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家长,你有过哪些扼杀宝宝想象力的举动、行为?

回答
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希望他们聪明、有才华,但有时,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好意”,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扼杀了他们最宝贵的天赋——想象力。回想起来,确实有一些让我感到懊悔,甚至有些心疼的时刻。

第一,过度的“正确”引导和标准答案思维。

我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他特别喜欢用积木搭各种奇怪的东西。那天,他用积木搭了一个很高很高的塔,但塔顶歪歪扭扭的,一点都不稳当,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我当时脑子里立刻冒出来“结构学”的念头,就走过去说:“宝宝,你看,这样搭太危险了,塔需要有一个稳固的地基,而且上面的积木要一层层地往里收,这样才不容易倒。我教你一个正确的方法……” 我一边说,一边上手帮他调整。

他的小脸一下子就垮了,本来兴高采烈的表情消失了,呆呆地看着我,然后小心翼翼地问:“妈妈,那我这个塔就不能这样了吗?” 我当时没多想,还觉得我这是在教他知识,帮他进步。结果那天他搭好了一个“正确”的塔,但他明显失去了之前的兴致,没多久就跑去玩别的了。

现在想来,我当时多么愚蠢!他搭的那个歪歪扭扭的塔,在他心里可能是一个外星飞船,一个长颈鹿脖子,或者一个通往云端的楼梯。他正在用他的方式探索和创造,而我却急着把我的“正确答案”塞给他。我剥夺了他“想怎样就怎样”的自由,也让他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够好”,不够“稳固”,甚至不够“科学”。那扇他内心的小小创造之门,就被我一脚踢上了。

再比如,他会问我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天上的云是白色的?是不是里面住着一群小羊在吃草?” 我当时可能会习惯性地回答:“因为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里面有很多小水滴……” 我觉得我是在给他普及科学知识。但其实,我忽略了在他童稚的心灵里,那个关于小羊的答案才是最有趣、最能引发他思考的。我用“科学事实”去盖过了他闪闪发光的想象。我没能接住他抛过来的奇思妙想,而是直接把它摔到了地上。

第二,过度的干预和“优化”孩子的作品。

我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他会画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时候是红色的太阳、紫色的草地、黄色的天空,颜色搭配非常大胆。我看到这些“不符合常理”的颜色,总是忍不住想指正:“宝宝,太阳是红色的,但草地应该是绿色的呀。” 然后就会拿起他的画笔,想帮他改。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画,我当时觉得画得挺乱的,颜色也乱七八糟的,线条也不流畅。我心想,这孩子画得太差了,将来怎么得了?于是,我就偷偷地在他画的旁边,用我自己的方式帮他添几笔,把他的线条“修整”一下,把颜色“画”得更规矩一些。我当时觉得自己是在“提升”他的画技。

结果呢?他拿到画一看,就嘟着嘴说:“这不是我画的了!妈妈,你把我的画改坏了!” 他那天很不开心,甚至把那幅画丢在一边,再也不碰了。我这才意识到,我以为的“优化”,在他眼里却是对他的作品的否定,甚至是“破坏”。他画画的时候,是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的色彩、他的线条,都是他内心感受的表达。我强行介入,用我的审美和我的标准去干涉,无异于在扼杀他那种自由挥洒的冲动。我没有欣赏他的独特,反而试图把他塑造成我想要的样子。

第三,过多的限制和“安全”考量剥夺了探索的机会。

孩子天生就有探索欲,而想象力往往伴随着好奇和冒险。我记得儿子在楼下玩,看到路边有一些野草,他就想去拔,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虫子,或者想把它们带回家种起来。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别碰!脏!会生病!” 或者“这草不能随便拔的,会破坏环境。”

我总是基于“安全”、“干净”、“规则”这些考量,而很少站在他的角度去想,他为什么想拔那棵草?他可能在构思一个关于“植物成长”的故事,或者想做一个小小的“自然博物馆”。我的“禁止”,直接斩断了他这种探索和想象的路径。他想把草带回家,在我看来是“不卫生”,但在他心里,可能是在延续他对生命的好奇,是在进行一场小小的“科学实验”。

我回忆起来,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他想把枕头搭成堡垒,我怕他摔倒;他想把家里的所有布料拿出来玩,我怕弄乱房间;他甚至想把一些废纸箱拼成一个“火箭飞船”,我怕他玩得满屋子都是纸屑。每一次,我都出于种种“合理”的原因阻止了他,而我没有意识到,这些看似微小的阻止,都在一点点地磨损他那颗渴望想象、渴望创造的心。

