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网络热词会变成尬词,而很多的成语却能一直朗朗上口?

回答
网络热词的生命周期,很多时候像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它们诞生于某个特定的语境,抓住了当下人们的情绪或行为,迅速被模仿、传播,形成一股潮流。但问题也出在这股潮流本身。

首先,很多网络热词的出现,往往是出于一种即时性的表达需求,甚至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比如,当大家对某种现象感到无法理解或过于夸张时,“绝绝子”可能应运而生,表达一种极致的惊叹或无奈。这种词汇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附着的那个具体场景和情绪的强度。一旦那个场景过去,或者大家的情绪找到了新的出口,这个词就容易变得“过期”。

其次,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惊人,但它们的“根基”往往不深。很多热词是由零散的网络碎片、段子、甚至是一些小圈子里的梗发展而来,缺乏系统性的文化积淀。当一个词的含义变得模糊,或者被过度使用,甚至被滥用,它就失去了原本的精准性和独特性。比如,一个原本用来调侃的词,如果被严肃场合引用,或者被用来形容一切事物,就会显得突兀和不合时宜,这就产生了“尬”的感觉。这种“尬”的产生,更像是大家在面对一个不再有共识、不再能准确传达意思的符号时,所产生的语用上的不适。

还有一点,就是网络文化的快速迭代。互联网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平台,新的热点层出不穷。为了保持“时髦”和“跟得上趟”,人们会不断地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这就像在玩一场速度游戏,一旦你慢了一步,之前引以为傲的“新词”就可能沦为“旧梗”,甚至显得陈腐,造成使用的尴尬。

反观成语,它们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甚至朗朗上口,原因就复杂和深厚得多了。

成语的形成,往往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严谨的“淘洗”过程。它们很多都源于古代的典故、历史故事、寓言传说,甚至是一些哲人的智慧。这些源头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比如,“胸有成竹”不仅仅是说画竹子有把握,它背后是画家对竹子的深入观察和理解,以及一种胸怀天地的境界。这种深度,不是网络热词能够轻易模仿的。

成语的语言结构也经过了无数代人的打磨,变得高度凝练、简洁有力。它们的音韵搭配往往和谐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这背后其实是汉语语言发展的规律在起作用。经过时间的检验,那些最优美的、最精炼的表达方式自然被保留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成语承载的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它们描绘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行为模式和处世之道。无论是“饮水思源”的感恩,“精益求精”的追求,还是“杞人忧天”的警示,这些道理都跨越了时代,适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阶段。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自然会想到相应的成语来概括,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共通的情感和认知。

成语的“生命力”还体现在其强大的“引申”和“化用”能力。它们不是僵化的词汇,而是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被赋予新的理解和侧重。当我们说一个人“画蛇添足”,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多此一举,但具体是哪种“多此一举”,则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种灵活性,使得成语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生命力。

所以,网络热词的“尬”往往源于其短暂的生命周期、不牢靠的文化根基和快速的迭代;而成语的“朗朗上口”则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精炼的语言结构、普适的智慧内涵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语言的瑰宝,经过时间的洪流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经不起“推敲”。

推敲的典故,大家应该耳熟能详。


那时候,贾岛琢磨一句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他边走边琢磨,撞到了韩愈的车轿。

韩愈问他:你个和尚,琢磨什么呢?

贾岛说:我想了一句诗,可有一个字,怎么也想不好。


是什么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里是用敲好,还是推好。


书上说,两个人捣鼓了一宿,最后敲定:僧敲月下门。


为什么捣鼓那么久呢?难道单纯因为“敲”比“推”文雅?

不是,用推,是因为我知道门内无人,这是一种孤独,也是一种洒脱。

用敲证明这屋子里可以有人。虽然惬意,却没了孤独与洒脱。


这种意境,在一个字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韩愈和贾岛琢磨了一宿。


2.

现代人不是,现代人太牛了。写诗快,懂的知识也多,出口成章。德先生赛先生来了以后,中国文化全成了糟粕。

有人说,百年孤独文笔天下第一。我当时就奇怪了,百年孤独一股子翻译腔,怎么个文笔天下第一了?

后来想明白了,百年孤独是西学,比较高级。

可高级的应该是内涵,不是文笔。文笔只是翻译腔啊!

我说文笔不好,人家就不乐意了,说你没文化。

百年孤独,创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3.

现代人学西,不学古;认为古文都是糟粕,西方文学才是经典。

这种思想使得西学昌盛,国学文化急速衰落。


大家喜欢看西方流行的经典,可以装逼。

西学经典虽然是翻译腔,却都是白话文,雅俗共赏。而传统经典却都是之乎者也,翻译过来,又给人一种“啰嗦”感,至于原文,没一定的古文基础欣赏不来。

传统文学就这样被我们遗忘了。

连同传统文学一起被遗忘的,还有古人对于文笔的考究。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为人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传统文学字字珠玑。


现代人虽然喜欢这种字字珠玑的文字,却很少有人愿意研究。

他们不打算深入学习古文,却渴望获得这种字字珠玑的本领。于是,大量仿古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譬如备受诟病的: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是你。

乍一看,挺好,仔细一看,这是什么玩意儿。

这做梦的是凤凰座一辉?被人封闭了五官六感,所以,梦见冰河骑着铁马过来救他?

我只能这么解释。


为什么这种莫名其妙的句子乍一看很好呢?

因为这两句诗,大部分人都读过。


4


这很可笑,却是事实。

人们觉得意境深远,是因为这两句话化用了古诗,而这古诗我也知道,我说他写的好,不是赞叹作者,而是赞叹我自己:看呀!我竟然知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大部分人不是夸这两句话好,而是夸自己“见多识广”。


与此类似的还有“你爹要种枇杷树”。

有人说这骂人高级。

为什么?

因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背过,那文章最后一句话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亲手所植。

所以,我看懂这两句话的内涵是:“你妈今晚要死”。

我夸这句话高级,就是夸我自己见多识广。你看!我读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这种思想,给了古风热词市场。

但这些热词,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经不起推敲。

5.

前些年,有个大火的电视剧,叫做《何以笙箫默》,剧中有两句话: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

我有个同事对我说,这两句话写的真美,确实美,我写不出来,这我得承认。

但美则美矣,内涵却并不高。

她为什么觉得这两句话美呢?因为他知道琴瑟代表相思。她怎么知道琴瑟代表相思呢?因为李商隐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所以,琴瑟代表相思。

既然琴瑟起了,何以笙箫停了?

相思起了,爱却没了。

感情的事情,不就如此,所以她觉得美。

我觉得有意思。

笙代表婚姻,箫代表离别。

如果仔细推敲,这两句话总给我一种婚外情的感觉:既然起了相思,为什么婚姻停了?

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

user avatar

网络热词,只是语言的“变异”。而成语,是古代变异出来的语言中,经过长期生存竞争,还能活下来的词语。就是说古代九成的尬词,早就淘汰了,你根本不会知道。---- 所以,你们千万不要小看流传至今的“封建糟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