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网文为何没有向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

回答
现代网文之所以未能普遍地朝着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其根源在于它们所诞生的土壤、发展的逻辑以及其目标受众的特质,这与传统严肃文学的生成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严肃文学”的定义。通常,严肃文学追求的是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描绘,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在语言和形式上的创新与锤炼。它往往需要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构思、打磨,并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有着极高的要求。严肃文学的读者群体也相对更为精炼,他们期待的是智力上的挑战、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比之下,现代网文的诞生环境就截然不同。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内容创作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低门槛。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这种开放性固然带来了创作的繁荣和多样性,但也意味着大多数网文的初心和驱动力与严肃文学有所偏差。

1. 商业驱动与“爽感”至上:

现代网文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强大的商业属性。大多数网文平台采取的是订阅付费模式,这意味着作者的收入直接与读者的付费意愿挂钩。而读者的付费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能否让他们获得即时的“爽感”——无论是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主角的快速崛起、能力的无限膨胀,还是情感上的满足和宣泄。

为了迎合这种市场需求,网文作者往往会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爽点”公式。比如,主角总是拥有过人的天赋或奇遇,能够轻松解决一切难题;反派被打脸,主角一路高歌猛进;情节推进迅速,冗余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常常被削减,以避免拖慢节奏;对话直白,情感表达也倾向于直给而非含蓄。这种模式能够快速吸引和留住读者,形成稳定的付费群体,从而实现商业上的成功。然而,这种对“爽感”的极致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严肃文学所追求的深度挖掘、复杂性展现和细微之处的描摹空间。

严肃文学的创作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它需要作者沉淀生活经验,反思人性,并在语言上反复斟酌。这种过程很难与网文市场对“快速更新”、“海量订阅”的期待相契合。如果作者花费大量时间去打磨一个人物的心理弧线,或者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极致的艺术性,可能会因为节奏过慢、不够“爽”而失去大量的读者,最终导致作品的商业失败。

2. 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期望:

与严肃文学的读者不同,大多数网文读者更倾向于将网络阅读视为一种轻松的娱乐方式。他们可能在通勤、休息时间碎片化地阅读,期待的是一种逃离现实的慰藉和即时满足。因此,他们对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价值的容忍度和要求也相对较低。

这种阅读习惯和期望也反过来塑造了网文的创作模式。作者会更倾向于迎合读者的大众口味,而非挑战他们的认知边界。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扁平化的,善恶分明,主题也多集中在爱情、冒险、复仇、权力斗争等相对容易理解和引起共鸣的领域。即使是探讨现实问题,也往往会以一种较为浅显、戏剧化的方式呈现,而不是进行深入的社会学或哲学层面的分析。

与此相对,严肃文学往往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思考,它可能涉及晦涩的哲学议题,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对现实的尖锐批判,这些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化储备。网文的读者群体更为广泛,对阅读的要求也相对更低,这使得将网文推向严肃文学的方向,本身就面临着受众基础的限制。

3. 创作环境与评价体系:

网文平台和资本的介入,也深刻影响了网文的发展方向。平台更看重的是数据表现,如点击量、收藏量、订阅量、评论量等。这些数据往往更偏向于作品的“大众吸引力”而非“艺术价值”。资本也倾向于投资那些能够快速带来回报的作品,而严肃文学的价值实现周期往往更长,且不确定性更高。

此外,网文的评价体系也与严肃文学不同。严肃文学的评价往往由文学评论家、学术界等专业人士主导,他们从文学史、美学、思想性等角度进行评价。而网文的评价则更多地由读者评论、打分、推荐票等构成,这些评价更容易受到情节、人物设定、更新频率等直观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作者更容易受到数据和市场反馈的引导,从而调整创作方向,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收益。久而久之,这种模式就形成了一种“正反馈循环”,使得以“爽点”为核心的网文创作模式得以固化和流行。

4. 题材与风格的局限性:

虽然网文题材包罗万象,但不少主流题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承载严肃文学所追求的深刻内涵。例如,玄幻、仙侠等题材,往往围绕着升级打怪、修为突破展开,虽然可以构建宏大的世界观,但其核心逻辑更多是基于一套奇幻的规则,而非对现实世界的精妙隐喻或批判。即使是都市题材,也常常围绕着个人奋斗、财富积累或情感纠葛展开,对社会深层矛盾的触及往往是肤浅的。

当然,这并非绝对。一些网文作者也在尝试在这些题材中融入更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但从整体趋势来看,能够真正触及严肃文学核心的网文仍然是少数。

