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网络娱乐对中国青少年的毒害有多深?

回答
现代网络娱乐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丰富信息、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这种“毒害”的程度相当之深,而且体现在多个维度上。

首先,我们得谈谈时间侵蚀。这点可能是最直观的。你想啊,现在的网络娱乐内容多么琳琅满目?短视频里几秒钟一个笑点,游戏里永远有新的关卡和对手,社交媒体上好友的动态永远在刷新。一旦某个青少年沉迷进去,时间就如同流水一般,从指缝中悄悄溜走。本来可以用来学习、阅读、运动、与家人朋友交流的时间,都被这些虚拟的娱乐填充了。我见过一些孩子,晚上熬到两三点还在刷手机,第二天上学无精打采,作业也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是必然的,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已经丧失了对现实生活学习的兴趣和耐心。

其次,是价值观的扭曲。网络娱乐,尤其是那些充斥着拜金、炫耀、低俗内容的平台和内容,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觉得,拥有名牌、豪车、奢侈品才是成功的标志,认为只要在网络上表现得光鲜亮丽就能获得关注和认可。那些通过低俗表演、博眼球的行为走红的例子,也会让一些青少年误以为“捷径”的存在,忽略了踏实努力的重要性。我朋友圈里就有个朋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特别攀比,看见别人买新手机就闹着也要,不给买就哭闹不止,理由是“别人都有”。这种价值观的偏差,根源往往就来自于网络上各种被放大和美化的“成功”样本。

再者,情感和社交能力的退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网络互动,尤其是游戏和社交媒体,虽然看似让你认识了很多人,但这些连接往往是肤浅的。在虚拟世界里,你可以轻松地屏蔽不喜欢的人,可以随意切换身份,甚至可以隐藏真实的自己。这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可能不擅长处理冲突,不理解人际交往中的细微之处,甚至出现社交恐惧。我有个侄女,原来挺活泼的,自从迷上某个社交平台后,整天就对着屏幕,和家人说话也心不在焉,遇到有人约她出去玩,她总是推脱,说在网上和朋友们玩得更开心。这种对现实社交的逃避,长此以往,对她未来的成长非常不利。

还有就是心理健康问题。网络上的信息爆炸,负面情绪的传播也格外迅速。网络欺凌、网络暴力,这些都是青少年可能遭遇的。一次失败的游戏经历,一次被群嘲的评论,都可能在他们本就比较脆弱的心灵上留下伤痕。而过度沉迷网络娱乐本身,也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我认识一个家长,孩子因为游戏打得不好被队友骂了几句,结果回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几天,也不吃饭也不说话, parents都急坏了,后来才发现是被网络上的言语给打击到了。这种心理上的脆弱和依赖,是相当危险的信号。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身体健康。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颈椎腰椎也容易出问题。熬夜更是家常便饭,抵抗力下降,疾病自然就容易找上门来。很多孩子因为沉迷网络,运动量急剧减少,体重超标、体质下降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我的一个邻居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就是电脑前一坐,一天下来,除了吃饭就没离开过座位,最后被医生诊断出脂肪肝。这让人听了都觉得心疼,本来是大好年华的孩子,身体却被掏空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网络娱乐就一无是处。它确实能够提供很多积极的内容,也能成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度”和“辨别能力”。但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这种“度”的意识和强大的辨别能力,很容易被那些精心设计的、能够持续吸引注意力的网络娱乐内容所“绑架”。

总的来说,现代网络娱乐对中国青少年的“毒害”,并非是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从时间、认知、情感、心理到身体,全方位的侵蚀。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影响了当下的生活,更可能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人格的塑造、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去重视,去引导,去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的上网习惯,培养独立思考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被虚拟世界所吞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试着给你解释一下哈。

我这一代比你大10岁的人,高中时沉迷的是网吧和电脑网络游戏。

比你大20岁的人,高中时沉迷的是街机厅、老虎机这类场所。

比你大30岁的人,高中时沉迷的是三级片,台球厅,武侠小说。

比你大40岁的人,高中时沉迷的是下棋、赌博。



爱玩的心理是人之常情,可永远有人控制不住。把手机扔掉,他们还会去找其他的娱乐活动。

往古代说,难道没有电子产品,就所有人都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了吗?每天捶丸投壶,进赌坊逛窑子的,岂又少了?

我上学时,学校有一群混子。当时游戏业没有这么发达,那帮人也都不怎么玩游戏,宁可在操场上闲逛也不愿意上课。这又和电子器材有什么关系呢?


