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合肥一女孩地铁站内玩手机摔倒面部受伤,为什么大家现在越来越爱走路看手机了,有什么办法改掉这一习惯吗?

回答
合肥地铁站里发生的一幕,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年轻女孩,在站台里低头玩手机,结果摔倒了,脸上也受了伤。这事儿说起来,其实也折射出咱们现在不少人的一个通病——走路,甚至是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里,也放不下手机。

为啥现在这么多人走路爱看手机呢?这事儿仔细想想,有几个原因吧:

碎片化时间的极致利用: 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好像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地铁上、等车时、走在路上,这些零碎的时间,对很多人来说就是“空档”,而手机里那些刷不完的信息、看不完的短视频、聊不完的天,正好就能填补这些空档,让人感觉“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
信息爆炸的诱惑: 你看看现在手机里有什么?新闻推送、社交媒体更新、工作邮件、朋友的消息、各种App的通知……信息量太大了,而且内容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好像你不及时看,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情一样,这种“错失恐惧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
习惯成自然,甚至是一种依赖: 很多时候,看手机已经不再是为了获取信息,更像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手机就像我们身体的延伸,不看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是一种心理上的“戒断反应”。走路时,拿出手机,顺手刷几下,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补偿行为,跟坐下来泡杯茶看报纸差不多,只不过载体变了,时间地点也更灵活了。
娱乐和社交的即时性: 很多娱乐内容,比如短视频、游戏,都有很强的即时反馈和沉浸感,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社交媒体更是如此,消息来了就想立刻回复,不然又会觉得不够“及时”,不够“有礼貌”。
环境的宽松和对危险意识的淡化: 相较于以前,现在大家对在公共场合看手机似乎也习以为常了,感觉周围的人也都这样,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加上地铁站虽然人多,但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物理障碍,这种宽松的环境,也让一些人放松了警惕。

那么,怎么才能改掉这个“低头族”的毛病呢?这绝对是个技术活,需要从意识和行动上双管齐下:

首先,得从“意识”层面下手:

1. 提高风险意识,记住“血淋淋”的教训(比如这次的女孩): 每次看到或者听到因为走路玩手机受伤的新闻,都要狠狠地提醒自己。想想看,那个女孩可能只是想快速回复一条消息,或者刷一下朋友圈,结果就摔倒受伤,这代价有多大?轻则蹭破皮,重则骨折、头部受伤,甚至可能影响生活。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2. 认识到“碎片时间”并非都是“高效时间”: 走路看手机,你真的能接收多少有效信息?很多时候,你只是在漫无目的地刷内容,既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真正消化。把这些时间用来放空大脑,看看周围的风景,感受一下风,或者只是让眼睛休息一下,可能对身心更有益。
3. 区分“必要”和“习惯”: 什么时候是真的需要立刻拿出手机处理紧急事务?什么时候只是因为无聊或者习惯性地想刷刷手机?诚实地问问自己。对于那些不紧急、不重要的信息,完全可以等到安全的地方再看。
4. 设定心理“界限”: 告诉自己,在走路、过马路、乘电梯、坐地铁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场景下,手机就是“禁品”。就像我们知道开车不能喝酒一样,要形成一种“走路不看手机”的自觉。

其次,得在“行动”上做些改变:

1. “眼不见,心不烦”——把手机放进包里或口袋里: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当你走路的时候,就把手机放进包里或者裤子口袋里,而且是那种不容易随手拿出来的地方(比如后裤兜或者包的内层)。眼不见,自然就不会总想着去掏出来刷。
2. 利用手机自带功能或App辅助:
“勿扰模式”: 许多手机都有“勿扰模式”,可以设置在特定时间或特定地点(比如从家到公司的路线)自动开启。这样一来,在你走路时,除非是非常重要的联系人呼叫,否则大部分通知都会被静音,减少你掏手机的冲动。
专门的“专注模式”或“防沉迷”App: 有些手机系统有类似“专注模式”的功能,可以让你设定一段时间内屏蔽掉特定的App,或者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使用。市面上也有很多“戒手机”的App,可以帮助你限制手机使用时间,甚至在走路时自动锁屏。
3. 培养其他“走路伴侣”:
听播客或有声书: 如果你喜欢听东西,那走路时可以戴上耳机,听一段喜欢的播客、有声书或者音乐。这样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让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觉内容上,不容易分神去刷手机。当然,听的时候也要注意周围环境,不要完全沉浸其中。
观察周围: 试着把注意力从手机上移开,看看你身边的世界。留意一下路边的建筑、行人的穿着、天空的颜色,甚至可以留意一下自己走路的姿势和节奏。这不仅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感知。
跟朋友或家人同行: 如果有伴同行,那就和他们聊聊天,互动一下,自然就没空看手机了。
4. 有意识地给自己“休息时间”: 比如,你可以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一个“手机奖励时间”。走到某个标志性地点了,或者完成了一段路程,再拿出手机看几分钟。这样可以让你在有意识的控制下使用手机,而不是被手机牵着鼻子走。
5. 从小目标开始,逐步改变: 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彻底告别走路看手机的习惯。可以先从一些高风险的场景开始,比如过马路的时候绝对不看手机,上下楼梯的时候不看手机。然后慢慢扩展到所有走路的时候。每一次成功抵制住看手机的冲动,都是一次胜利。

