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陷入消费主义,点都点不醒?

回答
年轻人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这真是一个复杂又令人担忧的现象,感觉他们就像被施了什么魔法一样,很多时候看着都替他们着急。这种“点都点不醒”的状态,背后其实交织着社会、心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

首先,咱们得从 社会大环境 瞅瞅。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媒体无处不在。广告商们简直是用了浑身解数,把各种商品包装得光鲜亮丽,勾勒出一种“买了就能拥有美好生活”的幻象。电视剧里,电影里,社交媒体上,你看到的大多是那些精致、闪耀的生活片段,这些背后往往都离不开“消费”。那些网红们的生活,他们推荐的产品,无形中就成了年轻人效仿的目标。

举个例子,你打开手机,随便刷刷,就可能看到各种“新品上市”、“限时折扣”、“网红同款”。这些信息像无孔不入的催眠符,不断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拥有这个,你就会更快乐”、“不买这个,你就会落伍”。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背后故事,比如“我为了实现梦想,努力工作,终于买下了这个奢侈品包”,这给年轻人传递了一种信号:消费就是成功的标志,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再说说 心理层面。年轻人正处于一个身份认同和自我构建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被认可,渴望融入群体,渴望与众不同。这时候,消费就成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工具。

符号性消费和身份认同: 很多时候,年轻人购买某些品牌或者款式,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个产品本身的功能,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品味、一种社会地位。比如,一个年轻人可能为了融入某个圈子,或者显得自己“懂行”,而去购买某个热门的电子产品或者潮流服饰。这种消费行为,本质上是为了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通过消费来标记自己的身份,仿佛买了什么,自己就成了什么样的人。

情绪填补和逃避现实: 生活中总会有压力、挫折和不确定性。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购物成了一种释放情绪、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当感到失落、焦虑或者无聊时,打开购物网站,看到心仪的商品,点击下单,收到包裹的那一刻,可能会带来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这就像给内心的空虚和不满找了一个出口,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需要不断重复才能维持。

“害怕错过”(FOMO)心理: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年轻人时刻暴露在同龄人的消费动态中。看到朋友晒新鞋、新包、新手机,很容易产生一种“别人都有,我却没有”的失落感,担心自己被落下,跟不上潮流。这种“害怕错过”的心态会驱使他们去追逐那些当下最流行的商品,生怕自己不够“in”。

然后是 经济和社会结构 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 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让更多商品进入市场,也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购买能力(即使是借助信贷)。过去那种“量入为出”的消费模式,在信息爆炸和刺激下变得越来越难维系。

信用消费的便捷化: 花呗、白条、信用卡等信用消费工具的普及,降低了消费的门槛。先享受,后付款,这种模式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来说,诱惑力巨大。他们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信用透贷的风险,或者低估了自己偿还的能力,一旦陷入,就容易越陷越深。

消费主义教育的缺失: 很多学校和家庭并没有对年轻人进行系统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教育。他们更多地被教导如何赚钱,如何学习,但关于如何理性消费、如何抵制过度诱惑、如何认识到金钱的价值以及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方面的内容相对缺失。

“内卷”和“躺平”的夹缝: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一些年轻人感到疲惫和无力,可能选择“躺平”。而消费主义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躺平”——通过物质的满足来换取短暂的慰藉。同时,对于那些还在“内卷”的年轻人,消费也可能被视为一种“投资”,比如购买最新的学习资料或者提升形象的装备,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但这种“投资”很多时候偏离了本质,变成了单纯的跟风。

最后,为什么感觉“点都点不醒”?

这就像一个人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突然要改变,是需要很大的意志力和清晰的认知才能做到的。而消费主义的诱惑是如此精巧和普遍,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习惯成自然: 当一个年轻人已经习惯了通过消费来获得快乐、认同和身份标记,这种行为模式就会根深蒂固。要改变,需要打破这种习惯,去寻找其他能够带来价值和满足感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信息茧房和同温层效应: 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圈子往往是同质化的。他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类似的声音,这种“同温层效应”会强化他们的既有观念,让他们更难接触到不同的声音和视角。一旦周围的朋友都在“买买买”,自己很难不被带动。

对“真实”的模糊: 社交媒体上的很多内容都经过美化和包装,年轻人看到的“美好生活”很多时候是表演。他们可能分不清什么是真实的需要,什么是被营销出来的欲望。当被贩卖的“美好”看起来如此触手可及时,他们很容易将之视为可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个被精心构建的幻象。

