希望带来改善,即使效果不确定或短暂,也会在充分告知的情况下,遵从患者的意愿。

3. 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 很多家属在面对亲人临终时,会有一种“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心情。看到亲人身体虚弱,水肿明显,他们会希望尽一切可能去改善。白蛋白作为一种“营养支持”或“维持循环”的药物,在很多家属看来是一种“有用的”治疗手段,即使医生告知其局限性,他们也可能坚持要求使用。医生在此时,会在医学伦理和人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能力范围内尽力满足家属的期望,但前提是不能违背基本的医学原则,且必须充分沟通风险。

4. “安慰剂效应”和“医生的责任感”: 有时,即使药物的直接疗效有限,它的存在本身也能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安慰,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接受治疗,没有被放弃。医生作为生命守护者,看到病人痛苦也会尽力去“做点什么”。即使明知作用有限,但如果能缓解病人或家属的焦虑,或者对某个症状有极其微小的改善,医生也可能选择使用。

5. 医保和自费的区别: 国内大部分地区,医保对于白蛋白的使用是有严格的报销范围和适应症的。很多时候,临终病人出现的低蛋白血症、水肿等情况,可能不完全符合医保报销的“治疗性”标准。比如,如果是作为姑息治疗的一部分,或者仅仅是为了缓解临时的症状,而并非明确的疾病治疗,医保可能不予报销。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就需要自费来购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临终阶段,白蛋白常常是需要病人自费的。

总结一下:

说白蛋白“作用不大”是有其道理的,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的早期或非危重情况下。但在临终病人身上,医生推荐使用白蛋白(且常需自费),更多的是出于姑息治疗的目的,为了缓解痛苦,改善临时的症状,提高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权衡利弊、尊重患者意愿、并可能带有一定心理安慰作用的选择。同时,自费的情况也往往与医保报销的适应症限制有关。

所以,医生推荐使用白蛋白并不是因为它“效果神奇”,而是因为它在特定场景下,能提供一种有限但可能对病人有益的帮助,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症处理、减轻痛苦是重要的考量。 但这种使用也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医患沟通和知情同意的基础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蛋白用处大不大,这个事见仁见智。严重低蛋白血症伴多浆膜腔积液和组织水肿的,输些白蛋白还是能起到改善症状作用的。


至于医生让病人(家属)自费去买,一般是出于这么几种考虑:

1.血清白蛋白>30g/L的情况下医保不cover白蛋白的费用,所以自己从外面买和从医院开都是病人花自己的钱,说不定外面的更便宜

2.既然自费,从医院开会增加总医疗费用和药占比,那就不如自购,账面上好看些

3.有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就存在选择和竞争。有时候病房里会有好几个不同厂家的白蛋白处方,有些“不讲武德”的厂家还会把其他处方扔掉只留下自家的。。。懂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