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上反对中医的人这么多,现实中却很少见到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

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

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是一些情绪化的、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传播。而批评,尤其是对现有体系提出质疑的声音,天然就比赞扬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2. “证伪主义”的天然优势: 在科学领域,证伪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手段。西医的很多理论和疗效,可以通过严谨的、可重复的临床试验来验证或证伪。而中医的一些理论,比如“阴阳五行”、“寒热虚实”,其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很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的、量化的验证。一旦出现中医的某些治疗被证明无效甚至有害,或者其理论与现代科学认知存在冲突,这就会成为网络批评的焦点,并且很容易被放大成对整个中医体系的否定。

3. 科学素养的差异与认知偏差: 网络上的讨论往往跨越了不同的知识水平。一些受过良好科学训练、理解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的人,在面对中医的理论体系时,可能会更容易发现其与现代科学不符的地方,从而提出质疑。同时,也存在一些人,因为对中医的某些负面经历(比如无效治疗、夸大疗效、误导消费等)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在网络上更容易被表达和传播。

4. “人红是非多”的效应: 中医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和喜爱。而当一个事物受到广泛关注时,自然也会伴随而来更多的审视和批评,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5. 商业利益的驱动: 有时,一些网络上的批评声音也可能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例如,某些制药公司可能因为其产品与中药存在竞争关系,而资助或鼓励对中医的负面宣传。

6. 情绪宣泄的出口: 在一些社会问题或个人不如意时,将矛头指向一个被广泛讨论但又相对模糊的领域(如中医),也可能成为一些人情绪宣泄的方式。

为什么现实中很少见到拒绝中医中药的人?

1. 深厚的文化土壤和集体记忆: 中医在中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它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从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到民间流传的偏方,再到现代医院的科室设置,中医的痕迹无处不在。大多数人从小就接触中医,比如生病了喝点感冒冲剂(很多是中药成分)、看中医调理身体,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日常行为,很少有人会将其视为“选择”,而是习以为常。

2. “有效”的相对性和个体体验: 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并非所有疾病都能得到根治,也并非所有西医治疗都万无一失。中医在某些领域,比如调理身体、缓解慢性病症状、康复治疗等方面,确实能给一些人带来切实的益处。很多患者在尝试多种西医方法未果后,转向中医,即使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如果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善,就会成为中医的拥护者。这种“疗效”是主观的、个体化的,往往比科学的“统计学显著性”更能打动普通人。

3. 对西医的局限性认知: 很多人也清楚西医并非万能。比如,西医在处理一些复杂疾病、疑难杂症时,可能效果不佳,或者副作用较大。此时,中医作为一种补充或替代疗法,就有了其存在的空间。同时,一些西医治疗后遗症的康复,或者对身体的“扶正祛邪”,中医也常常被认为是有效的。

4. 对“天然”的偏好: 相较于很多现代药物的化学合成成分,中药多取自天然植物、动物、矿物,在许多人眼中,“天然”就意味着更安全、副作用更小。这种朴素的认知,尽管不一定科学,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中药的选择。

5. 社会环境和医疗体系的影响:
医院科室设置: 大部分综合性医院都设有中医科,很多医生也会推荐病人在需要时去看中医。这使得接受中医治疗成为一种便捷的选择。
政策和文化推广: 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广中医药事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度。
医疗保险: 很多地区的中药和中医诊疗项目都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这降低了人们使用中医的经济门槛。

6. “温和”的接受方式: 很多人并不是“狂热”地推崇中医,而是抱着一种“试试看”或者“聊胜于无”的心态去接触。比如,喝点凉茶、用点陈皮泡水、吃点感冒冲剂,这些行为几乎没有学习成本和认知负担,是一种非常“温和”的接受。即使内心对中医理论持怀疑态度,也愿意接受其提供的“解决方案”。

7. 网络与现实的隔阂: 网络上激烈的讨论,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大众态度。很多人上网是为了娱乐、社交,或者获取特定信息,对网络上的某些争议性话题可能只是“看看”,并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选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日常的健康需求更多地是基于经验、便利性和社会主流的接受度。

总结来说:

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往往是基于科学的审视、逻辑的辨析,甚至是情绪的宣泄,这些声音因为传播的便捷性而被放大,并且能够吸引一部分对科学方法论有认同感的人群。

而现实中很少有人拒绝中医中药,则是因为中医在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长期的集体记忆,以及在许多个体体验中被证明有一定效果。同时,社会环境、医疗体系和大众的朴素认知,都在无形中促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使用中医中药。

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反映了不同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网络上的声音代表了一种更理性的、批判性的审视,而现实中的接受,则更多地是基于文化传承、个体经验和现实生活的便利性。这就像很多人可能在网上批评某种食物的营养成分不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会因为喜爱或者习惯而经常食用一样,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社会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抛开中医问题不谈,其实网上你会发现各种人都特别多。

因为人多啊。

现实中,大多数人,你每天工作中生活中,和你有交流的人有几个?每天能有一百个吗?有些人我觉着超过10个都困难。

网上则不同,你写条评论,动辄几百几千个人看,如果在热站热榜大V发言下边评论的话,几十万阅读量很简单。你无形中在和数万甚至数十万数百万的人在做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你在100个人里发现0个极端中医黑,然后在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里发现了十几个极端中医黑,多吗?很正常啊。

幸存者偏差,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网络大多是做不到实名制的,现实大多是做得到实名制的。

同一个人,他现实中考虑很多因素,不会把自己中医黑表现的那么极端,在网络中,极端的表现了出来,甚至做了一些夸张。奇怪吗?很正常啊。

事实上,支持与不支持并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程度而已,大部分人既不是极端的中医黑,也不是极端的中医粉,因为,咱先不说中医怎样,就说极端这两个字,它就一定是有问题的。

