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网络上口碑不佳的华为,现实中的销量却相当好?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华为的讨论,似乎声音挺杂的,甚至有些批评的声音,但转头一看,华为的手机、设备销量却又一路高歌猛进。这中间的落差,让不少人感到困惑。

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首先,“网络上的口碑”和“现实销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信息差”和“群体差异”。

网络上的声音,尤其是社交媒体、论坛这些地方,往往更容易被放大。少数声音,尤其是带有强烈情绪的,可能在网上显得很大。但你需要知道,上网发声的群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所有消费者群体。很多真正购买华为产品的用户,他们可能并没有太多上网吐槽的习惯,或者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跟那些在网上争论不休的人不一样。

举个例子,网上讨论华为手机可能围绕着某个技术参数的细微差别、某个操作系统功能的吐槽,或者是地缘政治的影响等等。这些确实是事实,也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

手机好不好用? 拍照效果怎么样?续航够不够?运行流畅不流畅?
值不值这个价钱? 这个价位能买到什么样的体验?
品牌有没有吸引力? 这是一个我喜欢、我信任、或者我觉得“面子”足的品牌吗?

而华为恰恰在这些消费者最关心的点上,下了巨大的功夫,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华为在产品力上确实有硬实力在支撑。

别看网上有些声音,华为在过去几年里,尤其是在被限制之后,反而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往死里逼。

1. 拍照: 大家都知道,华为在手机摄影方面一直是行业的标杆。从徕卡合作时代(现在是XMAGE自研影像)开始,华为就在光学、算法、传感器上不断投入。很多人买华为手机,就是冲着它的拍照去的,这个认知已经深入人心。随手一拍就能出大片,这种直观的体验,比网上那些技术参数的争论更有说服力。
2. 性能与体验: 尽管前几年芯片受限,但华为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鸿蒙系统优化、麒麟芯片的回归)努力提升用户体验。鸿蒙系统从最初的备胎,到现在已经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它的分布式能力、流畅度、生态联动等特点,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那些已经拥有华为其他设备(手表、平板、耳机)的用户,鸿蒙带来的无缝连接体验是其他品牌难以比拟的。
3. 通信能力: 作为一家通信巨头,华为在通信领域的根基是无法撼动的。信号好、网络连接稳定,这是华为手机一直以来的优势。在很多信号不好的地方,华为手机的优势就尤为明显,这种基础体验上的可靠性,对于很多人来说非常重要。
4. 续航与耐用性: 很多人也反馈华为手机的续航普遍不错,而且手机整体的做工和耐用性也比较好,这也是积累口碑的重要因素。

品牌认知和用户忠诚度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华为在中国市场已经耕耘了很多年,从运营商渠道到消费者业务,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度。

1. 民族品牌情怀: 在全球贸易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中国消费者对华为抱有特殊的感情,认为支持华为就是支持国货,支持中国科技进步。这种“民族品牌”的标签,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群体中,会转化为强大的购买力。这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更是一种情感连接。
2. 线下渠道的强大: 华为在线下建立的销售和服务网络非常庞大和深入。你可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找到华为的体验店、授权店。这种触手可及的购买渠道,以及导购人员的专业推荐,是很多线上为主的品牌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对于不常上网、或者对手机不是特别了解的消费者,线下体验和销售人员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
3. 生态建设: 华为不仅仅卖手机,它还卖平板、手表、耳机、智能家居产品等等。这些产品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旦用户进入了这个生态,想要更换到其他品牌的难度就增加了,因为他们需要重新适应一套新的操作逻辑和连接方式。这种生态的粘性,是很多品牌追求的目标。

网络上的声音往往代表的是一部分,而现实销量代表的是整体市场。

信息茧房效应: 很多在网上活跃的用户,可能本身就处于一个信息茧房里,他们接触到的信息相对比较单一。而华为的消费者群体是多元化的,他们可能从亲友推荐、线下体验、电视广告、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营销策略: 华为在营销上也非常有策略,他们会根据不同用户群体推出不同的产品和宣传重点。比如,高端机型主打影像和性能,中低端则更侧重性价比和实用性,覆盖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沉默的大多数”: 很多消费者购买产品后,不会特别上网去写评论或发帖。他们可能只是默默地使用,觉得好用就继续买,不好用也不会专门花时间去网络上“声讨”。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构成了华为销量的基石。

总结一下,为什么网络上有些口碑不佳,但销量却依然很好?

