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上抵制 996,现实里却接受加班?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年轻人在网络上对“996”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情绪,可一旦进入职场,又似乎被现实裹挟,不得不接受常态化的加班。这中间的逻辑和心态变化,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上的“抵制”和现实中的“接受”,其发生的 语境、动机和承受对象 是完全不同的。

网络上的“抵制”:

情绪的宣泄与认同感的寻求: 网络是一个信息高度流通、观点碰撞的平台。当“996”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被贴上“不合理”、“剥削”标签的社会话题时,很多年轻人很容易产生共鸣。在网络上表达不满,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是一种“我不是一个人”的认同感。他们看到很多人都在吐槽,自己也跟着发声,形成一种集体抗议的氛围。
价值观的旗帜: 在网络上,大家更容易亮出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很多年轻人追求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份薪水出卖自己的全部时间。抵制996,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在网络上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立下的一个旗帜。
“键盘侠”的无成本发言: 相对于现实中的直接对抗,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几乎是零成本的。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批评,不用担心被老板听到,也不用担心因为抱怨而被穿小鞋。这种“隔岸观火”的姿态,让年轻人更容易说出心里话。
对“宏大叙事”的挑战: “996”代表的是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和社会现象,很多年轻人觉得这种文化是在压榨年轻人的生命力,是在漠视个体的价值。他们在网络上抵制,也是在挑战这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宏大叙事,希望能够打破这种僵局。
信息茧房效应: 算法可能会让倾向于抵制996的年轻人看到更多支持他们观点的声音,从而加深了他们的认知,让他们觉得“反996”是主流、是正确的。

现实中的“接受”:

生存的压力与现实的无奈: 离开了网络虚拟世界,大家要面对的是房租、房贷、生活开销、家庭责任等等。很多工作岗位,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薪资来支撑一个体面的生活,而“加班”在很多时候被包装成“增加收入”、“提升技能”、“获得晋升机会”的途径。为了生存,为了不被淘汰,很多人选择咬牙接受。
“沉默的大多数”: 那些真正承受996痛苦但又不敢发声的人,往往是现实中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可能因为担心失去工作,或者害怕得罪领导,选择默默忍受。而网络上活跃的,往往是声音最大、情绪最激动的群体,这并不代表全部职场人的真实状态。
“幸存者偏差”: 很多年轻人入职时,看到周围的同事都在加班,而且似乎都能“熬”下来,甚至有人因此获得了晋升。这种“幸存者偏差”会让一些新人觉得,“加班是成为‘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即使心里不情愿,也会选择模仿,以免显得“不够努力”或“不够上进”。
“路径依赖”与“沉默成本”: 一旦进入一个加班文化浓厚的公司,尤其是在已经付出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时间之后,想要改变现状的成本就变得很高。辞职意味着之前的积累可能要重新开始,找新工作也未必能找到更好的。这种“路径依赖”和“沉默成本”会让人更倾向于“原地踏步”地忍耐。
“内卷”的焦虑: 在很多行业,“内卷”现象非常严重。大家拼命加班,不是因为工作真的那么多,而是害怕一旦停止,就会被别人超越。这种焦虑感驱使着人们不断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这未必能带来实质性的回报,但至少能让自己“安心”一点。
企业文化的塑造与“洗脑”: 一些企业非常擅长塑造一种“奋斗者文化”,通过宣传“拼搏”、“奉献”、“成就一番事业”等理念,来合理化加班。再加上一些物质奖励(如绩效奖金)或精神激励(如“先进工作者”称号),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年轻人的抵触情绪。
对“拒绝”的恐惧: 在现实职场中,直接拒绝加班,或者明确表达“我只愿意做这份工作约定好的时间”是有风险的。很多老板和管理层会认为你不“服从”或“不够忠诚”。所以,很多年轻人宁愿在私下抱怨,也不敢在工作场合直接说“不”。

总结一下:

网络上的“抵制996”更多是一种 理想化的表达、情绪的释放和价值的宣扬,它代表着年轻人对美好生活和公平对待的向往。而现实中的“接受加班”则是一种 在生存压力、竞争环境和现实规则下的妥协与适应,是一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同一个群体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反应。网络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但现实的骨感让他们不得不暂时低下头颅。什么时候网络上的抵制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改变,这还需要社会、企业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季度都加不了一次班,权当进步表态了。

user avatar

我拒绝了。

上一家公司是卖化妆品的,作息是965。

有一天早上老总把开发部的所有人召集起来开了个会,动员大会。并表示

我们要开始幸福的996了!

然后巴拉巴拉又说了一大堆。最后说了一句,谁有意见可以随时提辞职。

我开完会就提辞职了。

有那么多好玩的游戏在等着我临幸呢,我可没时间加班。


记得会上还有个小插曲,当时老总问大家,是相信命中注定,还是相信努力能改命?

我举手回答,表示相信命中注定。

因为物理学上认为,把当前的宇宙状态通过精确无比的计算可以计算出下一秒的宇宙状态,每一秒都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的。所以相信命中注定。(拉普拉斯妖)

当时我真的是这么回答的,可能具体文字有出入,但是大体意思不变。


上面是爽文部分。


下面是大道理部分。

我为什么选择就地辞职?