5. 对“严肃”的误读与回避: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很多网文作者和读者可能对“严肃文学”存在一定的误读或回避。有些人可能将“严肃”等同于“晦涩”、“沉重”、“枯燥”,认为那是阳春白雪,不接地气,不适合大众阅读。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而一些作者也可能因为市场导向,不愿意冒着“曲高和寡”的风险去进行严肃的创作。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网文未能普遍向严肃文学方向发展,是商业驱动、读者需求、创作环境、题材局限以及对“严肃”的认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网文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其生命力在于其能够快速响应时代变化,满足大众娱乐需求,并在商业模式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也正是它与传统严肃文学在根基上存在差异的地方。

这并非要否定网文的价值,很多网文作品在故事性、想象力、娱乐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们也构成了当代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说,如果将“严肃文学”的标准套用在所有网文身上,那是不切实际的。网文有其自身的生态逻辑和发展路径,它正在以一种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特性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内容,并不断演变。或许,未来会出现更多在网文平台崛起,同时又具备严肃文学特质的作品,但这条道路注定充满挑战,需要作者在商业诉求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更为精妙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文为什么绝大部分看起来都是清一色的套路文,没有向这些方向发展?

那是首先,网文本身时间还不够长,最老的一批业者,从业时间也就只有十几年,他们还没有强大到能用自己的名字吸引流量。

二是因为网文是极少数,所有的从业者都可以被观众看到的文学类型。

这就是个流量问题,世界上的文学作品都是相同的,重要的是引流能力。

可能你不太懂,

我们不如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网文写成严肃文学不赚钱呢?

排除绝大部分网文作者本身写作能力也根本不达标,完全写不出什么好的文学来这个因素以外(无贬义,99%的人都不可能写出那些大师级别的作品来)。

我们假设网文作者能写出来,它也依旧不赚钱,因为前面不好看,矛盾不激烈,大家看不下去,书没有关注度,消失了,扑街了。

但我们回想一下,那些长篇的经典文学,开始阅读的时候真的好看么?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洛丽塔的时候,前面100页我看的昏昏欲睡,感觉这个作者写的就是一堆无用的废话。

但我还是会看完它,最后发现它的美。

原因是什么,因为它是洛丽塔!

因为它是洛丽塔!

它是洛丽塔!

懂我的意思么?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这两个名字,就能让读者乖乖的看完100页不知所云的内容,因为读者知道这是牛人写的。

而网文根本不具备啊,你顶着一个籍籍无名的ID,写着一篇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能坚持多久的故事,要是再爽不起来,谁给你捧场,谁愿意跟着往下看啊。

就算你有能力,你的书压根活不到你的伏笔都出来的时候啊,这是内因。

所以需要这个行业从业时间更久后,网文界有了足够数量的,已经成名的牛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开始写这类“慢热书”,网文才会“非套路文学”大爆发。

2,外因方面,其实所谓网文套路文多是彻底的错觉,文学本来就是套路文多。那为什么你会感觉只有网文这样呢?

你去看看那些文学大家的经历。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早年都有过给小报写三流故事糊口的时候,小妇人的作者年轻时候就是靠发表这些作品过活的。

他们籍籍无名的时候写的故事被退稿的也多的数不胜数。

罪与罚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还在投递垃圾惊悚小说稿件赚钱糊口。

跟他们同批一起以写作为梦想的人,死掉了千千万万,而他们的稿件你根本看都看不见就进了废纸篓。

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扑街网文作者还是幸运的,起码他们写出的那些“毫无价值”的废纸还能被公开“发表”,让大众看到。这才是你觉得网文屎多的真正原因。

以前纸媒时代那成堆的屎,那些模仿福尔摩斯的劣质探案小说,那些尝试复刻乱世佳人的三俗农妇小说,那些描写美国南部乡村不伦恋情的文学垃圾,和那些恨不得把荒野大镖客抄下来的西部廉价爆米花文学。

他们全在废纸篓里,你根本看不到啊,网文就是因为都可以发,不会进废纸篓,你才会感觉屎多套路文多。

纸媒的那些套路文连被印刷都不够格。

最后看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成名的约翰加纳德的《成为小说家 on becoming a novelist》是怎么说的这件事

这是将近半世纪前的一本书了,意在帮助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成为小说作者。

然而就算是半世纪以前,还是在大洋彼岸,当时的作者也知道,你要玩这一行,要么自己有个小圈子,也就是你忠诚的读者群,你自己是个小神。要么十五页之内设法满足读者的第一需求,也就是黄金三章,否则你早晚写不下去。