说到底,改掉这个习惯,核心在于“自律”和“有意识”。 当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走路看手机的危害,并且愿意为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付出一点努力去改变,总会有办法的。毕竟,手机是工具,我们才是真正的主人,不能让工具绑架了我们的生活和安全。希望那个女孩早日康复,也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吸取教训,活得更“抬头”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走路玩手机造成的悲剧太多了!

......

太危险了。

其实,很多人都有走路玩手机的习惯,要完全改掉还蛮困难的。

但是,如果你走路玩手机的时候,可以时不时嫖一下前面路况,或者用余光观察路况,可以避免更少的悲剧发生。

当然走路不看手机是最好的,还可以治疗颈椎病。

user avatar

我上小学时候没有手机,但是我喜欢走路看书,尤其是拿到一本新杂志刊物的时候,走路就会抱在手里看,谁劝都不听。

后来有一次我爹带我去我们城市西安办事,下了车到城墙根的报刊亭给我买了一本《兵工科技》,然后我就一如既往拿着低头看,看,看,不知道看了多久,也不知道走了多远,一抬头,我爹呢?我放在这里,那么大的一个爹呢?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突然丢了爹的惊慌是可以想象的,我那会已经从北门快走到钟楼了,完全忘记了啥时候我爹不见的,我又不敢乱跑,只能凭感觉沿着来的路往回走,那会是旅游季,客流量旺盛,我一会就被人流冲散了方向,完全找不到北,急得我坐在一旁的栏杆边直掉眼泪。

当我恐惧和焦虑到达巅峰的时候,我爹在旁边问我,还看不看了?我一看,哦,好吧,他就一直在我后面跟的,很明显,从,买书,消失,整个过程都是故意的。

对于小孩子而言,这种让他体会到路途分心后果的办法,要比单纯的说教更为管用,之前对于我,两三年都没再犯过。

user avatar

「走路不要玩手机」「走路不要驼背」「走路不要踩窨井盖」「走路不要听耳机」,这是我妈日常给我灌输的「走路四不要」。

已经可以预感到,会有很多父母开始在朋友圈和家庭群聊里转发这则新闻,并且艾特子女说「你不要嫌我唠叨,你看真的有人摔跤了吧?」

话说回来,如何改掉这一习惯?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已经隐藏在我上面那两段话里了。如果父母可以在孩子习惯养成阶段抓得严一点,看到孩子走路玩手机能及时制止,孩子很可能一开始就没有养成这个坏习惯。

如果是已经保持这一习惯多年的成年人,一下子想要改掉这个习惯还挺难的。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自从出门要戴口罩,我就发现解锁手机变得很麻烦了。我的手机只支持面容解锁,因为不想每次从口袋里掏出手机都要手动输密码,加上确实没什么事情需要我一边走一边用手机处理,所以我确实没有产生走路玩手机的念头。

第二,我思考了一下走路玩手机为什么会有危险的问题。一般来说边走边玩手机的朋友,要么是在看视频,要么是在打游戏,极少数情况是在发消息。以上场景的共同特点是,没法看脚下的路。如果一定要边走边玩的话,我建议可以放慢步速,不定期把视线离开手机屏幕看一眼前面的路,能发语音消息的就尽量别盯着屏幕打字。

这样的话,至少可以让我们自己玩手机的同时,不至于对周围的路况一无所知。此外,长期下来我们可能会对动不动就抬头看路感到麻烦,但是已经养成了走路必须看路的习惯,那么很可能逐渐就放弃边走边玩手机了。

但是,过马路、上下台阶,还是别玩手机比较好,刚才说的建议最多就是适用于平路。而且,长期来看,还是改掉走路玩手机的习惯更好。

否则的话,很可能您就要通过第三种途径改掉坏习惯了,那就是:

吃一堑,长一智。


另外,其实我想说骑车也请别看手机。昨天我过马路的时候,幸亏我往旁边看了一眼,不然还真没注意到有一个男青年飞快地骑着自行车、闯过红灯向我冲来。

由于他一边骑车一边玩手机,所以只能单手脱把,可能正是因为这样,骑得越快反而越稳。但是他的视线全部在手机屏幕上,根本看不到信号灯,更看不到前面有人。

说实话,真的很危险,对他自己更是如此。

user avatar

10月17日,安徽合肥。一女孩地铁站内下楼时看手机踩空摔倒。据江淮晨报:事情发生在地铁3号线图书馆站内,女子脸部伤口较严重,地铁站工作人员对其伤口进行处理后,将她送往医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