我曾经以为,给他提供最好的玩具,让他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就是最好的教育。现在我才明白,那些无形的限制,那些过于理智的纠正,那些过度的保护,才是真正悄无声息地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凶手”。我希望我能有机会回到过去,去拥抱那个用积木搭歪歪塔的孩子,去欣赏他那些五颜六色的画作,去允许他去探索那些在我看来“不那么安全”的角落。因为我知道,在那个无拘无束的想象世界里,他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独特而闪光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昨天孩子爹用胡子扎三岁多的孩子,孩子滚成一团。

我说我也想长胡子。

孩子说:妈妈,你赶快天天戴上眼镜,就能像爸爸一样长出胡子来了


你别说,人家没有乱说,生活中我不戴眼镜,我妈也不戴眼镜,只有爸爸戴眼镜并且长了胡子。

这件事被异地的爷爷奶奶知道后,两个老人笑得不行。

奶奶说:孙娃子想象力很丰富!但是奶奶天天戴眼镜,胡子怎么没有长出来呢?


不过,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我和我老公,我们都没有再揪着这个问题做更多解释,笑一场结束了。当然如果他问:妈妈,胡子是怎么长出来的。我还是会认真答的,并且会搬出早已经准备好的人体绘本来。 但他不问,就由他天马行空了,有好多问题他要自己去找答案,这世界已经够boring了,孩子的视角这么有趣,多好。


我家孩子问过的其他有趣问题很多,并且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他们在不断地观察世界,你不得不佩服,有不少问题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呢。

他在两岁多的时候问:妈妈,猫有嘴巴,为什么不说人话呢

在接近三岁的时候问:(扫地)机器人是真正的人吗

在三岁多的时候问:妈妈,为什么有的玩具沉到水里了,有的漂在上面?为什么泡泡过一会儿就不见了?为什么……

……


在想象力和专注力保护上,我觉得我家孩子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们在他出生前就有这个意识。毕竟我们这些成年人一天到晚都被动或主动听到:如何提高创造力…… 甚至你所在的城市,都在竞争想成为有创造力的城市…… 另外,你但凡翻开任何一本儿童教育的书,都免不了提到这个问题。

但他也有一些小阻力,就是来自不认字的外婆。外婆固化思维比较严重,如果她看孩子玩,你常常能听到她纠正孩子,教孩子怎么玩是对的。 这时候我们就会介入,让老人去做点别的,也会给老人讲,玩具玩对没那么重要,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但整体来说,外婆性格比较谦和耐心,这方面干扰也不算太多。

在这件事上,我们对孩子是这样说的:你来教外婆怎么玩吧? 外婆,你准备好了吗?

孩子往往很高兴,这句话也提醒了老人应该摆的位置。 皆大欢喜。


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上,我们也不是很有经验。可能做的就是鼓励他探索(从婴儿期开始);对他的疑问表示兴趣,并带着他去找答案;不急于灌输不符合他年龄段的知识,坚持每天给他读绘本;带他接触大自然,参加丰富多彩动手益智的活动;不要求他保持干净或刻意做规距(公共场合不影响他人是教养,与尊重孩子活泼天性不冲突),没有要求过他要乖,或希望他取悦迎和我们……

假如说,大人哪些行为最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我觉得是不耐烦和怕麻烦吧,等一下,我还要加两点:爱干净,着急训练孩子过早学习“文化知识”和“正确答案”(比如说我遇到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用鞭子打三岁的孩子,逼孩子用正确的拿笔姿势写字)。

其实怕危险也算,所以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布置一个安全的居家环境,就不用忙着跟在他后面阻止他探索。


