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网络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杠精?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现在网上“杠精”现象挺普遍的,而且他们总能找到角度来“杠”。要说为什么这么多,我觉得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说这个“杠精”本身是个啥。我感觉他们不一定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更多时候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有点极端。你想啊,在网上,大家都是匿名的,说话不用负责任,这就像一个放大器,把人骨子里那种想要被关注、想要证明自己的冲动给放大了。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观点不被重视,或者 merasa 被忽视的时候,用一种比较激烈、挑衅的方式发言,反而更能吸引眼球,哪怕是被骂,也算是一种“存在感”。

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现在算法太厉害了,你点喜欢看什么,它就给你推什么。长此以往,很多人就只活在自己喜欢的信息圈子里,接触不到不同的声音。当有人突然跳出来说点不一样的,他们觉得不舒服,就容易用攻击性的语言去反驳,因为这打破了他们舒适区内的认知一致性。这种情况下,“杠”就变成了一种捍卫自己既有观念的方式,他们觉得“我说的才是对的,别人说的不对,我必须怼回去”。

再者,得提提情绪宣泄。咱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压力都挺大的,工作不顺心,生活也不尽如人意。网络就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宣泄口。看到一个帖子,本来就憋着一肚子火,看到里面有自己看不惯的地方,那就正好拿来撒气。这种“杠”其实是把现实中的不满转移到网络上,通过攻击别人来获得短暂的释放。而且,他们可能并不真的关心那个话题本身,只是需要一个发泄的对象。

另外一个角度是心理补偿和优越感。有些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觉得没有什么成就感,或者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见识。在网上跟别人辩论,即使是歪理邪说,只要能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或者让对方承认自己“错了”,就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优越感。这种“杠”是他们弥补自身不足的一种手段,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还有就是,“玩梗”和“跟风”的影响也不小。现在很多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都带有一定的“杠”的意味,比如“你说的都对”、“我不听我不听”之类的。有些年轻人可能一开始也不是真的想杠,就是觉得这样说很酷,或者是在模仿别人。慢慢地,这种说话方式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社交的方式。当一个群体里很多人都这么做的时候,其他人也容易跟着模仿,形成一种群体效应。

最后,也不能排除一部分人就是纯粹的寻找乐趣。对他们来说,看别人因为自己的话而气急败坏,是一种娱乐方式。他们可能并没有恶意,但就是享受这种制造混乱和冲突的过程。这种“杠”是一种游戏心态,他们只是在玩一个“谁能把谁说死”的游戏。

总的来说,我觉得网上“杠精”这么多,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有的是因为表达需求,有的是因为信息茧房,有的是为了宣泄情绪,有的是为了获得心理补偿,有的是受流行文化影响,甚至还有的是纯粹在玩。这些原因有时候还会互相叠加,让这个问题显得更加复杂。

所以,下次在网上遇到杠精的时候,也可以试着理解一下他们背后的原因,当然,理解不代表认同,只是说不定能让你少生气一点。毕竟,每个人在网上发言的动机,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络杠精问题是一个很早就被观察到的现象[1]. 它包含故意唱反调,言语辱骂、激怒对方,错开话题等干扰互联网UGC/PUGC社区建设性内容生产的行为[2]. 是互联网内容社区建设过程中必然遇到的现象,也是必须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

在UGC/PUGC社区中,用户的主要交流行为通过评论/问答形式完成。研究数据证明,用户日均花在社区评论行为上的时长,与用户人格特性中的自觉性/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负相关( ), 与暗黑人格正相关,包括施虐心理(direct sadism , vicarious sadism )、精神变态(psychopathy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 )[3]. 具体地,在互联网社区中的各种行为中,正常的聊天、辩论等行为跟上面提到的暗黑性格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仅有杠精行为(Trolling)跟所有的暗黑人格(包括施虐、自恋、精神变态、马基雅维利主义)都强正相关

上面的结论通俗点说就是,一个热衷于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杠精,很可能(几乎确定地)是一个精神变态的自大狂

