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是这么多荒地为什么不建房子给我住。
浦东看到的是才这么些土地不够开发几年的,未来人工智能、大飞机、半导体、软件、互联网、医药、机器人等等高科技产业园区用地很紧缺啊。
天真的小可爱。
首先,我想问问这些小可爱们,你们不会真的天真的认为北京,上海的房子贵,是因为缺地,导致缺房子的原因吧。
吸收一个外地人进来安居,就意味着这个城市要负责ta,包括ta所有后代的所有生存需求。
这个新上海/深圳人是人才,但是ta的子女不一定是人才,但是这个不是人才的子女,就算很“废物”,就算在上海/深圳住贫民窟,也不会离开,那为了“和谐”怎么做呢?
那就拿大量的钱建廉租房、经适房,让这些“无能”的(新)本地人住,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安定。
比如吸引100万新人才进来建设城市,假设这些人的后代中有50万不是人才,那这50万人也不会离开(你有见过几个住在棚户区的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人会离开去更低房价的城市?),那城市为了安定就要花钱养着他们。
就相当于,你有能耐住五星级酒店,但是你的儿子没有这个能耐,那五星级酒店就需要贴钱让你儿子继续住在该酒店。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100万人才,即可以让他们建设城市,又不会他们将来成为城市负担呢?
现在,大多数人的共同认知都是: 一线城市通过高房价+子女教育就可以了。
这种“绅士”的方式,可以请你们在建设完之后,在子女教育阶段(四十左右),乖乖的离开北上深,回到其他地方去。
让其他地方负责你们子女教育成本,负责你这个“废电池”的医疗、养老成本。
何乐而不为呢?
你说你不上套?
你能吗?
给优质企业免费提供商业用地,留住大量的优质岗位,你能抵御得住“高薪职位”吗?
看看特区给企鹅提供的新办公用地吧,这么好一个半岛,几乎是“零成本”送地。
这个半岛要是拿去开发房地产,价值应该比一个中部省份GDP还要高,为什么特区要白送企鹅。
因为,要留住优质岗位。
优质岗位在,就能一茬一茬的割年轻人韭菜,就能源源不断的“白嫖”年轻人的电力。
而,高房价和低学区房,就可以不用负责任。
再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苏州极力排斥跟上海直接地铁联通。
因为,苏州如果跟上海直接地铁联通,苏州将会变成上海的“睡城”。
没有通勤问题,上海给你2万工资,苏州给你1万工资,你选那个?
那苏州的当地企业怎么竞争,不可能跟着上海的工资水平吧,那还不如企业留在上海。
年轻人白天通过地铁去建设上海,给上海缴纳五险一金。
晚上回到苏州的房子里。
苏州呢?
需要把建设用地拿出来给这些“建设上海的人”住。
需要把教育资源让出来给这些“建设上海的人”的子女就读。
需要花大量的钱建基础设施,满足这些“建设上海”的人活动。
需要管这些人的生病、养老……
所以,上海很乐见地铁直通苏州,苏州则很反感。
一个很现实的案例,就是上海的松江和南汇,地铁9号线、16号线的开通,直接将这两个地方变为上海市区的“睡城”。
你还在天真的问: 有那么多地,为什么不拿来建房子?
