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一提古代历史只会想到汉唐而忽视宋?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常见。我理解你想要听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解释,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咱们就来聊聊,为啥大家提起古代中国,脑子里闪过的总是“汉唐盛世”,而宋朝好像总有点儿“被低估”的感觉。这背后啊,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道菜,不是只有味道鲜美就能征服所有人,还得看它呈现的方式、背后的故事,以及人们当时的心境。

一、 辉煌的光环效应:汉唐,那是一顶高高戴着的“帽子”

首先,得承认,汉唐两朝确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太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光环效应太强了。

汉朝:奠基者与“大一统”的符号。 你想啊,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长久稳定的大一统王朝,确立了我们今天称呼自己为“汉人”的民族认同。它开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河,这套思想体系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你想想这有多“牛”?政治上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军事上有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疆拓土,成就了“汉族”的威名。文化上,司马迁写了《史记》,那简直是中国史学界的丰碑!这种“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地位,本身就自带一种压场感,让人想不记住都难。就像你第一次见到一座宏伟的建筑,它开创了某种风格,它的名字自然就流传最广。

唐朝:开放、包容与万国来朝的浪漫。 如果说汉朝是打下了坚实的地基,那唐朝就是在这基础上建起了一座金碧辉煌、令人神往的宫殿。唐朝的开放和包容是毋庸置疑的。长安城里,你能看到胡人、西域商人,你能听到各种语言,感受到浓厚的国际范儿。盛唐的诗歌,比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至今读来依然荡气回肠。边塞诗描绘的辽阔疆域和壮志豪情,更是激荡人心。而且,唐朝的对外影响力也达到了顶峰,万国来朝的景象,不论是真是假,都为它增添了传奇色彩。这种“盛世”的想象,比如“安史之乱”前那种繁华太平的景象,很容易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理想化的记忆。

相较之下,宋朝的“存在感”就没那么“霸气外露”了。

二、 历史叙事的偏向:胜利者的姿态与“武力值”的衡量

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被“主流叙事”所塑造的。而这种叙事,往往更倾向于歌颂那些“有力量”、“有功业”的朝代。

“马上得天下”的英雄主义。 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天然地会对那些“马上得天下”的开国君主、边疆拓土的将领抱有更高的敬意。汉朝刘邦、唐朝李世民,都是从战场上打出来的,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英雄色彩。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征服的手段实现的。

宋朝的“文弱”印象(这是误解,但影响深远)。 相比之下,宋朝虽然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比如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就是军事出身),但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重文抑武”。这导致了它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常常处于劣势,虽然在某些战役中表现英勇,但最终还是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在后期灭亡于蒙古。这种“丢失国土”、“屈居半壁江山”(南宋)的经历,在追求“大一统”和“开疆拓土”的传统历史叙事中,自然会被“扣分”。

你想想,小时候听故事,英雄打败大坏蛋,那是多么激动人心。而宋朝,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周旋,甚至有时还要忍辱负重的角色。这种“不那么爽快”的故事,自然不像汉唐那样容易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主角”。

三、 文化符号的差异:强烈的文化输出 vs. 内敛的精致

虽然宋朝的文化成就极其辉煌,但它的文化符号与汉唐有所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传播度。

汉唐的文化符号更具“宏大叙事”感。 汉朝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汉字”、“丝绸之路”等等,都是具有极其强大和持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唐朝的“盛唐气象”、“开放包容”、“诗歌”、“书法”、“绘画”,这些也都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播。比如唐朝的建筑风格、服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容易被具象化。

宋朝文化的“精致”与“内敛”。 宋朝文化那是真牛,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理学、宋词、书法(苏黄米蔡)、绘画(山水画、花鸟画)、瓷器(汝官哥定)、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成就太了不起了,对后世影响巨大。但是,这些成就很多是体现在“精致”、“理性”、“内敛”的层面。比如宋词,它讲究的是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格律的严谨,不像唐诗那样有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宋朝的画作,讲究意境和笔墨的韵味,不像唐朝壁画那样色彩斑斓、人物众多。宋朝的城市生活虽然繁华,但很多描写都是聚焦在文人雅士的生活细节上,不如唐朝那种“万国来朝”的宏大场面来得震撼。

