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网络上男女性别对立非常常见,而现实生活中却很少?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男女声量差异不小。你说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那么剑拔弩张,这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分歧,而是说那种公开的、激烈的、上升到群体对立的场面,在网络上更显眼。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个点可以聊聊,而且这些点环环相扣,让网络成了这种对立的温床。

首先,匿名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人交流,大多知道对方是谁,是同学、同事、朋友还是家人。即便观点不合,也很难完全抛开顾虑去说一些伤人的话,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总得留点情面。就算吵起来,也有即时性的后果,比如别人会怎么看你,甚至可能影响你的工作、生活。但网络就不一样了,一个头像、一个ID,很多时候并不能准确对应到真实世界里的某个人。这种“看不见脸”的距离感,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表达攻击性言论的心理门槛。我可以肆无忌惮地输出自己的情绪,不需要为言语的后果承担直接的、现实的代价,顶多就是被删帖封号,相比之下,这种“代价”显得微不足道。

其次,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在加剧隔阂。 现在大家刷手机,都是算法在背后推着你。如果你之前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兴趣,比如看了几篇关于男性や女性的评论文章,算法就会觉得“哦,你喜欢这个”,然后就会源源不断地给你推送类似的内容,包括各种争议观点、极端言论。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人都这么想,好像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剑拔弩张的。你想想,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和一群观点一致的朋友聊天,可能感觉不到什么不同。但网络世界,特别是某些论坛、社交媒体平台,很容易把你推到某个“阵营”里,让你觉得自己是“多数派”或者“少数派”但声音被压制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我们”和“他们”的认知,而且信息茧房还会不断强化这种认知,让你越来越觉得对方是完全对立的、不可理喻的。

再者,情绪的放大和共鸣效应。 网络是情绪的发泄场。很多时候,人们在网上发言,不完全是为了理性讨论,而是为了宣泄内心的不满、委屈、愤怒。当有人抛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观点时,很容易就能引发一部分人的强烈共鸣,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带有某种负面情绪的人。这种共鸣就像一个火种,点燃了更多人的情绪。然后,大家开始互相点赞、互相附和,形成一种“回声室效应”,让错误或偏激的观点也显得好像很有道理、很有市场。你看到别人跟你一样骂同一个群体,会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这种集体认同感是很强的,会促使你更加坚定地表达这种情绪,甚至变得更加激进。

还有,议题设置和流量驱动。 很多平台和内容生产者,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会故意制造和放大一些性别冲突的议题。性别话题本身就容易触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和身份认同,一旦被包装成对立的叙事,就很容易引爆网络。有时候,一个模棱两可的事件,或者一句无心之语,就会被一些人抓住,然后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传播开来,并且往“性别对立”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本来没有那么强烈的个体,也可能被卷入其中,被裹挟着站队,甚至因为害怕被贴上“不属于自己阵营”的标签而被迫发表一些激烈的言论。

最后,抽象化和标签化。 在网络上,我们谈论的往往是“男性”和“女性”这两个宏大的、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很容易把某个群体中的个别负面行为,上升到整个群体的“劣根性”,然后给整个群体贴上标签。比如,因为某个男性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就说“所有男性都这样”;反之亦然。这种标签化的沟通方式,极大地简化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差异,将问题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性别之间的矛盾。现实生活中,你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人,你可能认识他们很久,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知道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否定他们。你跟你的男性朋友、女性朋友交流,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个性,而不是单纯的性别身份。

综合起来看,网络上的匿名性、算法推荐、情绪放大、流量驱动以及抽象化标签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性别对立在网络空间里显得尤为突出和激烈。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更直接的联系、更真实的互动以及更复杂的个人认知,这种纯粹的、极端的性别对立往往难以形成规模和持久的声势。当然,这不代表现实生活中没有问题,只是表达的方式和影响的范围,与网络上有着天壤之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典现实没对立

1942年的西伯利亚居民:为什么现在报纸上德苏对立非常严重,而现实生活却很少?

user avatar

别说了,我现在就怀疑合租的女性精神不太正常,过于自私。

我在屋里连麦玩游戏分贝高了,她过来敲门,这的确是我不对。

但是为什么她在屋里关着门弹钢琴,噪音能传过两扇门直达我耳边呢?

嫌我抽烟,可是我都是在自己屋里抽的呀,关着门熏死我也不关你事儿吧?

