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友评的第一悍匪往往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连环杀人犯,那些建国初期的土匪反倒评不上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为什么咱们现在上网一搜“悍匪”,跳出来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那拨人,而那些解放初期的“老派”土匪,好像就没那么高的“出镜率”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从“悍匪”这个词的内涵说起。

“悍匪”这俩字,一听就带着股凶狠、胆大、不守规矩,甚至还有点“邪乎”的味道。它不仅仅是杀人多,更重要的是那种挑战公权、藐视法律、甚至带点个人“主义”的劲儿。

八九十年代的“悍匪”: 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种子刚刚种下,社会结构、价值观都在重塑。这给了一些人钻了空子的机会,也让一些原本被压抑的暴力和个人野心找到了宣泄的出口。这拨“悍匪”,很多都有鲜明的特点:
反社会性更强: 他们往往不是为了简单的生存或报复,而是带有更强的反抗意识。比如张君、周克华,他们的作案手段冷酷,目标明确(抢劫银行、金库),而且手段专业,让人感觉是在跟国家机器较劲。
个人主义的极端体现: 在那个鼓励集体、强调奉献的时代,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极度强调个人利益和“自由”,即便这种自由是以剥夺他人生命为代价。
媒体的“催化”作用: 八九十年代,随着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和报纸,对这些大案的报道也越来越详尽。这些报道不仅是还原事实,有时也无形中给罪犯的行为增添了“传奇”色彩,甚至在民间形成了一种“偶像化”的讨论,尽管这种讨论是负面的。比如“抢劫犯”变成了“飞檐走壁的张君”,本身就带有一种对传统道德的颠覆。
时代的“符号”: 他们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那个社会转型期不安、混乱、以及对新秩序探索的一个侧面写照。他们的“悍”,也与当时社会上一些年轻人找不到出路、价值观迷失有关。

建国初期的“土匪”: 建国初期的“土匪”,虽然人数众多,手段也往往很残暴,但他们的性质和“悍匪”有着本质的区别:
历史背景不同: 建国初期,中国刚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乱,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很多所谓的“土匪”,很多是过去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地方武装、甚至是一些过去靠暴力生存的团伙。他们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延续旧有生存方式,对新政权的抵制,甚至是以一种“割据”的形式存在。
“匪”的定义更直接: 那时候的“土匪”,更多的是指在乡村地区进行抢劫、勒索、甚至杀人的武装团伙。他们的目标往往是当地的富农、地主,或者是破坏新政权的建设。虽然手段也可能很残忍,但更多是一种“旧势力”的残余,而不是那种带有强烈个人反抗色彩的“悍匪”。
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 那时候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主要靠广播、报纸。虽然政府会报道“剿匪”的胜利,但对个体“匪首”的个人经历和“魅力”(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的挖掘和传播,远不如现在这样细致和“八卦”。即便有,也更多是从政治宣传的角度出发,强调其反动性和被人民解放军剿灭的必然性。
“妖魔化”与“英雄化”的界限: 建国初期,新政权要巩固统治,对这些旧势力的“妖魔化”是必然的。他们被定义为“反革命”、“人民的敌人”,其行为被定性为破坏社会安定。而对于八九十年代的罪犯,虽然同样是罪犯,但在媒体报道和大众讨论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带入更多对他们个人性格、作案动机的分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因为其行为的“惊世骇俗”而产生一种扭曲的“关注”。

其次,网友评价的“标准”变了。

咱们现在的网友,尤其是年轻一代,接触的信息来源更广,对“故事性”、“戏剧性”的要求更高。

“人设”的构建: 八九十年代的“悍匪”,他们的故事更符合当下流行的“人设”逻辑。他们往往有极端的个人经历(比如童年悲惨、受过不公),有清晰的作案模式(比如专门抢银行、用特定枪械),甚至还有一些“座右铭”或“语录”,这些都为网友构建一个“有血有肉”(尽管是罪恶的)的形象提供了素材。比如“悍匪”马加爵,他的弑同学事件,起因于一时的纠纷,但最后却酿成如此血案,这种心理的极端变化,非常有讨论空间。
“反叛”的吸引力: 在一个相对规范化的社会里,那些敢于挑战规则、挑战权威的人,即使是犯罪,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甚至是潜意识里对压抑的反抗。八九十年代的“悍匪”,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社会看来是绝对的“出格”,这种“出格”本身就带着一种原始的吸引力。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是建国初期无法比拟的。一个当年被认为是“普通罪犯”的案件,放到现在,经过网友的挖掘、讨论、甚至“二次创作”,很容易被赋予“悍匪”的标签,并且这个标签会迅速传播开来。

