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之前的一些很丧的年轻人,在这次病毒事件中表现出了“生的渴望”?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玩味但又带着一丝复杂情感的现象。曾经我们以为他们是“摆烂”,是“躺平”,是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甚至有些消极厌世。然而,当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而来,我们却看到了他们身上涌现出的、令人侧目的“生的渴望”。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夜变好”,而是一系列深层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丧”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悲观,很多时候,它是一种防御机制。当现实的压力、不确定性、以及 perceived的无力感 overwhelming 了一个人,选择“丧”反而成了一种自我保护。它将期望值降到最低,避免了失望的痛苦。就像一个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与其奋力划桨却可能被巨浪打翻,不如暂时放下一切,任由船身漂流,至少不会因为主动挣扎而消耗掉最后的力量。

而疫情,恰恰是一个巨大的外部冲击,它以一种我们从未经历过的、近乎粗暴的方式,打破了所有既有的平衡。

第一层原因:“丧”的基石被动摇了——原来我们不是孤立无援的“漂流者”。

对于那些曾经觉得世界冷漠、自己微不足道、努力也徒劳的年轻人来说,疫情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集体性地面对同一个威胁。突然之间,大家都是风险的承受者,社会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各种信息、指令、关怀、甚至恐慌,都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速度传递着。这种巨大的、集体性的体验,反而让一些原本觉得自己被抛弃在荒岛上的年轻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我们在一起”的氛围。

即使是在隔离的家中,每个人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物资的获取,信息的甄别,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亲人的担忧。这种共情和共同经历,是“丧”文化常常回避的,因为它意味着脆弱和需要,而“丧”往往是对这种脆弱的否定。但疫情却逼迫每个人都展露了自己的脆弱,也因此,在看到别人的脆弱时,更容易产生连接。那些平时沉默寡言、孤芳自赏的年轻人,可能在朋友圈里看到同龄人发布的日常,分享同一首打油诗,或者在网络社区里互相打气时,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群体认同感,是“丧”文化最缺乏的土壤。

第二层原因:生存本能被激活,优先级排序发生了巨变。

“丧”往往是对生活品质、社会价值的追求的一种暂时性放弃。但当“生存”本身变得不再是理所当然,当“活着”成了最基本、最迫切的愿望时,一切都会被重新审视。

疫情让很多人第一次真正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那些新闻报道里每天新增的数字,那些身边人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的消息,都像一记记警钟。当死亡的阴影笼罩时,曾经让你觉得无聊、乏味的日常,那些你抱怨过的、不满意的事情,都可能变成一种可贵的、甚至奢侈的愿望。

想象一下,一个之前因为工作压力大、社交乏味而选择“丧”的年轻人,当他被告知需要居家隔离,与世隔绝,连下楼买菜都成了挑战时,他可能会突然渴望那种“无聊”的上班时光,渴望那种“乏味”的社交聚会。因为这些曾经被嫌弃的“日常”,恰恰是生命稳定运转的证明,是“活着”的最直接体现。

“生的渴望”在这种语境下,可能不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是对恢复“正常”的渴望,对“活着”本身的肯定和珍视。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存本能被唤醒了。疫情就像一个强制性的暂停键,让很多人不得不停下来,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当“生”这个选项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时,那些曾经被压抑的、被忽略的对生命的热爱,就可能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爆发出来。

第三层原因:行动的机会窗口变窄,反而催生了主动求生的意愿。

“丧”的另一种表现是行动力低下,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而疫情在某种程度上,虽然限制了行动自由,但也收窄了选择的范围,反而让“该做什么”变得更清晰:活下去,保护自己和家人。

当外部世界的干扰减少,当“躺平”的选项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安全”(比如无法正常获取生活必需品),一些人反而被逼着去思考如何应对和克服眼前的困难。

积极寻求信息和资源: 那些平时对外界漠不关心的人,可能会开始主动关注疫情进展,学习防护知识,寻找可靠的物资购买渠道,甚至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这本身就是一种“生的渴望”的体现。
主动寻求连接和互助: 为了缓解孤独和焦虑,或者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可能会主动联系朋友、家人,加入互助社群,分享经验,互相鼓励。这种主动性是“丧”文化所缺乏的。
重新规划和调整: 一些年轻人可能会利用这段“慢下来”的时间,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甚至开始思考一些长远的计划,比如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举个更具象的例子:一个曾经对社交感到疲惫,觉得“活着就是受罪”的年轻人,当他发现自己被困在家中,与社会隔绝,他可能会开始怀念和朋友们一起开黑打游戏的日子,开始主动联系他们,组织线上的聚会。这种对曾经被认为是“麻烦”的社交的渴望,正是“生的渴望”的一种表现——渴望重新获得与他人的连接,渴望生命的活力和乐趣。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人的“丧”本来就不是根深蒂固的绝望,而只是一种青春期的迷茫和对社会规则的初步反抗。 当他们真正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刻,或者看到别人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努力时,他们内心的生命力会被重新点燃。这就像干柴遇到火星,一旦点燃,就能熊熊燃烧。