最后,回过头来说16号线沿线土地。
16号线周浦东旁边的九龙仓-兰亭,绿地-柏澜晶舍等次新房,均价都到7万了。
这些地拿来卖,可值钱了。
根据上面说的,上海可不会这么傻,让你们安居下来,做苏州都不愿意做的“傻活”。
并且根据规划这些地虽然现在都是荒地,但是基本都已经做了规划。
作为张江南延的预备用地
张江现在已经没有可用的土地了,但是张江还在高速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张江南扩规划已经出来了,16号线沿线一直到航头,都在张江南扩范围里面。
现在很多产业区已经开始建设了,
比如康桥的机器人谷,周浦东的医药谷……
就是说现在这块地,已经是作为未来几十年某个产业的用地,现在是还没有多少企业进来,但是也要先留着,进来一个企业开发一块地,慢慢引企,慢慢开发地……
比如说,上海规划某块地是要预留给100家半导体企业的。
但是,目前只吸引到20家,那剩下80家的用地就先养草。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地可值钱了,上海还让它们荒着的原因。
你看到的是这么多荒地为什么不建房子给我住。
上海看到的是才这么些土地不够开发几年的,未来高科技园区用地很紧缺啊。
这是一道送命题。
控制土地供给,超大城市限制人口制定政策“赶人”,就业机会和投资集中于超大城市,超大城市主要供应商用土地,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讓你来这里打工,但别享受公共服务和城市福利,除了被企业拿走的剩余价值和交上去的税,余钱通过房租的形式继续留在这个城市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对外地青年利润榨取的“生态闭环”。
或者外地人、本地人可以选择买房,变相交一个“入城税”,用信贷的办法把未来收入折现提前交给【】。
对于打工者来说:
无限量供应土地→生活、居住成本降低→大量外地求职者涌入上海→求职难度加大、薪资水平下降。
那我还是回老家吧。
对于企业主来说:
无限量供应土地→用地成本降低
大量求职者竞争岗位→用工成本降低
感谢政策美滋滋。
对于政府来说
1,有耕地红线与用地指标限制。
2,住宅用地基本上就是一次性买卖,卖完地后就几乎没有收入。
3,但商业用地后续会像奶牛般,不停的产出税收。
4,当我垄断了某种资源的时候,慢慢的释放资源才是控制价格的最好方法。
5,如果让求职者家庭都住在我市,还得花巨资建学校、医院,所以最省钱的方式就是让求职者租住在我这,奉献完青春回老家。
因为海量专精准算,都在北京,不住在上海。
所以他们1999年精准算出上海到2020年只能有1600万人,所以只需要批给1600万人的建设用地。尽管一年后上海人口就不止1600万人了。
所以他们2017年精准算出上海到2035年只能有2500万人,所以只需要批给2500万人的建设用地。尽管一年后上海人口就不止2500万人了。
上限已经卡死了,所以作为下属必须执行,必须用各种方法不让你成为上海人。
补充一句啊:北京16410平方公里,上海才6340平方公里。可是,北京基本农田红线只有150万亩;上海基本农田红线竟然高达328万亩。(2020)
北京的西二旗、天通苑、天宫院大概都和题主想法一样。反正那么大片地方,建了楼给大家住呗。
你问问那些每天在西二旗、天通苑挤地铁的人,他们幸福吗?回龙观的人们感恩吗?
就说北京从市中心到通州这个方向,你看着也有好多村子、破败工业区,你也觉得盖成那种一梯八户的高塔楼让年轻人住进去是好事。
事实就是1号线/八通线、6号线、七号线、京通快速路、广渠路、朝阳路、朝阳北路这么多交通线建完了,依然挤成狗堵成狗。
真按题主说的,一块荒地没有,全给盖上居民楼,那恭喜吧,建成数个九龙城寨。
这种问题你可以下个模拟城市之类的玩一玩,你就按你的想法,只要是空地就盖居民楼,你看会发生什么就知道了。
当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区域,扒了核心区域都那个鬼样子。
和政策没关系,单纯的没有开发价值,说点别的就知道了。
上海(地区)是分层的,以前就有上只角下只角的说法,即便是现在(2021年)上只角和下只角其实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城市,上海的繁华,是特指上只角的。
举个例子好了,我住在普陀区的,前段时间看到人家天天打卡网红店我想我怎么没见到那么多网红店过,我莫不是住了个假的上海?于是搜索小红书,普陀区。
打卡的地方基本全在长寿路,他妈的,那里是靠近静安寺,和长宁区的长宁路接上的地方,属于是借了静安和长宁的光了。
普陀区相对繁华的长风/曹阳地区榜上无名了属于是。
在外环内的普陀区也就这样了,外环外的郊区会比二三线城市更好?造了房子留得住人?