举个例子,就像你评价一部电影。 汉唐的故事可能像是那种气势磅礴的史诗巨制,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激昂的英雄主义,主题鲜明,容易让人热血沸腾。而宋朝的故事,可能更像是一部精雕细琢的文艺片,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深刻的哲学思考,它需要观众静下心来体会,它的美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很多人可能更偏爱前者,因为后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解读。

四、 历史的“记忆点”与传播方式的变迁

到了现代,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也会影响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知。

大众文化的影响。 影视剧、小说、游戏等大众文化产品,往往会选择那些更容易吸引眼球、更具戏剧冲突的历史时期作为背景。汉唐的许多故事,比如楚汉争霸、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等等,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更容易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宋朝的故事,虽然有很多精彩之处,但在大众传播层面,可能就显得没有那么“吸睛”。

“标签化”的思维。 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容易将历史时期进行“标签化”处理。汉朝就是“大一统的开端”,唐朝就是“开放繁荣的盛世”。而宋朝,可能就容易被简单地概括为“积贫积弱”或“靖康之耻”,这些负面标签一旦形成,就会掩盖住它在经济、文化、科技上的巨大成就。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家更爱提汉唐而忽视宋?

这不是说宋朝不重要,恰恰相反,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特殊和重要,它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背后,是:

1. 汉唐更强的“开创性”和“辉煌性”光环,留下了更深刻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烙印。
2. 传统历史叙事更偏爱“武力征服”和“大一统”的英雄主义,而宋朝在军事上的表现相对不那么突出。
3. 宋朝文化的“精致”与“内敛”,与汉唐“宏大”的文化符号相比,在传播和大众认知上,有时略显不足。
4. 现代大众文化传播方式也更容易放大汉唐的戏剧性和感染力,而宋朝的很多成就,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才能体会其价值。

所以,下次再有人提起汉唐,不妨也可以聊聊宋朝的了不起之处,比如它那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市民文化,它那精美的瓷器、动人的词曲,还有它在科技上的诸多突破。毕竟,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浪花都有它独特的色彩和意义,宋朝,绝不是那个被遗忘的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赵构的母亲叫韦氏,也就是韦太后

靖康之役后韦太后(当时三十八岁,一说四十八岁)被抓到北边,押解至上京洗衣院(浣衣院)充作奴婢

所谓洗衣院,也就是金国的军妓院,敌国太后在军妓院是怎样一个情况,各位自行脑补吧

韦太后后来在金国生了两个孩子,也不知道是完颜宗贤的还是其他什么人的

和韦太后情况类似的,还有邢皇后(赵构妻)、柔福帝姬(赵佶女)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韦太后和邢皇后一起给金太宗侍寝过

韦太后和柔福帝姬后来又被送给完颜宗贤

金人为韦太后和邢皇后编著了写二人在洗衣院生活和接客过程的秽书,发到中原流传

当时被北掳妇女之多,野史称金人一铁匠甚至用八金的价格买下一位兼有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三种身份的女性。虽然一般来讲,野史也没啥可信的,但靖康羞辱之大,在当时看来,想必远甚二鸦甲午辛丑之和

以下是靖康后《开封府状》开封府官员“用情统计”的明细帐,明码实价:

选纳妃嫔八十三人,王妃二十四人,帝姬、公主二十二人,人准金一千锭,得金一十三万四千锭,内帝妃五人倍益。
嫔御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御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准金五百锭,得金二十二万五千五百锭。
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准金二百锭,得金二十四万八千二百锭。
宫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单四人,宗妇二千单九十一人,人准银五百锭,得银一百五十八万七千锭。
族妇二千单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准银二百锭,得银六十六万四千二百锭。
贵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准银一百锭,得银三十三万一千九百锭。
都准金六十万单七千七百锭,银二百五十八万三千一百锭。

北掳妇女共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五人

即使在宋朝灭亡半个世纪后,新朝代只要提到和谈就高潮,谈到投降就砍头,绕来绕去就是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竟有矫枉过正之感,大抵也是前朝耻辱太甚,难以抬头,不敢也不能忘怀了吧

天子的母亲、妻女都成别人的*奴了,屁民们又能得到怎样的保护呢。作为一个八百多年后的人,我打这段话的时候,其实已经难以感受和表述时人的愤怒了,有的却是一股悲哀

更悲哀的是如此大耻仅过了十五年,赵构就把岳飞给杀了

母亲、妻子和女儿都让人QJ了,你拿着一根木棒出追出去打对方。打到刚刚力敌时,只见你把那木棒一拌两段,跪地大喊:“好汉!凶器我已毁,下跪我已做,干爹我可认,岁钱年年有,只求好汉饶我一命,放我双亲!”