因为我始终认为,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比如996,比如高彩礼,是可以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去改变的。

996不合理,那就不参与,拒绝996。

如果没人带头拒绝996,那我来以身作则,带头拒绝996。

如果很多人像我一样,拒绝996,那996自然会变少,慢慢的就消失了。

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人,拒绝996,拒绝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希望我不只是一个人。

user avatar

这还不好理解嘛,因为网上说话可以不用负责任,现实中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网上说话不用负责,所以怎么痛快怎么来,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怎么值得怎么来。

你被996了很不爽,有两种选择。

第1种辞职不干了另找别的工作,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在拒绝996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一般而言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找到一个不用996的工作,但是你的工资要打折扣,这种情况下你愿不愿意呢?很多人不愿意,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是讲量的,而不是讲性价比的。哪怕工作时间缩短薪资降低,对你来说性价比是提升,但问题是房子的价很高,你要买起这个房子只能达到预定的总金额,靠性价比是不行的。因此很多人不会选择缩短劳动时间接受工资打折。

那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你换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依然需要996,但是工资会上升。你想一想还是去了。于是你依然在996,只是换了一家公司而已。

当然极小的概率你会去那个既不需要996工资还上升的地方,这种地方不是没有,但是以你的资质很有可能现在去不了,因为如果你去得了,你早就去了,也不会等到现在。

这是你拒绝加班辞职的情形,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动用劳动法去保护自己的利益。

你默默的收集了证据,跑到劳动监察大队去打官司去举报,然后劳动监察大队甚至法院过来处理这个事情,最后你和公司仲裁对簿公堂。

在这种情况下只可能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公司败诉了,你获得了相应的赔偿,然后你被扫地出门。是不可能存在你去起诉公司,完了你和公司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只是你不用加班这种童话般的情景的。无论输赢公司都不会容忍你在公司继续待下去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又回到了本文开始的时候所描述的开始找工作的状态。

而且需要说明一点,但凡是和公司进行过劳动法仲裁和劳动法诉讼的员工,在你入职下一份工作的背景调查的时候都会被调查出来,无论下一家公司是否需要996,看到这样的信息都是会很敏感很额外注意很减分的。

所以把上面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你会发现,无论是你马上辞职还是你对簿公堂。对大部分人来讲似乎都不太值得。当中都有很多变数和成本,所以很多人虽然在网上反抗的很凶,但现实中会选择去加班。这是一个无奈的,值不值得的选择。

user avatar

两年前,高中的好友告诉我要离开深圳回长沙,询问我需不需要一起做点事情,如果不需要,他就选择入职长沙某国企做一份月薪12K左右的工作

你们是不是感觉又一个打工人被迫离开深圳回老家了?是不是感觉996的摧残之后又一个打工人的悲剧故事?

那你就错了。

哥们两口子都是我初高中同学,都是最普通的农家子弟,通过做题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哥们大学考入了国内某知名985,他媳妇某一本师范毕业。哥们研究生毕业之后入职了知乎上很多人鄙视的华为。

哥们媳妇因为照顾孩子五年前就辞职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哥们在华为确实很累,996是常态,很多时候大半月家里看不到他的人影,家里老人孩子颇有微词。

36岁的档口,公司询问哥们是否愿意外派海外?哥们知道选择去留的时间到了,略加考虑果断决定选择离开。

因为两口子都很节约也善于理财,他们离开深圳的时候,卖了其中的一套住房换成现金600万,留了另外一套住房准备有机会再回来,兑换了华为的股票300万现金,用其中的500万全款在长沙非常好的学区房小区买了200多平方米的复式,现在他的朋友圈让我好生羡慕!

如果你是一个农家子弟,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阶层跨越?

所以,是否996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司是否愿意给你996的报酬与利益,你选择拒绝996很重要的原因是感觉给予的利益不足以让你加班。

