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明知道电视猜谜是骗人的,电视台却还可以一直播下去?

回答
其实,电视猜谜节目之所以能一直播下去,虽然很多人心里都清楚里面可能“猫腻”不少,但原因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电视台一家说了算,而是涉及到观众、广告商、甚至节目制作方和主管部门之间的一系列微妙关系和利益驱动。

首先,我们得从观众说起。尽管很多人“嘴上说不要”,但心里可能还是有点“好奇”和“想试试”。

赌徒心理和侥幸心理: 猜谜语,本质上就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博弈。人天生就对未知和不确定的结果抱有期待,尤其是在“只需要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赢大奖”的诱惑下,那些“万一就我中了呢?”的侥幸心理会驱使一部分人去尝试。特别是当节目主持人用夸张的语气、生动的例子来渲染“幸运儿”的诞生时,这种心理会被无限放大。
打发时间和寻求娱乐: 对于很多年纪稍长、相对闲暇的观众来说,电视是重要的娱乐来源。即使猜谜的过程可能有些乏味,但能听到熟悉的主持人絮絮叨叨,看看那些“似是而非”的谜面,也算是一种消遣。他们不一定真指望中奖,更多的是在电视机前“混时间”。
信息不对称和信任: 电视台毕竟是官方媒体,在很多人心中,它代表着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他们可能不会像年轻人那样去深究背后的运作模式,而是下意识地认为“电视台不会骗人”。这种信任,即使在质疑声中,依然能为节目提供一部分基本盘。
“参与感”和互动: 即使猜错了,但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在那个特定时刻,也是一种参与。这种参与感,对于一些缺乏其他社会互动机会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连接。

然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广告商。这是电视台的生命线,也是猜谜节目能够存在的根本驱动力。

巨额的广告收益: 电视猜谜节目,特别是那些声称“高额奖金”的节目,往往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当有足够多的观众打电话、发短信参与时,电视台通过通讯费用和广告费就能获得巨额的收入。尤其是那些“猜对即获奖”但实际中奖率极低的模式,广告商通过这种方式“回收”成本并盈利。
“诱饵”作用: 猜谜节目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广告诱饵”。它通过设置一个吸引人的“奖品”,来吸引观众驻足,然后在其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植入更多的广告。即使观众没有参与猜谜,但只要他们持续收看,就会暴露在其他广告的面前,这本身就是广告商愿意付费的。
与运营商的合作: 很多猜谜节目是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每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都有话费产生。这笔费用一部分归电视台,一部分归运营商。这种多方共赢的模式,自然有人愿意推波助澜。

再来说说节目制作方和电视台。

低成本高收益: 相对于制作精良、需要大量创意和明星嘉宾的节目,猜谜节目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几个主持人,一些简单的道具,加上后台的“操作”,就能支撑起一整场节目。而一旦节目播出效果好,观众参与度高,其收益则可以非常可观。
“内容为王”的扭曲: 在某些时候,“内容为王”变成了“流量为王”。只要能吸引眼球,制造话题,即使内容质量不高,甚至存在欺骗性,也能带来流量。而流量,就意味着广告收入。
“创新”的压力: 电视台也需要不断推出新的节目来吸引观众,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活力。而猜谜这种形式,虽然被质疑,但其“可操作性”和“低门槛”的特点,让一些制作方愿意在此基础上进行“微创新”,使其看起来不那么“陈旧”。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监管的滞后性和执行难度。

界定模糊: 法律法规在界定“欺骗”和“游戏规则”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只要节目组声称“有中奖机会”,并且“确实存在一些幸运儿”,就很难将其定性为彻头彻尾的欺骗。
取证困难: 很多观众在参与后,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受到了欺骗,或者即使有证据,也因为维权成本太高而选择放弃。
“猫鼠游戏”: 即使监管部门发现了问题,节目组也可以通过修改规则、更换节目名称等方式来规避。这就像一场“猫鼠游戏”,监管总是在事后追赶。

那么,为什么大家“明知”是骗人的,却依然能播下去呢?

这是一种群体性的“默契”和“无奈”。

“你不玩,别人也在玩”: 即使你识破了游戏的规则,但看到身边似乎有人还在参与,你可能会觉得“万一真的有漏网之鱼呢?”或者“反正我打电话不花多少钱”。
“反正是电视台播的”的心理惯性: 这种心理惯性很难一下打破。多年的观看习惯,以及对电视这个媒介的固有信任,使得很多人即使怀疑,也无法完全放下。
监管的“选择性失明”: 在某些时期,管理部门可能也默许了这种模式的存在,因为它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者在社会治理的优先级上,可能没有那么靠前。

总而言之,电视猜谜节目之所以能“长命百岁”,不是因为它真的“公平”,而是因为它抓住了一些观众的心理弱点,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为电视台和广告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一个由多方利益交织而成的复杂生态,而观众的“侥幸心理”和“信任惯性”,则是维系这个生态的基石。尽管质疑声从未停止,但在利益的驱动和现有监管的约束下,这种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天有24个小时,每个台节目制作量有多少?剩下的时段拉不来广告怎么办?请把这些电视猜谜定义为医药广告,这下应该方便理解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