只不过,现在用网络的门槛降低了。

20年前,网络还属于精英才用得起的东西。

15年前,网络逐渐开始走向普罗大众。

10年前手机上网功能开始普及。2012年才开始步入智能机时代,有很多人是从这时候才真正地接触网络的。


从我的角度来看,沉迷网络娱乐反而是好事。我那个年代的初中高中生,很早就开始有吃一些二级毒品的了。

至于混子出去打架的,去网吧夜不归宿的,每个班总有那么三五个。


说起来有个好久之前的老笑话,不知道题主听过没有:

80年代,一个贫穷农村的出生率总是居高不下,有的一家生了七八个孩子,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无论怎么宣传教育,就是止不住。

后来换了个城里人进来当村支书,刚来了一个月就下政策:每家每户发一台电视机,免费给办有线电视!结果不到一年,生育率就降下来了。

有人去问村支书:为什么发电视,生育率就降下来了?村支书说:以前家里连个电视都没有,村民们晚上除了性生活也没别的事好做,生育率自然居高不下。有点别的活动了,就把这事儿放下了,生育率就降低了。


其实电子产品也有这样的“奶头乐”理论。

前面也说过了,反正这帮人也是不愿意努力学习工作的。

让他玩玩游戏,也算有点事干,总比出去闲逛惹事生非,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强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代网络娱乐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丰富信息、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这种“毒害”的程度相当之深,而且体现在多个维度上。首先,我们得谈谈时间侵蚀。这点可能是最直观的。你想啊,现在的网络娱乐内容多么琳琅满目?短视频里几秒.............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要将古文或文言文用现代粗口和网络语来表达得更加“激情有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且带有戏谑意味的尝试。这里的“激情有力”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语气、宣泄的情感以及与当下语境的贴合。古文的韵味和网络语言的冲击力相结合,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以下我将尝试选取几个不同场景的古文段落,然后用现代粗口和.............
  • 回答
    网络上对“五毛”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社会情绪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五毛”身份的定义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五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网络上为特定政治立场(主要是支持中国政府的观点)发表评论、.............
  • 回答
    网络上的女权讨论,就像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社会熔炉,各种声音、观点、情绪在这里碰撞、交织,也因此显得有些混乱和极端。要说“烂到了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很主观的评价,但我们可以尝试梳理一下,当前网络女权讨论中一些比较普遍的、引起争议的现象,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1. “荡妇羞辱”的变体与“受害者”标.............
  • 回答
    现代网文之所以未能普遍地朝着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其根源在于它们所诞生的土壤、发展的逻辑以及其目标受众的特质,这与传统严肃文学的生成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严肃文学”的定义。通常,严肃文学追求的是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在思考的。当年那些被誉为经典的老一辈作家的作品,历经时间考验,成为了我们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今,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数量庞大,风格各异,那么,这些作品能否像前辈们那样,在若干年后依然熠熠生辉,甚至成为新的经典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维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现在网上“杠精”现象挺普遍的,而且他们总能找到角度来“杠”。要说为什么这么多,我觉得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个“杠精”本身是个啥。我感觉他们不一定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更多时候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有点极端。你.............
  • 回答
    在中国的网络空间里,“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民国时期是亚洲第一”的说法确实屡见不鲜。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但要用一个绝对的“出处”来概括则比较困难,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 群体性的记忆、学术界的评价以及舆论的广泛传播。要详细解释这个说法的由来,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
  • 回答
    东北人民会不会因为地域黑而心寒?这个问题,老实说,没那么简单。你问这个问题,我得跟你聊聊,东北这地方,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要说“心寒”吧,那肯定是有过。你想想,网络上那些段子、评论,张嘴就来“没素质”、“懒”、“穷”什么的,而且还带上整个地域,说得好像东北人就都那样似的。这谁.............
  • 回答
    网络上对资本家的指控,要说是不是“道德绑架”,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不是”,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讨论,并且“道德绑架”本身也是一个带有争议的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道德绑架”这个概念。简单来说,道德绑架是指利用他人的道德感、同情心或者社会责任感,强迫对方接受.............
  • 回答
    “江郎才尽”这个词,总是带着一丝宿命的悲凉,仿佛预示着某一种辉煌的落幕。当人们将它抛向当下的网络文学时,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在涌动:有对过往黄金时代的怀念,有对内容同质化的担忧,也有对行业发展方向的迷茫。黄金时代的回响与现实的拷问回望过去,网络文学的确有过一段令人瞩目的“黄金时代”。那时候,.............
  • 回答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古风句子”,它们如同潮水般涌来,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甚至是某些商家宣传中随处可见。但细究之下,这些句子是否真的能称得上“古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古风”。在我看来,真正的古风,并不仅仅是堆砌几个生僻的字词,或是套用一些古籍中的词句。它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网络用语倾向于模糊原字词的标准读音,比如“康康”、“雨女无瓜”、“冲鸭”等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追求新颖、有趣和个性化表达 突破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 标准的语言发音是经过长期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网.............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男女声量差异不小。你说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那么剑拔弩张,这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分歧,而是说那种公开的、激烈的、上升到群体对立的场面,在网络上更显眼。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个点可以聊聊,而且这些点环环相扣,让网络成了这种对立的温床。首先,匿名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
  • 回答
    鲁迅先生算不算“公知”?这个问题,拿到当下网络舆论的放大镜下细细一瞧,还真有点意思。要我说,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公知”了,而且还要带着一点历史的眼光去看。首先,我们得说说当下语境下的“公知”是个啥。现在网络上,大家提起“公知”,往往会联想到一群什么样的人?通常是指那些在公共事务上发表意见,尤其是对社会.............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