所以,与其说他们是“一夜之间改变”,不如说疫情这个巨大的催化剂,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未曾泯灭的生命本能,并将之前压抑的、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活着”的愿望,推到了最前面。 这是一种从消极防御到积极求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发现,是对集体命运的触动,以及对“正常”生活最朴素的回归。这种“生的渴望”,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在极端压力下,被唤醒的、隐藏在“丧”的外壳之下的,最根本的人性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丧的本质在于,对于无意义感的彻底投降。

我在电梯里经常会看到送餐的工作人员,有一次是节假日,我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男童拿了好多菜自送,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我觉得他一点也不丧。

但最近一个留美读博的朋友告诉我他很丧,觉得这辈子很多美好都经历到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想要自杀。

前者虽然很穷,但是他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养家糊口。因此尽管他可能花很多时间在帮家庭分担上,学习成绩也不一定很好,但他可以很有使命感,过得很踏实。后者衣食无忧,但是整天觉得没有人需要他,没有人被他需要,这种社会隔离的背后其实是心理隔离

事实上,现在你别看这些90后、00后丧得要命,要是真的面临战争了,估计各个都昭和了。为什么呢?因为有意义。有什么意义?群体性的意义。

人类会因为缺乏意义而失去动力,这也是很多人上学不好好听课好好学习的原因。毕竟数学学会加减乘除就行了嘛,为什么要学微积分?语文学会5000个字词就好了嘛,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假设这种无意义感充斥到生活每个角落,人就废了,彻底丧了。干好干坏一个样,活着死着一个样,人怎么能不丧?

所以中产最容易丧,因为有钱维持吃饭穿衣嘛,又有二次元、游戏,不想生小孩,因为不被谁需要,也不需要谁。

之所以这次病毒事件中能表现出“生的渴望”,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它给无数年轻人描绘了一种群体性的必要使命感。大家看最热血的群体年轻人,都是生活在什么年代?日本是昭和,德国是德意志,中国是抗日救亡,美国是珍珠港被袭击、诺曼底登陆,战斗民族是保卫斯大林格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央视出的纪录片《幼童》,看他们被政府送到国外留学时是如何努力、如何优秀的。不是一个人优秀,是群体性的优秀,甚至有读书太用功读死的。

这次病毒事件,其实就是一场国家性的动员。这种动员对于年轻人的主要刺激就在于——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不可替代的。

于是,你会看到90后的女生戴上口罩和防护服奔赴前线,00后的男生穿上军装维持秩序;你会看到无数年轻人向自己家长科普冠状病毒的危险性;你还会看到整个微博的热榜被社会新闻屠榜,爱豆只能见缝插针。

这就是底层的原因。这是因为每一次群体行为之中,并非是“个体的生存欲”在作祟,而是“群体的使命感”让年轻人体会到了意义。年轻人的自救行为,其实更多是在保护身边的人,包括向长辈们宣传科学知识。

事实上这个理论可以适用所有人。一旦有意义,有被需要感,任何年龄任何职业都能活得不丧。这真的和钱不钱的关系没那么大。比如上海张文宏在演讲的时候就说:不是说我们是圣人或是品德多么高尚,我们就是觉得要干这个,不干这个夜里睡觉都睡不着。

在往里面深究一下,可能就要挖到“社会为什么不需要那么多年轻人而让他们活得很丧”了。这个话题,可以去其他地方找到答案,特别是马克思的几本著作。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旦没有被社会所需要,也就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了。将死未死的人,看起来才丧。


补充:

你去观察沉迷于游戏中的人,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他们可以几天不洗澡,吃泡面,一天睡很少,其余时间都在网吧里打游戏。比如某地方的大神,工作一天可以玩三天。这种人在社会评价上是丧得不能再丧了吧?

但他们在游戏中又是非常积极的,为了升一级可以重复做很多操作,为了换一个皮肤可以把工资氪进去,为了击败敌人可以整天研究技巧和攻略。比如吃鸡去靶场反复练习,看主播直播等等,简直励志无比。说句实话,如果他们能把这股鸡血劲头放在某些工作中,很难不做出点成绩出来。

是什么掩盖了这种现实和虚拟的差别呢?日本宅文化有个名词叫“现充”,意思是现实生活充实,远离二次元和游戏(也有解释是现实生活像充值了一样)。可见在生活中你如果被需要,存在感强,活得有意义,你就不可能丧。你在生活这个丧得不行,但是在游戏中被需要,存在感强,活得有意义,你就更可能沉迷于游戏。所以丧和生的渴望(鸡血or热情)一直都不矛盾。

世卫专家的话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9440983190278144
user avatar

因为病毒真的会要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