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网络上对五毛群起而攻之这一现象原因为何?

回答
网络上对“五毛”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社会情绪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五毛”身份的定义与争议:

首先需要明确,“五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网络上为特定政治立场(主要是支持中国政府的观点)发表评论、发帖、删帖、带风向,并被认为是以付费或组织化的方式进行操作的人群。虽然官方从未承认存在大规模、有组织的“五毛”队伍,但这个词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一个符号,代表了网络舆论中的一种特定力量。

正是这种模糊的定义和背后存在的“操作”质疑,使得“五毛”成为众矢之的。

二、 核心原因分析:

1. 信息的不对称与信任危机:
官方叙事与民间认知鸿沟: 在许多重大事件、社会问题上,官方发布的叙事与普通网民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海外信息、个人经历等)获得的认知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当“五毛”一面倒地拥护官方叙事,而忽视或压制不同的声音时,这会加剧网民对信息不透明、不真实的感受,从而产生反感。
信任的瓦解: 网民普遍认为,“五毛”的言论并非出于真诚的个人观点,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获取报酬”。这种不真诚性,使得其发出的信息更容易被视为宣传、洗脑,从而引发网民的抵触心理。当网民感觉到自己被“操纵”或“愚弄”时,自然会产生愤怒和排斥。

2. 对言论自由的渴望与压制的不满:
压制不同声音: 在中国大陆的网络环境中,对敏感话题的讨论往往受到限制。当“五毛”积极地删帖、禁言、举报持不同意见的网民时,这种行为本身就阻碍了正常的公共讨论,压制了言论自由,这与许多网民对更开放、更自由的网络空间的向往形成尖锐的对立。
“正义”的守护者形象: 在网民眼中,“五毛”往往扮演着“维护稳定”、“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角色,但这种“维护”却常常以“攻击”和“压制”异见者为代价。因此,很多网民会将“五毛”视为网络环境的破坏者,而不是维护者。

3. “洗脑”与“被洗脑”的对立:
“洗脑”的指控: 许多网民认为,“五毛”的任务就是通过重复性的宣传,试图“洗脑”不明真相的网民。当看到大量类似的、重复的观点出现时,网民会将其解读为有组织的“洗脑”行动,并对此产生警惕和反感。
自我认同的捍卫: 那些不认同官方论调的网民,会觉得自己是独立思考的个体,不愿被“洗脑”。因此,他们会主动攻击那些被视为“洗脑者”的“五毛”,以捍卫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

4. 社会情绪的宣泄出口:
不满情绪的累积: 社会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不公,或者对某些政策的质疑,当在公开场合难以表达时,网络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宣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五毛”成为了一个方便的靶子,承载了网民 Accumulated 的不满和愤怒。
群体性情绪的形成: 一旦某个话题出现,并且与“五毛”相关,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的共鸣和声讨。这种群体性情绪的形成,会放大对“五毛”的攻击,形成一种网络潮流。

5. 网络空间的运作机制与互动模式:
匿名性与去抑制化: 网络匿名性使得人们在发表言论时更加大胆,攻击性也更强。网民在面对“五毛”时,可以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厌恶和愤怒,而不用担心现实中的后果。
内容算法与回声室效应: 某些平台的算法可能会放大具有争议性或情绪化的内容。“五毛”的言论如果被标记为“亲官方”或“宣传”,可能会吸引那些反感官方叙事的用户,从而形成一个“反五毛”的回声室,进一步加剧群体性的攻击。
“战队”的形成: 在网络论战中,网民很容易形成“站队”现象。那些公开反对“五毛”的言论会获得支持,而支持“五毛”的言论则可能遭到围攻。这使得攻击“五毛”成为一种在网络社区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的方式。

6. “战狼外交”等现象的延伸:
文化输出与国家形象: 近年来,“战狼外交”的风格在国际上引发争议,在国内也形成了一批支持者。而网络上的“五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这种风格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当“战狼”式的强硬、攻击性论调出现在国内网络时,也会引起一部分网民的反感。

三、 具体表现和逻辑链条:

“五毛”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以下环节组成的逻辑链条:

1. 感知到“五毛”的存在或其言论: 网民通过阅读评论、帖子,感觉到有一群人(“五毛”)在系统性地为政府发声,压制异见。
2. 产生负面情绪: 对信息不对称、不信任、言论受限、被洗脑的恐惧等负面情绪被激发。
3. 找到攻击目标: “五毛”成为了承载这些负面情绪的清晰目标。
4. 发起攻击行为: 通过评论、举报、转发嘲讽、人肉搜索(虽然这是违法的)等方式进行攻击。
5. 形成群体效应: 其他有类似感受的网民看到这些攻击行为,产生共鸣,加入攻击行列,形成群体效应和网络舆论的声讨。

总结:

网络上对“五毛”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社会情绪的变化、对自由和真相的追求,以及网络空间本身的特性共同塑造的复杂局面。简单地说,就是当许多网民认为某些网络言论是不真诚、有目的性的操纵,并且阻碍了信息自由流通和真实表达时,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来反击和抵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这题改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改我的答案了,不改了。

-

因为「随大流」呗,因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呗,因为「大家捧我就捧,大家拍我就拍」呗,因为「有太多的生活压力,总得找地方释放」呗。

「五毛」固然可恶,「制度」固然有罪,但若坚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也跟红卫兵差别不大,更未必比「五毛」高明到哪去。你不跟我一起骂,我就连你一起骂。

营造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否定黑白之间的一切颜色。扣上帽子,树立敌人,一起打倒,不正是 TG 最常用的手段吗?