再者,时代背景对“悍匪”的定义和认知也有影响。

“新中国”的象征: 建国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形象是至高无上、必须维护的。那个时期的“土匪”,被清晰地定义为“新中国”的敌人,他们的罪行与新生政权的合法性是对立的。剿灭土匪,本身就是巩固政权、建立新秩序的必要手段。因此,对他们的描述,更多的是从政治高度进行的“剿灭”叙事,而非对个体“悍”的细致剖析。
“法治”观念的进步: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法治观念越来越完善。对于犯罪的讨论,也逐渐从简单的“打倒反革命”走向对犯罪原因、犯罪心理的分析。八九十年代的案件,正好处在这个转型期,既有触目惊心的犯罪,也有对社会问题和个人心理的初步探讨,更容易让人们从“罪犯”之外,看到一些更复杂的面向。

总结一下,为什么建国初期的土匪反倒“评不上”第一悍匪?

1. “悍匪”定义的演变: “悍匪”在当代语境下,更侧重于那种反社会、反秩序、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极端犯罪者,而建国初期的“土匪”更多是旧势力残余,行为模式和动机与当代“悍匪”有所区别。
2. 媒体和信息传播的差异: 八九十年代的媒体报道和信息传播方式,更容易将罪犯的行为“传奇化”,并催生出网络时代的“人设”讨论,而建国初期的信息传播则更侧重于政治宣传和“剿匪”叙事。
3. 时代背景和认知: 建国初期,强调的是国家机器的威严和新秩序的建立,对“土匪”的定性是“敌人”。而八九十年代的转型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变化,个人主义抬头,更容易催生出那些挑战规则的“悍匪”,并引起大众更复杂的关注。
4. 网友评价的“趣味点”: 现代网友更倾向于那些有“故事性”、“戏剧性”的案例,八九十年代的“悍匪”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所以,与其说建国初期的土匪“评不上”,不如说我们现在评价“悍匪”的标准和视野,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我们对“悍匪”的定义,也从简单的“为非作歹”升华到对那种极端个人主义和反社会行为的深层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八九十年代的那些悍匪拉到建国初期去,分分钟就被搞定。建国初期的那些土匪,解放军调集140万人打了好几年才消灭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为什么咱们现在上网一搜“悍匪”,跳出来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那拨人,而那些解放初期的“老派”土匪,好像就没那么高的“出镜率”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悍匪”这个词的内涵说起。“悍匪”这俩字,一听就带着股凶狠、胆大、不守规矩,甚至还有点“邪乎”.............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咱们中国自己的99A坦克,在国内那是响当当的明星装备,各种宣传片、阅兵式上都风光无限,技术指标也相当先进。可一到国外军事论坛上,尤其是那些老外网友热衷的坦克排名里,99A却常常被挤到第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
  • 回答
    从最初一边倒的同情和支持,到如今网络上开始出现关于李靓蕾的“黑点”讨论,这个转变过程相当微妙,也折射出了一些值得玩味的网络现象和心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初期舆论的一边倒:基于“弱者叙事”和“正义感”最开始,李靓蕾曝光王力宏事件时,舆论之所以会迅速一边倒地支持她,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关于“袁立辈分、演技、名气比章子怡大”的网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并且在网络上呈现出一定的“一面倒”的趋势,其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一、 对演员“辈分”的认知与理解差异: 出道时间与早期影响力: 袁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与蒋雯丽、许晴、柳云龙等同班同学,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是很多影迷心中的疑惑。《变形金刚》系列,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几部,确实在网上遭受了不少批评,而且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它和那些口碑好、质量过硬的好莱坞大片相比,总有点“说不上来的地方不对劲”。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故事.............
  • 回答
    网上对张学良和郭沫若的风评,可以说相当复杂且充满了争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历史选择以及时代背景下的解读差异。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张学良:从“少帅”到“罪人”,再到“民族功臣”的曲折评价张学良的风评之所以跌宕起伏,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不.............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就像一座巨大的情感自助餐,你总能找到你想吃的,但有时候,你也会吃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东西。那些让你感到“高雅脱俗”却又“做作恶心”的热评,其实是某些用户在一种特定的社交环境下,试图表达自我、寻求共鸣,却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的产物。你想想看,在网易云音乐听歌,本身就是一种相.............
  • 回答