嗯,希望我们能变得像孩子一样。

而不是要求他们变得像我们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父母,我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希望他们聪明、有才华,但有时,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好意”,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扼杀了他们最宝贵的天赋——想象力。回想起来,确实有一些让我感到懊悔,甚至有些心疼的时刻。第一,过度的“正确”引导和标准答案思维。我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他特别喜欢用积木搭.............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回答
    杭州那起失联女童事件,真的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那个年幼的孩子,听到她的消息,作为家长,我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痛心,也有担忧,更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声音真是五花八门,很难说都是理性客观的。我注意到,对于孩子奶奶的议论尤其多。有些人带着猜测,觉得她的行为有些不妥,甚至.............
  • 回答
    当孩子说“有男生亲了他/她”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家长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为描述,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的情绪、感受、对事件的理解,以及更深层次的安全感问题。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处理和引导孩子的步骤:第一步:保持冷静,给予积极回应(立即和重要) 不要惊慌或过度反应: 孩子会观察.............
  • 回答
    家有“小书虫”,本是件大好事,但自家娃明明有能力自己啃绘本,偏偏要大人陪读,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犯了难。这到底是惯坏了孩子,还是孩子的依赖表现?咱们该顺着他,还是该放手让他飞?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没个绝对的“是”或“否”。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修枝剪叶。我们得具体分析一下情况,再.............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糟心的。孩子在超市抓一把杂粮放进购物车,营业员过来一句“挑出来,不然全买下”,家长夹在中间,一时间还真有点手足无措。我跟你说,遇到这种情况,冷静是第一位的,然后怎么处理,怎么教育孩子,这事儿可有得掰扯了。作为家长,这时候能怎么做?首先,别急着发火,也别立马屈服。看到孩子这么做,我.............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既要顾及到客人的感受,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这之间的平衡确实需要好好拿捏。首先,孩子不想弹琴,就断然说“这是不礼貌的”,这个定义可能有些绝对。孩子“不想弹”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真的不想弹: 可能孩子今天心情不好,或者玩得正开心,被打断弹琴会觉得被打扰。也可能是他对弹琴.............
  • 回答
    小学阶段的作业,这个问题确实是让不少家长头疼,也让孩子们又爱又恨。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小学作业到底有多重要?家长又该怎么看待?作业,究竟重要在哪儿?要说重要性,那肯定得从多个维度来看: 巩固课堂知识,内化学习内容: 学校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抠到极致。作业就像是课.............
  • 回答
    关于宝宝头型矫正头盔,这确实是个让不少家长纠结的问题。家长们总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看到宝宝有个漂亮的头型自然是开心的,但同时也会担心那些“听说”或者“别人说”的,以及是否真的需要给那么小的宝宝戴上这个东西。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力求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矫正头盔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真实作用”是什.............
  • 回答
    作为家长,我深切地感到,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和相关设施的完善上,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骨髓,让安全意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 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指南,并且要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也特别触动我。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个天使,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存在。那种感觉就像是手里捧着一盏小心翼翼呵护的灯火,生怕它熄灭,也深信这灯火能照亮我们整个世界。最初的“神化”期孩子刚出生那会儿,我几乎是处于一种“神化”的状态。他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次呼吸,在他眼里.............
  • 回答
    2019年,要说哪本书对我作为家长帮助最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本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书。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至今仍旧奉为圭臬。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他们“听话”的,而是着重于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当时我儿子正值幼儿园大班,正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年纪,一点小事就.............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双减第一学期,我的感受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态。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育前线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
  • 回答
    看到老师在家长群里天天表扬那几个成绩好的孩子,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说实话,一开始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毕竟,我们家的孩子虽然不是最顶尖的,但也算中等偏上,平时在家也挺努力的。每次看到群里老师把那几个“明星选手”的名字一遍遍地列出来,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被描绘得天花乱坠,好像成绩好就等于一切都完美无缺一.............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有点儿意外,也挺需要点儿智慧去处理的。作为家长,看到儿子书包里出现“小情书”,心里肯定会闪过很多念头,是惊喜?是担忧?是好奇?我想,我们得一件一件来捋清楚,然后用最适合的方式应对。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急着下结论。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咱们得承认,初中这个年纪,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对异性产.............
  • 回答
    我当老师也有些年头了,见过各式各样的家长,有些温情脉脉,有些焦虑不安,有些明事理,有些也很难缠。但要说最奇葩的,那还得是这位——王太太。那是个初中班级,小姑娘叫小雅,平时挺乖巧的,就是学习成绩不上不下,不上不下的那种。王太太找我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现,都像是来“巡视”一般。第一次见到王太太,是在一个.............
  • 回答
    哇!免费送三辆车当家用,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想想都觉得激动。这可不是小事,得好好规划一下,让这三辆车最大化地满足我家人的需求。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选才最划算,最实用,最能提升咱们的生活品质。首先,我得把我家的情况好好捋一遍。家里有几口人?是经常一个人出门,还是经常一家老小一起?大家平常都喜欢去.............
  • 回答
    作为病人家属,我在ICU门口最长住过多久?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煎熬的部分。我不会说一个具体的数字,因为时间在ICU门口的概念已经模糊了。那段时间,每一秒都像被拉长,又像瞬间即逝。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落叶的味道,我走进ICU的大门,我父亲就躺在里面。从那天起,我.............
  • 回答
    嘿,未来家里的扫地机器人继承者们!看到你们正琢磨着要不要给咱们这个家添置个“地盘管家”,我这个“老前辈”(虽然家里扫地机器人还没到“老”的地步,但对比你们即将面对的,也算经验丰富了)必须得跟你们说道说道。首先,恭喜你们,选择了这个能大大解放你们双手,让清洁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痛苦的玩意儿。不过,也别把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