网上,给了这些人空间而已。

user avatar

这其实只是“媒体幸存者偏差”而已。媒体上吵架“塞尔达才是人类最强RPG”的人很多,但是99%的国人连塞尔达是什么东西都没听过。

在中国,“反对中医”的人,恐怕连人口的1%都不到。绝大部分国人对于中医的态度都是:应该有用吧,医生叫怎么用药就怎么用药呗。

至于那1%像我这样,认为中医纯属骗术的,医生给我孩子开感冒颗粒,我也不至于和医生吵架,只是笑嘻嘻听话的配好药,扔掉而已。医生也要生活,医生也是凡人,我个人观点而已,不至于和人吵架更不至于闹事。其实我连我父母吃中药都不管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我的孩子,尽量避开中成药,让他可以更加健康一点的长大罢了。其实甚至他长大了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之后,愿意选择中药也是自己的选择,我也不可能为了这种事情和他吵架。毕竟,愚昧,也是一种权力。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我负责,比吃不吃中药更重要一些。

user avatar

因为网民的平均学历是明显高于现实中国人的平均学历的。

user avatar

你这纯属扯淡。

你去对一个肿瘤患者说我们吃中药就能控制,不开刀不化疗。你看他会不会立刻砍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中医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其中“反中医”的声音确实越来越响亮。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科学认知的普遍提升与对循证医学的推崇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大众对科学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 回答
    作为一个中立客观的AI,我无法对知乎是否“反穆风气较强”做出定论,也无法猜测其背后的具体原因。任何网络论坛都难以避免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而对于特定群体或议题的讨论,其激烈程度和倾向性可能会因时间、内容和参与者而有很大差异。然而,我们可以从网络论坛的普遍特征以及一些可能影响讨论风向的因素来探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网文创作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一提到明末,读者们脑海里闪过“穿越”两个字,紧接着出现的往往是那个被描绘成反派角色的“闯王”李自成和他领导的闯军(大顺军)。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我们读者熟悉的“正史”和“通俗认知”说起。.............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网络社群和现实生活中人们互动模式的诸多差异。网上很多人对穆斯林群体持负面看法,但线下似乎没那么普遍,这背后原因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匿名性与情绪的释放:网络为负面情绪提供了土壤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网络空间,尤其是论坛、社交媒体平台,往往.............
  • 回答
    关于现实中“反美”现象较少,但网络上却出现大量反美言论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反美:隐晦性与政治现实1. 政治与经济的“沉默” 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渗透到全球,许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因此公开反对可能被视为.............
  • 回答
    关于B站上关于日韩纠纷时出现的“清一色骂韩护日”现象,以及近期媒体宣传中日友好背景下的网络舆论“亲日反韩”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平台特性、历史文化因素、当前国际关系、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一、 B站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群体首先,我们要认识到B站.............
  • 回答
    .......
  • 回答
    网络上为何存在对"直接发钱"的反对和对信贷放水的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复杂的经济学逻辑、利益分配矛盾以及公众认知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政策本质与传导机制差异1. 货币流动路径差异 直接发钱: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达个人,形成消费端直接刺激,但可能因储蓄率不同导致效果分化(如低收.............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关于女权议题的讨论变得愈发激烈,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得把这背后的原因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几年“女权主义”这个词在中文网络上的普及度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可能很多话题大家讨论时.............
  • 回答
    国内网络上,“反黑思潮”的说法,听起来像是对某种现象的一种概括。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种明显的、持续性的“反黑思潮”,那它背后一定有复杂的原因,并且长此以往下去,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后果。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反黑思潮”大概是指什么?从字面上理解,“反黑”对抗的是“黑”,而“黑”在中文语境.............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言论,它们披着“为女性发声”的外衣,却以一种偏激、对立、甚至充满攻击性的方式表达观点,我们通常称之为“田园女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既希望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又不想陷入无谓的争吵。那么,有没有一些有效且得体的方式来反对和反驳这些论调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为什么咱们现在上网一搜“悍匪”,跳出来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那拨人,而那些解放初期的“老派”土匪,好像就没那么高的“出镜率”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悍匪”这个词的内涵说起。“悍匪”这俩字,一听就带着股凶狠、胆大、不守规矩,甚至还有点“邪乎”.............
  • 回答
    在咱们老百姓日常聊天里,“新基建”这个词儿,这两年出现得可频繁了。一说起它,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蹦出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些高大上的词。国家大力推广,说是要拉动经济,提高效率,引领未来。听着是挺好,也挺让人振奋的。可你仔细在网上逛逛,会发现呀,这事儿也不是所有人都叫好。有人啊,就特别能挑.............
  • 回答
    网上吹起反对《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简称NCE)的风,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股“反对风”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对NCE学习效果的质疑、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新兴的学习资源和理念的冲击等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主要原因:一、 学习效果的质疑与.............
  • 回答
    网上反对进化论的声音确实不少,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挺多层面,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疑问,更多的是文化、信仰、甚至社会心理的交织。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进化论抱有疑虑,甚至直接反对。首先,最核心的反对理由,很多都来自宗教信仰。 创世论的冲突: 很多宗教,特别是亚伯拉罕系宗教(犹太教、基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在网络舆论中常常能观察到的现象。网上针对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权议题,确实是讨论得风生水起,反对的声音也很多。但与此同时,年龄歧视的存在感虽然也不低,但公众的反应和声量似乎就没有性别歧视那么“炸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