    近年来,网上关于郭沫若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批评,逐渐转向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审视,其中不乏对其才华和贡献的肯定。要详细讲清楚这种转变的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的变化与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大众获取信.............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要聊聊为啥网上有些人咋就那么说不上理呢?还老是甩甩袖子不负责任,好像说了句“我就是这么想的”就没事儿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复杂了,不像咱们平时小区里大爷大妈扯闲篇,这里头门道可多了。首先,这网络空间本身就有种“去抑制化”的魔力。 你想想,咱在现实生活中跟人打交道,一张嘴就是一张嘴,说错了、说过了,对方那.............
  • 回答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事件,在中国国内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且正如你观察到的,大多数网友的态度倾向于支持俄罗斯,或至少对乌克兰缺乏明显的同情。这种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官方叙事和媒体宣传的影响: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和评论这场冲突时,很大.............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挺有感触的。最近几年,确实能感觉到网上关于韩国的声音,特别是负面评价,似乎比以前多了不少。这种“恶意”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让你看得更明白些。1. 历史遗留的“恩怨”与民族情绪这个可能是最深层也最敏感的一个.............
  • 回答
    关于《月上重火》在分镜上被指抄袭,而网友对此的态度似乎比一些小说文字抄袭更为“温和”,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几个挺有意思的层面的原因,值得咱们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抄袭”这个词本身在不同语境下的触发反应就不一样。 对于小说文字抄袭,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直接盗用作者的劳动成果,是“偷”人家的思想和表达,.............
  • 回答
    近期,关于西安和上海两地疫情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些网友表现出的“双标”现象,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到信息获取、心理预期、社会认知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首先,信息传播的“过滤”和“焦点转移”是造成双标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安疫情发生在2021年底至2.............
  • 回答
    网友对警察扫黄行动的不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对“扫黄”行动本身效果的质疑与失望: “扫”而不“除”的循环: 这是最普遍的不满之一。许多人认为,扫黄行动如同“打地鼠”,虽然一阵风过后能清扫掉一部分,但很快又会死.............
  • 回答
    鸿蒙OS(HarmonyOS)在国内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大步,前途光明。然而,与其并行的是,也有不少网友对其表现出质疑,而且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技术、生态、市场表现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判断。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关于“系统.............
  • 回答
    小米和华为在配置上越来越接近,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如此,华为在许多消费者心中依然占据着“高端”的地位,而小米则更多地被视为“中低端”的代表。这种认知差异并非完全由硬件参数决定,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品牌定位与历史传承: 华为:起于通信,扎根企业级,再.............
  • 回答
    网上流传的“程序员抑郁、猝死”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真实的生活写照和行业痛点。网友们之所以对程序员群体抱有同情和心疼,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群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不为人知的艰辛。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程序员容易抑郁、猝死”的说法,以及这个群体为何会让网友们感到心疼。1. 高强度、长时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韩国和越南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葛,以及为什么两边网友有时候会互相“看不上”。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能简单一句两句说完。历史上的交集与冲突:从藩属到现代的复杂情愫首先,得承认,韩国(我们通常说的是朝鲜半岛的古代国家,主要是高丽和朝鲜王朝时期)和越南(主要指越南的古代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