继续深入研究这些暗黑人格发现,暗黑人格跟评论频率显著正相关,而且暗黑人格者的杠精行为能显著的提升TA们的愉悦感

作为互联网社区,其管理和经营者当然希望用户日均花在自己社区的时间更长,用户的交流行为更频繁。但上面的数据证明,如果一个互联网社区想要吸引更积极的用户和推动更积极的用户交流行为,那么很可能吸引过来这些性格变态的杠精用户群。这些用户在社区中高频地发表污染社区的杠精言论,其根本目的主要在于取悦自己。这是互联网社区建设中要尤其注意的问题,因为杠精内容和用户会刺激优质用户的情绪,赶走优质内容生产用户,形成用户成分恶性循环,而且杠精内容的频繁出现还会进一步的刺激社区中杠精内容的生产[4], 从而不利于社区优质内容的输出,也不利于社区的长远发展。

当然,正常人格的人有偶尔会输出杠精内容,这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杠精内容的输出跟情绪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

这也是比较好理解的,毕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情绪下也更可能出口伤人。由于情绪跟杠精内容的关系,而情绪在一天中和一周中具有固定的变化趋势,社区中的杠精内容输出频率也会出现变化:

即一天之中晚上(特别是午夜)的杠精内容输出频率最高,早晨最低;一周之中周日和周一的杠精内容输出频率最高,周五周六最低。

用户在参与到与杠精的交流(评论)之后会产生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会刺激用户生产杠精内容,从而形成劣质杠精内容生产的用户内容生产倾向恶性循环:

不难理解地,如果不加主动管控的话,上文提到的用户成分恶性循环机制和用户内容生产倾向恶行循环机制会导致社区交流内容的快速杠精化:

解决杠精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用户成分恶性循环机制和用户内容生产倾向恶性循环机制。这两者都要求快速的甄别杠精内容和杠精用户[6],删除或标定/锁定相关内容[7][8],减少杠精内容推送,对杠精用户进行惩罚,从而达到减少社区中正常用户的杠精内容暴露频率,促进建设性内容的生产。

参考

  1. ^ Binns, A. (2012). DON'T FEED THE TROLLS! Managing troublemakers in magazines' online communities. Journalism Practice, 6(4), 547-562.
  2. ^ Hardaker, C. (2010). Trolling in a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From user discussions to academic definitions.
  3. ^ Buckels, E. E., Trapnell, P. D., & Paulhus, D. L. (2014). Trolls just want to have fu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7, 97-102.
  4. ^ Cheng, J., Danescu-Niculescu-Mizil, C., Leskovec, J., & Bernstein, M. (2017). Anyone can become a trol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online discussion sections show circumstances that can cause civil commentators to engage in aggressive behavior. American Scientist, 105(3), 152-156.
  5. ^ Cheng, J., Bernstein, M., Danescu-Niculescu-Mizil, C., & Leskovec, J. (2017, February). Anyone can become a troll: Causes of trolling behavior in online discuss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7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and social computing (pp. 1217-1230).
  6. ^ Dlala, I. O., Attiaoui, D., Martin, A., & Yaghlane, B. B. (2014, November). Trolls identification within an uncertain framework. In 2014 IEE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o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p. 1011-1015). IEEE.
  7. ^ Galán-García, P., Puerta, J. G. D. L., Gómez, C. L., Santos, I., & Bringas, P. G. (2016).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troll profiles in twitter social network: Application to a real case of cyberbullying. Logic Journal of the IGPL, 24(1), 42-53.
  8. ^ Seah, C. W., Chieu, H. L., Chai, K. M. A., Teow, L. N., & Yeong, L. W. (2015, July). Troll detection by domain-adapting sentiment analysis. In 2015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 (Fusion) (pp. 792-799). IEEE.
user avatar

关键是杠精并不知道自己是杠精。

他们以为自己是马丁路德金和黑格尔、莎士比亚的合体。

你以为杠精是这样的:

杠精自己看来自己是这样的:

杠精们认为自己在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所以他们理直气壮的同时,凸现了自己的道德高度。

杠精们在思辨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快感,一方面道德和智力的优越感,一方面,把他人搞得火气很大,证明了他们操控局势和控制人心的技巧。