自己一户用厨房,把厨房弄得一股酸味,要不是房东发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收拾呢。(我的一篇回答里写过,还有视频,那叫一个恶心人)

生理期直接放飞自我乱甩,马桶圈上有,洗衣机上也有,就昨天晚上的事,我看到都恶心完了,垃圾桶里也有。顺便说一句,这垃圾桶我也是不用的,全是她一个人祸祸,纸堆满掉出来也不知道一周以内能不能清理掉。

我是次卧,厨房就在我屋子旁边,做个菜叮咣的锅碗瓢盆一起响,有时候东西掉地上,地板都跟着震。

公用阳台放了张床,刚搬来的时候,她有个亲戚,可能是她爹在那住了小半个月,就天天躺那喂蚊子没空调,我因为这女的嫌我声音大跟她正面交锋过一次,那时候这个亲戚就在旁边眼神示意劝我别说了。

那时候我就明白了,要么是精神有问题,要么是女拳。

反正究极双标人是跑不掉了,我真怕哪天她耍菜刀顺手把我给砍了。

还好快搬家了,请下一个房客进场吧。

user avatar

网上谁又不靠谁吃饭,现实里你让她试一个看看,痒死街头没人管。

user avatar

网上说说危险性小,现实中对立我怕被告猥亵,被酒瓶子爆头。

user avatar

你确定少???不过是很多人隐藏的比较深罢了。事实上除了那些过得特别不如意的母人,绝大多数是不会主动打拳的,这样是个人都知道你不太正常了,杨笠这种也是为了赚钱才“不得不”暴露了自己的属性。

但搞性别对立,又或者有这种“女尊男卑”的想法的还真不少。以前鸵鸟男们总以为只有生活在底层的母人才会打拳,家境良好、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女性是不会的,结果北师大、西南医科大学的母人们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噢对了,不要以为北师大只有师范专业哦,那帮打拳的母人可是来自心理学、传媒、教育学等等多个专业呢。我自己的父母也是某一线985的教职工,老妈在校医院工作,医院里那些3 40岁还没嫁出去的女医生、护士已经多多少少有些拳师属性了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中国女性处在一种开放与保守的叠加态中

说简单点,就是她们会鼓励其他女性为争取女权而做出的极端行为,但她们自己也会看不起这么做的其他女性

比如现在如果有个女性在微博互或豆瓣提问,说“为了对抗男人的处女情结,我在谈恋爱之前先随便找个看得顺眼的男人约炮破处怎么样?”可想而知女权会对她一片赞扬,夸她是新时代独立女性,夸她勇于对抗男权。但实际上她们心里会瞧不起她,觉得她是个激进的傻子,如果她真的能消灭一些处女情结当然好,但自己可不会学她

而大部分跟风的田园女权,本质上就是晚出生三十年的大妈而已,内心仍然是男女大防的那一套,反对游戏“物化女性”时和学生家长非常相似,既要新时代的女性自由,又要旧时代的男性绅士

打个不太恰当又非常恰当的比方——

一个段子:中国某农村有传教士写了“信耶稣,得永生”的标语,没人理;后来永字上面一点一横和生字下面一横掉了,变成“信耶稣,得水牛”,于是村民纷纷找传教士说我要信耶稣,我来领水牛

真让广大田园女权为女权主义“献身”,付出点代价,她们是不乐意的,也不会真的相信女权那套理论;但打拳能让她们获得好处,她们就趋之若鹜了

user avatar

少么?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算么?

一年无数个情人节算么?

凌迟、斩首、打你一顿、踹你一脚、踩了你一下,本质上都是故意伤害,不那么极端不代表不存在。她们无非是在网上完全不加掩饰,现实中还稍微需要掩饰一下而已。51:49大部分人或许不会介意,但是本质上和99:1一样,都叫不公平。

user avatar

奥,我懂了。

就是说新闻报道的这些事件,他们是第四次元的呗。

长春司机现实中被背刺了,我看不到。所以这是网络。

湖南司机现实中被捅了,我看不到。所以也是网络。

北师大女生打拳,我不在北师大。我也不知道她们未来到哪里任教。所以这就是网络。

货拉拉事件。不管,就是网络。

……

拜托,这是互联网。不是次元联通器。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男性没觉醒,上交工资,做牛做马,还美滋滋的觉得为了家庭的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他没认识到他之所以过的这么累,就是因为娶了个女权老婆,不温柔贤惠,不做家务,爱慕虚荣,眼高手低,天天PUA他,温水煮青蛙般的阉割了他的精神,让他变成一个每个月只有500块,或者千把块的可支配收入的上班族乞丐,她老婆的钱她老婆自己花,他辛苦挣的钱也都给“老婆”挥霍了