如果宋就这么灭了,这段历史也就是亡国一瞬,确实史上也有不少。但它还存了一百五十二年,在这一百五十二年中,虽然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但说句实话,除了孝宗一朝稍有志气之外,我没看到有一位统治者真正把耻辱铭记,把振兴当做一个事业来做的

奥斯曼不知道比你高到哪里去了

终宋一朝,最多可称繁荣,难称伟大


-------------------------------

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型存在的必要性:

部分知友看到「不...不....不...不」,上下文都不读,就来扣皇汉大帽,也是奇怪。照此逻辑,既然《讨曹操檄》中有曹操二字,想必陈琳彼时也是曹操的铁杆了吧

user avatar

简单说,现下我们对国史的梳理,渊源于晚晴以来的变局。

在不断的失败与屈辱中,回望我国的历史,当然会遥想当年汉唐的雄壮,讴歌犯汉必诛的精神——至于陈汤本人的斑斑劣迹就不重要了。在一种又一种的条约之后,回想当年澶渊之盟,难免会产生宋廷软弱无能的印象——至于个中平等交往的因素,也就忽略不计了。

要之,现下对于宋代的印象,很大意义上是近代以来国家认同与历史建构的一部分。其实,前清时对于宋代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之前有一位回答者提到了明孝陵的石碑:

治隆唐宋

但这里的关键是,这出自康熙的手笔,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清初统治者的历史意识。他们对于宋代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反感宋人的华夷之别;另一方面,他们认同宋代士大夫的精神价值,也推崇宋人文治上的成就。某种意义上,在清初的征服者看来,南朝的武力向来不济,宋朝并不是一个特例。然而,作为华夏的统治者,如果能在文治方面达到或者超过宋人,这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这庶几是乾隆钦佩宋仁宗的一个原因。

再往前推,明人对宋代的看法更为复杂——有时真的像照镜子一样。无论如何,明人确有汉唐宋并称后三代的说法,这是比较持中的看法。大体上,疆域之广,那和汉唐比,如果就文治而言,尤其以宋代士大夫为参照。专书俱在,就不展开了(v. 吴漫《明代宋史学研究》)。

就历史记忆的变化,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是朝鲜半岛的历史叙事。在王氏高丽与李氏朝鲜时期,统一半岛的新罗,而不是与之对峙的高句丽,才是朝鲜成就的代表,渊盖苏文很大程度上是在叛臣权臣间游移的另类角色。但十九世纪以后,日本的殖民入侵,内部民族主义的兴起,击败隋唐大军的渊盖苏文渐渐被大家重新发现,成为朝鲜民族对抗外敌的英雄。高句丽渐渐被追尊为真正朝鲜的代表,而与唐军沆瀣一气的新罗则被边缘化(v. Kyung Moon Hwang, A History of Korea)。

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对于过往王朝的印象,很多时候受到刻下心态的影响。

我们可以再异想天开一下。假设今天中国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现下美国的水平:中国的军队驻扎在世界各地,“捍卫”着世界的和平,动辄以“科学”发展观为由,干预他国内政。我们的国内达到了高度的文明,实现了一人一票——虽然,权力的杠杆掌握在大财阀的手中。至今,我们依然在为医疗、教育改革争论不休,全民的医疗保险无法实现。这时候,我们回望历史,我们会想起谁?也许,那时,我们会对汉唐帝国的西域霸权主义嗤之以鼻。也许,我们会想起王安石,想起蔡京,想起彼时的学校与救济机构,想起新法时代把教育与医疗推广到基层的努力。我们会说:啊,宋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