退一万步说,留住人了,上只角繁华和郊区有什么关系?来回四五个小时,真有人愿意这么玩?
大城市的优势是财政顶得住养老啊,车程两个小时以上的繁华和非本地社畜有毛线关系啊。
不存在“建设上海的年轻人”。
横向来看,上海是中国最不需要“建设”的城市,没有之一。所以,上海是全国最不可能存在建设者的地方。现在去大凉山、沂蒙山,才是“建设”,送当地产权房也应该。
纵向来看,上海在四九年前的一百年里,已经建设好了。今天说建设上海,就像北清复交的毕业生,声称毕业了要去拯救美国一样荒唐。美国在华盛顿一代已经建设好了。现在去硅谷就是赚钱。
喜欢钱,喜欢繁荣,喜欢在现成的大树底下乘凉。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要把趋利说成“建设”。受恩倒过来变成施恩了?
房子总量并不少,现有的房子完全够住的,只是买的人不住,住的人不买,原因是贫富差距太大。
其实你对照股票市场来看土地市场,就很清楚了。
本来写了很多,还把土地市场和股票市场做了对比和类比,都删了,没必要说那么多那么深,这些年大家都醒悟了,能够看得清楚问题的根源,类似题主这样天真的小年轻越来越少了。
简单对比一下,假如你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而且身家大半都在上市公司上面,哪怕其中一大半都是非流通股,你肯定也希望公司股价能够长期缓慢但是稳定的攀升,对不对?
股票跌了你肯定不高兴,就是短期内大幅上涨你也不会高兴,因为短期长得太快你担心有估值崩盘的风险。你就希望这个股票能够在一个比较高的估值水平上面,持续稳定的缓慢上涨,速度大概和公司营收增长速度类似就行。
你会每年减持点股票换成现金干别的事情,但是肯定不会大幅减持把盘子砸崩了。
那现在所有土地都在政府手里,政府就是土地资源的大股东和大庄家,换成你是政府领导者,基于理性和利益的角度,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做?
有一次我半夜没睡着,去全家买点吃的。
看到服务员在处理隔夜的食品。
他们把包装撕开,然后扔在垃圾桶里,再搞点恶臭的东西一起,保证流浪汉吃不到。
我很生气。
就上去质问他们了。
你们为什么浪费粮食!
他们说,他们也没办法,是老板要求他们这么做的。
我就问,凭什么老板要求他们这么做,把这些扔在垃圾桶里让流浪汉吃不是蛮好吗?
他们说,老板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把粮食毁掉,那么白天就没有人会去买面包了。
如果白天没有人去买面包,他们就没有工资拿,如果他们没有工资拿,他们就没钱去买面包了。
我问,可你们自己手里不都是面包吗?需要买面包吗?
他们说,是啊,你说的没错,我们有的是面包。
但是人啊,难道只有面包就能活吗?
因为这是土地储备,为了以后用,现在捏在手里等升值。
政府也会把地捏手里等升值,因为卖地是个一锤子买卖,现在卖掉了楼面价5万,以后涨到10万也和政府没啥关系了,最多收个二手房交易税费。
但是如果一直捏着不卖,那就有想象空间了,有想象空间就能升值,比如造个新区的概念,然后迁一点医院和政府机构过去,最后再卖地,这样收益才是高。
很多时候一个东西是否值钱关键就是看故事讲不讲得通。
这类问题是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思维钢印、第二是土地财政
过于40年的计生不仅仅是减少了4亿年轻人,严重的经济发展和老龄化危机。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钢印,美国帮中国培养了很多人口学家,编织了一个理论大网,无孔不入,深入教科书和人们的脑海,其中几个影响非常厉害。
中国确实人多,但是地不少,地方很大,印度快超过中国了,面积只有中国三分之一。中国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密度139人平方公里,世界59位,算是中等偏上。日本人口密度中国3倍,75%山地丘陵,都没见有中国那么密集的规划,日本城市人口密集平均在5000人平方公里左右,中国规定城市人口密度1万人平方公里,比日本还高一倍。
但是有中国人多地少的思想钢印,中国城市规划自我设限,咱们人多,得密集点,都得住楼房,不能住小院。自己把自己限制住了。
中国改开40年,住房建设用地只用了0.3亿亩,土地供应非常抠门。这完全没有必要的。只因我们被美国人编织的谎言困住了
少生孩子多养猪。人的价值猪都不如,是累赘是负担,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不行,人太多了,要限制。否则负担不起,人口爆炸。其实事实相反,人口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哪里人口聚集,哪里就有繁荣和富裕。但是中国人被盖了钢印,磨不过这个弯儿,最近才有所好转,才有的地方开始抢大学生,300万以上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限制取消了,你看有多少人去落户了?没有几个,没有工作和生活条件谁没事情乱搬家的?