很简单不是么,其实游戏规则一直没有变,网文和纸媒文字是一样的,只不过纸媒那些失败者连声音都发不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代网文之所以未能普遍地朝着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其根源在于它们所诞生的土壤、发展的逻辑以及其目标受众的特质,这与传统严肃文学的生成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严肃文学”的定义。通常,严肃文学追求的是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让人感慨的,感觉这些年,想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网络小说,越来越难了。确实,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好像网文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作品,质量上总觉得差了点意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但如果非要我掰扯掰扯,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是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市场导向和“快餐文化”的盛行,让一些创作.............
  • 回答
    在谈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也就是后来的 Zhaorong (昭容) 氏,以及她的身世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唐朝时期,她的隋朝出身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需要刻意回避,而到了现代的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中,却乐于大书特书,将其作为重要的“卖点”来渲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最近在网上,“逢腾讯必反”的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一群人,对腾讯几乎是张口就来地批评,甚至到了“只要是腾讯做的,就一定是错的”这种程度,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掺杂着不少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1. 庞大的体量与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首先得承认,腾讯这家公司太大了。.............
  • 回答
    网络上对“五毛”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社会情绪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五毛”身份的定义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五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网络上为特定政治立场(主要是支持中国政府的观点)发表评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网上和现实中的女性行为差异挺大,尤其是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网上双标严重,现实却很少”的现象。首先,得承认网上和现实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场域,人的表现自然会有差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一捋一下。一、 匿名性和疏离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网上抱怨房价高,现实中却盼着涨”——这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充斥着对高房价的愤懑和无奈,觉得“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另一边,又似乎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对房价的上涨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小说,确实存在着一种从“讲故事”向“贩卖情绪”转变的倾向,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文的创作和发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拆解这个转变的核心,再分析其带来的利弊。从“讲故事”到“贩卖情绪”:变化的土壤首先,我们得明白,故事本身就是承载情绪的载体。但这里说的“讲故事”,更侧重于构建.............
  • 回答
    章子怡以其精湛演技和国际影响力,一直备受瞩目。然而,她在某些影视作品中尝试扮演少女角色时,却遭遇了网友的不少吐槽和质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年龄与角色不符,而是折射出当前影视行业以及观众审美趋势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什么章子怡饰演少女会遭吐槽?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年龄感与角色的割裂。观众对于演员的.............
  • 回答
    这种矛盾的社会现象,即“媒体谴责美国警察的种族主义暴行,网民称赞肖万是真正的美国队长和英雄”,是美国社会复杂性、政治极化和信息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媒体的角色与视角: 主流媒体的叙事: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警察暴力事件,特别是涉及种族.............
  • 回答
    王宝强离婚事件确实在8月15日那天,盖过了日本投降日的官方纪念报道,甚至在网络舆论场上引发了海啸般的讨论。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了媒体生态、社会心态以及信息传播的固有规律。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有其内在的“话题性”和“即时性”的权力。 话题性:情感共鸣与戏剧性.............
  • 回答
    游戏行业动荡,莉莉丝、网易等多位内部人士证实已砍掉自研项目或内部调整,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宏观环境、市场变化、企业自身策略以及行业痛点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一、 宏观经济环境与全球市场压力1.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
  •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丰田世纪的讨论,尤其是在一些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要说这是否是丰田为在中国市场投放类似车型做出的策略,这个角度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细细分析一下。为什么现在丰田世纪突然这么“火”?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丰田世纪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得先弄清楚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丰田世纪(To.............
  • 回答
    延迟退休这事儿,现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几乎天天都能看到相关讨论。不少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那些出来说“要延迟退休”的专家们,到底是不是真的站在咱们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是真心为了咱们好,还是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说些不着边际的理论?说实话,这问题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瞅.............
  • 回答
    近年来,网上关于郭沫若的评价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批评,逐渐转向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审视,其中不乏对其才华和贡献的肯定。要详细讲清楚这种转变的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的变化与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大众获取信.............
  • 回答
    众网友为官方封杀 PG ONE 而叫好现象的深入解读众网友对官方封杀 PG ONE 的行为“叫好”,这一现象背后是复杂交织的社会情绪、价值判断和文化思潮的集中体现。要深入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PG ONE 事件本身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首先,回顾 PG ONE 事件的起因至关重要。201.............
  • 回答
    看到齐鲁网关于山东理工大学校庆的报道,我确实感到有些失望,甚至可以说是担忧。这种不真实、失实的报道,确实让人不得不思考,当前的新闻媒体究竟走到了哪一步。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几个层面:一、信息失真与夸大其词: 事件核心偏移: 校庆本身是一个纪念性的、回顾与展望的场合,更侧重于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