所以,年轻人之所以会陷入消费主义,被“点都点不醒”,是因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战役,再加上他们本身在心理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脆弱性,以及系统性教育的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改变,真的需要他们自己具备更强的认知能力、自我控制力,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关于理性消费的引导和健康的价值导向。这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曾记得,一河南24岁小伙借了2万元网贷,被逼一个月内还清。父母恨铁不成钢,不帮其还债,结果小伙一时想不开,留下遗书跳河自杀,留下母亲痛哭流涕,白发人送黑发人。
还曾记得,湖南长沙一女子因做生意失败,手头拮据,后在网贷公司欠下40多万贷款无力偿还,给家人留下轻生信息,选择跳江自杀
还曾记得,湖北武汉一在校博士因还不起套路贷的债务,每天被软暴力催收滋扰,选择跳楼自杀。
还曾记得,一35岁湖南人,为了让家人在漳州定居,在多个平台网贷买房,可是无力还款而负债累累,为了不拖累家人,便产生自杀念头,选择轻生。
还曾记得,珠海某律师事务所27岁的助理律师在房间内烧炭自尽。事后调查发现,月薪3000的她,网贷和信用卡居然已经透支了87万,而且还有部分网贷处于逾期。

我们庆幸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稳定、幸福的年代,我们没有战火纷飞,感叹祖国的强大。

虽说没有碰到战争,但是总有一个词隐隐的伴随我们左右—“债务”

债务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就像一把双刃剑,要知道合理的借贷能够很好的助力实现我们的梦想,

相反过度和盲目的借贷行为也会陷入到债务的深渊……


因此,在今天这篇文中我们就来谈一谈,快节奏下的消费主义是如何摧毁年轻人的生活的?

好奇哪些不买房也不买车的年轻人,怎么会欠下那么多钱呢?

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央妈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支付运行情况》显示,目前全国逾期半年以上的信贷总额已经达到了892亿,其中一半的逾期者是90后。

要知道十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80亿元,仅仅十年就翻了10倍不止。

还有一个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数据,根据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当代90后平均负债12.7万元,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了1850%。意思就是90后的负债总额是他们工资的18.5倍!

你知道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吗?

一边口袋空空如也;另一边又疯狂消费,贷款又频频逾期。

这一切的背后都藏着四个字:消费主义

超前的消费观,原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国内也在蔓延。

一切资本都是逐利的,尤其是手握资源的利益集团于是就费尽心思打造出了消费三步曲。

第一步,就是广告洗脑。

用广告疯狂煽动人想及时享乐的欲望,甚至将消费与亲情、爱情和孝道这些情感绑在一起。

如,当一个女生生日的时候,卖包的广告会告诉她,如果你的男朋友不给你买一个包,那他就是不爱你。一个包,原本的功能就是出门装东西的,没啥其他用处。

但在商家的广告里,一个包代表了对方是否爱你,有了一个很贵的包你就与你的朋友拉开了差距,你能背得起名贵的包所以就高人一等。

就是这种扭曲的消费理念,最终使人走上了消费主义的不归路。

不仅是包,还有口红、首饰、球鞋、数码产品等等。每一个商家都在打广告,证明他们的产品是与众不同的,你必须拥有它们。

其次,如果一个女孩儿身边所有的朋友都有一个名贵的包,那么这个女孩儿即使再穷也会使出吃奶的力气买一个包回来。

没有人愿意在人际交往中落后于别人,将商品社会化等级化,这就是消费主义的广告陷阱。

第二步,就是利用大数据画地为牢。

这一代人从小就接触互联网,刷短视频、聊微信、逛淘宝,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使用这些软件的过程中,大数据早已把他们的生活轨迹摸透。

各种APP都会深度挖掘用户的消费需求,不断给他们推送想要的商品。

无论是朋友圈、短视频,还是电视剧,哪怕是听首歌,所到之处都逃不过广告推送。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茧房,大数据只会给你推送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你就像是那只被困在茧房里的蚕宝宝,永远逃不出大数据给你画好的牢笼。

最后一步:贷款操作简单。

贷款原本是为了少部分人应对紧急情况开设的借贷业务。

正规机构对于贷款业务的把控极为严格,普通人你想买个包就去银行贷款那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业务。网贷不同,网贷不需要工作证明、不考虑你是否有还款能力,只要一张身份证、一个手机号,动动手指钱就到账。

经过广告洗脑加大数据追踪加轻松借贷这三个步骤,这年轻人就这样一头扎进了消费主义的圈套里。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是一个未负债的年轻人,给你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去触碰网贷。

如果你已经背上了负债,那么从此刻开始就要懂得控制,不加控制的人生就会走向泥潭。

千万不要觉得这丢人,你要清楚的知道就是因为面子你才陷入到了消费主义的圈套里的。一时的面子不重要,未来的生活才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孩子的父母,千万别觉得你的孩子从小就听话,不会有问题,一旦发现有些反常的行为时,就尝试着去了解一下孩子的财务状况。

写这些,并不是鼓励大家“杜绝”消费。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能有效地促进外经济发展。

但是提醒大家消费一定要理性,要符合自己消费能力。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超前消费负债累累,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后果。


一个负债累累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也许,一笔从天而降的横财可以解困,但是这未免不切实际,而且高额的收益诱惑背后,往往都是骗局;

也许,身边人的帮助和理解可以慰藉,可是自己默默舔舐伤口的夜晚,还是无法入眠;

也许,观摩他人上岸的经验和案例,可以为自己指明方向。

如果您觉得有用,点个关注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