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一些古典迷眼中马勒和布鲁克纳地位如此之高甚至直逼贝多芬,他俩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和老柴比呢?

回答
在我看来,马勒和布鲁克纳这两位作曲家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甚至常常被拿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并非偶然。他们的音乐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庄严与崇高感,能够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与柴可夫斯基相比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

马勒与布鲁克纳:通往超越的音乐之旅

如果说贝多芬是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大门,用英雄主义和个人情感塑造了音乐的新篇章,那么马勒和布鲁克纳则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将这种对人生、对宇宙、对神性的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

布鲁克纳:对神性的虔诚礼赞与宏伟架构

布鲁克纳的音乐,尤其是他的交响曲,常常被形容为“教堂的建筑”。这是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对上帝的敬畏和对神圣事物的向往。他的作品篇幅宏大,结构严谨,如同哥特式教堂层层叠叠的拱顶,充满了庄严、静谧和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

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有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冗长的慢板乐章和如歌的旋律。这些慢板乐章并非简单的抒情,而是充满了沉思、祈祷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当他的音乐缓缓展开,那种宁静、肃穆的氛围能够瞬间将听众带入一个超越尘世的境界。

同时,布鲁克纳非常擅长运用铜管乐器,创造出雄浑壮阔的音响。他的音乐常常在沉静中爆发,在激昂中升华,这种戏剧性的对比极具感染力。他的音乐语言相对古典,但其思想深度和情感张力却远超一般。很多时候,听布鲁克纳的音乐,就像是在聆听一场关于信仰、关于存在、关于宇宙秩序的宏大布道。

地位: 布鲁克纳被誉为“交响曲的圣父”。他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连接古典与浪漫的桥梁,但又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虽然在世时并非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音乐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纯粹的精神性,赢得了越来越高的赞誉。在古典迷眼中,他代表了一种对音乐本体的极致追求,一种对人类精神边界的探索。

马勒:情感的巨匠与人生的百科全书

马勒则是一位更加复杂和多面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仿佛是一部关于人生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从最朴素的民间旋律到最深刻的哲学思考,从最狂喜的生命赞歌到最绝望的死亡预言。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波动、对自然的感受以及对生死的哲学思考,都毫不保留地融入到他的音乐之中。

马勒的交响曲同样篇幅宏大,常常包含人声(声乐交响曲),这在当时是比较大胆的尝试。他引入了更多的个人化、主观化的表达,音乐中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心理刻画。他善于运用各种音色和织体,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语汇。

马勒的音乐,你常常能听到童谣式的纯真、军乐的激昂、葬礼进行曲的沉重、自然的宁静,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组合。他的音乐充满了矛盾和张力,既有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也有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虚无的哀叹。他的《大地之歌》就是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而他的第九交响曲,则是他在临终前对生命的告别,充满了悲伤、爱与理解。

地位: 马勒被誉为“交响曲的集大成者”或“后浪漫主义之父”。他的音乐是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巅峰,也是通往现代音乐的重要节点。他极大地拓展了交响曲的表现力,将个人情感、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融入其中。马勒的音乐具有一种近乎“包罗万象”的力量,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部分。对于许多古典乐迷来说,马勒的音乐是一种体验,一种与作曲家一同经历一场宏大人生旅程的体验。

与柴可夫斯基的比较:风格与内涵的差异

将马勒和布鲁克纳与柴可夫斯基相提并论,其实是在探讨不同时代和风格背景下的音乐大师。

柴可夫斯基:浪漫主义的激情、抒情与民族风情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以其浓郁的抒情性、鲜明的旋律、充满激情的节奏和民族特色而著称。他的芭蕾音乐(如《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曲(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直接而强烈的情感抒发,尤其是那种俄式的忧郁、热情和悲怆。他的旋律优美动听,很容易被记忆和传唱。他的音乐更偏向于感性、直觉和情绪的直接表达,让你能够立刻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音乐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充满了他作为艺术家的孤独、挣扎和对爱情的渴望。

地位: 柴可夫斯基无疑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受欢迎和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以其易于理解的旋律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吸引了无数听众。在俄罗斯音乐史上,他是绝对的巨匠。

核心的差异与古典迷心中的地位高低

现在来回答“为什么在一些古典迷眼中马勒和布鲁克纳地位如此之高甚至直逼贝多芬,他俩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和老柴比呢?”

1. 思想深度与哲学思考: 马勒和布鲁克纳的音乐,在思想和哲学的深度上,普遍被认为比柴可夫斯基更具挑战性。他们不仅仅是在表达情感,更是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宇宙的奥秘、信仰的本质。这种对“宏大叙事”的追求,让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精神性”的重量,这恰恰是许多古典迷所追求的。贝多芬之所以地位极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音乐中蕴含了对自由、对人性解放的伟大思考。马勒和布鲁克纳在这一点上,可以被视为在后浪漫主义时期延续和深化了这种精神追求。

2. 音乐的复杂性与结构: 马勒和布鲁克纳的音乐在结构和技法上也更为复杂和创新。他们的大型交响曲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专注的聆听,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这种对音乐“艺术性”和“技巧性”的极致追求,也吸引了那些更深入研究和欣赏音乐的古典迷。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虽然也极富技巧,但其旋律和情感的直接性,让他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同时也让一些追求更深层“挑战”的乐迷觉得“不够烧脑”。