资本家剥削他的劳动,他老婆比资本家更狠,让他工资上交不说,还要经常性的羞辱他,骂他没用,没有隔壁老王挣得多,没有她男闺蜜挣得多,看到他休闲娱乐就会很愤怒,因为工具人不去上班挣钱给她花,她心里难受,最好工具人能给买一份高价意外险,受益人直接写她的名字,然后累死直接赔付一大笔给她,这样她就可以愉快的到处买买买了

只要男性都觉醒了,真正带上性别平等的眼睛去看,就能看到女人是怎么压迫男人的,现实生活中经常搞事的是哪个性别

网络上动不动上万的女权言论点赞量,这真的不是机器人,这是躲在幕后,分散在线下的巨大女性群里,她们才是女权的基石,负责输出的只是代言人,默默点赞,偷偷作恶的她们才是女权的本体,代言人倒下了,换一个上台就行了,不变的是默默点赞的她们

user avatar

很正常,毒蛇在捕猎之前,都会尽量隐藏自己。你看的是只是表面,它表面和你打招呼说话,但谁又知道女拳心底最深处那蛇蝎心肠是怎么描述你的呢?

说不定人家和你打招呼的时候,表面喊你X哥,心底就是X强奸犯吧

user avatar

是吗?

线上热战线下冷战,本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user avatar

恭喜你!这证明你所在的社交圈子,无论是出身、收入还是学历,总之处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之上。

因为我当年也有这样的疑问。

我大学读的985,学校里甚至学校周边的商场里,从来没听到过一句“国男”“母人”,送外卖的小哥都很和气,大家聊恋爱从来不谈家境和彩礼。

后来,由于专业和职业的关系(还有本人爱好)需要玩手机游戏,手机游戏嘛,社交性真的很强,我才开始遇到网络上的某些群体…

首先遇到的一个女孩子,我们嗑相同的cp认识的——其实你应该发现,网络让别人和你接触的门槛无限放低,比如如果我不玩游戏的话我认识的人可能局限在魔都的大学圈子里,搁我们省那至少高考省排1000以内才能遇到吧…总之我认识这个女生只花了一个cp

嗑cp的时候还好,但是很快我们聊天的内容不局限于cp了,她的很多观念就暴露出来…我就是从她那里知道的“国男”和“绝绝子”

相处三个月,聊天实在太难受,直接换游戏玩了ˊ_>ˋ

然后遇到…两个男孩子吧,先说第一个。这位是打王者认识的,我们一起打了一个月排位,期间除了游戏什么都没聊,一个月后就跟我告白了。

我当时吃惊极了,我问他你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书,不知道我的爱好和审美,你是如何确认我是对的那个人的呢?

回答曰:我妈说了,我要取独生女。

(这句话我当时没听懂,当笑话跟我妈妈讲了——然后我就又学会了一个词叫“吃绝户”)

第二个是另外一个游戏,我做他的绑定奶——真的是单纯绑定奶的关系,虽然后来我发现好像他不是这么想。

第二周,他跟我说他觉得对不起他父亲,到现在还没结婚,我安慰了他好半天,没多想(因为我当时还在读大学)

第三周,我跟游戏里的师父玩pvp,他就差指着鼻子骂我不检点。

第四周,他跟我说他妈想早点抱孙子。

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了。直接摊牌,他哭得稀里哗啦,卖惨、表忠心、发誓自己以后会有出息(当时我在跟某游戏大厂约offer,他在二战某我不太听说过的大学的研究生),求我跟他一起奋斗。

我:?????

