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成年后还把失败归结为社会?

回答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就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到“社会”身上?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错综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环境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和挑战。比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起跑线就差了很多。有些孩子出生在一个资源更丰富的家庭,从小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多接触优质人脉的机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优势。而另一些孩子,可能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勉强跟上,甚至望尘莫及。当一个人拼尽全力,却发现因为出身、因为地域、因为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始终无法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时,自然会感到挫败,并将这种挫败感归因于“社会”的不公。

其次,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对比感”和“剥夺感”。我们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各种成功人士的光鲜亮丽,看到别人晒出的豪车、豪宅、环球旅行。这种信息流,就像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世界上有很多人比我们过得好,而且他们似乎很轻松就能得到这一切。当我们将自己和这些“成功范本”进行对比时,如果自己没有达到同等的水平,很容易产生“我之所以不行,是因为社会没给我机会”的想法。社交媒体上充斥的“内卷”、“躺平”、“原生家庭”等讨论,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社会环境的负面认知。

再者,心理学上有一个“外部归因”的倾向。人们在面对失败时,更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能力不足。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避免遭受过度的打击和自我怀疑。如果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由于“社会”、“运气不好”、“别人都在阻碍我”,那么他就能暂时地减轻内心的痛苦,维护自尊心。长此以往,这种习惯性的外部归因就会根深蒂固。

而且,教育模式和价值导向也有一定影响。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很多时候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对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逆商的培养相对欠缺。当学生习惯了按照标准答案和既定规则来行事,一旦走出校园,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就可能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如果社会价值导向过于强调“成功”的单一标准(比如高薪、名企、高职位),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努力、坚持和学习,那么未达到这些标准的人,更容易产生“社会不允许我成功”的负面情绪。

家庭教育方式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家庭,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事事代办,导致孩子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就习惯性地向父母寻求解决方案,将责任推给外部。另一些家庭,父母本身就对社会充满抱怨和不满,这种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一种“社会是敌对的”的认知。

最后,“标签化”和“群体认同”。现在很多网络社区或者亚文化群体,都有“反内卷”、“反996”等口号,这些口号本身有其合理性,但如果过度解读,就可能演变成一种“抱团取暖”式的群体认同,将所有不如意都归结为社会问题,形成一种“受害者群体”,在群体内部获得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反而会阻碍他们真正去分析问题根源,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总而言之,年轻人成年后将失败归结为社会,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它可能是外部环境的真实反映,也可能是心理机制的自我保护,更是教育、文化、信息传播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也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迅为什么把祥林嫂的苦难归结为社会?

标准回答:因为鲁迅家刚来电。

user avatar

为什么北京不考全国卷?

user avatar

因为社会让他们过得太好了,以至于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

按照大多数普通人的水平,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并且结婚繁衍后代就已经是能力极限了,成功永远属于那少数天赋异稟、能力超群、运气爆棚的人, 这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没变过的客观真理。

但为什么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看不清自己位置了呢?

义务教育让他们有了文化,觉得自己聪明又有知识。互联网的普及又让他们增长了见闻,少数人的成功在他们眼中显得稀松平常,明明几千都拿不出来,却觉得50万根本不是钱。而在高科技加持下的社会管理带来的安全,让他们觉得自己走出去没人敢惹,明明现实中弱不禁风,在网络上却喊打喊杀。发达的农业和工业让他们吃穿不愁,日子久了自然将这一切当成自己的本事,即使他们离开了不黏锅连炒菜都不会。

安全、繁荣、稳定的现代社会,让许多普通人觉得自己又行了,自然认为成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一但失败了,他们当然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是把这种自己的失败归为社会不行,觉得整个社会都欠了自己。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能活着已经是最好的结果,社会让他能像一个人般活着,已经是超级馈赠,至于他自己所谓的梦想与追求,完全就只能靠自己本事,不行就是不行,只不过证明了自己是个普通人而已,年轻人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也没办法。

倒也不必老跟成功人士比,你父母是普通人吧,你设想一下,假如你生在他们那个物质生活不那么丰富的年代,你是否能和他们一样扛下那种生活的重量?

