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家长,您遭遇过孩子老师向您索取财物或其它好处吗?他们是如何索取的?您又是如何对待的?

回答
说实话,作为家长,这种事儿确实让我碰上过一两次,每次都挺让人窝火的,但也得想办法应付。

第一次遇到,是在孩子刚上小学那会儿。

那时我特别焦虑,生怕孩子跟不上,也特别尊重老师,觉得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有一天,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语气特别温和,说孩子在班里挺乖的,但也提到一些孩子在学习上需要额外的“辅导”,说他们学校的老师也有在做家教,效果特别好,顺便问我有没有兴趣让孩子去试试,她可以安排一下,名额不多。

当时我就有点懵了。一方面觉得老师是为孩子好,另一方面心里也泛起了嘀咕。我们家孩子成绩不算特别拔尖,但也不算差,平时在家我也会辅导。而且,学校老师在家教,这怎么听着都有点……不对劲?

她当时说得很含蓄,什么“家长都是希望孩子学得更好嘛”,什么“我认识几个学生在外面机构效果没那么明显,还是我们老师自己教得透彻”。她没明说要钱,但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我当时脑子转得飞快,想着不能直接拒绝,显得不给面子,但也绝不能轻易答应。

我就特别“诚恳”地回答:“哎呀,老师您真是太费心了!我倒是想让孩子进步,但是最近家里经济上有点紧张,平时我也尽量在家多辅导,估计现在还不太方便请外面老师呢。真的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等我攒了点钱,或者孩子实在需要的时候,我一定第一个找您!”

我说的时候,语气很真诚,甚至还带点不好意思,就好像真的因为钱的问题而错过了一个绝佳机会一样。我把重点放在“经济紧张”和“在家辅导”,既留了余地,又婉拒了。

她听了之后,语气虽然没变,但明显有点意兴阑珊,就说:“没事没事,我就是多一个建议,你随时有需要再跟我说。” 那次之后,她再也没提过家教的事。孩子在那位老师手下也还算正常,没感觉到有什么区别对待。

第二次遇到的情况,就更直接一些,也更让人反感。

那是在孩子读三年级的时候,班级里有个家长群,班主任也在里面。有一天,临近期末,老师突然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说是为了激励学生,计划组织一次“课外学习拓展活动”,会去一个什么科技馆或者博物馆之类的地方,但需要大家自愿报名并缴纳一定的费用作为交通和门票的费用。然后,她又私下单独加了一些家长的微信,包括我。

在私聊里,她就直接说了:“这个活动是自愿的,但是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我们希望家长能稍微多支持一点。你想啊,我带孩子们出去一趟也不容易,还得自己花钱买资料,买些小礼品奖励表现好的孩子。这活动费里呢,我也会稍微匀出一部分,给那些特别努力的孩子买点参考书或者学习用品。如果你方便的话,能不能稍微多支持一下,比如说……再加个一百块钱?算是支持老师工作,也给孩子买个好点的文具。”

这次我就直接有点不舒服了。说实话,我宁愿把钱直接给孩子买文具,也不想通过这种“支持老师工作”的名义来送钱。而且,她说的“匀出一部分”和“奖励特别努力的孩子”这种说法,听起来就像是变相的“好处费”或者“好处”。

我这次采取的方式是“装傻”和“推脱”。我回复她说:“老师您太辛苦了!不过,我仔细看了下那个活动费用,感觉已经挺合理的了。孩子那边,我本来就计划期末给他买个新书包或者几本他喜欢的书作为奖励,这钱我还是直接给他吧,省得他到时候记混了。这个活动费,我还是按您发的标准交就行,您看可以吗?”