然后直接拉黑。号也不要了。

再然后,我就开始玩ns和steam了。

现在我工作了。

我当初也记得很多游戏里遇到的男人苦口婆心的话:“等你踏上社会,哪有大学里那么干净,男人这样很正常。”

那么,我工作后的结论就是:学历、家教和收入,的确可以将绝大多数莫名其妙的男女拒之门外。

你看,我玩游戏,接触最大层面上的游戏受众,尚且只遇到这一点奇奇怪怪的人,打着男权和女权的旗号吵架;如果你不接触这些人,不和他们有共同的社交环境,那你的确很难遇到他们啊。

但是你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如果你身边真的没有这种争吵,是好事。有这些时间看书画画,谈天赏雨,都挺好。

补充分割线—————

好吧,没想到开个会回来这么多人吵吵…

首先,这个回答是我对题主的话,题主说他生活中碰不到男权女权,我说这很好,别想着碰到了,碰到了更闹心。我们没想去讨论如何看待那些身边的人都在打拳的群体,因为这不是这个问题讨论的范畴。

其次,说我自欺欺人的emmmm…只能说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吧,你看我不也没见过现实中的男权女权,但我也相信他们存在吗?

我说我见过峨眉山的月亮,周庄的烟水,外滩的灯火,青岛的浪花。

我在青藏高原摸过转经轮,在麦积山拍过壁画,在省博看过人骨做的酒杯。

你没见过,那么我也是在自欺欺人吗?

最后,关于你们问我如何看待清华和北师大的那两个例子。

很惭愧,我没看过,所以我没有发言权。但我大概知道你们想问我高学历不也搞女权和男权。

我想说高学历也有人杀猪,有人只配给低学历者打工,有人生活困苦不如大专生,总之,如果你爱听我能举一堆从我亲戚那里听来的例子,因为我当年考了省排50+的时候他们给我讲过无数遍。

我还知道高学历不算什么光宗耀祖的事,女孩子养狗才是大不孝,会不孕不育;

我还知道高学历以后赚不到钱,得好好打扮嫁个高官才行;

我还知道高学历都不顾人民疾苦,必须过得比他们还惨才是三观正的高学历者。

还好,这些声音伴随我独自去大学念书、工作之后,就消失了。今天能听到,我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过年走亲访友的时候进过的小村子,炉子外撒着煤渣,大人们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初中毕业就能每天挣50块钱,顺便告诫我早日嫁个当地老实小伙子。我很怀念,谢谢评论区的诸位。

但是,为什么我没遇到呢?为什么评论区的诸位,好像经常被男权女权的问题烦到呢?

我想,可能高学历里出现这种事的概率远远低于低学历群体吧。

就像你也可以说:如何看待马云低学历成为阿里ceo?

但是你很难拿这句话去说服大厂hr,让他因为这句话对你刮目相看、抛弃一群985、211而去优先给你offer对不对?

想聊学历话,不如先去跟你的老板聊聊?

user avatar

因为现实中可能挨揍!

有次在超市,一个女的叫超市男服务员给她把两袋面弄到外面车上去,人家说超市不负责这个,你自己去人扛吧。然后女的大骂人家说没有风度,白瞎这么壮的身体,不像个男子汉,要投诉之类的,骂的很花,而且带妈。男服务员上去就是四个耳光,女的老实了,半天反应过来开始躺下哭。哭够了打电话报警,等半天警察没来,然后面也没买,自己回家了。

user avatar

以前我以为是大家都会装,心里想着原来平时一本正经的男生,网络都是这人模狗样的。

直到我遇到了女拳……

我心想男孩子们会不会看到他们也想我是不是这副人模狗样的???

这两天,我作为一个女的,被几百个女拳围攻。原因就是我说了一句“生孩子我比较喜欢男孩子”。他们骂人就算了,还不停咒骂我“畜生”,诅咒我的孩子“缺胳膊断腿”。

感觉他们有很大的心理创伤才能如此激动。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里遇不到男女对立的矛盾呢?

首先,以我对网络女拳的认识,他们普遍十几二十出头居多,没有什么社会经历,更加谈不上什么结婚生子。经历过得人会把事情聚焦到具体问题上,只有小孩子才会聚焦男女对立解决一切。

我见过很多女拳都会标榜自己是钱爱兼备的独生子女,他们对幸福的认知定义在父母长辈爱自己,而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对爱有更多的定义和认知,也不明白成人世界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年龄群不对,我们太老,他们太小。

其次,网络女拳把我们女人打造的很没有主见,很软弱,天生把我们放在弱小的位置上。其实我和朋友们生活里都过得挺好的,我们没有特别被歧视,也没有特别无助,一到周末吃吃喝喝,大家开车都开得很好,互相帮忙。男朋友不合适就分手,没有那么多利益产生的斤斤计较。