3. “超越”的渴望: 马勒和布鲁克纳的音乐,尤其能引起那些渴望从音乐中获得某种“超越”体验的听众的共鸣。布鲁克纳的音乐能让你感到宁静和神圣,仿佛是在与永恒对话;马勒的音乐则能让你体验人生的全部光谱,从喜悦到绝望,从渺小到伟大。这种“精神之旅”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较少涉及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更多是让你沉浸在强烈的情感之中,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但他较少将你带出这个范围去仰望星空。

总结来说:

贝多芬: 革命性的奠基者,人性解放的赞歌,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他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宗师”。
马勒与布鲁克纳: 后浪漫主义的巅峰巨匠,将交响曲的思想深度、哲学思考和精神体验推向了极致。他们代表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探索,他们的音乐如同精神的灯塔,指引着听众思考生命更宏大的命题。在许多资深古典迷眼中,他们不仅是作曲家,更是能够带领人们进行精神“朝圣”的向导。他们接近贝多芬的高度,在于他们同样拥有那种“划时代”的深刻洞见和艺术力量,只是表现方式和时代背景不同。
柴可夫斯基: 浪漫主义时期最受欢迎的抒情大师,以优美旋律、强烈情感和民族特色打动人心。他的音乐更偏向于对人世间情感的细腻描绘和热烈宣泄,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人性之声”。

所以,当一些古典迷将马勒和布鲁克纳的地位“直逼”贝多芬时,他们其实是在肯定这两位大师在音乐深度、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们为古典音乐带来的宝贵“超越性”体验。他们与柴可夫斯基的区分,更多在于音乐的“指向”:柴可夫斯基指向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而马勒和布鲁克纳则指向更广阔的哲学和精神领域。这并非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音乐风格和追求的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听众的精神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底哪个作曲家的地位更高,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太好说清楚。但,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音乐作品和创作处境,客观的来观察他们各自对西方音乐的贡献。

贝多芬。目前的资料里形容贝多芬最俗也是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贝多芬的作曲技术以及创作构思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海顿、莫扎特这两位古典主义大师,他在超越前辈的同时,贝多芬也在不断超越自己。从贝多芬人生最后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同时也在传达自己的对世界的崇高理想与追求,这些创作特征都为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提供了参考。贝多芬可以说是开创了西方音乐历史一个全新的时代,后来的作曲家们都在为能够超越贝多芬而不断突破。如果打一个比方的话,我觉得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地位,类似于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都是划时代的人物。甚至贝多芬已经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将“世界和平,民族团结”作为作品的核心思想,这是一般作曲家达不到的高度。我们不仅能从贝多芬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力量,我们还能从他个人身上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内涵。

布鲁克纳和马勒。两个人都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且马勒是布鲁克纳的学生,所以二人的创作风格是有一定相似的。晚期浪漫主义主要指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以德奥地区音乐家群体为主的音乐创作风格。晚期浪漫主义主要延续了贝多芬开启的,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传统,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创作因素。要说他们两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半音化”。

布鲁克纳是瓦格纳的迷弟,当时跟着瓦格纳和李斯特为首的“德意志学派”混了一阵,但是布鲁克纳这个人没有瓦格纳那么刚,他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他一个作品如果听到了不好的评价,他就会改,一直改到大家不批评为止。他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一是采用瓦格纳所所用的“半音化”风格创作了很多交响曲,另一个贡献就是创作了很多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宗教作品,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

马勒在歌剧的创作上借鉴了瓦格纳的“半音化”,但在交响曲的创作中,做了一些个人的探索,比如他的作品非常具有悲剧性色彩,同时他写的“千人交响乐”和将中国王维和李白诗词作为唱词的《大地之歌》,这些都算是他的创新之处。

但是,布鲁克纳和马勒的创新相比于贝多芬,还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比较尴尬的,前辈作曲家已经把作曲技术的大多数可能性都进行了探索,很难再进行更大幅度的突破了。这也是这一时期作曲家的悲哀,即便掌握了全世界最全面、专业的作曲技术,还是无法超越前人。

柴可夫斯基。整体来看,柴科夫斯基音乐最大的特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深刻的抒情性,二是强烈的戏剧性,其中“悲剧性”是他作品中最常用的情绪。柴科夫斯基虽然与“强力集团”在创作风格上有所不同,但他与“强力集团”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可民族音乐在俄罗斯音乐中的重要性,同时也都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由格林卡确立的俄国专业创作的优良传统。但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上,“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似乎更加专注于歌剧和交响乐,同时对民族性有着某种执着,同时也在一些作品中看出作曲家们对异国音乐的兴趣。而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题材、形式更加广泛,音乐作品更加具有“国际性”。要说创新,柴可夫斯基并没有在音乐上有太多的创新,可能创作舞剧是以往作曲家没有尝试过的。我觉得柴可夫斯基的贡献在于“总结”,他相比于其他作曲家,他更具包容性,因为人生经历的缘故,也使得他的音乐更加深刻。比如《“悲怆”第六交响曲》,是他一生音乐的总结,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品内容可以概括为对美好人生理想和残酷黑暗现实之间矛盾的描写,冲突不断加大,最后造成悲剧。四个乐章的布局是,第一乐章表达的是主人公生活中的痛苦与追求的幸福之间的对比;第二乐章是避开烦恼,到个人的幻想中寻求安慰;第三乐章是在逆境中拼搏抵抗;第四乐章希望的破灭,带着遗憾告别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粗略的这样概括,贝多芬是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时代的人,而布鲁克纳和马勒是在浪漫主义音乐晚期,且有些迷茫的人,柴可夫斯基是总结了浪漫主义的人。

以上。

user avatar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