不过我认为不应该由此去过度指责年轻人,毕竟一直以来我们社会把“普通人”这个词看得太低,也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造成了一定误导,实际上,能当好一个普通人真的并不容易。

什么是普通人的一生?完成义务教育,考上大学、找到工作、结婚生子、买车买房,最后安度晚年。你别看这一连串的人生轨迹表面上轻飘飘,仔细想想,只要其中某一步走错了,后面的步骤大概率是不成立的,比如你义务教育期间成绩很烂,上不了大学,一辈子干低薪工作。又或者你在大学里偷了东西打了架被开除,后面的一切也化为泡影。甚至你在工作中受伤毁容,也就不会有人愿意和你恋爱结婚。你但凡出什么意外,真的连当普通人的资格都不会有。

所以说,年轻人真不应该把自己看得那么高,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尊纪守法,注意身体,就已经成功了,毕竟只是个普通人,普通人活成普通人的样子就是一种成功。

user avatar

出生于1920年和1930的人知道怎么才能成功。参加革命呗。跟着党走呗。

出生于1940和1950年的人知道怎么才能成功,投身国有企业。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局面。

出生于1960和1970年的人知道怎么才能成功,下海经商呗。赚钱呗。

出生于1980和1990年的人知道怎么才能成功,整电脑和手机。继续赚钱呗。

出生于2000年的人不知道怎么才能成功。深度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看起来无法提供足够的高薪岗位。

有些人啊。就是活的时间太短不说,读书还太少。看不清楚人类文明进步的步骤。西方的四轮技术革命,中国用70年走完了。

说白了,中国建国70年的发展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抄作业。就是西方列强干啥,我们就干啥。专业术语叫后发优势。

现在人类文明下面往哪里走。人类现在就是搞不清楚。西方列强都不知道后面怎么发展。你能知道?

user avatar

骂的就是黑厂!

骂的就是九九六!

骂的就是两班倒!

骂的就是歌颂苦难!

骂的就是上天的房价!

骂的就是离岸爱国者!

骂的就是内残外忍的老跪族!

骂的就是敲骨吸髓的社会!!

你们这群新八旗,不要太过分了!!!

-————四月二日更新————

截取自本人微信公众号“无言的善良”。


请把人当人看。


这并不难,奈何有些个玩意儿非得揣着明白装糊涂,成天“学做人”挂在嘴边,然而最不当人的就是自己。


你要大伙儿七生报国,大伙儿也得愿意啊。


科学不讲政治,数据不会说谎,更不会给人面子。


图片


同志们,生产队快没驴了啊。

许多人开始把这种图表称之为“爽文”,爽点在哪儿?报复的快感。

“当初你不听我的,现在大难临头了不是?”,差不多就这个意思。


再次回到开头的问题:


图片


先按下里面的“四千块和三千块”不说,稍微有点社会阅历的都该明白,工厂流水线是怎么干的。

“追魂夺命流水线, 暗无天日鬼车间,生死轮回两班倒,废寝忘食中无言,加班加点不加薪,提桶跑路在明天,初见不知提桶意,再见已是提桶人。”以上乃群众总结,不服不辩。

做牛做马,最后拿个区区四千块,这是人干的事?

“得加钱。”


图片


懂吗?

我看是不懂!



图片



但凡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没人愿意干就加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古代人都懂。

然而大家看看,一个简简单单的加薪,搞得这么复杂,“鼓励”,“支持”,“共同努力”,好话大话场面话说尽,偏偏不提钱。


想要马跑又不给马吃草,那不就只有僵在这儿了。



图片



这部纪录片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没看过的建议都去看看,看完之后,你可能会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个崭新的认识。



图片



至于我涂掉的那个字是什么字,各位心知肚明,都少在这儿装外宾了,类似这种场面谁没见识过,经历过?


这部纪录片看美国部分的时候还好,镜头一切换,瞬间看得我毛骨悚然。


明明我不是流水线工人,为什么还能被吓到?