我们生活里都过得挺好,我们的圈子没有那么糟糕,所以也感受不到那么负能量的性别对立。

然后,网络女拳把所有男性群体打造得一无是处。我看了挺难受的,我遇到的男孩子,妈宝男也好,大男子主义也好,都只是个人性格。我身边是真的遇不到那些所谓的男权主义者。因为我的生活层次可能和这样的男生不一样,遇不到所以我不会在意,更加不会和他们吵来吵去。

我们和女拳嘴里的奇葩男生隔的很远,我生活里正眼也不可能看一眼,更别提做我男朋友,和我没关系,我为什么在网络讨伐他?

最后,其实女拳能看到的世界很小。之前我看到一个女拳问我性别对立的问题。这些让她愤怒的问题不是来源于生活,而且知乎、微博热搜新闻。她说遍了所有新闻里的男女对立问题,没有一个字与她息息相关。新闻对于我来说,看到的是人性,男人女人里都有精品和废物,猪肉都分高低肉质呢。我们就事论事分析问题实质,他们分析男女性别矛盾。

但凡他们能够和旗鼓相当的男生出去喝个咖啡,参加聚会,和朋友一起周末旅游,他们是不会觉得男生这么差劲的。

女拳的世界太小,没有真正看过外面的世界,他们拘泥于一亩三分地,每天刷刷手机就自以为看懂了男人。

搞性别对立是一群没有见过世界的二极管。非黑即白,你喜欢男孩就是重男轻女讨厌女孩。他们从来一拳定输赢,他们不明白我们在这世界忙忙碌碌,我们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和选择,每个选择堆砌的结果才有了我们的人生。

人生那么多元化,从来不是他们可以一眼看穿的,他们也定义不了我们的人生,他们也没办法去理解。井底的蛙,怎么能明白已经展翅高飞的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世界呢?

生活顺遂的人,没有那么多怨恨。

生活忙碌的人,没有那么多敌对。

生活踏实的人,没有那么多计较。

生活灿烂的人,没有那么多黑暗。

所以他们用如此讥诮刻薄的语言去撒满整个网络,其实也将他们的怨恨、敌对、计较、黑暗展示给我们。而正是如此,他们也把自己糟糕不堪,平凡乏味以及欲壑难填的生活展示的一览无遗。

我看到他们的生活,自然我就明白我的世界是他们想象不到的,他们的世界也是我从来不会下去的。

搞性别对立的那群人和我们不一样。


user avatar

还记得当时郑州下暴雨的时候的女士优先吗?

如果一个女生在现实中打拳,那遇到困难男士会帮她吗?会让她优先吗?

然而,打拳确实会获利啊,每天喊着男权压迫要婚内利益,要利女机构、利女法案。

所以现实中的女生很少公开打拳,但是实际上人均女权主义者。非它也,利也!

user avatar

没有深入接触你就觉得少喽?

心理学上有研究过 lgbt群体一般占到5%,也就是20个里面1个 你生活中感觉到了吗?

反社会人格也是5%,20个里面也有1个,他们还善于伪装,你生活中感觉到了吗?

知人知面不知心。

哦对了

中国有1.676%的穆斯林

我就是

但是生活中我是不会见人就喊我是穆斯林的,我不说你知道我是穆斯林吗?

user avatar

有啊,我还真就遇到了,而之前还是好朋友,这个女生简直是女拳的模范代表,只是她不把女拳两个字挂嘴边,但是字里行间都是典型拳法。有两个事情我印象很深。

第一个事其实反复发生过很多次,就是天天吐槽这个男生那个男生的时候嘴臭得都不行(包括我,包括她的其他男性朋友),这个男生又矮子了(她自己 160都没有),那个男生又猥琐了,这个男生又穿搭low了,那个男生居然也配有女朋友了?但是,你别说吐槽女生,只要你不夸女生,就给你来套拳法,有一次在讨论喜欢哪种女生,我说了句我喜欢某类穿搭的女生,我没有说半句其他穿搭的女生怎么样了,我只是说了句我喜欢某类的,这再正常不过了吧,人家反手给我来一句“女生穿什么是女生的自由”“女生穿什么自己喜欢就行,不用你喜欢,”我的妈,你说我要是跟你一样,一直说人家女生这种穿搭丑那种穿搭土,你给我说这话我也认了,我就一句我喜欢某类穿搭的,马上给我来套拳法?