这种快感会让他们痴迷,并更加热衷的杠下去。

所以杠精是成瘾的。很难戒掉。

跟沉迷游戏差不多,但更有互动性。

我特别理解他们。

因为如果不是在现实中饱受了社会的毒打和公众号的填鸭,他们不会变成这样。

理解万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现在网上“杠精”现象挺普遍的,而且他们总能找到角度来“杠”。要说为什么这么多,我觉得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个“杠精”本身是个啥。我感觉他们不一定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更多时候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有点极端。你.............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儒家文化出现大面积甚至全盘否定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儒家真有这么不堪”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历史局限性和值得反思之处。 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为什么网络上的声音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景象会差那么大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和论坛,它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且参与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发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疑惑过的。明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似乎大多都能和平共处,性别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但一打开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各种性别对立、互相攻击的言论(我们常说的“打拳”)却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心累。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线上线下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网上“社恐”的帖子铺天盖地,从不敢接电话,到见了人就脸红心跳,再到觉得社交是地狱模式…… 感觉好像一夜之间,我们身边全是这样的人。这到底是大家真的生病了,还是这只是一阵跟风的“无病呻吟”?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社恐”这个词本身就被赋予了很多含义,而且在网络语境.............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丰田世纪的讨论,尤其是在一些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要说这是否是丰田为在中国市场投放类似车型做出的策略,这个角度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细细分析一下。为什么现在丰田世纪突然这么“火”?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丰田世纪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得先弄清楚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丰田世纪(To.............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明明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铺天盖地的Fate/Grand Order(FGO)玩家讨论,什么新活动攻略、英灵强度分析、剧情吐槽,还有各种满破五星卡面舔屏,感觉这个游戏简直是全民都在玩。但走出屏幕,走进现实生活,想找个能一起聊FGO的朋友,却像大海捞针一样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的感受。网上看到的那些天价彩礼的新闻,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听着就让人胆寒。可仔细想想,自己身边结婚的朋友,好像也真没几个是付得起这么高彩礼的。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来捋一捋。首先,网上内容是怎么来的?网上之所以能看到这么多高价彩礼的说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
  • 回答
    网上男女对立愈发严重,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影响。一、 根源溯源:历史遗留与时代变迁的碰撞1. 历史包袱下的不平等感知: 几千年来,男权社会占据主导,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等各个层面都承受着系统性的.............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球,确实能感觉到大家对梅西和C罗的态度,尤其是网络舆论方面,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以前他们俩谁的呼声更高,讨论起来还挺激烈的,现在嘛,感觉一边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网络舆论为何对梅西C罗的态度差异如此之大?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点。 时代变迁与新老交替的浪.............
  • 回答
    杭州一名大学生小陈,在网上谈恋爱,结果被所谓的“女友”骗走了318万元巨款。这位“女友”其实是一名网络主播,而她展示给小陈的,不过是一张张精心挑选的“照骗”。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感到震惊,也再次把“网恋”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什么网恋会让人如此冲动,以至于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现在的网络直播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动漫爱好者可能遇到过的“版本迷思”。您提到的“原来第一集是琦玉锻炼”的版本,很可能您回忆的是 《一拳超人》的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系列,或者是 漫画中描绘琦玉早期锻炼过程的内容,而非2015年播出的电视动画第一季的正片。让我来详细.............
  • 回答
    咱们聊聊网络上那些关于“仇富”的说法,为啥会这么普遍?这事儿吧,不能简单一句“仇富”就概括过去,它背后牵扯着挺多挺复杂的社会情绪和现实情况。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片面说法”,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贫富差距的扩大是现实存在的。这一点大家多少都能感受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
  • 回答
    “网络定罪”门槛为何越来越低?这股“集体审判”的风潮该往何处去?最近几年,“网络定罪”似乎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则新闻、一个视频、一段文字,稍有不慎,就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被无数网民“审判”并被贴上各种标签。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身处其中,并被裹挟其中。“网络定罪.............
  • 回答
    网络上关于抵制 Nike 等品牌的讨论确实热烈,但要说“完全抵制”,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消费市场。“完全抵制”能做到吗?从现实角度来看,“完全抵制”的可能性非常低。 原因有很多: 品牌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像 Nike、Adidas、H&M 这样的国际品牌,在中国已经经营了数十.............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