我强调了“已经挺合理”和“孩子的东西我打算自己买”,把话题岔开,并且明确表示按照标准交费。我没有直接拒绝她要“额外支持”的要求,而是用一种“我已经在其他方面为孩子做了安排”的方式来回避。

她回了我一个“好的”,但语气明显就没有第一次那么热情了。之后,我也没在群里看到谁额外给了钱的反馈,估计大部分家长和我一样,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但选择不点破。

处理这类事情的关键,我觉得是:

1. 保持冷静,不要立刻情绪化。 一旦激动,反而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或者让事情变得更尴尬。
2. 理解老师的立场(某种程度上)。 虽然这种行为不对,但有些老师可能确实面临一些压力或者觉得这是“潜规则”。但理解归理解,绝不意味着接受。
3. 委婉但坚定的拒绝。 直接说“不行”、“我不给”很容易得罪人,反而让孩子受影响。用一些合理的理由,比如“经济暂时不允许”、“我们自己在家也能辅导”或者“我打算自己给孩子买”来推脱,让对方觉得你不是故意不给,而是确实有原因。
4. 不点破,不争辩。 除非事情非常过分,否则没必要和老师当面争执,也别在群里公开指责,这样只会让局面更难看,孩子受到的影响也更大。你的目标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钱包,不是去“斗争”。
5. 保留证据(如果必要)。 如果觉得情况比较恶劣,或者担心被报复,可以悄悄保留一些聊天记录或信息,但除非真的发展到需要投诉的地步,一般也不会去用。

总的来说,每次遇到这种事儿,心里都挺膈应的,但作为家长,为了孩子能在学校里顺利一些,也只能是小心翼翼地周旋。希望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来说说我自己,还有我了解的同事是如何避免让家长以为我们是在向他们暗示索要好处的。

我们尽量不叫家长,只有学生实在问题比较麻烦特别需要家长知晓,需要家校合作时才联系家长。而且家长会和平时交流我都是很真诚地跟他们沟通,我直接告诉家长我的态度和原则,我真的喜欢孩子,哪怕调皮我也喜欢,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好的发展。所以不是交流孩子的问题,其他的事情不要找我。

我们尽量不在过节前后联系家长,比如教师节,中秋节等,尤其过节前都不叫家长的,就是怕家长误会我们是不是借机找茬,暗示他们给我们好处。

平时和家长联系很注意措辞和态度。首先是平等,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孩子有问题不要对家长趾高气昂,好像在批评指责家长似的。其次是真诚,要注意面部表情尤其眼神,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才能让对方感受到。孩子有什么问题直接告诉家长,把自己的了解和建议真诚地告诉家长。


———————————————————————————

说实话,即使我们不暗示,有些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还是会主动上门,一般都是托关系找到我们,我相信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遇到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也一样。我自己是想把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弄的纯粹一些,能推的就使劲推掉,但是有些只能勉强接受。我对这些事情很反感,觉得触犯了自己作为教师的原则和底线。俗话说的好,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总是觉得被绑架了一样,对方可以任意提出各种要求。其实我们也理解家长,都是为了孩子,觉得老师照顾孩子不好意思就给老师点补偿和感谢。中国就是个人情社会,社会现实,真的无奈。