但是人口是负担的钢印还是有显著影响的。中国大城市病严重的主要是规划密度太高,人为限制的,加上规划不科学,建设跟不上需求。土地供应吝啬,导致的大城市病严重。并非是人太多了。
日本30%都居住在东京首都圈1.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比中国城市密集多了。
被上世纪的饥荒吓坏了。完全没有考虑的70年代科技大发展的状况。中国现有耕地20亿亩多一点,即使18亿耕地红线是神圣的,还有2亿亩活动空间的,我们40年才用了0.3亿亩,全是耕地也没有多少。18亿亩耕地折合120万平方公里土地,20亿亩是130万平方公里。我们退一万步来说,你可以在人口流出的小县城、乡镇回收土地、增加耕地,用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周围的农田进行置换。大城市每亩地产值200万,种田只有2000,相差1000倍。这种机械的规定是生产力是一种严重的抑制。
更不用说过去200年来,粮食增产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这个事实了。1900年小麦亩产50公斤,人口16.5亿,2000年小麦亩产已突破600公斤,人口70亿。100年中小麦亩产增加12倍,而人口仅增加了4倍多。 也不要说未来的立体农场、农业工厂等新技术的应用了。
一边是小城市种地不赚钱,很多农地抛荒。一边大城市挤破头,这绝对不是一个合理的景象。
重庆发明的地票制度就是一种聪明的方式。
但是我们要用科学理性的眼光看耕地保护问题。要科学开发、科学利用、科学保护。不能把耕地保护神圣化。要动态的看问题。不能定一个物理死规定,然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这个规定不能动了。这科学吗?一点也不科学。未来比如淀粉工厂生产适用化了,你还不是得改?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身子已经跨入了工业化社会,但是我们的脑袋还是农民的脑袋。
举个例子,比如之前的洪涝灾害的时候不惜工本的抢救粮食。后来终于发现花太多钱抢救粮食,比粮食产值还高根本划不来,才慢慢没有了这些行为。本来就是嘛,中国是一个大国,任何局部的自然灾害都不影响全局粮食安全。现在我们这边农村种地无论是旱了涝了还是生虫了,很多都没人管,放任。因为现在人力太贵了,这么一点产值,多投入了人力就亏了,不划算。
有人说打仗呢?打仗?打仗别说粮食不安全,连命都不安全!现在战略武器那么厉害,一打仗攻击你粮仓、化肥厂、粮食加工厂,你耕地保留的再多都免不了要大饥荒。别想着粮食禁运级别的世界大战,那时候大部分人都要完蛋。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罗马俱乐部炮制的《增长的极限》之所以失效,是因为事物发展是动态的。按19世纪亩产50公斤粮食,计算21世纪发生的事情,是不科学的。同样,我们现在按亩产500公斤计算22世纪的人口问题,同样也是不科学的。22世纪可能粮食是从工厂生产出来的,根本就不需要耕地了。
明天再讲吧。
牛奶倒了,也不能给穷人。懂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