因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啊,亲爱的同志们。


所以我反感动辄叫嚣要让年轻人吃苦的言论,哪怕我已经不够年轻。


把别人当人,把每个人当人,等周围的“人”多了,自己也就成了人。


图片


假如这幅图能让你落泪,那你就还不是人,不是个真正的人,像我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就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到“社会”身上?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错综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环境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和挑战。比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起跑线就差了.............
  • 回答
    “年轻老师教学成绩比资历老老师更好”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并不是说所有年轻老师都一定比所有资历老的老师优秀,也不是要否定资深教师的价值。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年轻老师的特质和优势更容易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转化为突出的教学成果。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与时俱进的教学.............
  • 回答
    确实,现在都2020年了,很多笔记本电脑还保留着DC充电口,这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TypeC接口早就普及开了,而且用起来确实方便不少。你说换成TypeC成本会高很多吗?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贵”就能解释清楚的。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就算到了2020年,DC充电这个“老家伙”依.............
  • 回答
    这届年轻人,总觉得创业跟玩儿似的,好像只要脑袋里冒出个点子,往网上一丢,再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IPO 指日可待。为啥会有这感觉?咱就掰扯掰扯。首先,这得说到咱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环境。你想啊,咱们这代人,多少是看着互联网公司一个个崛起的。从马云、马化腾,到现在的拼多多、字节跳动,这些名字跟神话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很多年轻人害怕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城市,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态集合,涉及到个人发展、社会机遇、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职业发展与个人成就的天花板: 就业机会的稀缺性和单一性: 大城市的经济结构更为多元化,涵盖了金融、科技、文化、创意、高端制造等众多行业.............
  • 回答
    年轻人对“进体制”人群产生鄙视心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涉到代际观念的差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信息传播的加速等诸多因素。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代际观念的差异: 改革开放的“拓荒者”与“守业者”: 上一代人,尤.............
  • 回答
    “年轻人得尿毒症?这事儿说起来,确实让人挺心疼的。”说起尿毒症,大家脑子里可能第一时间浮现的是中老年患者,谁能想到,现在年轻人得这病的也越来越多,而且有种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背后,可不是年轻人身体素质差那么简单,而是生活习惯、环境以及一些隐藏的健康问题在悄悄作祟。一、那些不健康的“年轻态”生活方式.............
  • 回答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走出校园,充满闯劲儿的他们,之所以会选择涌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我们常说的“北上广深”)这几座一线城市打拼,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时代的召唤。这背后有着太多现实的考量,也有着太多虚幻的憧憬,就像他们自己一样,年轻、充满干劲,但也夹杂着些许青涩和不确定.............
  • 回答
    年轻人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这真是一个复杂又令人担忧的现象,感觉他们就像被施了什么魔法一样,很多时候看着都替他们着急。这种“点都点不醒”的状态,背后其实交织着社会、心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首先,咱们得从 社会大环境 瞅瞅。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媒体无处不在。广告商们简直是.............
  • 回答
    深圳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的目光,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踏上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北上广深”一句就能概括的,它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很多年轻人内心渴望的投射。首先,机会的海洋,让你觉得“努力就有回报”。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发展速度堪称奇迹。在这里,你能看到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年轻人在网络上对“996”表现出强烈的抵制情绪,可一旦进入职场,又似乎被现实裹挟,不得不接受常态化的加班。这中间的逻辑和心态变化,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上的“抵制”和现实中的“接受”,其发生的 语境、动机和承受对象 是完全不同的。网络上的.............
  • 回答
    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到发达国家工作或移民,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的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反映了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发展等诸多维度的差异。首先,经济机会是驱动年轻人走向发达国家最核心的动力之一。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成熟、更具活力的经济体,这意味着它们.............
  • 回答
    这年头,一到年底,关于“年轻人回不回家过年”的话题又会热闹起来。你可能会听到有人说:“哎呀,今年又要面对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了,真是头疼。” 或者,“火车票太难抢了,而且回去还得应付各种亲戚,不如留在工作的城市里过个清静年。” 很多时候,这背后不仅仅是抢票难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过年焦虑”,而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年轻人对儒家思想认知的一个重要面向,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时候,当提到“儒教”,年轻一代最先联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被认为是束缚、压抑的“礼教”和森严的“等级观念”,而那些被许多人视为儒家核心价值,比如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调的“个人美德”,似乎就显得黯淡无光,甚至被选择.............
  • 回答
    太玄经,这部蕴含着中华古代智慧瑰宝的经典,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解宇宙运行规律、人生哲理乃至个人修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照理说,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应该受到我们当代人的热烈追捧,尤其是那些热衷于探索深度、寻求真理的年轻人。然而,现实却是,许多年轻人对此似乎兴趣寥寥,甚至望而却步。这其中缘由.............
  • 回答
    在当今社会,我们确实观察到许多年轻人虽然年龄尚轻,却已经开始对30岁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这种焦虑意识是否能帮助他们避免“年龄危机”,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年轻人对30岁后生活产生焦虑的原因:1. 社会对“成功”定义的固化与压力: 职业发展瓶颈: 社.............
  • 回答
    在中国,年轻人称呼希特勒为“元首”,这确实是一个现象,并且背后涉及的心理和文化原因比较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包装,看看藏在背后的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称呼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文化和亚文化群体的传播。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是各种新奇词汇和称呼.............
  • 回答
    最近几年,“低欲望”这个词在年轻人中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感觉身边好多人,包括我自己,好像都进入了一种“佛系”状态。不是说完全没追求,但那种曾经被大张旗鼓宣扬的“拼搏奋斗、出人头地”的激情似乎消退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温和、更随遇而安的态度。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透.............
  • 回答
    这年头,一提家里要来客人,不少年轻人的脸就垮了,心里那叫一个“抵触”。别以为是他们不懂事,或者跟长辈对着干,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道理和原因,而且这些原因都挺现实的。首先,得说说个人空间和隐私这事儿。咱们年轻人现在活得越来越讲究“我”了。在自己家里,就是最放松、最自在的时候。你可以穿睡衣晃悠,可以邋里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