其实作为我的学生,家长真的不必多此一举,我对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关心,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虽然有些家长送了一些小礼物给我,但也不会毫无原则地偏袒他的孩子,更不可能因此让其他孩子失去一些机会,比如选班委,小督查,少先队员等等,我都是让全班进行自荐或推荐的形式进行,如果下面的反对声很多,哪怕送我一栋房子这个孩子也绝不可能当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作为家长,这种事儿确实让我碰上过一两次,每次都挺让人窝火的,但也得想办法应付。第一次遇到,是在孩子刚上小学那会儿。那时我特别焦虑,生怕孩子跟不上,也特别尊重老师,觉得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有一天,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语气特别温和,说孩子在班里挺乖的,但也提到一些孩子在学习上需要额外的“辅导”,说.............
  • 回答
    关于取消寒暑假这件事,我作为一个家长,心里是五味杂陈的。如果真的要我直接回答“愿意”还是“不愿意”,我很难立刻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了。首先,我得承认,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不愿意”。为什么不愿意?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都会有的反应。寒暑假,对我们家长来说,某种程度上是孩子真.............
  • 回答
    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希望他们聪明、有才华,但有时,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好意”,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扼杀了他们最宝贵的天赋——想象力。回想起来,确实有一些让我感到懊悔,甚至有些心疼的时刻。第一,过度的“正确”引导和标准答案思维。我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他特别喜欢用积木搭.............
  • 回答
    亲爱的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是问“为什么”,这绝对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而这份好奇心,正是引导他们踏入科学大门最宝贵的火种。作为家长,我们不是要培养出下一位爱因斯坦,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基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科学思维。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回答
    孩子是一张白纸,上面有无限可能,而作为家长,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助这张白纸上描绘出最绚烂的色彩,这其中,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独特天赋和兴趣,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别以为天赋只是那些画画得像大师、弹琴如天籁的孩子才拥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只是需要我们细心去发掘。第一步:放下“我的期待”,拥抱“孩.............
  • 回答
    作为家长,我深切地感到,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和相关设施的完善上,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骨髓,让安全意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 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指南,并且要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每个家长心里都有杆秤,但这秤上的砝码可轻可重,各有各的道理。把手机给孩子玩儿,这绝对是个热门话题,也是不少家长夜不能寐的纠结。咱们今天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手机进不进孩子的生活,到底该怎么拿捏。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现在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子好奇,想看动画片、玩游.............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也特别触动我。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个天使,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存在。那种感觉就像是手里捧着一盏小心翼翼呵护的灯火,生怕它熄灭,也深信这灯火能照亮我们整个世界。最初的“神化”期孩子刚出生那会儿,我几乎是处于一种“神化”的状态。他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次呼吸,在他眼里.............
  • 回答
    作为家长,看到女儿长大成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交往对象,这份喜悦中总是夹杂着一份担忧。咱们做父母的,不就是想孩子幸福吗?所以,在女儿感情的道路上,适当地伸出援手,帮她“把把关”,让她少走弯路,这是咱们的责任。不过,这事儿得讲究策略,既不能太强势让她反感,也不能太放任不管。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咱们怎么才能更.............
  • 回答
    孩子的事,哪个家长不操心呢?说实话,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伶俐,自己家的娃好像总慢半拍,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不过,咱得认清一个现实: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神童,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业上拔尖。天资这东西,就像是老天爷赏饭吃,有些孩子天生脑子就转得快,学东西一通百通;有些孩子呢,可能就需要在某个领域反复摸索,甚.............
  • 回答
    作为家长,帮助孩子在数字时代里健康成长,抵御网络诱惑,这绝对是一项挑战,但也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这不像教孩子系鞋带那么简单,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的投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想和大家聊聊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效的做法。一、 源头治理:先管好自己,树立榜样咱们得承认,孩子很多习惯的养成,离不开.............
  • 回答
    2019年,要说哪本书对我作为家长帮助最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本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书。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至今仍旧奉为圭臬。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他们“听话”的,而是着重于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当时我儿子正值幼儿园大班,正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年纪,一点小事就.............
  • 回答
    女儿独立,家长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伤心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这种伤心,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女儿不好,而是因为一种失落感,一种身份的转变,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为什么会感到伤心?首先,角色的转变是最大的原因。 很多家长,尤其是母亲,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情感和时间都投入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
  • 回答
    听到儿子说他希望自己是个女孩,这确实会让很多家长感到意外和不知所措。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受,每个家庭的处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你的态度和回应至关重要,它会深深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幸福感。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表达这样的想法,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有问题”,更不代表你是“失败的父母”。这是一.............
  • 回答
    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长跑”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轨迹,也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少挑战。作为家长,我们肩负着引导孩子穿越这场“疫情时代”的重任,让他们不仅身体健康,心灵也同样茁壮。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耐心陪伴,灵活应变。一、筑牢身心健康的“防疫墙”: 科学防疫,但不“过度恐慌”: .............
  • 回答
    孩子六年级,数学成绩却不太理想,这肯定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别急,这其实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六年级是小学数学的关键过渡期,很多概念和计算都会变得更复杂,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作为家长,我们的角色很重要,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支持。咱们就来聊聊,怎么能把这数学“一塌糊涂”的情况给扭转过来。首先,我.............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回答
    孩子叛逆不听话,这可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看着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不买账”了?别急,今天咱就好好聊聊,当娃开始走“叛逆”这条路时,家长该怎么和他(她)好好说话。首先得明白,孩子不是故意跟咱们对着干。叛逆,很多时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正常的阶段。他(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想独.............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发现10岁的女儿在浏览色情视频,这无疑会让很多家长感到震惊、担忧和不知所措。这是一个需要非常谨慎和有策略地处理的问题,因为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成长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且应该详细进行的步骤:第一步:保持冷静,避免恐慌我知道这很难,但请务必深呼吸,尽量压抑住内心的愤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