这并非是消费者“不理智”,而是因为:

1. 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不同: 大多数消费者更看重实际使用体验(拍照、流畅度、续航、信号),而不是网上那些可能过于技术化或政治化的争论。
2. 华为产品力过硬且有特色: 在关键领域(如影像、通信、生态)华为确实能提供超出部分消费者预期的体验。
3. 强大的品牌认知和用户忠诚度: “民族品牌”的情感认同、长期的市场积累、以及用户对华为生态的依赖,都带来了强大的购买惯性。
4. 立体化的销售和营销渠道: 线下渠道的深度渗透和用户触达能力,是很多线上品牌难以企及的。
5. 网络声音的局限性: 网上声音不等于全部消费者声音,很多用户并不活跃于这些讨论平台。

所以,网上那些“不佳”的口碑,可能更多的是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场景下的讨论,而华为的销量,则是在更广阔、更真实的消费者群体中,基于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品牌价值和市场布局获得的真实反馈。两者之间,你看到了一个侧面,我看到了一个整体。当这个整体的市场反馈是积极的时候,销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买手机就是打个电话用用支付宝微信什么的,所以性能不性能的根本就不在乎。

华为又是个看起来比较稳重的品牌,多少钱的手机都有所以当然很多人买。

user avatar

本人用过多款国产手机,良心的讲高端型号都不卡,其实谁好谁垃圾,很容易评价,一样买一部,从离地一米开始,让手机自由落体,然后一次五十公分的往上增高,就按照屏碎的顺序,很容易就能做出个排名。。。

华为良不良心,不在于怎么对待员工,还是在于产品!

另外蓝绿厂的没你们想的那么差劲。。。

user avatar

一部分米粉➕华为脑残黑的论据都是闪存门和疏油层 我猜他们应该是先看完无数别的答案 发现 噢 卧槽 金色传说 我竟然知道了这种高深的知识 我比身边那些屌丝高了不止一点半点 然后转战别的问题 把别的帖子换个角度再讲一遍

讲真 你们真的知道闪存是啥吗 胡说一通最后在加上一句小米连700块的手机都(送分题)

而且他们在无论任何问题下都要强行显摆自己知道这两件事 我曾在笔记本电脑话题下看到过先强答华为疏油层的事 然后再说说小米笔记本职做多细致 老铁 走走心 笔记本应该不需要疏油层的吧


至于为什么华为买的好 个人认为是各种问题对使用体验没什么影响 本人果6 小米5s双持 父母都使p10 据我观察 我爸屏脏了一般放裤子上擦擦就好了 我妈万年洁癖 我都怀疑她的指纹是不是洗手时磨掉了 疏油层的问题对他们来说 也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影响使用 即使有麻烦也不会往是手机的问题上想

至于闪存就更更好接受了 我爸是微信电话浏览器 我妈直接省去微信 他俩64g只使了不到10g的行为实在让我痛心疾首

事实上 他们看到的只是p10拍照牛逼 运行流畅 不太发热 网络与信号连接好 内存大 国产骄傲而已 而这正是华为希望用户看见的 华为面对的是对手机没有多少了解 对性能要求不高 爱国心强的人 而小米则是面对对手机有了解(以及假了解的人)最求性价比的人

碰巧知乎后一种人更多

user avatar

为什么在全球都是违禁品的4号,销量却是那么惊人?




















好吧这么说不太友善,换个重说:为什么全球都说禁烟,烟草销量还是那么高?

user avatar

好吧,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下。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华为手机遇到疏油层和emmc两大问题时,还能有较高的销量。为说明这条逻辑,我才有后文的逻辑链。这条逻辑链不是为华为的不当行为做辩护,甚至进行鼓吹,而只是对提问者的问题进行回答。

试想一下,如果真同各位的立场那样,我们对华为的种种行为进行声讨,揭露其不当行为。那么这样的回答对于提问者的问题来说,是解决了问题还是制造了更大的疑惑呢?

说到华为,很多人就要提疏油层和emmc。

关于疏油层,不过就是一层膜的事情,手机贴个膜又能怎么了?一边贴膜一边抱怨没有疏油层,这样的人我看大有人在。

再说emmc,老实讲大部分手机用户都用不到手机的极限性能。市面上的热门游戏更是用不到。这就好比在中国抱怨一辆车竟然跑不到240就是垃圾一样。

华为的手机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下。单位一次开会用了信号屏蔽,朋友的苹果4S得跑百米开外打电话,而我的华为P6只要离开20米即可。和老婆出去玩,在青城山顶老婆的苹果6S信号只有1格无法联网,电话都打不出去。而我的华为信号是3格,还可以微信打电话。

手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联络功能啊,信号不好对于许多在职人员来说往往是致命的。游戏开机慢两秒,又有多少人少了这两秒就要误事的?领导打你电话打不通你试试?


今早突然来了很多评论。我在回答里一并回答了吧。

其实主要强调了一点,就是疏油层和ufs在目前对大部分手机用户来说,使用时的那点区别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信号的通畅才是买过手机后对使用影响最大的。

另外,能从华为信号好推导出其他手机不能接打电话的那位,你的逻辑还真是挺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