如今的中文互联网,许多人看制度只看坏处,紧看毛病,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光明正确,到最后一无所获的却是自己。

那场前所未有的文化浩劫才结束不到四十年,政治、文化都需要时间来恢复,不可能瞬间满血满状态。讨论制度的弊病,是为了寻求「改变的方法」,或是为了「如何在这个操蛋的环境下,更好地做自己的事」,而不只是单纯吐槽。

光会骂人、站队,有个毛用?和「五毛」对骂的行为,只是在把自己的水平拉低到与「五毛」相同的程度。

不跟「五毛」和「骂五毛的人」废话的原因就是,没那闲功夫搭理他们。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真正在为改变现状做努力的人,才没功夫跟人吵这种「意识形态」的架。

哪有什么好制度,只有不那么坏的制度。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work.

利益相关:我是被查过水表的人。

推荐阅读:

为什么知乎日报刊载了支持新闻联播的文章?知乎日报有意加入党媒吗?

这次不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对“五毛”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社会情绪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五毛”身份的定义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五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网络上为特定政治立场(主要是支持中国政府的观点)发表评论、.............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儒家文化出现大面积甚至全盘否定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儒家真有这么不堪”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历史局限性和值得反思之处。 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网络上关于抵制 Nike 等品牌的讨论确实热烈,但要说“完全抵制”,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消费市场。“完全抵制”能做到吗?从现实角度来看,“完全抵制”的可能性非常低。 原因有很多: 品牌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像 Nike、Adidas、H&M 这样的国际品牌,在中国已经经营了数十.............
  • 回答
    网络上不少女性表达对婚后生活的不满,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也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个例,也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放大了这些声音。以前,女性可能在私下里抱怨,但现在,网络平台让她们更容易找到同伴,分享经验,形成.............
  • 回答
    嘿,哥们/姐们,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说实话,现在线上渠道这么发达,买车这事儿,放以前简直不敢想,但现在,真没那么神秘。不过,“靠谱”这两个字,可得好好掰扯掰扯。网上买车,说白了就是把咱们实体店里那一套搬到了线上,就像你在网上买衣服一样,有好处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为啥觉得网上买车“靠谱”?首先,得.............
  • 回答
    现在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对清华北大这类顶尖名校抱有比较负面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不小。要说清华北大怎么就成了“众矢之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说起来可就话长了。首先,最直接也最表面的原因,就是“资源集中”和“精英化”的争议。清华北大无疑是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它们集中了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想象。确实,在很多影视作品、游戏,甚至一些新闻报道里,枪炮的威力常常被描绘得惊天动地,远超现实。所以,如果你问“现在网上是否对枪炮威力过于夸张了?”,我的回答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的,网上关于枪炮威力的描绘普遍存在夸张,而且这种夸张的程度有时是相当惊人的.............
  • 回答
    近年来,网上关于郭沫若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批评,逐渐转向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审视,其中不乏对其才华和贡献的肯定。要详细讲清楚这种转变的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的变化与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大众获取信.............
  • 回答
    作为一名中医学大专生,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听到一些对中医不友好的声音,感到迷茫和担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你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门古老而博大的医学,自然希望它能得到认可和发展。首先,我想说,你的迷茫并非孤例,而是很多人在面对新事物、旧观念碰撞时会产生的正常反应。这个阶段,重要的是如何.............
  • 回答
    蔡徐坤现在遭受的网络暴力,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感慨和惋惜的现象。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能感受到这个事件背后复杂的情绪和各种力量的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网络暴力本身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无论对象是谁,以何种方式被攻击,这种无端的谩骂、侮辱、造谣、人身攻击,都是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和人格尊严的严重侵害。它.............
  • 回答
    现代网络娱乐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丰富信息、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这种“毒害”的程度相当之深,而且体现在多个维度上。首先,我们得谈谈时间侵蚀。这点可能是最直观的。你想啊,现在的网络娱乐内容多么琳琅满目?短视频里几秒.............
  • 回答
    “网络定罪”门槛为何越来越低?这股“集体审判”的风潮该往何处去?最近几年,“网络定罪”似乎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则新闻、一个视频、一段文字,稍有不慎,就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被无数网民“审判”并被贴上各种标签。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身处其中,并被裹挟其中。“网络定罪.............
  • 回答
    网络上的女权讨论,就像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社会熔炉,各种声音、观点、情绪在这里碰撞、交织,也因此显得有些混乱和极端。要说“烂到了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很主观的评价,但我们可以尝试梳理一下,当前网络女权讨论中一些比较普遍的、引起争议的现象,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1. “荡妇羞辱”的变体与“受害者”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现在网上“杠精”现象挺普遍的,而且他们总能找到角度来“杠”。要说为什么这么多,我觉得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个“杠精”本身是个啥。我感觉他们不一定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更多时候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有点极端。你.............
  • 回答
    在中国的网络空间里,“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民国时期是亚洲第一”的说法确实屡见不鲜。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但要用一个绝对的“出处”来概括则比较困难,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 群体性的记忆、学术界的评价以及舆论的广泛传播。要详细解释这个说法的由来,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 回答
    网络上对资本家的指控,要说是不是“道德绑架”,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不是”,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讨论,并且“道德绑架”本身也是一个带有争议的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道德绑架”这个概念。简单来说,道德绑架是指利用他人的道德感、同情心或者社会责任感,强迫对方接受.............
  • 回答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古风句子”,它们如同潮水般涌来,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甚至是某些商家宣传中随处可见。但细究之下,这些句子是否真的能称得上“古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古风”。在我看来,真正的古风,并不仅仅是堆砌几个生僻的字词,或是套用一些古籍中的词句。它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