第二次就更经典了,我们专业有个女生A,就是连外学院的人都知道的智商低情商低,说话做事做事到处得罪人,包括我,当然我也就只是不理A而已,倒不是我多圣人,只是我单纯就从来打心里没看上过A而已。然后这个A还到处造谣我和其他人,比如造谣我吃饭不付钱。后来知道造谣这个事后,我就跟那个女生聊了聊,当然顺嘴吐槽了一下,结果这个女生给我来了句“人家好歹是个女孩,你也没必要这样吐槽别人吧。”我人都懵了,这件事,于情于理你都该站我吧,于情,你是我朋友(而且她也知道A的人品,远近闻名),于理,我被A造谣,得,我跟你吐槽两句,你给我来个人家好歹是个女生。

后来我忍不住了,微信给她发了句“nmd自己一米六牙齿都没长抻敨的死矮子,穿得Low眯low眼的,天天嘲讽人家这个男生矮那个男生丑,这个猥琐那个穿搭烂,骂人家嘴臭得不行,被说句就马上谈女拳,你谈锤子,谈之前把你那个残疾人一样的身高和牙齿搞好哦”,然后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男女声量差异不小。你说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没那么剑拔弩张,这倒不是说完全没有分歧,而是说那种公开的、激烈的、上升到群体对立的场面,在网络上更显眼。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个点可以聊聊,而且这些点环环相扣,让网络成了这种对立的温床。首先,匿名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
  • 回答
    近年来,网络上男女性别对立的言论确实是越来越激烈,触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剖析一下:一、社会转型期中的矛盾显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角色正在被打破,新的社会期望和个人追求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疑惑过的。明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似乎大多都能和平共处,性别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但一打开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各种性别对立、互相攻击的言论(我们常说的“打拳”)却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心累。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线上线下反.............
  • 回答
    网上男女对立愈发严重,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影响。一、 根源溯源:历史遗留与时代变迁的碰撞1. 历史包袱下的不平等感知: 几千年来,男权社会占据主导,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等各个层面都承受着系统性的.............
  • 回答
    网络上仇男仇女的现象,说实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完全解释的。它就像一团缠绕在一起的线,里面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从个人到社会,层层叠加。要说根本原因,我个人觉得,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 是绕不开的一个大头。你想啊,咱们国家这几十年来发展速度那叫一个快,经济上去了,观念也在变。以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和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完爆、碾压、史上最强、秒杀、吊打、千年一遇”这类形容程度极高的词语在网络上越来越常见?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驱动 注意力经济的加剧: 在海量的信息.............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儒家文化出现大面积甚至全盘否定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儒家真有这么不堪”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历史局限性和值得反思之处。 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挺有代表性的,现在网上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废话文学”的浪潮,各种奇奇怪怪、听着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文字内容,层出不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废话文学”到底是个啥。它不是那种纯粹的胡说八道,而是有点“高级黑”,或者说是一种戏谑。.............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感觉身边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你说得没错,好像现在网上,尤其是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一股“嘲笑努力”的风气特别盛。曾经被歌颂的“勤能补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怎么就反过来了,努力反而成了被拿来调侃甚至攻击的对象?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挺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现在在网上看到一些“黑华为”的声音是挺普遍的。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看看。首先得说,这跟华为本身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是分不开的。你想想,华为这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通信设备和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现在网上“杠精”现象挺普遍的,而且他们总能找到角度来“杠”。要说为什么这么多,我觉得这事儿可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个“杠精”本身是个啥。我感觉他们不一定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更多时候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有点极端。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涉及社会、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虽然网民整体学历在提高,但网络上的主流言论却可能呈现出反智的倾向,这并非矛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主流言论”的定义与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上的主流言论”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华为的讨论,似乎声音挺杂的,甚至有些批评的声音,但转头一看,华为的手机、设备销量却又一路高歌猛进。这中间的落差,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能只看表面现象。首先,“网络上的口碑”和“现实销量”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感觉像是大家都在网上演了一出戏,而戏外的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为什么网上会有那么多“道德标兵”,而现实中却很难见到呢?我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东西,不只是简单的“人前人后一套”,而是人性、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等等一系列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一、 网络的匿名性和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