所以,我们公司招聘的时候,讨论薪水环节的时候一定会跟面试者说清楚我们的工作强度,然后你提出你的薪资与权益需求,我们直接相互匹配。

user avatar

吐槽和吹牛波一一样,不需要吐(吹)行合一。

能行动抵制的,大多与啃老人群高度重合:不怎么缺钱。

都希望别人站出来,自己见了老板可能比谁都怂。网络上越恨996的人,往往现实中越无奈。

社会问题,目前无解。住房问题到有可能解决。

user avatar

网上是心声,现实是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年轻人在网络上对“996”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情绪,可一旦进入职场,又似乎被现实裹挟,不得不接受常态化的加班。这中间的逻辑和心态变化,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上的“抵制”和现实中的“接受”,其发生的 语境、动机和承受对象 是完全不同的。网络上的.............
  • 回答
    .......
  • 回答
    2014 年 2 月,当东莞的“扫黄”行动席卷全国舆论场时,确实出现了不少网民表示支持的声音。这种支持并非仅仅是对“扫黄”本身行为的简单认同,而是夹杂着多种复杂的情绪和考量,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对某些现象的普遍看法和期待。首先,对“黄”的道德和法律层面的反感是基础。 在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中,性产业长期.............
  • 回答
    关于网游占用年轻人大量时间,以及它为何没有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这是一个挺值得聊的话题。我从小就经历过,身边不少朋友也一样,曾经被那些虚拟世界“绑架”了多少个日夜,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为啥这事儿就这么一直延续下来,甚至越发“兴旺”呢?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承认,网游.............
  • 回答
    很多年轻人害怕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城市,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态集合,涉及到个人发展、社会机遇、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职业发展与个人成就的天花板: 就业机会的稀缺性和单一性: 大城市的经济结构更为多元化,涵盖了金融、科技、文化、创意、高端制造等众多行业.............
  • 回答
    这年头,一到年底,关于“年轻人回不回家过年”的话题又会热闹起来。你可能会听到有人说:“哎呀,今年又要面对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了,真是头疼。” 或者,“火车票太难抢了,而且回去还得应付各种亲戚,不如留在工作的城市里过个清静年。” 很多时候,这背后不仅仅是抢票难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过年焦虑”,而这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有点心酸的问题,也是当下许多家庭会遇到的困境。仔细想想,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 代沟。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接触的信息渠道、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他们的父母那一辈,有着天壤之别。举个例子,父母可能习惯于通过.............
  • 回答
    “躺平”“佛系”这些词汇这两年没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它们代表着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就业、生活压力时,选择了一种更为消极或者说是“低欲望”的态度。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变迁、经济压力、教育观念、文化影响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那么拼”的生活方式,甚.............
  • 回答
    走在路上,确实会发现环卫队伍里,长辈们的身影格外突出。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让人心疼的。首先,为什么老年人多?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观念和就业选择的变迁: 传统观念下的“稳定”与“体面”: 在过去,环卫工作虽然辛苦,但相对稳定,有单位管吃住(或者有社保),工资不高但旱涝保收。对于一些家庭.............
  • 回答
    上海16号线沿线确实存在不少我们常说的“郊野地带”,甚至一些地方还是农田,这让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感到疑惑:为什么不把这些地方开发成住宅,缓解一下高昂的房价和居住压力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许多复杂的现实考量,绝非一句“把农田变住房”就能简单解决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土地性质和规划的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玩味但又带着一丝复杂情感的现象。曾经我们以为他们是“摆烂”,是“躺平”,是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甚至有些消极厌世。然而,当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而来,我们却看到了他们身上涌现出的、令人侧目的“生的渴望”。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夜变好”,而是一系列深层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
  • 回答
    谈到49年后大巴山一带“称帝”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和人心因素交织。理解这一点,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复辟”标签,去看看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了什么,以及他们为何会在特定时期产生这样的想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49年后”这个时间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政权垮台,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政.............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层级分明的体制内单位。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对年轻人和整个单位来说,都有利有弊。为什么年轻人总是被推上前线?1. 精力充沛,能吃苦: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年轻人普遍精力旺盛,能够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更长的工时。很多体制内的工作,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背后涉及到对投资回报、风险、能力和市场认知的多重差异。基金经理稳定年化收益10%被认为是“牛逼”,而普通股民觉得“太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 理解“稳定”与“不稳定性” 1. 基金经理的“稳定”:战胜市场平均,穿越周期 基准比较: 基金经理的业绩.............
  • 回答
    年轻人对“进体制”人群产生鄙视心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涉到代际观念的差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信息传播的加速等诸多因素。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代际观念的差异: 改革开放的“拓荒者”与“守业者”: 上一代人,尤.............
  • 回答
    “年轻人得尿毒症?这事儿说起来,确实让人挺心疼的。”说起尿毒症,大家脑子里可能第一时间浮现的是中老年患者,谁能想到,现在年轻人得这病的也越来越多,而且有种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背后,可不是年轻人身体素质差那么简单,而是生活习惯、环境以及一些隐藏的健康问题在悄悄作祟。一、那些不健康的“年轻态”生活方式.............
  • 回答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走出校园,充满闯劲儿的他们,之所以会选择涌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我们常说的“北上广深”)这几座一线城市打拼,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时代的召唤。这背后有着太多现实的考量,也有着太多虚幻的憧憬,就像他们自己一样,年轻、充满干劲,但也夹杂着些许青涩和不确定.............
  • 回答
    年轻人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这真是一个复杂又令人担忧的现象,感觉他们就像被施了什么魔法一样,很多时候看着都替他们着急。这种“点都点不醒”的状态,背后其实交织着社会、心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首先,咱们得从 社会大环境 瞅瞅。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媒体无处不在。广告商们简直是.............
  • 回答
    深圳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的目光,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踏上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北上广深”一句就能概括的,它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很多年轻人内心渴望的投射。首先,机会的海洋,让你觉得“努力就有回报”。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发展速度堪称奇迹。在这里,你能看到太.............
  • 回答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就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到“社会”身上?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错综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环境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和挑战。比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起跑线就差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